陳亦琳,焦建東,王立新
(江蘇省東臺市中醫(yī)院,東臺 224200)
目前腫瘤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脅之一,而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除了手術外就是化療,但目前很多化療藥物的靶向性不強,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死很多健康細胞,導致了很多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疼、排氣減少、排便困難等胃腸道癥狀[1-2],這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患者無法按療程進行化療而錯失治療良機[3-4]。大量臨床實踐及科研結果表明,針灸在治療化療后胃腸道功能紊亂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5-11]。因此本課題組進行臨床觀察研究,擬對針灸與藥物在治療順鉑類化療患者胃腸反應及生存質量方面的優(yōu)劣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20例患者來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東臺市中醫(yī)院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針刺組、隔姜灸組、溫針灸組、對照組(格拉斯瓊),每組30例,各組性別、年齡及化療期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醫(yī)療機構醫(yī)務人員三基訓練指南(腫瘤科)》[12]中的“腫瘤的診斷及實驗室檢查”,經(jīng)病理學檢測確診為腫瘤的患者。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內科學》[13],以其中虛勞的各種致病因素為標準。臨床證候以臟腑、氣精(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xiàn),見納差、周身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或暗淡,脈沉或細弱。
①經(jīng)過病理學檢測確診并已經(jīng)接受化療者;②年齡 18~65歲;③符合中西醫(yī)診斷及中醫(yī)辨證標準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取大椎、膈俞、脾俞、腎俞、關元、中脘、足三里穴,參照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劃教材《腧穴學》(第6版)定穴。患者先取俯臥位,用一次性針灸針針刺穴位,進針0.5~1寸,留針 30 min。結束后再取仰臥位針刺相應腧穴。在準備化療的前1天開始治療,療程為7 d。
取穴同針刺組?;颊呦热「┡P位,暴露背部,取大椎、膈俞、脾俞、腎俞,將切好的鮮姜片放置于穴位上,再將做好的艾炷放于姜片上,自上而下分別點燃各穴位上的艾炷,待患者熱感明顯,感到稍痛時,更換艾炷,姜片放置不動,即刻放上新艾炷再點燃,每穴共灸 3壯。更換艾炷時要用鑷子斜著挾持正在燃燒的艾炷中下部,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瓶中熄滅?;颊咴偃⊙雠P位,暴露腹部,取關元、中脘、足三里穴,灸法同上。每穴共灸3壯。在準備化療的前1天開始治療,療程為7 d。
取穴同針刺組。在針刺好相應腧穴的基礎上,在針柄處掛一長10 mm艾條并點燃,每穴灸3壯。在準備化療的前1天開始治療,療程為7 d。
選用格拉司瓊,化療前1天靜脈滴注10 mg,1次即可。
于化療第1天、化療第3天、化療第7天對各組患者不良反應進行評定。
3.1.1 胃腸不良反應及陽虛畏寒反應
結合臨床上化療所致常見不良反應自擬評分標準。
0分:無感覺或癥狀。
1分:有輕微感覺或癥狀。
2分:有明顯感覺或癥狀。
3分:較重的感覺或癥狀。
4分:嚴重的不良感覺或癥狀。
3.1.2 體力狀態(tài)對應分值
0分:從事正?;顒印?/p>
1分:有癥狀,但幾乎完全可以正?;顒印?/p>
2分:有時臥床,但每天臥床時間<50%。
3分:身體嚴重衰弱,每天有50%臥床,能站立。
4分:病情危重,臥床不起。
3.1.3 疾病疼痛評分
根據(jù)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用Levene法進行方差齊性檢驗,若方差齊,兩兩比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齊,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1 化療第1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化療第 1天對照組胃腸不良反應積分低于針刺組、溫針灸組、隔姜灸組(P<0.05);在患者體力狀態(tài)及疼痛不適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第1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分)
表2 治療第1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腸不良反應 體力狀態(tài) 疼痛
3.3.2 化療第3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在化療第 3天,在胃腸不良反應及疼痛不適方面,4組分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體力狀態(tài)方面,針刺組、溫針灸組及隔姜灸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化療第3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分)
表3 化療第3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腸不良反應 體力狀態(tài) 疼痛對照組 30 2.20±0.61 2.50±1.81 1.10±1.21針刺組 30 2.10±0.90 1.70±1.601) 0.90±1.30溫針灸組 30 1.90±2.27 1.50±1.381) 0.80±1.18隔姜灸組 30 1.80±2.43 1.30±0.821) 1.00±1.46
3.3.3 化療第7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在化療第7天,胃腸不良反應方面,針刺組、溫針灸組及隔姜灸組分別與對照組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體力狀態(tài)方面,以上 3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疼痛不適方面,3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化療第7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分)
表4 化療第7天各組患者不良反應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1)P<0.05;與溫針灸組比較 2)P<0.05;與針刺組比較3)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腸不良反應 體力狀態(tài) 疼痛對照組 30 3.50±0.53 1.80±1.72 1.50±1.64針刺組 30 0.80±0.781)2) 1.20±2.631) 0.80±2.131)溫針灸組 30 0.50±1.181) 0.80±1.191) 0.50±1.141)隔姜灸組 30 0.30±1.871)3) 0.50±0.741)2)3) 1.10±1.02
3.3.4 各組化療期間陽虛畏寒反應積分比較
在化療后第1天各組陽虛畏寒反應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3、7天,針刺組、溫針灸組及隔姜灸組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第7天隔姜灸組積分與溫針灸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各組化療期間陽虛畏寒反應積分比較 (,分)
表5 各組化療期間陽虛畏寒反應積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溫針灸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shù) 第1天 第3天 第7天對照組 30 0.80±1.73 2.20±1.79 2.50±1.95針刺組 30 0.50±1.76 1.50±1.071) 0.80±1.351)溫針灸組 30 0.70±1.53 1.20±1.871) 0.90±1.841)隔姜灸組 30 0.50±0.42 1.10±1.511) 0.50±0.631)2)
在化療藥物的作用下,腫瘤病灶得到一定的增長抑制及損傷,但是化療藥物對正常人體細胞具有一定的殺傷作用,造成體質下降[14-15],有的藥物對患者內分泌功能有影響,造成患者脫發(fā)嚴重[16-17],有的藥物對患者胃腸道損傷較為嚴重,有的對造血功能抑制明顯[18-19],目前已知順鉑類化療藥物對患者胃腸道影響較為明顯,造成患者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因此在本次臨床試驗選擇了順鉑類化療患者作為入組必要條件。
胃腸不良反應方面,化療后第1天,對照組患者分值明顯少于其他3組;在第3天各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第7天,對照組積分明顯高于其余3組。針刺組胃腸不良反應積分高于溫針灸及隔姜灸組,溫針灸與隔姜灸組無明顯差異。
在患者疼痛方面,化療后第1、3天3組分別與對照組積分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第7天,針刺組及溫針灸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對患者疼痛的緩解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及隔姜灸組。
在患者體質狀態(tài)及畏寒怕冷方面,從第 1天的各組無差異,到第3、7天隨著治療量的增加,3組患者分值均低于對照組。
綜合以上結果提示,針刺,艾灸及隔姜灸均能改善胃腸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體質狀態(tài)及畏寒癥狀,但是其效果顯現(xiàn)需要一定的時間。
惡性腫瘤又稱癌癥,是現(xiàn)代醫(yī)學界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腫瘤之名古代雖未記載,但是就其病癥來講,屬中醫(yī)學“癥瘕”“積聚”“痃癖”“臟毒”范疇,古代醫(yī)家多有論述,如《諸病源候論》:“癥瘕者,病不動者,直名為瘕。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薄峨y經(jīng)》:“積者,陰也,故沉而伏,五臟所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積部,腫塊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死不治?!薄饵S帝內經(jīng)》中所論述的“昔瘤”“腸覃”“石瘕”“癖結”“膈中”等癥候的描述與現(xiàn)代醫(yī)學某些腫瘤的癥狀相似。古代醫(yī)家不僅記載腫瘤的癥狀,并且對腫瘤的成因各有分析。如《靈樞·百病始生》:“積之始生,得寒乃生?!薄鹅`樞·水脹》:“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著內,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雞卵?!薄吨T病源候論》:“積聚者,乃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臟之氣所為也?!边@里的“風”“寒”即屬外邪致病因素,在臟腑虛弱、正氣不足的情況下侵入人體致病。另外中醫(yī)對腫瘤的成因有關七情。如《靈樞·百病始生》:“內傷于憂怒……而積皆成矣?!薄锻饪普凇酚涊d乳巖的病因是:“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思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jīng)絡痞澀,聚結成核?!币虼饲橹臼д{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經(jīng)絡瘀滯不通,逐漸積聚成積形成腫瘤。如《濟生方》:“過餐五味,魚醒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癥瘕。”《養(yǎng)生方》:“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币陨险撌鰟t認為腫瘤的形成與飲食及居住地有關。
綜上所述,中醫(yī)學認為腫瘤的發(fā)病有風、寒、燥、濕、熱等六淫外邪及七情內傷因素,有飲食不調和地域因素,在人體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下,外部致病因素與內傷七情結合共同侵犯人體,從而導致腫瘤的發(fā)生。
惡性腫瘤患者病理狀態(tài)為正虛邪實,應用的化療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人體的氣血以及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影響人體氣機升降,加重患者正氣虛衰狀態(tài)。因而本病在臨床中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惡心嘔吐,有效控制嘔吐等癥狀對減輕患者本身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癥狀及歷代醫(yī)家的認識可把本病歸于中醫(yī)學“虛勞”和“脾胃受損,氣血虧虛”之范疇。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嘔吐》:“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則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中醫(y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乏源,久之則氣血虧虛;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受損則胃氣上逆惡心、嘔吐,不欲飲食,脾失健運則腹脹、腹瀉。嘔吐一癥歸于脾胃,而脾胃受損歸因于化療。
因此在本研究中,綜合前期針灸前輩的經(jīng)驗資料及總結[20-23],選用足三里、脾俞、中脘來調理脾胃之氣,健運中焦,使脾之升清胃之降濁功能恢復正常,和胃降逆止嘔;膈俞和血理血,理氣降逆,疏通經(jīng)絡,從而減輕臟腑疼痛不適感;關元、腎俞培補一身之陽氣,輔以艾灸、姜片以改善因順鉑化療導致的脾腎陽虛的狀態(tài),從而減輕怕冷、體虛容易感冒等癥狀。
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治療量的增加,患者各項狀態(tài)明顯好轉,并明確了隔姜灸及溫針灸的較好臨床效果,唯一不足的是,在注射化療藥物后,針灸治療尚未達到一定的治療量,因此在胃腸反應反而即時效果低于注射止嘔藥物。因此在臨床中第一可選擇藥物和針灸聯(lián)合治療,第二在化療開始前一周即開始針灸治療。本研究歷時較長,樣本量較小,本次研究是在同時觀察患者血液中5-羥色胺(5-HT)及P物質(SP)的含量的比較,以及其在治療過程中的波動(未成文),結合臨床癥狀反應縱向及橫向的比較,其血液方面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陰性,可能與參與治療人數(shù)的局限性有較大關系,以后將開展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擴大樣本量,來進一步證實幾種治療方式的區(qū)別及其內在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