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引領學生完成語文教學目標時,我們要把握住兩點:一個是如何優(yōu)化的輸入信息,另一個是如何準確的輸出信息。在筆者看來,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我們設計的“聽、讀”活動就是在輸入信息,“說、寫”活動就是在輸出信息。而語言類知識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在對話的生成表達能力,生成積極健康的情感體系、思想體系。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提升他們信息輸入能力的主要方法就是閱讀。本文中筆者就對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方法
在學習語言類知識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可以“聽專家的指導”,可以發(fā)表“個性化看法”,但是,我們的大方向不能偏移。就教育理念而言,我們要遵循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就語文學科的內涵而言,它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能力的學科,就教師定位而言,我們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而就學生定位而言,他們是能動的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想實現(xiàn)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就需要把握住這些方向。在這一方面筆者建議,我們要注意發(fā)揮出閱讀教學的效能。通過最優(yōu)化的“信息輸入途徑”讓學生擁有見識,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語文知識的內涵,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現(xiàn)實生活。本文中筆者就對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進行了分析。
一、 以學生“愛好”為方向
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我們進行設計的角度往往是從“教師角度”規(guī)劃,其實學生的“愛好”也可以成為我們選擇閱讀素材、設計閱讀活動的出發(fā)點。在這一方面筆者認為,既然是“愛好”,必然可以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不是學生的“愛好”,我們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愛好”。如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大多愛讀一些唯美的校園文學、神奇的玄幻小說等。這些文字讀起來輕松愉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進而產生共鳴。而實際上,這樣的文字就像速食快餐。它口感好,滋味足,但是并沒有太多的營養(yǎng)供學生吸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視角的拓展,他們更需要讀一些有深度有思想有沉淀的文字。小說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一系列“茅盾文學獎”作品,散文如汪曾祺、龍應臺、張曉風、白巖松、余秋雨、吳念真等,都是意思、理、趣完美融合的作品。
二、 以“聽”為輔助
在前面筆者已經說過,信息輸入的方式主要有“聽”與“讀”兩種方式。在引領學生完成閱讀活動時,我們可以借助聽的優(yōu)勢來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相比“靜態(tài)”的信息輸入方式,“動態(tài)”的信息輸入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一種“人文氣息”。也就是說,閱讀,不只靠眼睛,還可以聽???,能去體會書中的含義,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不同的思考,但它是平面的。而聽,一來解放了眼睛,二來說話者的語氣語調都可以提升你的閱讀(更準確的是“聽讀”)質量。于丹的語言娓娓道來,悠悠敘述,不凌厲鋒芒,不惡俗搞笑,不故弄玄虛,很莊重,很舒服。龍應臺自己讀《目送》,攝人心魄,讓人有種綿長又堅韌的溫暖。李野默朗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小說,聲音渾厚而多變,情感充沛而細膩。“蔣勛細說紅樓”,立足名著本身,解讀世事人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名著的絕世魅力。
三、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何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始終擁有“讀”的動力?如何才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用心”“用腦”。筆者認為,就需要為學生激發(fā)出閱讀的興趣。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激發(fā)興趣最重要。因此,老師上課不經意旁的征博引、同學間相互推薦交流都是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點。而任何看來膚淺的內容,都可以經由老師的引領而走向深入。向現(xiàn)象問一問原因,向人物問一問秉性,向事件問一問意義。同學間辯一辯、論一論,再談一談各自的可行性的建議。當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各種閱讀活動的開展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見,興趣就像是一個“源點”,由它可以引發(fā)出一系列的新內容。在引領學生參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興趣不僅僅能夠讓學生不斷地參與閱讀活動,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用心”。
四、 讓學生參與“書推”活動
即使是農村的孩子,在閱讀方面也有豐富的體驗。因此,在開展高中學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時,筆者建議,我們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開展互動活動。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分享書單,談讀后感,交流對于經典書籍、人物等等的看法,進而讓學生不斷地提升閱讀效果。如我們可以開展“好書我推薦”活動,既能讓學生鍛煉演講能力,又能讓學生認真梳理總結自己閱讀內容,還能引領其他學生的閱讀。片段朗讀,分享閱讀心得,撰寫推薦詞,甚至還有延伸閱讀的內容。高中生的閱讀時間有限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出無限的內容,展示自己的閱讀風采,老師要千方百計地給學生搭建平臺。
五、 與學生交流看法
高中學生在閱歷、經驗方面可能比不上我們這些成年人,但是,他們的想象力會比我們豐富,他們的思維也比我們活躍。所以,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他們可能給不了我們標準答案,但是,他們卻可以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新想法”。如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開展“好書大家談”活動,這是一個類似于文學沙龍的活動。一般由“課本”延伸到“文本”。教材中的課文是文本,但作為文本的絕不只是教材中的課文。這意味著,老師應該將大量的有價值的充滿生命力的文本引入學生的閱讀視野,使之成為學生閱讀實踐的沃土。比如筆者就曾在課堂上組織過“《雷雨》大家談”“劉項之讓我歡喜讓我憂”“趙姨娘的悲劇”等一系列討論沙龍。各抒己見,針鋒相對,這樣的課堂火花四濺。
綜上所述,在落實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生成語文素養(yǎng),快速獲取生活見識,在引領學生完成閱讀教學目標時,我們要注意發(fā)揮自己的主導價值,進而幫助學生生成閱讀的能力與習慣。
參考文獻:
[1]袁浩,寧益民.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云南教育,1999(3).
[2]謝冕.推薦《小狗包弟》[J].語文建設,2004(1).
作者簡介:
楊丹,重慶市,重慶市酉陽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