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語詞類史稿》審讀報告

2020-04-14 04:50
出版參考 2020年3期
關鍵詞:詞類古漢語書稿

出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書 ? ?名 ?漢語詞類史稿

責編姓名 ?王宏霞 許悅

責編證號 ?王宏霞200900113173

評審專家點評

《漢語詞類史稿》為研究漢語詞類演變的專門性著作,作者依詞類將全書劃分為十章,每章以相關詞類的“產(chǎn)生”、“分類”和“發(fā)展”立題,全面而又深入地論述了漢語詞類在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中的發(fā)展變化歷史。本書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成果,學術質(zhì)量高,研究意義深遠。

一篇優(yōu)秀的審讀報告,是書稿成為優(yōu)秀出版物的基礎性條件?!稘h語詞類史稿》就是這樣一部書稿,全書以問題為綱領,以史為線索,注意新觀點、新方法的應用,在總結自己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做到了論述創(chuàng)新、體例創(chuàng)新和學術創(chuàng)新。

具備了成為精品的基礎性條件,并不等同于一定就能成為精品。要成為精品,責任編輯還必須有足夠的古籍和漢字編輯加工的能力與精神。在書稿審讀中,責任編輯在規(guī)范表達形式、完善圖書結構、核準文獻引用、查缺糾謬等方面做了大量認真細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幫助作者提升了成果的出版質(zhì)量。責任編輯的審讀報告在凸顯作者成果的重要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的同時,也較為完整和翔實地記錄了責任編輯對書稿的審核、修改及與作者交流的情況。

此外,書稿中存在大量繁多龐雜的古文引文,有些文獻還相當生僻,鑒于社內(nèi)古文獻資源有限,特聘請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漢語言專業(yè)的在讀學生作為外編。外編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核查工作,并將核查中發(fā)現(xiàn)與作者引用不一致的地方以及存疑的問題在稿中一一做了標明。

一審姓名:王宏霞

職務/職稱:副編審

日期:2017年12月30日

一審意見

《漢語詞類史稿》為2017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之一,系語言學專業(yè)學術著作,其中不涉及政治性問題。下面審讀人謹從本書概況、學術價值、出版價值、審讀加工情況等幾方面提出審讀意見,供復終審老師審閱參考。

一、本書概況

(一)內(nèi)容簡介

《漢語詞類史稿》為一部研究漢語詞類演變的專門性著作,作者依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詞類將全書劃分為十章,每章下設三節(jié),分別以相關詞類的“產(chǎn)生”“分類”和“發(fā)展”立題,節(jié)下再設若干子題,全書總計有八十六個子題,全面而又深入地論述了漢語詞類在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中的發(fā)展變化歷史。

(二)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周生亞老師,1934年生,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周老師長期從事古代漢語、漢語史教學工作和漢語語法史研究工作,成果豐厚,對漢語語法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論文《論上古漢語多重修飾語語序問題》《論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繁復的原因》《并列連詞“與、及”用法辨析》《論否定副詞“勿、毋”用法的分合問題》《論詞頭“阿”字的產(chǎn)生和用法的發(fā)展》以及專著《古代詩歌語法》《古籍閱讀基礎》《〈搜神記〉語言研究》等,在漢語學界經(jīng)常被廣泛引用。周老師雖已退休多年,但一直孜孜鉆研、筆耕不輟,每日在浩瀚繁復的漢語資料卡片中考據(jù)查證,樂此不疲。

(三)相關情況

本人與周老師結緣于《毛主席為青少年選的閱讀詩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版)一書,當時我作為該書責編之一,周老師作為特邀外審專家之一,有過數(shù)面的交流研討。在幾位知名度相仿的外審專家之中,周老師的審讀工作做得最為認真細致,其異乎尋常的嚴謹和高度的責任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他對文字的敏感把握能力也讓我這個專業(yè)編輯自嘆弗如。這一次,承蒙周老師信賴,交由我親自負責編輯他的心血之作,這實在是一大幸事。

周老師從2007年開始醞釀積累資料,2010年提筆開寫,到2016年六十余萬字的專著《漢語詞類史稿》成稿,十年磨一劍。這對一位耄耋老人而言,真是難能可貴。

本書稿交稿后,周老師原本想請我?guī)兔ι陥蟆皣疑缈苹鸷笃谫Y助項目”,但我通過對本書研究水準的判斷,以及基于對周老師治學態(tài)度、學術素養(yǎng)的了解,遂努力說服周老師改為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幫助他完成了相關申報手續(xù)。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周老師“十年磨一劍”的心血得到了文庫評審專家們的一致認可,成功入選2017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而當年全國范圍內(nèi)入選的各領域?qū)W術成果僅有39項。

二、學術價值

本書以漢語詞類為經(jīng),以三千年歷史演變?yōu)榫?,既有嚴謹?shù)膶W術分析,又有豐富的史料作為支撐,充分體現(xiàn)了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思想的完整性,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現(xiàn)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說明。

(一)思想性

貫穿本書寫作的重要理論觀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堅持一個方向和兩個理論基點。

一個方向,是指全書寫作時,作者緊緊抓住漢民族共同語形成和發(fā)展這一根本方向。作者認為,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雅言”,兩漢時代的“通語”,就是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這個漢民族共同語,是以當時的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其實質(zhì)就是當時通行范圍較廣的洛陽話或長安話而已。漢語史的一切研究,都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根本方向,并依此為原則,去選擇資料、組織資料和說解資料。如上古漢語前期,人稱代詞“余(予)”和“朕”,“女(汝)”和“乃”,在功能上存在強烈的互補關系。但到了上古漢語中期,這種功能互補關系就已經(jīng)開始解體,“我”和“爾”已經(jīng)組成了新的語法系統(tǒng)。探究其因,這種變化不能不說是同“雅言”興起、通行有關。兩漢以后,隨著漢民族共同語地位的進一步確立,漢語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的諸多形式都日益得到了規(guī)范。到了中古漢語后期,人稱代詞“我—你—他”的表達系統(tǒng)已完全確立。

兩個理論基點,是指作者論述問題時,始終堅持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和一切從漢語實際出發(fā)的實事求是的觀點。堅持歷史發(fā)展觀點,說易做難。如漢語判斷動詞“是”字的產(chǎn)生問題,一向是語言學界爭議中的熱點問題之一。說上古漢語前中期(先秦),漢語表判斷的名詞謂語句以不用判斷動詞“是”字為常,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要說先秦漢語名謂判斷句一律不加“是”字,這就走向了極端,就不是實事求是。同一切事物發(fā)展變化一樣,漢語的發(fā)展,不論是語音、語法還是詞匯,其變化也要經(jīng)歷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如先秦戰(zhàn)國末期的文獻中,確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是”字判斷句的苗頭,不承認這一點是不客觀的,就不是尊重事實。又如本書動詞史部分,對漢語動詞時體語法范疇的形成與發(fā)展,作者實事求是地根據(jù)漢語的實際情況,用大量的史料論證了漢語存在“三時”“四體”的事實,從而對外國漢學家說漢語有體無時的說法進行了有力的批駁。

(二)科學性

書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種研究方法,形成了本書鮮明的科學性。

一是歸納法。歸納法是研究語法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本書作者從上古、中古和近古的眾多文獻中,廣泛地搜集例證,然后再從眾多的例證中,經(jīng)過精心的選擇、考證,再用歸納法去確認一條條語法規(guī)律的產(chǎn)生與變化。在采用歸納法時,還要充分考慮到語料的真實性、規(guī)范性和典型性。真實性是指語料真實無誤。如近古漢語語料,本書就多采自劉堅、蔣紹愚主編的《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匯編》(唐五代卷、宋代卷和元代明代卷),是因為這些資料都是經(jīng)過多位專家??边^的。對于敦煌變文資料,本書也是以使用《敦煌變文校注》為主,原因相同。規(guī)范性是指語料使用時應盡力避開方言成分,緊緊地向共同語或北方話靠攏。典型性是指例證的選擇,要盡量通俗易懂,并與說解相合,不要自相抵牾。

二是比較法。語言規(guī)律的生成、變化是十分復雜的。為確認一條規(guī)律的存在,有時還必須對所用語料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既包含同一民族語言的共時性或歷時性的資料,也包含不同民族語言的資料。只有經(jīng)過充分的比較,才能確認規(guī)律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如為確認漢語判斷動詞“是”字產(chǎn)生的語法流程,光用上古漢語資料是不夠的,還必須和中古漢語資料結合起來作綜合性的考察,最終才可確定。

三是量化法。語言的歷史發(fā)展或變化,總是有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發(fā)展過程。有時為了確切地掌握或論證某些語言規(guī)律的生成與變化,就必須對特定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量化分析,并用確切的數(shù)據(jù)把語言發(fā)展變化的軌跡記錄下來,做到信而有征。如就中古漢語來說,通過對變文《廬山遠公話》人稱代詞用法的抽樣調(diào)查,借助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漢語人稱代詞“我—你—他”新的三分系統(tǒng)在中古漢語后期已經(jīng)確立。

四是綜合法。進行任何一種學術研究,其實都是對各種專業(yè)知識的綜合運用,漢語研究也不例外。漢語詞類的歷史發(fā)展或變化,往往就是從具體的詞義變化開始的。換言之,詞類變化往往就是以詞義變化為先導,詞義分化必然導致詞類分化。因此,研究漢語詞類史,首先必須從詞匯—語法范疇去認識、解決問題,反對就事論事,反對形式主義。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有聲語言,語音是詞匯的外在的物質(zhì)形式,詞的語音變化往往就同詞義變化有關。語音、詞匯和語法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部分變化,往往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本書在研究漢語詞類史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對漢語詞匯史和漢語語音史知識加以綜合運用。如關于近古漢語結構助詞“的”“地”“得”三分系統(tǒng)的確立,就經(jīng)歷了一個十分復雜的語音和詞義變化過程。如果不了解語音、詞匯和語法的相互作用,就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創(chuàng)新性

本書寫作過程中充分注意到了對新材料、新觀點和新方法的運用。作者在總結自己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許多新穎的、獨到的和很有價值的學術觀點,把目前學界對漢語詞類史的研究現(xiàn)狀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選題創(chuàng)新。本書為國內(nèi)首次專門以漢語詞類發(fā)展史為研究對象,并能做出深入而又全面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在選擇資料、組織資料和說解資料時,都是以問題為綱,以史為線索,一線牽到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充分凸顯了著作的清晰度和歷史感。

二是體例創(chuàng)新。過往的漢語語法史專著,論述詞類問題時,都是只談“發(fā)展”,從不談詞類的“產(chǎn)生”和“分類”問題,這在論述上或研究上都是一個很大的缺欠。只談詞類“發(fā)展”,不談“產(chǎn)生”,猶如無源之水;只談詞類“發(fā)展”,不談“分類”,這個“發(fā)展”就失去了根基。因此,本書每一章均以詞類的“產(chǎn)生”“分類”和“發(fā)展”為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論述框架,寫作體例完全是創(chuàng)新的。

三是觀點創(chuàng)新。本書在總結作者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研究中多有創(chuàng)新之處,提出了許多新穎的、獨到的和很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如:在詞類產(chǎn)生的問題上,本書從漢語起源角度,提出了在原始漢語或遠古漢語里,名動同形同源的假說,并試圖以此為理論基點,去破解或重新審視上古漢語里的詞類“活用”問題。在動詞史部分,本書運用了大量史料論證了漢語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相互轉(zhuǎn)化的事實。并在此基礎之上,又從發(fā)展觀點出發(fā),重新解釋了使動和意動等傳統(tǒng)的語法概念,使人們的思路也為之煥然一新。此外,動詞中的判斷動詞“是”的產(chǎn)生時間和原因,一向是學界爭議的熱點問題。本書實事求是,認定上古漢語的中后期,判斷動詞“為”“是”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根據(jù)新的資料,從“為”“是”的關系出發(fā),提出了“功能傳導”一說,以求破解判斷動詞“是”的成因,此說也頗為新穎。在代詞史、數(shù)詞史、量詞史部分,本書對漢語代詞、數(shù)詞、量詞產(chǎn)生的原因等,也都提出了全新的見解。

三、出版價值

有文字記錄的漢語歷史迄今已有四五千年。漢民族共同語,在長期形成和發(fā)展中,對傳播中華文化、團結中華民族、維護國家統(tǒng)一等諸多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偉大作用。漢語史是專門研究漢語歷史發(fā)展的新興學科,是綜合性大學文學院或中文系語言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專業(yè)課。漢語史和我國傳統(tǒng)上講的音韻學、訓詁學和古代漢語語法不同,它們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均有較大差異。漢語史是由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詞匯史三大部分構成的,而漢語語法史又是由漢語詞類史和漢語句法史兩大部分構成的。研究漢語史的根本目的,即在于揭示、認識和掌握漢民族共同語產(chǎn)生、形成的歷史,認識和掌握漢語歷史發(fā)展的內(nèi)部規(guī)律,并以此為基礎,更強有力地介入、規(guī)范現(xiàn)代漢語的實踐活動。對漢語語法史自身而言,漢語詞類史研究和漢語句法史研究,兩者也是息息相關的。漢語詞類史研究是漢語句法史研究的前提條件,是科學而又系統(tǒng)構建漢語語法史框架,乃至建設整個漢語史學科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或基礎性工程。

目前,我國尚未有專門以漢語詞類發(fā)展史為研究對象,并能進行深入而又全面研究的學術專著,因此,作為我國首部專門以漢語詞類演變?yōu)檠芯繉ο蟮膶W術專著,《漢語詞類史稿》具有非同尋常的出版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實屬一項具有“開疆辟土”意義的學術研究成果,鑒于其學術價值和研究水準,其出版后應會成為高校和科研機構文史專業(yè)的教師、研究人員或在讀研究生學習漢語史的重要參考用書。

四、審讀加工情況

(一)審讀加工原則

本書體例統(tǒng)一,行文流暢,邏輯清晰,論證嚴謹,學術水準高,無論是內(nèi)容質(zhì)量抑或?qū)懽髻|(zhì)量都很高。但是因為作者年逾八十,不擅操作電腦,故所交60萬字書稿均為其手寫完成。雖然作者手稿筆跡較為工整,但書中多為古漢語引文,生僻字很多,仍有不少字不好確認,同時書稿中還包含一些擬音符號和甲骨文,因而給排版錄入帶來很大挑戰(zhàn),進而也給后續(xù)的校對和審讀加工工作帶來不小的困難。

由于作者在漢語言學領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文字功底,在審讀加工中,我堅持改必有據(jù)、可改可不改的盡量不改、充分尊重作者的表達習慣的原則,遇到較為明確的細節(jié)性錯漏,即直接修改,遇到把握不準的問題,就與作者及時電話溝通或當面溝通解決。

(二)審讀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

具體來說,審讀人在審讀加工中發(fā)現(xiàn)書稿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1.排版錄入問題

手寫原稿在排版廠錄入完成后,雖經(jīng)校對人員核校,但由于文字量太大還是遺留了不少問題沒有核校出來,我在審讀中發(fā)現(xiàn)此類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排版廠人工錄入時因疏忽或判斷不準造成的錯字、漏字等錯誤,此種錯誤數(shù)量最多、問題最為突出。如:

7頁“揭示”誤錄為“指示”;

8頁“搽”誤錄為“搭”;

13頁“閶門”誤錄為“閭門”;

20頁“昔者”誤錄為“苦者”;

26頁“金文常用詞典”誤錄為“金文齋用詞典”;

37頁“滕穆王瓚”誤錄為“膝穆王瓚”;

40頁“揚雄”誤錄為“楊雄”;

44頁“徐夢莘”誤錄為“徐夢萃”;

46頁“東邊”誤錄為“東近”;

50頁“賚”誤錄為“赍”;等等。

此種問題繁多,責編審讀時逐句對照原稿,發(fā)現(xiàn)此種問題時即予改正,詳見清樣,余例恕不一一贅列。

(2)作者手寫筆誤然后排版廠如實照錄的錯誤。如:

22頁“縢”原稿寫為“滕”;

27頁“得道”原稿寫為“得到”;

34頁“符合”原稿寫為“復合”;

57頁“粟”原稿寫為“栗”;

68頁“輒”原稿寫為“軋”;等等。

余例亦不一一列舉,我對照原稿審讀時懷疑有誤,即在清樣上用鉛筆標注,在請作者確認后做了修改。

(3)作者手寫生僻字、擬音符號、甲骨文等,因有連筆的情況,故排版廠辨認不清而遺留的空缺。此種問題不便舉例,我在審讀清樣時,遇有文字空缺即對照原稿仔細核對,但多數(shù)情況下也無法判斷原字或原符號到底為何,故用鉛筆標注疑問,后跟作者溝通解決疑問時,請作者一筆一畫重新在空缺處補充完整。

2.文獻核查問題

書稿中存在大量繁多龐雜的古文引文,有些文獻還相當生僻,鑒于社內(nèi)古文獻資源有限,特聘請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漢語言專業(yè)的在讀學生作為外編,在課余時間利用人民大學的館藏資源幫助進行文獻核查。外編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核查工作,并將核查中發(fā)現(xiàn)與作者引用不一致的地方以及存疑的問題在稿中一一做了標明。后經(jīng)周老師逐一確認,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些確屬作者抄錄文獻時的筆誤,隨之進行了更正。

3.前后不一致問題

此類問題有以下兩種情況。

(1)同一文獻反復出現(xiàn)時,表述不盡一致。如:《小孫屠》,《小張屠》;《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虛堂和尚語錄》,宋·虛堂和尚:《虛堂和尚語錄》;等等。對此,我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做了統(tǒng)一處理。

(2)示例編號順序起止規(guī)律前后不一致。書稿中,作者在一小節(jié)文字敘述之后,會列舉若干條例句來說明上文的語言規(guī)律,例句均按順序從1往后編號,舉例之后通常會另起一段行文表述上述語言規(guī)律的例外情形和特殊變化,這時,示例的編號有時候接上一組例句的編號接排,有時候又從1開始重新編排。結果是,不同的章有不同的編排習慣,形式上不夠整齊劃一。經(jīng)與作者溝通,作者同意按照我的建議,每一組例句的序號都獨立編排,不與前后組例句的序號接排。

4.詩文作者朝代標識問題

關于例句中詩文作者的朝代,有的在作者前做了標注,而有的未在作者前予以標注,全書不夠整齊劃一。經(jīng)與作者溝通,周老師解釋其原先確定的朝代標注原則為:對李白、杜甫、柳宗元等著名文人不標注朝代,因為眾所周知不妨礙讀者了解;而對其他不太知名的古代文人均在人名之前標注朝代,便于讀者認知。但經(jīng)過統(tǒng)查,我發(fā)現(xiàn)唐代著名文人韓愈、宋代著名文人陸游和王安石等也都標注了朝代,作者所堅持的因著名與否而決定是否標注的原則恐怕在讀者處會有不同理解,難免會發(fā)出質(zhì)疑。故我與作者又反復溝通,最終作者同意全部詩文作者均標注上朝代。

5.其他問題

書稿中的其他問題還有:例句中著重點標注差誤較多,個別語句表述費解,小標題層級繁多須進一步厘清以便于讀者閱讀,等等。我均在書稿中作了相應處理,需要作者確認的也請作者作了確認。

(三)其他情況說明

在此,需要向復終審老師特別說明以下幾點。

一是書稿中有部分表述乍看似有問題,故我用鉛筆在稿中提出質(zhì)疑,但通過與作者溝通解決疑問,發(fā)現(xiàn)作者如此表述有其依據(jù)并無不妥,故用有色筆劃去鉛筆提問,但未用橡皮擦除,以給復終審老師審讀時留作參考。下舉幾例說明:

如26頁:“四罪而天下咸服。(《尚書·堯典》)”經(jīng)核查發(fā)現(xiàn)此句出現(xiàn)在《尚書·舜典》中,故向作者提出質(zhì)疑。作者回復為:“古代《尚書》有今古之分?!妒?jīng)注疏》中的《尚書》,包括《尚書通檢》,其實都是古文《尚書》。本書稿所引一切《尚書》例句,都是指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屬偽書。《舜典》,屬古文《尚書》?!?/p>

再如81頁:“……諸動詞之后……”審讀中懷疑“諸”為“助”之誤,故向作者提出疑問。作者回復為:“這里的‘諸動詞,是指‘畢‘竟‘了這些表完成意義的動詞,而非‘助動詞,所以‘諸不能改成‘助?!?/p>

又如311頁:“日本漢學家太田方說……”在查證日本漢學家的名字時,因只查到了太田辰夫的名字而未查到太田方,故向作者提出質(zhì)疑。作者回復說:“原稿無誤。太田方和太田辰夫是兩個人。太田方著有《韓非子翼毳》?!?/p>

對于以上這類問題,作者周老師在解決疑問時很細心地向我一一手寫說明其不存在問題的理由,請復終審編輯在審讀時留意審看書稿所附的幾頁作者手寫疑問答復。

二是有關文獻核查。書稿中部分引文因為外編核查時找到的版本與作者引用的版本不同,故而表述不盡一致。對于此類問題,經(jīng)與作者充分溝通,作者再次對手頭版本進行核查,確認所引用文字準確無誤后,遵照了作者引用版本的引文表述。

三是有關腳注的形式。因為本書屬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故腳注形式根據(jù)文庫要求予以統(tǒng)一,未按照文獻著錄格式的新國標統(tǒng)一。

四是有關部件待補問題。目前,書稿中還有兩個部件作者正在補充中:一是關鍵術語索引。作者交稿時本來并無此部件,但從學術著作的形式規(guī)范性角度考慮,我向作者建議予以補充,作者已同意,現(xiàn)正在做相關整理工作,待清樣時應可完成。二是英文目錄。英文目錄是成果文庫出版的必備要件,因作者所學外文為俄文非英文,故作者正請專業(yè)人士幫忙翻譯和審訂,待清樣時應可補齊。

(四)幾點心得

由于這部書稿專業(yè)性很強,所以“啃”這部書稿對我來說確實相當有挑戰(zhàn)性,但是也正是經(jīng)歷了這樣的困難磨礪,才讓我從中吸取到營養(yǎng)、收獲了成長。特別是在與作者周老師的反復溝通交流中,我受益匪淺。

首先,周老師像對自己的學生一樣給予我耐心細致的解答和指導,讓我清楚地知道“其然”和“其所以然”,從而增廣所學,這讓我非常感激、感動。

其次,我認識到編輯工作“道在精微處”,細節(jié)背后往往考驗的是龐大的知識儲備。學無止境,編輯工作亦無止境,要想讓編輯工作“爐火純青”“止于至善”,不能只靠以前積累的“半瓶子”知識儲備,在一知半解中想當然地審稿,而是要廣學多聞,還要利用審讀各種書稿的工作條件來擴大積累提升涵養(yǎng)。

再次,在與周老師的頻繁接觸中,他嚴謹認真的風范又一次深刻教育了我。每一次給我解決完問題反饋回書稿,周老師都用好幾層報紙把稿子包得方方正正,連報紙的邊角都用膠水粘貼平整,就像包一件珍貴的禮物那樣一絲不茍;每次答復我問題,他或者是在電話中耐心細致給予講解,或者是用清秀的蠅頭小楷工整地寫在稿紙上……他對人、對事、對物的這種鄭重的態(tài)度,給我深深的觸動,也讓我反躬內(nèi)省。古人說“正己化人”,己身不修如何能改變周圍影響大眾?我也要從端正自己身心始,以更加鄭重恭敬的態(tài)度來對待編輯工作,對待一切事。

以上審讀意見請復終審老師審定,以待發(fā)稿。

二審意見

本書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之一,書稿學術水準和寫作質(zhì)量都很好。

漢語史是由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詞匯史構成的新興的語言學科。而漢語語法史,又是由漢語詞類史和漢語句法史兩大部分組成的。目前,專門以漢語詞類發(fā)展史為研究對象,并能進行深入而又全面研究的學術專著,本書尚屬首次。本書寫作,作者緊緊抓住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和發(fā)展這一根本方向,同時又在歷史發(fā)展觀點和一切從漢語實際出發(fā)的實事求是的觀點指導下,去選擇資料、組織資料和說解資料。全書論述以問題為綱,以史為線索,一線牽到底,對漢語詞類在各個歷史時期中所展現(xiàn)的各種發(fā)展問題,不避爭議,均予以具體的解析和回應。本書是一部難得的漢語言研究學術精品。

初審編輯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加工,并在審稿過程中與作者進行了充分的意見交換。經(jīng)過復審,發(fā)現(xiàn)書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以下幾點:

1.缺少關鍵術語索引和英文目錄。作者答應讀清樣時補充完整。

2.書中存在連篇的古文引文,有些文獻相當生僻。初審和外編做了大量核查工作,作者對有疑問的也進行了認真復核。

3.書中有許多生僻字和語言符號,排版字庫中沒有,需要排版廠造字。造字個別有問題,跟作者溝通后作者重新一筆一畫手寫在書稿上,待退改時由排版廠重造。

4.因作者原本提交的為手寫稿,由排版廠錄入,所以其中錄入錯誤較多。校對、初審編輯和作者已經(jīng)改出了絕大多數(shù),但仍有遺留問題。

以上問題,基本已得到解決,僅遺留部件待補問題。現(xiàn)書稿達到齊、清、定,建議發(fā)稿,請終審編輯審定。

三審意見

本書作者周生亞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退休老教授,治學嚴謹,學養(yǎng)淵深,建樹豐碩,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學者。此次周老的研究新成果成功入選2017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足見周老的勤勉治學作風和深厚學術功底,著實令人欽敬。

本書是我國目前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漢語詞類史的學術專著,提出了許多新穎獨到、富有創(chuàng)見的學術觀點。寫作時,作者已充分注意到了新材料、新觀點和新方法的運用。同時,作者在總結自己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做到了論述創(chuàng)新、體例創(chuàng)新和學術創(chuàng)新,把目前學界對漢語詞類史的研究現(xiàn)狀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本書出版后可以作為高校和科研機構文史專業(yè)的教師、研究人員或在讀研究生學習參考之用。因為專業(yè)精深所以本書讀者群比較有限,因而經(jīng)濟效益不明顯,但本書的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因此,確有重大出版意義。

初審編輯包括外編做了大量的辛苦細致的工作,與作者進行了深入友好的溝通,對書稿的審讀加工認真到位,為復終審的審讀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復審編輯也對書稿進行了認真審讀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完善意見。經(jīng)過終審,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缺少索引和英文目錄,同時尚有一些排版和錄入錯誤、前后一致性問題等?,F(xiàn)經(jīng)三審,除索引和英文目錄待清樣補充外,其余問題均已得到妥善解決,可以發(fā)排。

猜你喜歡
詞類古漢語書稿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用詞類活用法擴充詞匯量
科技書稿的邏輯性審查方法歸納
基于語料庫“隱秘”的詞類標注初步探究
從成語中學習詞類活用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建筑類書稿“齊、清、定”之細談
談談書稿中有關偽滿洲國表述的幾個問題
基于“字本位”理論再談漢語詞類問題
談談古漢語的翻譯
陈巴尔虎旗| 正阳县| 连城县| 太湖县| 明星| 沅江市| 循化| 新昌县| 右玉县| 海口市| 库车县| 通河县| 桂东县| 清原| 莆田市| 安远县| 武陟县| 晋宁县| 苗栗市| 武乡县| 海宁市| 馆陶县| 镇坪县| 平山县| 定结县| 昌黎县| 晴隆县| 夏邑县| 常熟市| 酒泉市| 田林县| 包头市| 潼南县| 西城区| 金门县| 蒙自县| 宣化县| 南京市| 阿拉善右旗| 莆田市|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