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博
他生于1840年,這一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是中華民族屈辱的開始。他死于1939年,此時神州大地正受日寇鐵蹄蹂躪。臨終,他只能說:“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他就是復旦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
1852年,鎮(zhèn)江到上海的一葉扁舟上,載著一個孤獨的少年,他就是年僅12歲的馬相伯。他在船上眺望遠方,憧憬著未來。到上海后,他投入法國耶穌會的徐匯公學(今上海徐匯中學)學習。
馬相伯天資聰慧,他刻苦學習18年,掌握了拉丁文、法文等7門外語,研究國學、西方哲學、神學和法學,以及數(shù)學、天文等學科。后來,他擔任了徐匯公學的校長,講授經(jīng)史子集。1876年,中國遭受了巨大的饑荒(史稱“丁戊奇荒”),馬相伯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
當時,在中國的土地上,外國人處處鄙視、欺負國人,這給馬相伯造成了巨大的刺激,他要尋求中國強盛的出路!
年近40的馬相伯找到弟弟馬建忠。馬建忠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承擔著清朝外交重任,是當時著名的外交家。
經(jīng)過弟弟介紹,馬相伯認識了李鴻章,李鴻章希望通過發(fā)展中國的工業(yè)實現(xiàn)強國,這就是“洋務運動”。李鴻章重用馬相伯,并聘任他為哲學教師。馬相伯也隨著李鴻章出使各國,翻譯文件,籌備借款,為朝廷嘔心瀝血。
大清一時“回光返照”,但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慘敗,讓中華民族跌入谷底?!叭鯂鵁o外交”,李鴻章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作為李鴻章的幕僚和外交使者,馬相伯也背負著“賣國”的惡名。
恰逢馬相伯的母親病重,母親卻拒絕見他。母親去世以后,懷著未能盡孝的愧疚和對時局的絕望,馬相伯辭官回鄉(xiāng)。
不久,馬相伯的的弟弟馬建忠也累死在辦公桌上?!皩崢I(yè)救國”無望,親人離世而別,馬相伯心灰意冷,他的“強國夢”破碎了。此時,他認識到“自強之道,以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于是,他要毀家興學,啟發(fā)民智,教育救國。
1900年,已經(jīng)60歲的馬相伯把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良田3000畝捐獻給天主教會,條件是教會要創(chuàng)辦“中西大學堂”。教會對于辦學并不熱心,馬相伯心愿遲遲未遂,內(nèi)心著急。
這期間,在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任教的蔡元培找到馬相伯,要學拉丁文。拉丁文為歐洲各國語文之根本,若不通拉丁文,那就無從了解西洋。
馬相伯說:“你已過中年,一個人學了沒什么用,最好找些年輕人來?!?/p>
蔡元培派出24人學習,包括后來有名的黃炎培、胡敦復、邵力子、李叔同等。他們來馬家不僅學習拉丁文,還學數(shù)學、法文。各省有志之士,不遠千里前來求學。學生多了,馬相伯又找到教會,教會這才騰出地方,讓馬相伯辦學。
1903年3月1日,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大學院成立了,起名“震旦”,梵文的“中國”,寓意是“東方日出,前途無量”。馬相伯親任院長,他辦學的思想是“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奉行“有教無類”原則。
1903年,一個青年因?qū)憽胺丛姟弊I諷清政府,被通緝逃到上海,馬相伯收留并保護了他,當時的中國,清政府不能搜查外國教會和租界。
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的于右任。他曾說:“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他牢記馬相伯對他的教誨:“不以空言抒憤,救國必先科學?!庇谟胰魏髞碜鳛槊駠叩冉逃旎酥唬舶疡R相伯的教學理念滲透到了自己的辦學實踐之中。
后來,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與馬相伯也不無關系??梢婑R老對中國教育影響之大。
可是,沒多久馬相伯的“震旦”就辦不下去了。
馬相伯在震旦學院,讓學生自主管理,不要求學生早上做祈禱,晚上做禱告。這讓法國教會很不高興,因為外國人辦教會學校的目的是,“使用從知識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 ,而控制中國的發(fā)展”。
教會對馬相伯“本土化”教育很不滿意,剝奪了馬相伯的管理權,把他架到醫(yī)院,無病而住院。學生嘩然,摘下校牌,全體退學。清廷便聯(lián)系法國巡捕房準備拘捕一些反清的學生。
于右任、邵力子等7名同學來到醫(yī)院,跪下來,哭著說:“馬院長,我們已經(jīng)散學了,我們還要讀書?!?/p>
老人頓時淚流滿面,傾家蕩產(chǎn)辦學竟然落得如此下場,怎不痛心?最后他以保證學生安全為條件,把學校交給法國人,帶著學生要另立新校。
1905年,在張謇、嚴復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這位白發(fā)蒼蒼的66歲老人,在吳淞建立了復旦公學,這就是今天的復旦大學?!皬偷痹⒁鉃橹亟ā罢鸬?,振興中國。
馬相伯經(jīng)常對學生說“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馬相伯繼續(xù)倡導“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影響至深,今天復旦的校歌還有這兩句話。正是有了馬相伯,復旦大學才能人才輩出。
可是馬相伯為了辦學,家破人亡。因為忙于辦學,無暇家庭,妻子賭氣帶著長子回山東娘家,船出吳淞口時,不幸遇難,馬相伯痛失妻子和長子。次子馬君遠在復旦公學當了美術教員,不久病亡,拋下才18歲的妻子和不滿6個月的女兒。馬相伯再無子嗣。
辛亥革命后,德高望重的馬相伯被孫中山聘為南京第一任市長,他還代理過北京大學校長,擔任過政府要職。
后來,于右任等學生見他生活清苦,捐出一萬元,作為其孫女馬玉章的生活費和教育費。但馬相伯把一萬元捐了出來,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女子學?!獑⒚髋校ìF(xiàn)為上海第四中學),這個學校因楊絳先生而被人熟知。
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91歲的馬相伯一條腿已經(jīng)不便,讓人攙扶著,揮毫寫字,寫一副對聯(lián)賣50元,寫一個“壽”字賣30元,一直到寫不動為止,共得10萬元,全部捐給前線將士。
1937年11月,日寇攻陷上海,馬相伯繞道去往昆明,在路經(jīng)越南諒山時,因病留居。1939年,他在異國度過了百歲誕辰,民國政府及各地機關和團體都遙祝他百齡典禮。延安也致賀電,稱他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他卻說:“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于是把各方贈送的壽禮全部犒慰傷兵。
病重間,馬相伯感慨:“自出生之日,我中華無日不在憂患中煎熬?!?/p>
有人去采訪馬相伯,他沉默許久,回顧自己的百年人生,突然泣不成聲,說:“我只是一只狗啊,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11月4日,馬相伯溘然長逝,客死他鄉(xiāng),舉國哀悼。
百年老人的悲哀,百年復旦的輝煌,濃縮中國百年的曲折。如果馬老地下得知今日中國之變化,必然能含笑九泉了。
摘自《世界華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