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龍石
早年在家鄉(xiāng)一友人畫廊,見馬兆麟先生一幅書法作品,潔白的宣紙上書寫畫論一則:“龍眠作畫,凡臨古則用絹素,自運則不設色,獨用澄心堂畫法,靈秀生動。昔人稱其人物似韓滉,瀟灑似王維,若論此卷之妙,韓王避舍矣!”字為行楷,二寸見方,結(jié)字以晉唐行楷為底,融入魏碑筆意筆法,蒼古堅疏,沉著安詳,想見其人,藹然一德高望重的長者。于是問作者情況,友人說:“馬兆麟,字竹坪,號東山里人,南州海客,今東山縣人,清末民初詔安畫派的領軍人物,擅花鳥、山水,又精人物、走獸,書法詩詞俱佳。”清末東山未建縣,隸屬詔安,偏居海隅,先生書法不從當時流行的館閣體,而是緊跟時代,在碑學方興未艾時由帖及碑,這在信息閉塞的海島,著實不易。我由此記住了馬先生。
己亥冬,得詔安沈耀明先生大作《詔安書畫史》一書,書中對馬先生的介紹頗為詳細。先生生于1837年,病逝于1918年,早年學習詔安畫派許釣龍、謝琯樵等前輩的畫法,中年后曾造訪上海任伯年,畫風為之一變。《詔安縣志》稱其:“時海上風行寫意畫,馬赴禮部試,便道訪問任伯年,請益而歸,畫風頓變,中超寫意,邑中學者景從?!鼻骞饩w十一年(1885),其山水畫《春、夏、秋、冬》四景圖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榮譽獎,一時畫名遠播。他壯年時,挾藝旅潮州、海澄、臺灣等地,作品流傳于福建、廣東、臺灣及東南亞各國,對閩臺及粵東畫壇頗有影響。書中有《紫藤雙雞》一幅,畫中一塊石頭,石頭上立一雄雞俯瞰,地上一母雞仰視,竊竊私語,上面紫藤低垂,雞冠及羽毛以沒骨法掃出,簡約縱逸,清新明快。又有《山水四條屏》,以披麻和折帶皴寫山石,表現(xiàn)疏林坡岸,淺水遙岑,清遠蕭疏,筆墨簡練,直窺元人堂奧。
我心儀先生畫作,想更多了解先生的情況,于是請東山的朋友幫助搜尋先生的資料,不久得《蘇峰拱秀》和《吹劍軒詩鈔》二書。《蘇峰拱秀》有《馬兆麟的故事》一篇,看完對先生的生平事跡有了更深的認識。先生是清光緒元年(1875)舉人,曾參加京城會試,落榜后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和教育。他兒子馬徵祥,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清光緒三十年(1904)參加中國大地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高中舉人,曾任同安縣知事、銅山海關(guān)委員,三十七歲時突然病逝。時先生正在家操琴,聽聞噩耗,驚愕琴斷,頃刻琴聲再起,把悲痛托付于絲弦之中。
晚年先生寄情書畫之外,更加關(guān)注社會民生。他傾其所有,創(chuàng)辦了“東升初高兩等小學堂”(現(xiàn)東山縣實驗小學前身),自任堂長(校長),成為開啟東山現(xiàn)代教育的第一人。他倡議東山建縣,因為當時東山到詔安縣城一百多華里,百姓到縣衙打官司或辦事情需要跋山涉水,苦不堪言。為方便群眾,馬先生和東山紳、商、學各界志同道合之士奔走呼號,終于在民國政府交通部總長、福建巡按使許世英的支持下于1916年5月1日建立東山縣。
《吹劍軒詩鈔》是馬先生的詩集,有詩作三百多首,不少詩篇是對岳飛、于謙以及同鄉(xiāng)黃道周等先賢的贊頌。他在《敬題黃石齋先生墨松畫軸》寫道:“屈鐵畫沙腕下奇,寶光墨沉共淋漓。撐天直干無依傍,想見先生晚節(jié)時?!奔幸灿邢壬约旱挠螝v見聞、家鄉(xiāng)山水等,題材廣泛,境界高尚。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思想的先進性。他的《題贈南海先生二首》《飲冰室文集題詞四首》,對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寄予深深的同情,給予積極的評價,“荊公新法非私意,德祖多才是禍根”。先生的詩,在當時便得到很高的評價,同是舉人出身的漳浦人楊士鵬把先生和福州的林紓(著名文學家和翻譯家)相提并論:“受而讀之,竟體均極明凈,而容與中時,有豪爽氣,則又雅如其畫。憶去歲為友人題畏廬(林紓)畫冊,嘆詩名為畫所掩,今于竹坪亦云夫?!?/p>
馬兆麟先生一介布衣,獨善其身外,造福鄉(xiāng)梓,澤被后代,其高風亮節(jié),令人景仰。先生逝世時,東山銅陵古城各行各業(yè)停工停業(yè),幾千人迎著瑟瑟秋風,流著眼淚為其送行。他的墳墓筑于銅陵西邊大伯公山麓,即今天東山二中校園邊上。這應該是如先生所愿,每天可以聽到瑯瑯的書聲。
行文至此,我想敬錄東山文史大家陳秋順老先生贊頌馬先生的一首七律:
雍容儒雅自謙沖,
齒德俱尊必考終。
父子文魁徵碩彥,
詩書畫法褫神工。
學堂創(chuàng)始培新秀,
縣邑建成紀乃公。
憂樂關(guān)懷桑梓事,
于今耆老頌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