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鳳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朗讀是把文章(或詞語,句子)念出聲來,將訴諸于視覺的文字轉(zhuǎn)化成有聲的語言。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聲音比文字更能刺激、調(diào)動各種器官的積極性。因此對于初學閱讀的小學生來說,朗讀是他們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一篇課文的朗讀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殊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就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對整篇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重視精讀領悟階段教師引領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
一、多讀感知,多點領悟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弊x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許多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擔心孩子多讀幾遍書會耽擱時間,影響教學計劃……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特別是對一些情感強烈的文章讀得不熟,所以他們對課文的認識就不真切,思考就不深刻,感受就不強烈,教師的分析也就顯得很蒼白。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人。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正誤識別與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認識語言,利用具體的形象思維從感性上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知文章的結構材料和詞句,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讀好課文,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就可以了。這就為學生的思維進入到作品的意境,體會情感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如通過默讀、輕聲讀、同桌互讀等形式,調(diào)動班上每一個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guī)椭鷮W生樹立讀書的信心,相信“我會讀”。讀完課文后,我還讓學生自己進行評讀。通過這樣一遍遍的讀,學生就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了讀書,達到了自讀自悟的目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一味地呆讀,閱讀的效率就值得懷疑了。感知課文的階段,必須多讀,必須讓學生跟文章進行反復的“親近”,近而了解它,熟悉它,記住它。蘇軾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讀課文也是如此,利用不同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走近課文,“八面出擊,一意求之”,可以讀出課文的不同意味,甚至可以讀出課文的深刻內(nèi)涵來。所以,學好一篇課文,多讀是必不可少的。
二、巧讀細品,重點引導
如果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睏钤偎褰淌趯ψx中感悟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nèi)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導?!比欢?,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很難正確地把握文章和用感情的去朗讀,所以就會出現(xiàn)唱讀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老師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
由此可見,讀一篇課文時引導學生細品對文本的理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細品可品出真情,品出美感,品出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讀以至用,表達真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和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通過多讀多誦,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繼而學以至用,能用自己的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閱讀的過程,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過程,是提高認識的過程,是與作者交流的過程,是學會表達的過程,也是學會生活和做人的過程,更是生命生成的過程。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蔽覀兊恼Z文教學應“讀”當一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學生通過不同情感的讀,把一顆顆稚氣、晶瑩、透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chǎn)生或悲或喜、或愛或恨的情感體驗,這不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朗讀水平,更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雖然,氣概不可能一朝生成,播種也不會一蹴而就,但是我們堅持讓學生讀,而且是多讀,滴水還可穿石,那么多讀以領悟、運用就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