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我一見鐘情,反復讀來,在小小荷塘里,片片荷葉下,竟尋到了那份愈久愈濃的情與趣。
一、初識之喜
翻開教材,《荷葉圓圓》這個課題一下就吸引到了我。一遍讀完,“可愛”之情油然而生?!昂扇~圓圓”,圓圓的荷葉,是不是還可以說“荷葉大大”“荷葉綠綠”……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這樣的表達方式說:眼睛亮亮,蘋果甜甜,蛋糕香香……詩中有幾個可愛的主人公: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小水珠“躺”在荷葉上,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小魚兒在荷葉下游來游去。他們的動作各有不同,卻又都那么貼切。
一遍一遍地讀,發(fā)現(xiàn)小詩的節(jié)奏也在變化,就像一首歌曲,陡然間又增添了幾分情趣。
二、再顧之樂
這樣的小詩該如何和學生一起去讀呢?兒童詩的教學點應放在哪里呢?再次閱讀文本,一行行感覺可以有回聲接應,驀然驚醒,兒童詩不就該引導學生誦讀嗎?在反復誦讀中讀出韻味,這韻味不是形式上的拿腔拿調,而是一番入詩入味,在整體把握后的自然體現(xiàn)。
瞧,詩中的四位小主人公——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魚兒,別小看這其中的“小”字,那可不是僅僅因為他們長得小,更是由于他們的可愛。如何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可愛,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在教學中,第一次去掉“小”字讀名字,學生可以很快在比較中察覺,有了“小”字,小動物們更可愛,更討喜。第二次讓學生思考“誰喜歡這又圓又綠的荷葉”,他們的名字再一次跳到了美麗的荷塘里,同學們立刻和他們打起了招呼,一打起招呼便會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第三次讀小詩中描寫他們動作的詞——躺、立、蹲、游,讓學生將相應的動作送給四個小主人,再通過對讀的方式感受他們靈動的模樣。這樣,可愛的小動物便走到學生的身邊,他們的名字落進了學生的心中,這些小動物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個小小的名字了,那是一串串音符,在反復朗讀中有了生命。這樣,小詩中的小動物會讓學生更為親近,讓學生更為喜愛。
再讀小詩,荷葉很神奇,神奇在會變,在小水珠面前變成搖籃,小水珠躺在上面。小蜻蜓飛來飛去捉蚊蟲,那么辛苦,為何不躺在荷葉上休息呢?學生大腦開始思辨,更加理解小蜻蜓“立”在荷葉上的秀美!如此,對小青蛙的“蹲”,小魚兒的“游”,學生讀著讀著,就仿佛和這些小動物一起來到了荷塘邊,走到了荷葉旁,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趣”,誦讀起來,少了幾分裝腔作勢,多了幾分由內而發(fā)的情。
但教學仍未止步,再一次請小動物登場,再一次讓荷葉變起來。在一一對應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圓圓的荷葉與搖籃,與停機坪的相似之處,讓學生在熟悉之中再次打量這些已知,便會恍然大悟,這都是因為荷葉圓圓??!最后,小魚兒游在荷葉下,地點的轉變,小詩的節(jié)奏也開始變化,再讀起來,節(jié)奏連同情趣讓學生久久回味。
三、悅久生情
一首小詩,一堂課,念念不忘,必有回響。詩中的小主人公喜歡荷葉,有他們自己的方式。我們喜歡荷葉,也有我們的方式:靜靜地看、輕輕地摸。課堂似乎成了荷塘,我和學生置身其中。
小詩在充滿情趣的美景中,還傳遞著許多美好的情感。小動物們對荷葉的依依之情,荷葉對小動物的奉獻之情,這些情感是天然融合的意境,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佳境。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崇明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