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有效性閱讀教學又是解決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現(xiàn)狀的迫切要求。結合我校課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淺談在實踐語文學科有效閱讀教學的一些嘗試:
一、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國內(nèi)外的實踐研究證明: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努力實施有效的學習過程。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東方之珠》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識記本課生字詞時,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的內(nèi)容——預習做得不錯、字音掌握得好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某一行;對字音非常有把握的十分自信的孩子可以“教一教”某一行詞語,讓大家跟著他讀;閱讀量大,知識較豐富的孩子還可以“說一說”某個詞的意思;那初次學習,碰到困難怎么辦呀?這很正常,也沒關系,你還可以“問一問”自己認為難的詞語的意思。在讓學生實現(xiàn)讀通句子讀順課文的目標時,我讓學生自己畫出認為難的句子,在四人小組里提出來,大家?guī)鸵粠?、練一練,過句子關。將學習的自主權下放給學生,孩子們一下就“活”起來了。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方式,采取了游戲、自由選擇學法、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更注重從孩子自身的需要出發(fā),以學定教。在學習詞語時,對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學生,他們能選擇讀一讀詞語;對于字音掌握較好的學生,他們能選擇教讀詞語,全班在跟讀時又對詞語得以鞏固;對于課前查過詞典或知識豐富的孩子,他們能選擇告訴大家某個詞語的意思,加深大家對詞語的理解。而對于善于質疑,都某個詞語不理解的孩子,他們又能有提問和選擇伙伴解答的機會。大家根據(jù)自己不同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既照顧到了學生個體的差異,又活躍了學習氣氛,大家在主動地學習、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課詞語,學習效果非常不錯。
二、學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質疑”推動教學的深入
讓孩子們在學習時間中閃動智慧的火花,并提供條件允許火花發(fā)生碰撞,那么在交流解疑和相互的說服論理中,孩子們的進步是巨大的。孩子們通過質疑,會自然地引發(fā)其對課文的深入學習,這也是實現(xiàn)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一大嘗試。例如:在執(zhí)教《恐龍》一課時,我班學生就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后就“魚龍、翼龍是不是恐龍?”“我不同意你的評價意見!”“恐龍還有可能復活嗎?”幾個問題進行質疑和辯論,為了解決“魚龍、翼龍是不是恐龍?”的問題,我班的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觀點。最后大家才達成一致:它們都不符合恐龍的定義,所以魚龍和翼龍不是恐龍,我們只把它們稱為恐龍的親戚。這樣得出的結果,要比課本上或是老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要有價值得多。對孩子們識記這一知識點,乃至提高他們質疑、探索的能力無疑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俗話說:沒有爭議就沒有進步。孩子們能夠在查找資料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積極探究、解疑,可以欣慰地看到他們的學習潛力。
三、緊扣文本,以讀代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脫離文本、支解文本,是造成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要實現(xiàn)“有效”,必須把握好閱讀教學的特點,珍視學生在學習時獨特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同時,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并積累下優(yōu)美精妙的語言文字和寫作方法,受到思想的熏陶。
語文,除了感受、積累,再有就是運用。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除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要向學生隨文滲透必要的寫作方法。因此,在《莫高窟》的教學中就適時出現(xiàn)了借鑒文章結構的提示,運用過渡句的提示,對排比句加深認識,仿照句式說話的訓練等等。學生在感受我國古代文明的瑰麗的同時,還積累到了布局謀篇等行文技巧,實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有效”。
四、以大語文觀為指導,以課外閱讀促閱讀教學實現(xiàn)“有效”
生活處處皆語文?!墩Z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僅靠課本上數(shù)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yǎng)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跨世紀人才?所以教師就必須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們導航,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jīng)”,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優(yōu)秀課外讀物為“緯”,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從而構建“經(jīng)緯”交錯的閱讀教學網(wǎng)絡,促進知識的遷移,使課內(nèi)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方法上,教師可以經(jīng)常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用日記、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學生不斷地接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