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芷儀
一套《本草綱目》,李時珍寫了二十年;一部《資治通鑒》,司馬光編撰了十九年;一冊《紅樓夢》,曹雪芹增刪了十年。而我們又怎能過多苛求徐懷中“偏向虎山行”呢?慢慢磨出來的東西才是精品,當后人閱讀時,也會慢慢品味出《資治通鑒》的自得其樂,《本草綱目》的滋潤萬物,《紅樓夢》的大成之器,甚至于徐懷中的“如履前行”,一如他自稱為“爬行者”一樣,我們也能在這種“潤物無聲”中,感受到詩意生活。須知,慢是沉淀,亦是風骨。
豐子愷在《山中避雨》寫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一天,他同友人游山遇雨,友人皆不耐煩地倉皇奔走。而他卻被“一種寂寥而深沉的禪味”所吸引了,“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庇谑牵枇艘话亚?,信手而彈,一時間,仿若那苦雨荒山,都有了暖色。
古人說,“玉不磨不成器”。玉乃天成,往往生在山中人未識,只有經(jīng)過玉匠的精心打磨,方能生輝成為稀世寶物。這生輝的過程,就從慢中來,慢中見璞玉。生活也像琢玉,慢以致遠,在悠閑中才能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命的真諦。
慢生活,“慢”并非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韌性,一種堅守初心的無畏風骨。鮐背之年的袁隆平,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夢”,他說,他夢到試驗田里的超級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粒籽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和朋友們坐在稻穗下乘涼。為了這個夢想,他一輩子專注扮演一個角色,做好一個“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領域的研究依次開花成果,但他的研究步伐并未停留。時至今日,袁隆平仍保留工作時的滿滿活力,帶著一種“不可言說”的韌性,懷著一顆質樸的初心,繼續(xù)為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盡心盡力。
每每走過城市廣場的鐘鼓樓,聽著那古老的鐘聲隨著塵埃一起飄浮落定,都會產(chǎn)生一種敬畏感,它高高在上,有俯視蒼生的威嚴。在鐘聲中,看見匆匆的人群,不由得感嘆,現(xiàn)代事物瞬息萬變,知識在爆炸,我們的脈搏也隨之牽動,在追趕時效的今天,我們贏得時間,卻又逐漸失去生活。
所幸,徐懷中的一番自白,如葉落在水面,一定會引起現(xiàn)代人心靈的一絲絲震動,也更讓我堅信,慢是沉淀在心的細工,亦是堅守初心的風骨。
指導老師: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