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歷史的腳步,與其他學科不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更多地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我國的教育理念中文史不分家已經(jīng)根深蒂固,把歷史知識和文學有機結合,對歷史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定義。
在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時期是大多數(shù)學生首次正規(guī)地接受歷史知識的學習,通過有效地歷史教學,夯實學生歷史基礎知識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將文學內(nèi)容運用到歷史課堂中,通過歷史知識結合生動形象的文字語言,將當時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立體化、具現(xiàn)化、可視化。以學生為主體,用文史融合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架構,對文學內(nèi)容進行獨立閱讀,使學生對歷史發(fā)展過程進行思考。并且在文學內(nèi)容中包括了詩歌、散文、小說、話劇等多種形式。在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相應的歷史知識,還可以傳授給學生一部分文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修養(yǎng)[1]。歷史在中考中也占有關鍵地位,合理進行文史融合教育,引領學生的人生觀。
1.閱讀文史,豐富認知,激發(fā)興趣 新時期下知識的傳播速度飛快,各學科之間的融合與滲透日益緊密,文史教育對增進國家民族意識有著重要作用,歷史作品中包含了大量人物、知識、事件等文學關聯(lián)信息,在歷史教學中,通過介紹人物寫過的文章,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輔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在文史教學中,歷史教師也需對語文學科的課程進行了解,通過古詩詞、小說等歷史情節(jié)進行課題制定。
初中是學生們第一次正規(guī)接受歷史知識的學習,在此之前大部分學生都有對歷史的大概了解,粗略地認知。但沒有對歷史學習的基本理念,歷史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結合文史類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背景。以早期人類課程為例,幾乎沒有什么文學內(nèi)容可以依靠,多數(shù)學生也沒有概念,無法深入學習。教師不能因此而放棄加強學生的認知,可以運用文學作品中的寓言傳說進行講解,《風俗通義》中的女媧造人故事耳熟能詳,而中文教學中恰巧也是女媧造人,以此為引帶出古代人類是由古猿演化而來,后進化為直立人。不僅能吸引學生對古代文學傳說的興趣,也激發(fā)了他們對歷史真實性的認知。
2.拓展學生探究,引導學生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探究心理,只有好奇心才能促進學生對歷史時代的興趣,探究歷史進程中必然發(fā)生的特征和規(guī)律。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才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只是被迫接受灌輸?shù)目腕w,因此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沒有真正了解歷史的背景,一味記錄歷史的無趣,沒能從歷史學習中獲取知識。教師要給予學生們自主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從閱讀中了解歷史背后的故事。歷史課程本應該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背、誦、寫,當學生有了興趣之后,便會自主閱讀,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課本是發(fā)到學生手中的,有些時候學生的好奇心會促使他們翻閱書籍,但也導致當真正學習歷史知識時,教師們講的與課本內(nèi)容別無二致,無法引起學生積極探究的興趣。在文學教材中文言文的數(shù)量非常多,而其中大都取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歷史教材中百家爭鳴的篇幅較少,只是簡單介紹了儒道墨法幾大家的代表人物,歷史本身就是較為開放的,拓展學生對歷史真實性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對歷史事實進行辨別和思考。
3.優(yōu)化教學分析,培養(yǎng)文史能力 隨著時代進步,歷史教學方式也應改變,教師們的教育觀念要隨著新時期而變化。文學中文本的背景,人物的生平比較簡略,而歷史教學恰恰相反,背景與時間點記錄詳細,但對人物情況及歷史內(nèi)容描述較少。結合材料閱讀,進行邏輯分析,有些文學作品富含深意,學生很難從文字中了解其深意,卻可以用歷史來解讀,以雨果先生《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為例,其中蘊含的意思比較簡單,而歷史教材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材料閱讀便是以這封信為引。通過歷史學習,可以知道當時火燒圓明園的真實情景,通過教學分析,讓學生感受到國家和民族強大的重要性。
當前歷史教學中,基本都是以課本為主,為了應對考試在所難免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配合課本拿出一些與之契合的事物。比如地圖,配合材料閱讀,為學生講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地點,在材料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對歷史的地點、人物、事件都有明確的了解;然后使學生懂得對歷史進行分析,想象若是學生自己站在歷史之中,他們會怎么做;最后教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例如從地圖講解京杭大運河,在當時社會勞苦人民,卻在歷史上留下影響至今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們從材料閱讀中去學習文學歷史的能力,不僅有益于歷史學習,也有助于文學知識的掌握。
4.推動學生深度學習 當學生有興趣,愿意探究,文史能力有一定積累后,便可以推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歷史的深度學習要求學生批判地接受新思想與事實,并將它們?nèi)谌氲皆械恼J知機構中[2],從文史融合的閱讀中客觀地審視歷史事件,使學生能夠終身受益,不是為了應試。這也需要教師盡一份力,在歷史教材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相關事實、材料研讀、知識拓展、課后活動進行布置,在正常的教學內(nèi)容之后深度挖掘歷史,在耳濡目染中,學生們便會記得這些知識,終身受用。
結論:如今現(xiàn)代化社會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某些與歷史相關的內(nèi)容有真有假,有實有虛。在新時期下,教師必須加強自身歷史基礎,正視學生了解的歷史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文史材料閱讀,豐富學生認知、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能力,深度教學,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