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佩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雖世殊時異,但這句話放在今日的詩歌教學中卻依然有著不凡的效果?!缎抡n標》中提出:“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高手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庇纱丝梢?課前的誦讀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如果把詩歌鑒賞比作一場相親儀式的話,那么誦讀就是這場相親儀式的見面環(huán)節(jié)。若蒙上眼睛去相親,不了解對方的相貌,那么要論欣賞,便更是無稽之談了。且詩歌又是一個以抒情為主,注重押韻,短小精悍的文體,這幾點也就意味著我們學習詩歌的最基本的方式——誦讀,能夠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才是真正開始鑒賞的第一步。
李白的《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課本中的高考必背篇目就是很經(jīng)典的范例。這些作品頗具李白豪放飄逸的藝術(shù)風格,想要初步理解這種風格,首先要通過多次的誦讀。李白不尊格律,其獨具一格的押韻、換韻的方式不僅沒有使他的詩歌晦澀難讀,反而讓人讀之朗朗上口,與其豪邁飄逸的風格相得益彰。正是他那首《蜀道難》打動了賀知章,李白也由此獲得了“謫仙”的稱號。因此講授李白的作品時,我在疏通字詞后,先讓學生熟讀,最好能夠做到熟讀成誦。學生在最初幾次艱難的試讀過后,很快便可以朗聲而讀。更讓我驚喜的是,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在讀完一句后,眼睛離開書本自然而然地接上下一句,字里行間竟也讀出些瀟灑凜然之氣。學生通過多次誦讀,逐漸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融入到朗讀的情感中去,即使他們還不明白這種感情從何而來,但是我想,這便是多次朗誦帶給學生的獨特體驗吧。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只需做一些水到渠成的點化即可。故而在講解李白的詩歌時,我只需稍加提點,學生便搶先作答,這無形中也使讓學生望而生畏的古詩詞的講解變得容易了許多。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學生的誦讀,也不僅限于課內(nèi),語文教師更要以課內(nèi)詩詞為基礎,激發(fā)學生去誦讀課外詩文的興趣。只有多讀,長期積累,才會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才有能力吸納古代文化的精髓,學習古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使古代文學放射出它應有的光芒。
當今時代的教學,教師們對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無不耳熟能詳,在課堂上運用日漸嫻熟,早已脫離了教師講、學生聽式的單方面教學,許多老師按照先知人論世,講清楚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再帶領學生進入詩歌。這種講授方式固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詩歌情境,但是我認為長此以往會限制學生自主理解詩歌的思維和能力,形成了“沒有背景,不愿讀詩”的抵觸心理。所以我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會挑選一些情感色彩相對突出的作品,讓學生們在多次誦讀過后自由理解,并且討論,不必追求固定答案,尊重學生對古詩的個性化解讀;在此之后再插入該詩作的寫作背景,讓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同時,了解作者獨特的人生境遇。
例如《錦瑟》一詩,俗話說:一首錦瑟解人難。古往今來,說它是李商隱懷戀令狐楚家青衣(侍婢)的人有之(如宋劉攽《中山詩話》、明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四、清施潤章《蠖齋詩話》),說它是詠樂器錦瑟的人有之(如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二引《緗素雜記》),說它是李商隱哀悼亡妻的詩的人有之(如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說它是李商隱自傷身世遭遇的人有之(如清汪師韓《詩學纂聞》),而直到現(xiàn)在,這首詩的主題依舊朦朧難辨。在講解這首《錦瑟》時,我并沒有采取原始講解詩歌的方式——即給出問題,統(tǒng)一答案,也并沒有給出當時寫作的背景,甚至并未講解李商隱其人。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自由理解、討論,在誦讀過后,通過解讀其中的意象說出自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對這首朦朧難解的詩作充滿了興趣,他們爭先恐后地對其中各種意象加以解讀,或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查找作者資料進行推論,拿出自己所謂的“證據(jù)”證明自己對本首詩主題的理解才是正確的。好像這難倒了萬千學者的難題到了自己手中,大約也只是兒戲。雖說學生們有些“不知者無畏”的傻氣,但在自我解讀詩歌的過程中,卻收獲了大量的知識和欣賞詩歌的審美情趣。而若是一味追求統(tǒng)一的答案,將《錦瑟》的主題單方面地講給學生,大概留在學生腦海中的,便只剩筆記上冰冷無趣的文字了。
于是自《錦瑟》開始,我便選取了多篇詩作,采用此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白居易的《輕肥》,對于這兩句詩歌的情感態(tài)度,學生都積極踴躍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我插入作者寫作背景之后,學生又結(jié)合作者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境遇進行二次解讀,比起按部就班地從知人論世到作品賞析的老套路,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加深刻,課堂的效率自然也就更高了。
許多學生對高考詩歌鑒賞題懷有畏難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會讀詩、讀不懂詩,作為老師,我們則應該反省,為何在課堂上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之后,學生卻依然覺得不會讀詩?
我認為,原因之一,在于多數(shù)老師在講授課程時,將重點大多放在對于課本內(nèi)容的解讀上,致力于帶領學生深度挖掘作者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和詩歌獨特的藝術(shù)技巧方面,卻忽視了對于難度低于書面詩歌的相關內(nèi)容的拓展與延伸。《新課標》中提出:對于閱讀與鑒賞類的課程,應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并對文本能夠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教師們在課堂上的講授,很大程度上開啟了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一扇心靈之窗,而究竟如何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古人的詩歌,學生卻是一頭霧水;換言之,學生缺少一些獨立閱讀詩歌的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教師應轉(zhuǎn)變教學思路,在課堂上弱化對詩人寫作背景與情感的深度挖掘,重視典型意象的講解以及在內(nèi)容、情感或表現(xiàn)手法上有相似之處的同類型詩歌的延伸拓展。讓學生多讀詩,多表達來代替教師精講細講,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例如在講授杜甫的《登高》時,很多老師把著眼點放在前兩聯(lián)的動靜手法、色彩搭配和后兩聯(lián)的境界高遠與人生八苦之上,卻往往忽視最典型的“急風”、“猿嘯”、“落木”“悲秋”等具有明顯情感色彩的意象,而這些意象或關鍵字,才是學生真正能夠運用起來去理解詩歌的重要法寶。在講授這首詩時,我并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去讓學生找出頷聯(lián)的“八苦”,而是更多地帶領學生去找一些能體現(xiàn)出作者老病孤苦的典型意象,并同時插入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讓學生自由解讀,得到了不錯的課堂效果。而面對高高在上的詩圣杜甫的詩,學生似乎也少了些距離感,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對于詩歌鑒賞的講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老師的課堂是鑒賞“美”的過程;有的老師則是教給學生更多閱讀詩歌的實用技巧——這都無可厚非。只能說語文課堂,是一個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橋梁。我相信只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無論在考試中還是在閱讀能力方面,學生都會取得長足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