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治通鑒》是由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春秋末年到北宋立國前共1362年間的史事,以時間為線索,串聯(lián)歷史事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有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宋神宗評價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梁啟超評價為“皇帝教科書”,書中呈現(xiàn)了歷史得失,有極大的史料價值與借鑒價值,另外,《資治通鑒》的作品背景頗有趣味,書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也引人深思。
關鍵詞:資治通鑒;作品價值;文化意蘊
從現(xiàn)有對《資治通鑒》的分析資料來看,大多集中于對書籍本身的研究,對其背后文化意蘊的分析較為少見。本文從《資治通鑒》內容著手,從作品背景出發(fā),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本書的政治文化背景,再從中穿插作品的文學價值,最后自然延伸到文化意蘊,從而對書的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對現(xiàn)實生活有更好的指導。希望通過此次淺析,能夠對《資治通鑒》的研究資料有所補充。
一、作品背景
(一)政治原因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有五十四年的混亂時期,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在這幾十年間,社會分裂動蕩,百姓不得安寧,并且趙匡胤也是通過武力建立宋朝。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便想著以“文治”代替“武治”,重用文人,削弱武將地位,從而達到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后繼的宋太宗繼續(xù)延續(xù)之前的國家管理模式,重視科舉的作用,選拔了一大批人才,并集合了很多文人士大夫編纂大部頭書籍,例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神醫(yī)普救方》,這就形成了一個重視文學作品編纂的文化導向。
直到宋真宗時期的《冊府元龜》,這本書為《資治通鑒》做了很好的鋪墊,此書里面的歷史事件都是從正史中提煉出來的,有明確的指向,真正做到了“以史為鑒”。并且《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鑒》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歷代君臣事跡》,也就是說,多數(shù)人誤以為的有誤之處,其實是有其來源的,前者為后者提供了很多借鑒?;诖?,宋英宗下旨讓司馬光主持編纂《資治通鑒》的目的就很明顯了,即為了借鑒歷史,更好地治國理政,最終維護統(tǒng)治,所以它的成書就有了政治上的背景,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二)作者原因
從主觀性來看,“司馬光從小通讀歷史,喜歡史論,又有足夠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報國情操,又經歷過三朝皇帝,閱歷豐富,深知皇朝內政矛盾和百姓訴求,更知歷史沉浮得失,這為他思考歷史、助后人以史為鑒提供了精神動力”。 [1]這是艾君先生對司馬光本人的分析。筆者認為,對司馬光本人有極大影響的還有《左氏春秋》這本書,司馬光從小便極其喜愛讀此書,而且《左氏春秋》培養(yǎng)了他的史學興趣。加上司馬光所處的正是特殊時期,統(tǒng)治者結合自身看到了武力奪取政權的隱患,所以在后來相對安定的時期,統(tǒng)治者提出“以文治國”,重視發(fā)展文化,重文輕武的思想逐漸注入到當時人們的腦中,形成一種“思想控制”,這是當時的思想主流,司馬光也不例外,從小生活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以文治國”的文化熏陶,他意識到文化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加之自身的興趣使然,促使他后來有意愿編纂《資治通鑒》以促進國家的發(fā)展。
從客觀性來看,使他甘愿耗費19年的時間來編寫《資治通鑒》的原因,“一是由時代背景所決定。北宋時期,結束了自中唐以來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恢復發(fā)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但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wěn)。二是因王安石變法而促成,尤其王安石頒發(fā)‘青苗法,司馬光強烈不滿。從這時開始,司馬光選擇退回洛陽,帶上書局,離開朝廷用十五年去專心編纂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梢姡抉R光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合也促成他編寫史論。三是欲寫史論政而以史為鑒,對于司馬光來說,他希望可以把君臣關系引向‘明君賢臣之路,以避免‘昏君庸臣方向,讓國家不斷興盛,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這或許也是其不辭辛勞編寫《資治通鑒》,以求達到以史為鑒之作用。”[2]筆者認為,除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以外,司馬光能夠持續(xù)編纂《資治通鑒》還與自身官職清閑有關,當時宋神宗希望司馬光輔佐自己早日挽救危機,實現(xiàn)國家的振興,熙寧三年時,擢司馬光樞密副使,可是司馬光以“不通財務”“不習軍旅”為由,堅決推辭,后來自請一閑職作罷。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統(tǒng)治者的支持,宋神宗能夠即位,一定意義上離不開司馬光的支持,所以宋神宗對司馬光的態(tài)度是包容的,在司馬光提出要編纂《資治通鑒》時,宋神宗十分支持,還專門提供了人員調遣和財政支持。如果沒有這些客觀原因,司馬光就得不到時間上的空閑和經濟上的支持,并且憑他一己之力也無法擔負起巨大的編纂任務,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那么《資治通鑒》的成書則有待商榷了。
二、作品價值
(一)文史結合
作為我國古代的“史學雙壁”之一,《資治通鑒》有著極大的文學價值?!笆紫龋顿Y治通鑒》征引史料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shù)百種。其次,《資治通鑒》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tǒng)一修辭,故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再次,《資治通鑒》蘊含豐富哲學思想。書中無數(shù)驚世醒人的歷代往事與振聾發(fā)聵的名言警句,使人過目難忘,品味不盡。既可怡情、可增智,也可導正、可借鑒,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盵3]筆者認為,《資治通鑒》最大的文化價值,就是其有著極為豐富的史料,因其受到官方的支持,編纂所需的文獻材料都可以通過官方渠道獲得,查找文獻更加方便快捷,所得文獻真實而又可靠,廣泛而又嚴謹,為后世的史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來源。若說起類似史書的編纂,少有像《資治通鑒》這樣豐富嚴謹?shù)氖妨?,足見其文史價值之高。
(二)靈活建構
此外,《資治通鑒》也十分注重敘事方法,在保證了原有史實的基礎上,對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修正,并且運用合理的想象進行適當添加,使得文字更有韻味?!霸跀⑹履J降慕嬌希?《通鑒》對其史源在史實上的漏洞加以修正, 在基本保持原有敘事結構的基礎上描繪出不同于其史源的敘事鏈條, 并做出了較史源更接近史實且符合邏輯的想象。”[4]在《資治通鑒》中,一些未得到證實的歷史材料會有所刪減,并且編纂者在古板的文字記錄間加入了合理的想象,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并且在對史源的選擇和刪節(jié)都很有考究,改寫之處也有理有據,并不會憑空捏造。故而,《資治通鑒》雖為一本史書,建構十分靈活,形式豐富多樣,在反映史實的同時,卻少有枯燥之意。
三、文化意蘊
(一)禮治
“禮治”即以禮治國,這是儒家主張的思想學說,儒家十分重視等級秩序,因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而“禮治”在封建社會中也是統(tǒng)治者的一種治國方式,現(xiàn)在的中國雖說是人民當家作主,但也離不開“禮治”作為行為規(guī)范的引導。而禮治在《資治通鑒》中,體現(xiàn)為“《資治通鑒》以‘禮治文化為中心,以‘名分論和‘才德論為基本點?!彝醵瓿趺鼤x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司馬光認為,這就是開端,正是因為這樣,才造成后來的戰(zhàn)國紛爭?!蚨Y,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一個人的教養(yǎng),就是禮的體現(xiàn)。人的教養(yǎng),就是禮教;社會公德,就是禮制;國家的禮,就是禮治”。[5] “禮治”與“法治”相對,在封建社會的演變中逐漸成為了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起到教化的作用,通過教化讓國家意識形態(tài)深入民心,使人們自覺守禮,維護社會的安定。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以“禮治”作為道德規(guī)范,那么將會造成秩序的混亂,社會的安定則無處可言了。這點在司馬光身上也有體現(xiàn),在他與皇帝對話時,謙卑恭敬的態(tài)度中又有勸誡督告之意,這是司馬光的“禮治”之表現(xiàn);宋仁宗無子,司馬光便勸諫皇帝另立儲君以安定民心,這就是規(guī)矩,就算是帝王也不例外,而宋仁宗不得不另立皇儲,這也是對“禮治”的又一詮釋。統(tǒng)治者做出了表率,百姓自然會效仿,也為后世王朝提供了借鑒,并使“禮治”一直流傳至今,對人們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仁愛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古代的正統(tǒng)思想,而“仁”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什么叫仁?《論語·顏淵》中道:“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泵献诱f:“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由此可見,仁德的道理和精神就是“愛”?!叭蕫邸痹凇顿Y治通鑒》中一開始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的發(fā)生地是在“智”這個地方,這里的王位是世襲制,但由于上一代帝王選擇繼承人的失誤,智迎來了它的滅亡?!顿Y治通鑒》記載“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但是智瑤也最終導致了智的滅亡?!叭绻乾幨〉脑蛟谟谒牟蝗?,這是從反面證明仁愛和民心的重要,那么,獲勝的趙襄子,也正是他看到了民心的重要,并充分利用了這一點,才使得以最終獲勝。這是從正面來體現(xiàn)司馬光的價值觀?!盵6]將這個故事放到開頭,足以證明司馬光對此十分重視,這也直接體現(xiàn)了“仁愛”的重要性。“仁愛”在《資治通鑒》中并不是空穴來風,是受到宋代統(tǒng)治者的影響而來,且宋仁宗的“仁”字也并不是徒有其表,包拯、范仲淹等人能有那么多膾炙人口的流傳故事,是和宋仁宗的包容仁厚密切相關的。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世,“仁愛”二字也逐漸成為了衡量道德品質的指標以及行為規(guī)范。
四、結語
《資治通鑒》是一部成就極高的史學著作,其作品背景和價值所涉及的內容甚廣,文化意蘊也涵蓋深遠,文學價值則更是不言而喻。本文僅僅是解釋了小部分內容,對其成書的原因及文學文化價值作了簡要的分析,但由于筆者相關知識有限,對此解讀仍有不足之處,有很多問題還未闡釋清楚,因而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作者簡介:黃瀕嫻(2001-),女,漢族,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學。
參考文獻:
〔1〕〔2〕〔3〕艾君.先哲驚世之書 莫善于《資治通鑒》[J].工會博覽,2019(20):40-43.
〔4〕張耐冬,劉后濱.《資治通鑒》敘事中的史事考訂與歷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諸將爭功”事件書寫的個案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1):2-10.
〔5〕丁萬明.《資治通鑒》的人生智慧[J].思維與智,2019
(22):16-17.
〔6〕徐小躍.《資治通鑒》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J].新世紀圖書館,2019(9):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