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不拄拐棍來”
2019年11月11日,河北省文聯(lián)機關迎來了少有的熱鬧——94歲高齡的徐光耀回“家”來了。
十年前,因河北省文聯(lián)成立60周年,我在徐老家中采訪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找到當年采訪后發(fā)表在《當代人》上的文章又看一遍,文字如新,恍如昨日。如今,省文聯(lián)70歲生日前夕,徐老回“家”來了。
沒有通知,沒有組織,聽說徐老就要到了,眾人紛紛到大門口迎候,幾近夾道。我還驚訝地看到,無論男同事女同事,都不約而同地稍微“捯飭”了一下自己,個個都顯得比往常更加精神了一些,可見在大家心目中,徐老回“家”是件大事兒。
徐老的兒子徐丹開車,進了文聯(lián)院兒;車停門開,徐老拄拐棍下車落地,眾人一擁上前,喜悅相迎,熱臂來攙。
徐老下車來,說的第一句話是:“以前我不拄拐棍來。”他不說“我現(xiàn)在只能拄著拐棍來了”。你仔細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說法迥然不同,它不馬上讓人心酸,經得起你咂摸回味。
徐光耀最耀眼的“光環(huán)”,是作為中國幾乎婦孺皆知的《小兵張嘎》的作者??赡芎枚嗳诉€不知道的是,他曾在河北省文聯(lián)任黨組書記、主席,“主政”省文聯(lián)長達13年。
所幸者,看徐老身子骨還硬朗,拄拐棍,只是以防萬一,并不完全依憑的。當徐老與文聯(lián)的年輕人聊著家常,話著往事,我不由暗暗將今天的他與十年前的他作了比較,發(fā)現(xiàn)他言語更殷,盼之更切,寄情更深。
“我不想當這個官兒”
十年前采訪徐老時,有一段軼事他沒有提及,十年后的今天,他繪聲繪色地講起來。此事有關他的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主席之職的由來。
當時為了解決“夫妻兩地、一家兩半子”問題,他從保定市文聯(lián)來省文聯(lián),編制還在解決之中,也還不熟悉省文聯(lián)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了20年的右派,剛摘了帽,他當時只想安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把失去的寶貴創(chuàng)作時間趕緊補回來,“所以他們來找我談話,說讓我這個新來的編外之人干這個;我一聽就嚇壞了,我根本不想當這個官兒”,甚至,他還成功說服了對他做動員工作的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但卻說服不了時任省委第一書記高揚。高揚說:“我就是想讓不想干的人來干,就是想讓不想當官兒的人來當這個‘官兒!”
他在省文聯(lián)第一次開會的“就職演說”里坦誠地對大家講:“我沒有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我也沒有頭三腳要踢,大家工作該怎么干還怎么干,有意見有困難了找我。”
多年后,他總結自己在省文聯(lián)領導的崗位上,有三條貢獻:一,密切了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lián)的聯(lián)系。二,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新人。三,省文聯(lián)工作秩序井然,人們心氣順暢。尤其第二條,徐光耀當時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了一批新生力量,以鐵凝為代表,還有旭宇、堯山壁、劉小放、劉泉洲、賈大山、何玉茹、竇衛(wèi)華、馮景蘭、郁蔥、大解、李延青、王力平等等,用徐光耀的話說,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在全國也“挺搶眼”。這樣一大批作家藝術家新人的出現(xiàn),使河北文藝展現(xiàn)出了活力和實力,整體呈現(xiàn)出了新面貌。
歷史回溯到1974年,鐵凝17歲,還在保定讀高中,畫家鐵揚拿著女兒鐵凝的小說習作《會飛的鐮刀》,請當時已是“名人”的徐光耀給“鑒定”。徐光耀充分肯定了鐵凝的這篇作品,以此為起點,鐵凝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發(fā)而不可收,在文學的道路上真的“飛”了起來:卓越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外,1996年,省文聯(lián)與省作協(xié)分設,鐵凝39歲,當選河北省作協(xié)主席;2006年,鐵凝當選中國作協(xié)主席;2016年,當選中國作協(xié)主席、中國文聯(lián)主席。
也就是說,1996年,23年前,省文聯(lián)和省作協(xié)分設之前,都是在現(xiàn)在省文聯(lián)這座樓里辦公的。所以,在省文聯(lián)上班,有時,走進單位時,我會這樣想,說不定這院里的哪個角落,是梁斌、徐光耀、鐵凝等前輩們或踱步或駐足思考過文學或人生問題的地方;文聯(lián)門前這條“市莊路”,是這些前輩們曾經一步一步走過的路。
這樣想的時候,我心里就會涌起一股復雜的情緒,這情緒里除了慚愧,當然也包括一種叫做自豪的東西,但只是隱隱的。
回到當年的徐光耀。他雖然“不想當這個官兒”,但還是聽從組織安排,把自己匯入了河北文藝的滾滾洪流,并勇立潮頭,劈波斬浪,率領文藝冀軍奮勇向前。
毫無疑問,徐光耀在河北文聯(lián)和河北文藝的發(fā)展史上是一位承前啟后有很大貢獻的領導者。
“今天我回來,就是跟家人聊聊天”
徐老今天本來是以接受采訪的名義回來的,但因為是回“家”,所以一坐定就聲明,要拋開采訪的正式和程式。他很健談,很主動,既回憶往事,又寄語新人;雖曰聊天,思路又非常清晰而且嚴謹,以至于讓人忽略了他的年齡,想聽他一直講下去。
當采訪人按照采訪提綱問及“創(chuàng)作、文藝家與人民的關系”這個問題時,徐老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那時候與人民的關系,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是自然而然的。我13歲當八路,那時候日本鬼子太強大,非常殘暴,非常狠毒,用一切手段來消滅中國人,特別是要消滅八路軍。敵人裝備非常強,飛機大炮坦克車,占領著所有城鎮(zhèn)和交通線。八路軍很弱,就是小米加步槍,對付著這么殘暴兇惡的敵人。如果沒有冀中老百姓的幫助、掩護,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愛護、保護,是活不下去的。特別是冀中八路軍,有三四年時間,白天不敢貿然活動,在屋子里隱蔽著。白天是屬于敵人的,我們只能在夜間活動。我們依靠群眾給我們送情報,老百姓向我們反映敵人的情況:日本人在哪個地方要車了,要馬了;哪個地方增加了敵人;哪個地方敵人要走了,等等,這些情況,都是老百姓告訴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主要戰(zhàn)斗就是反‘掃蕩,經常要突圍,有時全部犧牲。所以我寫了中篇小說《四百生靈》《少小災星》,結尾都是殘酷的。
“抗日時期和抗美援朝時期,我參加戰(zhàn)斗100多次,所以我的主要作品都是寫戰(zhàn)爭,都是寫打日本的事兒,都是寫老百姓怎么樣地愛護、幫助、掩護八路軍的。鐵凝說,在戰(zhàn)爭文學、軍事文學中,徐光耀的作品是比較令人矚目的。的確,我的作品都是這樣的,沒有人民的愛護、幫助,根本沒有我們的生命。所以跟群眾的關系非常地緊密,非常地親切,是真正的一家人。到了老百姓家里,我們從來不敢說‘喂,過來!見了老頭兒就是大伯,見了老婆兒就是大娘,見了年輕的就是嬸子、嫂子、大姐,都是用自己家鄉(xiāng)、自己一家人的稱呼來稱呼老百姓的。八路軍住到百姓家里,拿起掃帚就掃院子,拿起水桶來就擔水,給老百姓放牛放驢放豬放羊,幫助老百姓收割莊稼,拾棉花,給小驢小豬打草,幫助老百姓是一點兒都不敢疏忽。八年抗戰(zhàn)、三年解放戰(zhàn)爭,我都經歷了,我知道軍民關系真的是魚水關系,骨肉相連……”
“沒有老百姓的支援,就沒有八路軍的勇敢;沒有八路軍的勇敢,就沒有最后的勝利……那些打敗仗的英雄,那些在殘酷戰(zhàn)斗中犧牲了的英雄,比勝利了的英雄還英雄……”徐老最后顯然提高了的嗓門,到這里戛然而止,他突然哽咽,說不下去了。稍一會兒,擦了擦眼睛,老人的嗓音低沉了下來,聲調軟了下來,又補充道:“一大批真正的英雄都死了……”
這一席關于創(chuàng)作、關于戰(zhàn)爭、關于人民、關于英雄的自述,汩汩滔滔,如瀑布直下。它所激起的情感波瀾,讓老人潸然淚下,在旁邊或坐或站的我們,都覺得有些慚愧和不安,不知道該怎樣安慰。但這也是我們安慰不了的,甚至無法感同身受——這種瀑布觸底時的疼痛,任你再怎樣將心比心,也只有徐光耀自己能真切體會、深切感受。那一刻只覺得,這情感波瀾是那樣純潔高尚。
我們只有趕緊轉移話題,請他對年輕的文藝創(chuàng)作者說幾句話。但他的思緒似乎仍然沉浸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中綿延不絕:
“希望我們的文學藝術家,跟人民群眾的關系搞好,像抗戰(zhàn)時候那樣好,那樣親密,用生死關系來看待。一定要真正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人民群眾的勞動、人民群眾的犧牲,也應該有限度地、有節(jié)制地反映他們的困難、他們一些不大適應時代的真正的情況??傊娴娜シ从橙嗣袢罕姷恼鎸?,真的深入到群眾中間去?!鄙晕㈩D了一下,他最后又補充了一句:“我只能說到這樣?!?/p>
“我說的都是老話了;我也只能說老話了”
采訪徐光耀,一切問題設置和“誘導”都顯得多余和幼稚;他的生命都快要覆蓋了這世界一個世紀了,而且是從那么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走過,并且一直密切關注著時代和社會走到今天,甚至一直思考著明天,他想要說什么,其實自有主張。
近兩小時的時間里,他還談到了什么呢?
“我可以保證不貪污一分錢!”
“人們還都比較喜歡我,因為我說真話,工作上正派,不吹牛,沒整過人?!?/p>
“河北人,尤其河北文學藝術界,是有那么點兒踏實勁的,總是在穩(wěn)步前進;她有這樣一個作風,一個傳統(tǒng),很好?!?/p>
“可能是我歲數(shù)大了,喜歡看短文章。太長的,我精力不夠,也覺得跟人民群眾關系不大?!?/p>
“我說的都是老話了;我也只能說老話了?!?/p>
……
徐老的口音,帶著點兒保定家鄉(xiāng)味兒,讓人領略到白洋淀冬風的凜冽和夏日的潤澤,聽起來硬朗直率,回味無窮。
采訪(聊天)接近尾聲,他還興致勃勃地跟省文聯(lián)的“年輕”編劇、采訪人陳建忠聊起了后者任編劇的電視劇《區(qū)小隊》,說他全看了,很感動,還號召家人都看。徐光耀之所以藝術之樹長青,一直在創(chuàng)作,跟他永不止步的學習和與時代始終保持同步是分不開的。
仁者久,睿者壽,勤而慧者有成,樸而美者傳之遠。
今天,天公也作美,冬陽無限好。不少文聯(lián)人不約而同自發(fā)前來看望徐老,徐老也表現(xiàn)出老而矍鑠、請大家放心的姿態(tài)。文聯(lián)的大門口、樓門口、小院里、樓道里、臨時布置成采訪間的會客室里,一股股暖意涌流,融融如春。
送別徐老出了小院,再回身看看河北文聯(lián)這座已經屹立了幾十年的小樓,感覺在溫煦陽光的照拂下,似乎變得更可愛了些。
就以區(qū)區(qū)此文相約徐老,相約河北省文聯(lián),下個十年,再見!
(汪素,原名汪素芳,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著作三部《冷峻的暖色——鐵凝創(chuàng)作研究》《補丁何以成為藝術》《詩而不歌》。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文藝貢獻獎”“河北省文藝評論獎”、教育部《文化研究》雜志社“教研成果獎”等文藝類獎項10項。)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