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
“貓咪代表著難以描述的混亂、文化和獨特,這也是伊斯坦布爾的本質(zhì)。沒有貓咪,伊斯坦布爾就會丟失一部分靈魂。世界上沒有別的地方像這里一樣?!?/p>
這是土耳其紀(jì)錄片《Kedi》(意為“貓”)開頭的一段話。當(dāng)旅行者來到這座歐亞交界的城市,只需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居民不止于清真寺里的朝拜者、巴扎里的小販、碼頭上的漁夫,還有數(shù)不清的貓。伊斯坦布爾屬于人類的同時,也屬于貓。
我們住在古老的蘇丹艾哈邁德區(qū),住在藍(lán)色清真寺與馬爾馬拉海之間一片蜘蛛網(wǎng)般的老街區(qū)里。旅館的所謂“停車場”只是街角處一小塊廢棄的土地,并排停著四輛車。幾只屬于這個街區(qū)的貓常常出沒于“停車場”,睡在溫暖擋風(fēng)的車底下,或者跳過不高的墻頭,跑到正對著教堂的咖啡館,讓坐在室外啜飲蘋果茶的客人撫摸——如果它們剛好覺得自己需要做一個按摩。
伊斯坦布爾有無數(shù)的流浪貓,它們是全城人的寵物。博斯普魯斯海峽從古至今接待著來自不同國家的船只和旅行者,水手從家鄉(xiāng)帶在船上抓老鼠的貓也隨波逐流來到了伊斯坦布爾,在這里擁有了領(lǐng)地與后代。奧斯曼帝國時期,城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貓,它們捕捉下水道里出沒的老鼠,以勞動換來舒適的生活。
我們常常在路過一條狹窄的巷道時,被從廢棄建筑里竄出的貓吸引。它們把廢樓當(dāng)作家和游戲場,在破碎的玻璃窗內(nèi)外追逐嬉戲。窗邊常有貓糧和水,那是周邊的居民對這些家伙的照顧。
藍(lán)色清真寺,圣索菲亞大教堂,托普卡帕宮,考古博物館——人類最熱衷的景點也是貓鐘愛的地方。成千上萬的游客穿梭往來,他們在這里第一次與伊斯坦布爾的貓相遇,撫摸它們光滑的皮毛,順便把手里的食物分給它們。
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能遇見無處不在的貓。有的貓懶洋洋地躺在紀(jì)念品商店門口,還有的從考古博物館紀(jì)念品商店一幅仿古羅馬時期的鑲嵌畫后機敏地路過,吸引著過路行人上前摸一摸。
我們發(fā)現(xiàn),越是狹窄、老舊、混亂、多樣化的角落,貓就越多——這大概也是伊斯坦布爾的審美取向。它們悄無聲息地行走在不斷更迭的店鋪遮陽棚上,行走在推倒又重建的墻頭和拆遷的廢墟里,目睹著古老的城市被時代的浪潮推著向前。
圖書集市是遇見貓的絕佳去處。日暮閉市后,一只威武的虎斑大貓在屋頂巡邏,兩只小貓在關(guān)門的店鋪前玩真正的“躲貓貓”。
我們伸出手去,小貓便怯生生地躲開,扭著臀跑到陳列著波斯語石板的櫥窗前,又忍不住好奇地從趕來護(hù)住它們的大貓旁邊偷看。不怕生的三花貓則安心地在水池前喝水龍頭的流水。包子臉貓吃飽了巴扎商人留下的貓糧,從屋角矜持地踱步而出,在我們面前溫柔地趴下,水靈靈的眼睛注視著我們。
過幾天白日,我們又走到圖書集市。正值熱鬧萬分的時刻,一個書攤的老主人在鋪子里打盹,鋪子外一只貓也在沉睡,趴在陳列著各種伊斯坦布爾旅行指南的書堆上。熙熙攘攘的過往人群輕輕地?fù)崦?,它也只是懶散地?fù)]舞一下爪子,翻個身四仰八叉地繼續(xù)睡。
紀(jì)錄片片尾說:“一只貓在你的腳上喵喵叫,抬頭看著你,其實這是生活對你的微笑,那些幸運的時刻,都是在提醒著我們,我們還活著。”
而當(dāng)一只貓翻過身子,對你露出柔軟的肚皮,眼睛瞇成一條縫,那正是伊斯坦布爾給予你的最溫情脈脈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