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畔畔
麻省理工是許多人心目中“到不了的遠方”——它是聞名全球的頂尖學府,也是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它的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專業(yè)久負盛名,榮獲諾貝爾獎的杰出校友多達近百位;它的教員曾在科技、軍工、國防等諸多領域為國家做出過重要貢獻,培養(yǎng)的學生將來也會成為社會精英、國之重器。是的,這些都為麻省理工增添了許多肅穆與厚重的色彩。但若你有心,真正走進麻省理工的校園、認識麻省理工的學生,這將會是一趟去濾鏡化的奇妙旅程。在這里,比起榮譽和獎項,更值得關注、更引人深思的是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背后的麻省理工精神。
麻省理工學生的生活當然是非常忙碌的。大一新生會被高年級學生告誡四年之中“Study(學習)、Social(社交)和Sleep(睡眠)”三者最多只能取其二,上完大二你就有資格戴上大二學生專屬的榮譽戒指,獎勵自己走完萬里長征的前一半。這不是危言聳聽:學校規(guī)定每個學生都必須文理兼修,在理科專業(yè)課之外至少選修八門人文社科類課程;實驗類課程動輒要求學生在實驗室里連續(xù)作業(yè)數(shù)小時;還有各類學生團體、創(chuàng)意項目、國際比賽、就業(yè)實習排隊等候,任何一項都是精力和能力的雙重考驗。
然而許多畢業(yè)生四年之后回首,都會一面感慨過程艱辛,一面感激學校的安排剛好踏在“底線”之上,讓這些考驗都以合理的方式出現(xiàn),又以雙贏的結果告終。合理之處在于,為緩解學生課業(yè)壓力,學校規(guī)定新生第一學期的所有課程都是“P/NR”考核模式——只要求通過考試不計成績等級,考試未通過不記錄成績,給學生留足了失敗、退縮的空間;且除了特殊的考核制度之外,學校提供了教授辦公室時間、助教輔導課、心理咨詢等一系列支持,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所謂雙贏是指,文理兼修讓許多學生走進了語言、文學、藝術的課堂,一旦打開這些大門,多元價值、全球視野也就隨之而來;進入實驗室是要承擔高強度工作,但也意味著他們在本科階段就提前獲得了校門外一般意義上科研項目帶頭人才有的機遇和磨煉。
在這種“非人折磨”背后,是麻省理工一直崇尚的走向世界、手腦并用的精神在教育和管理層面的具象化。這種理念是麻省理工早在建校之初就已經(jīng)確定了的,懸掛于學校主樓七號大廳的?;沼≌律蠈懼癕ens et Manus”(拉丁語),即Mind and Hand,中文譯為“手腦并用”。
學校的招生辦公室主任在接受采訪時還曾說過:“麻省理工聚焦的問題主要包括環(huán)境能源、世界能源危機、全球范圍內的貧困問題、癌癥及相關疾病等”,“我們認為要解決世界上的難題需要把有著不同觀點和不同特長的人們集合在一起”,“學校的文化強調協(xié)作性,這種強調合作的核心精神,被貫徹在了學校的整體教學理念當中”,“所以我們非常鼓勵學生們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項工作,從他們在這里上的第一堂課開始,他們就開始參與到小組或團隊協(xié)作當中,這種形式也會一直持續(xù)到他們在這里完成學業(yè)”。
換言之,麻省理工鼓勵學生研讀圣賢書,也要求學生通曉窗外事,與人通力合作,致力于服務民眾、改變世界。
而麻省理工學生也沒有辜負這種期待——有人創(chuàng)立非營利機構,減少大量塑料垃圾入海并將其轉化為燃料;有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發(fā)明了專為長期慢性病患者服務的機器人;有人將虛擬現(xiàn)實帶入老人特別是失智老人的生活,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提高生命質量。在麻省理工主樓大廳的圓頂下有幾個條幅常年垂掛不撤,上面寫著“教育”“科研”“發(fā)明”和“改變世界”。這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宣告:這種實踐與服務的精神,不僅懸掛于學校主樓的穹頂之下,不僅印證于歷屆校友的輝煌之中,更需發(fā)生于每一次入學之后、止步之前。
然而有趣的是,這樣的使命肅穆莊嚴,卻沒有沉重感和宿命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泊的氛圍和蓬勃的意志。顛覆許多對“精英學?!薄袄砉ぬ觳拧钡目贪逵∠螅拍苷嬲斫饴槭±砉W生。先說學校,麻省理工的文化本就不如其他傳統(tǒng)精英名校一般莊嚴肅穆,反而多些親民、質樸和靈動。比如,麻省理工校園和圖書館對公眾開放,任何市民無須持有本校證件即可使用場地和圖書資源;再比如學校里最有名的長廊不是藝術長廊、偉人掛像長廊,而是“無限走廊(Infinite Corridor)”——一條將麻省理工主校園多棟教學樓連成一體的走廊,通過這條走廊和地下通道,人們在雨雪天不必走出室外就能抵達各個主要教學樓;再比如,灰白色系的教學樓里居然隱藏著彩繪地板、透明屋頂,樓外還有能唱歌、會變調的圓形管道,主校區(qū)還矗立著一個奇形怪狀的樓群,每棟樓的顏色都不一樣,每一面墻的形狀都不規(guī)則,被設計者形容為“一群喝醉酒的機器人在開派對”,彰顯著這所頂尖科技學府獨有的趣味和靈氣。而同時,這棟看似荒誕不羈的建筑里,卻又進行著許多嚴謹?shù)那把乜萍佳芯亢蛯嶒?,這個奇妙的矛盾體總是能讓人驚喜連連。
至于麻省理工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謙遜,有時可能沉默寡言,有時外貌看似普通,卻都蘊藏著驚人的熱情、創(chuàng)意和執(zhí)行力。他們中有許多人是集嚴謹和瘋狂于一身的天才,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遠遠超出常人想象,因此在麻省理工曾經(jīng)接連上演過許多充滿創(chuàng)意的傳奇。比如麻省理工校內最高建筑格林大樓曾經(jīng)巧妙地利用樓間層設計突破了劍橋市的限高規(guī)定,比如每年春夏之交某個宿舍的學生都會在東校區(qū)草坪上手工搭建巨型游樂設施。而麻省理工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學生傳奇故事非“駭客文化”莫屬。
麻省理工的“駭客文化”始于20世紀50年代,因對本?;蚱渌研嵤鹤鲃〉妹?,以創(chuàng)意巧妙和技術難度高著稱。駭客們曾經(jīng)別出心裁讓校長的辦公室在一夜之間“消失”,曾經(jīng)通過拆卸、建模、組裝的復雜工序將一輛警車運到了學校標志性建筑的穹頂之上,曾經(jīng)利用LED和無線傳輸技術控制了格林大樓每一扇窗戶的燈光色彩,用大樓玩起了俄羅斯方塊,還曾經(jīng)偷改哈佛旗幟上的校徽、偷偷把哈佛創(chuàng)始人的雕塑打扮成熱門游戲《Halo3》中的士官。更加超乎想象的是,2006年駭客們甚至還從4800公里之外的加州理工大學將他們的“鎮(zhèn)校之寶”——一門重達兩噸的大炮偷運回波士頓,誰也不知道當他們籌謀許久、終于載著這門大炮回程、在高速上疾馳七天七夜的時候,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而對于駭客們的做法,麻省理工校方的態(tài)度是防范卻又寬容,與其說是學校與學生的僵持,不如說是規(guī)則與創(chuàng)新的博弈。其實很多惡作劇需要的正是創(chuàng)新、動手、協(xié)作的能力,很多麻省理工學生在畢業(yè)后不再惡作劇,卻也許正將這種思考、籌劃、突破的能力應用在不同領域,在各行各業(yè),在世界各地,思考著全球變暖的問題,籌劃著一個扶貧項目,或者嘗試突破既有的不合理規(guī)則。也許,這才是真正踐行了“手腦并用、創(chuàng)造世界”的校訓,傳承了麻省理工的精神。
而同時,也只有麻省理工這樣的地方,才能培養(yǎng)出敢想敢做的學生,讓學生一次次從這里出發(fā),又一次次回歸這里。大概是因為這里,給了他們一本受用終身的圣賢書,也給了他們聽取窗外事的耳力,給了他們一艘船,也給了他們一張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