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成語釋義】楚: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歌:民歌。形容四面受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近義成語】進退維谷 腹背受敵
【反義成語】大獲全勝 一呼百應
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的楚漢之爭一直持續(xù)了五年,戰(zhàn)爭初期,雙方互有勝敗。后來劉邦的勢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于劣勢。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決定消滅項羽這個競爭對手,于是率領大軍對項羽發(fā)起猛攻。項羽沒有準備,被打得猝不及防。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這時的項羽,手下的兵已經很少了,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實力強大的漢軍,將士們都無心戀戰(zhàn)。
為了徹底瓦解楚軍將士們的斗志,劉邦命令漢軍在夜里高唱楚地的歌曲,項羽正在借酒消愁,突然聽到軍營四周響起了一片楚歌,他大驚失色:“難道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軍隊里有這么多楚人?”楚軍的將士們聽到了歌聲,開始思念起家鄉(xiāng),楚軍軍心大亂。
項羽深知大勢已去,便在烏江邊上自殺了。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處于被攻擊或逼迫的環(huán)境,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