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建議中對于略讀評價有明確的要求: “重在考察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統(tǒng)編教材中略讀課文占課文總數(shù)的近1/3,總主編溫儒敏先生特別關注學生的閱讀速度、數(shù)量、質量,那這么多略讀課文,尤其是涉及科學類的文章,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科學小品文”的變身與重組
以往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專門的單元叫“科學小品文”,如三年級上冊的《石頭書》《小稻秧脫險記》《航天飛機》,這些文章都用小品文的筆調(diào),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nèi)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
對比現(xiàn)在的統(tǒng)編版教材,已經(jīng)沒有明顯的命名“科學小品文”,而是變身為指向實用性的目標單元“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如四年級上冊的《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借助這三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教會學生如何針對題目、全文、關鍵詞句等處提問,如何結合課文內(nèi)容、寫法、生活經(jīng)驗等提問。當然還有一些“科學小品文”被拆分重組到了其他單元,如《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重組后的單元目標為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所以研究各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習科學類文章的略讀課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結合單元目標,含英咀嚼“語文昧”
統(tǒng)編小學語文第二學段略讀課文中關于科學類文章,一般兼具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特點,用兒童的語言將科學知識講述出來,通常有“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談話式”,具有濃濃的“語文味”。這類文章的教學一定要結合單元目標進行,比如三年級上冊的《那一定會很好》,寫了一粒種子長成了一棵高大的樹,后來變成了手推車、椅子、木地板。這一單元的目標是:感受童話豐富想象,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不僅僅讓學生回答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它經(jīng)過了一段怎樣的歷程?這里有科學知識的普及,是關于種子是如何長成大樹的,但這不是教學重點,而是應該讓學生體會作者怎么將樹的心理寫出來,續(xù)寫童話的時候可以抓住它的心理自述。
三、激發(fā)學習欲望,“眼見”“筆頭”齊頭并進
統(tǒng)編版教材第二學段的略讀課文有情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如《昆蟲備忘錄》《蝴蝶的家》等等。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現(xiàn)有的科學知識,找準時機,激發(fā)學生熱情,且有方法有目的地激勵學生閱讀科學類略讀課文,激發(fā)中年級學段的學生進行更寬更廣的閱讀,深入挖掘教材,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質量。
語文教學名師張學青校長在執(zhí)教《昆蟲備忘錄》時,首先花1分鐘時間讓學生圈出課文中昆蟲的名字;再花1分鐘時間看看哪些昆蟲有別的名字;接著細講第二則備忘錄,讓學生想想“瓢蟲”為什么叫“花大姐”,在此基礎上分享其他昆蟲為什么叫“獨角仙兒”“掛大扁兒”;最后讓學生們討論作者不知道而你知道的昆蟲;在學完課文之后,你還想繼續(xù)探究什么;如果寫一則備忘錄,你打算寫什么具體內(nèi)容。通過這些思維碰撞,學生課外拓展的欲望被充分點燃,只要學生們的學習激情一釋放,那么隨后讓他們寫一則昆蟲備忘錄,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既然是略讀課文,就要花少量時間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在此基礎上透過文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將知識拓展延伸到課外,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更重要的目標是試著以作者給的文章為藍本,模仿著寫一寫,學以致用,服務于今后的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