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嶺
[摘要]瀟湘八景主題自宋迪《瀟湘八景圖》演化而來,是東亞地區(qū)著名的詩歌、繪畫藝術母題,是國內(nèi)各地組景景觀文化的代表,這一主題的對外傳播過程促成了東亞各國學習瀟湘八景,生成當?shù)匕司拔幕?。通過考察主題在宋迪、惠洪以及組景序列的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瀟湘八景藝術作品是形象、情感、意義三者的交織。
[關? 鍵? 詞]瀟湘八景;宋迪;惠洪;組景序列;共情
瀟湘八景是一個非常古老傳統(tǒng)的藝術題材,也可以很現(xiàn)代,還一直在發(fā)展、延續(xù),這源于它的藝術實踐與生發(fā)。2017年5月11日,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35號展位上,青年畫家郝量展出了自己的山水畫《瀟湘八景》。這意味著瀟湘八景在當下并沒有成為純粹的藝術符號,而實現(xiàn)了中國繪畫傳統(tǒng)與當下自然銜接,通過認識古代繪畫的內(nèi)部結構,激發(fā)當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要了解這一藝術母題,就要從它的源頭說起。
學界一般認為瀟湘八景源自北宋時期宋迪的《八景圖》,最早見于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宋迪論山水畫“活筆”》:“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雹僖嘁娪诿鞔鷱埑蟆肚搴訒嬼场肪砥呦滤未蔚献⑨專骸八蔚仙剿L于平遠,近好事家收其《瀟湘八景》一卷,秀雅清潤,冠絕一時。”②這里八景名稱與后世“瀟湘八景”名稱大體一致,宋迪《八景圖》就是《瀟湘八景圖》。
一、從宋迪《八景圖》說起
宋迪的山水畫是學李成的,宋代蘇軾《東坡集》、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明代朱謀垔《畫史會要》皆曰:“宋迪師李成畫山水,運思高妙,筆墨清潤?!雹鬯蔚系纳剿嬍菐煼ㄗ匀辉旎?,宋代蘇軾《東坡集》曰:“宋復古山川草木,妙絕一時?!彼未儆荨痘食聦嶎愒贰贰⒚鞔翮嬗瘛渡汉骶W(wǎng)》亦曰:“神領意造……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雹軒煼ü湃撕偷婪ㄗ匀坏膬煞N做法在宋迪身上是搭配起來靈活運用的。
宋迪《八景圖》今已不存,要發(fā)現(xiàn)其畫面特征、具體形式有賴通過旁側資料推斷。僅從創(chuàng)作形式來看,可以確認瀟湘八景最早發(fā)端于繪畫。北宋時期傳統(tǒng)山水畫的常見形制有長卷,有屏障(屏風),宋迪所繪《瀟湘晚景圖》經(jīng)考證形制為山水障。⑤宋迪《八景圖》放置何處有兩種說法:(1)是在長沙八景臺展示;(2)《宣和畫譜》記載北宋皇室的收藏。⑥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能夠推定宋迪《八景圖》的具體形制為手繪長卷。瀟湘八景的流傳,沿著兩條路徑,一條是只有少數(shù)士人才能實現(xiàn)的觀畫。手卷只允許幾人同時觀看,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欣賞方式與現(xiàn)代社會藝術品的易復制、易瀏覽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條是不受時空限制,更多士人同時進行的讀詩。在宋迪《八景圖》后不久,惠洪《瀟湘八景詩》就題寫于《八景圖》旁,相較手卷,詩集的載體易于復制、易為人知曉,促進了瀟湘八景的文化擴張。從此,“瀟湘八景”在國內(nèi)流傳開來,并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聞名于東亞。今天瀟湘八景的名氣,是藝術領域的豐碩成果所致。無法再見到宋迪的畫作,并不影響瀟湘八景的藝術地位。
二、從惠洪《八景詩》談瀟湘八景
宋迪《八景圖》之后,又有惠洪《八景詩》,瀟湘八景主題的創(chuàng)作擴展到詩歌領域。詩僧惠洪作“有聲畫”,與“無聲句(詩)”相配,這一概念出自釋惠洪《石門文字禪》第八卷。①“無聲詩”與“有聲畫”概念,促進了山水瀟湘八景的流行。因為順應了蘇軾“詩畫同源”說,在《瀟湘八景圖》上題詩,逐漸成為后世山水畫的一個傳統(tǒng)。彭敏《僧人湖湘:以惠洪在湘中的交往唱和為例》提出,惠洪的《八景詩》成為后人題詠“八景”的范式,這一趨勢的原因是:(1)相對于繪畫而言,惠洪的題畫詩加入了聲音、動作等因素,讓景物的呈現(xiàn)更立體而飽滿。(2)與繪畫相比,題畫詩在描述景物的過程中代入了作者合理的邏輯想象。(3)題畫詩整體呈現(xiàn)出幽怨的風格,此乃與宋迪畫作的相通之處,詩畫二者都秉承了“瀟湘”意象的藝術傳統(tǒng)。②總之,惠洪《八景詩》愁怨更少,清朗更多,受到日本五山禪僧所仿效,也為后世文人所熟悉。周裕鍇《典范與傳統(tǒng):惠洪與中日禪林的“瀟湘八景”書寫》提出,瀟湘八景詩句中,透露出一種禪意化的傾向,這種傾向與宋元的“文字禪”觀念分不開。③明末清初百癡行元禪師寫有一篇《題扇中蘆雁》,④在其中印證了讀“有聲畫”來想象“有聲句”,以及觀畫之時盡力用“無聲”的生動形象畫面,來佐證“有聲”的詩語描寫真實性。
從記載可知,惠洪的《八景詩》是對應宋迪《八景圖》的賦詩。畫面是在二維平面上呈現(xiàn)事物形象,音樂、戲曲表演才能表現(xiàn)聲音與動作,詩歌是通過詩句描述動作和聲音。而瀟湘八景每一景的景象是聲音、動作的綜合,兼具想象和清朗風格,顯示了瀟湘八景主題表現(xiàn)的豐富內(nèi)容、復雜呈現(xiàn)。在惠洪《八景詩》之后,南宋初期王洪《瀟湘八景圖》是現(xiàn)存最早的瀟湘八景創(chuàng)作,圖中的景象寫實逼真,是詩、書、畫的結合。這三者的結合,特別是題畫詩的興起,嘗試將畫面表達的形象性與詩歌的動態(tài)性結合起來。
三、從瀟湘八景組景序列談起
瀟湘流域河網(wǎng)密布,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遍布森林和濕地。在前人的文獻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瀟湘的四種地域風情,帶給宋迪等士人美好的視覺意象:瀟湘是山美水美的地方,瀟湘是雨多潤濕的地方,瀟湘是獲得詩畫素材的地方。⑤瀟湘的詩情和畫意生成了瀟湘八景景觀。
瀟湘八景的標題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景,它們共同以瀟湘流域的景色為基礎,不同景象之間有變化。正如自然界中的樹葉,沒有兩片是一模一樣的,每片樹葉之間卻是或多或少存在著相似。瀟湘八景的組景序列也是如此,其景觀按照一定的序列進行組景排列。在沈括《夢溪筆談》和釋惠洪《石門文字禪》中,瀟湘八景的序列就不太一致,甚至《石門文字禪》卷八和卷十五提到的瀟湘八景序列也是不同的,其中的用字也有細微差別?!秹粝P談》的瀟湘八景序列是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妒T文字禪》卷八的瀟湘八景序列是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卷十五的瀟湘八景序列是山市晴嵐、洞庭秋色、江天暮雪、瀟湘夜雨、漁村落照、遠浦歸帆、煙寺晚鐘、平沙落雁。不同的人創(chuàng)作瀟湘八景,是按照個人喜好排序,看起來沒有一個公認的組景序列,這些序列都屬于瀟湘八景。
瀟湘八景的組景反過來作用于人們觀看實景的觀念,在意識中按照圖像觀念塑形景觀。傳統(tǒng)畫家通過對畫譜、畫作的臨摹學習,形成一套自身的繪畫經(jīng)驗,同時這種范式作為一套封閉系統(tǒng)的固化進而塑造了一套觀察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其整體內(nèi)容上,各個單體物組成一個新的整體,又形成了一個更高級的物象內(nèi)容,這個物象內(nèi)容會是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的投射,是其畫面內(nèi)的本質(zhì)基礎。
宋迪《八景圖》、釋惠洪《八景詩》以及組景序列的考證,幫助我們認識瀟湘八景主題創(chuàng)建后的具體創(chuàng)造,從創(chuàng)作背景、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水平上,發(fā)現(xiàn)對當下傳統(tǒng)藝術主題創(chuàng)作的借鑒。
四、有目的的主題:作者與觀者共情的再呈現(xiàn)
藝術作品呈現(xiàn)總是有一定的目的,所反映的瀟湘八景主題是什么呢?應當歸結為形象、情感、意義三者聯(lián)系的交織呈現(xiàn),這一呈現(xiàn)反映在具體作品的形式中。
首先是形象上的,瀟湘八景含義構成的特點,能指(表象)與所指(內(nèi)涵)的擴展關聯(lián),能指的形象特征多樣,所指的結構框架呈現(xiàn)開放特性。能指的表象,是瀟湘流域的一片平遠山水,不似北方山水的明朗高峻、煙水迷離、濃霧遮掩。所指的內(nèi)涵,是由觀看瀟湘八景藝術引人遐思,在緩緩流水下有著不斷生成的情感波瀾。瀟湘八景是畫家對瀟湘兩岸一定地理區(qū)域的藝術描述,是詩人內(nèi)在的詩意空間,它是士大夫心靈中一處永遠的、迷離的、美妙而又寂寞的安頓之處。
其次是情感上的,瀟湘八景觀念內(nèi)容的豐富,涉及中國哲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瀟湘八景隱藏有時間的變化和空間的不變,瀟湘水在一直在流淌,時間的變化呈現(xiàn)為流域兩岸季節(jié)、早晚、氣象的變化。在瀟湘八景的標題中,也可以看出有動靜、虛實、冷暖等一系列對比。人們在瀟湘流域的游歷和勞作,為流淌的江水增添了神話傳說、流放經(jīng)歷、行旅故事。這樣,在欣賞過程中,能夠以人的心理關注為依托,調(diào)動觀者的感知、參與作品、引發(fā)共情。
最后是意義上的,瀟湘八景是一個能夠在藝術表現(xiàn)上滿足人們視覺體驗與內(nèi)心感受交織的主題。并且,其中的八個標題還反映了人們在瀟湘流域旅行時獲得的情感體驗。在中國傳統(tǒng)旅游文學中,思親、苦悶、哀傷、悲憫是極其常見的主題,加上四季、晝夜、氣象主題的適時輪替,呈現(xiàn)人在旅途的思鄉(xiāng)、孤獨、哀愁、覺悟之情。瀟湘八景組合在一起,升華了原有景象的情與意,使詩畫結構有恰當?shù)摹捌稹薄俺小薄稗D”“結”變化,內(nèi)蘊滲透著中國人心性體驗的跌宕起伏的心靈韻律。并從藝術整體表現(xiàn)上,隱喻地呈現(xiàn)藝術家把握自然景象與人生體驗之間紐帶的本真性。當瀟湘八景傳播到國內(nèi)各地、東亞諸國,這種藝術視覺的表象與意涵的聯(lián)系,以“在地化”的方式與當?shù)仫L景結合,①士人在移動間窺見瀟湘八景式的美景,打造出在地八景。
瀟湘八景繪畫和詩歌,既是作者的心境,也是觀者的心理,兩者通過作品展現(xiàn)出象、情、意的交織,藝術是體會人生感情,藝術是在內(nèi)心中尋找詩意的棲居。解讀歷代瀟湘八景作品,對發(fā)現(xiàn)作品之中的這種作者與觀者的共情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簡介:陳嶺,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yè)博士生,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美學、藝術理論。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課題《“情感—形象—意義”視域下探索瀟湘八景主題的情感截面》(19C112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365頁。
②[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6頁。
③④王原祁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第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3895,2159—2160,3894—3895頁。
⑤蘇軾.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之第一首,首聯(lián)有“堂上畫瀟湘”,與之相似的是,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首句亦有“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此杜詩仇題注曰:“山水障,畫山水于屏障也?!贝送?,中國古代房屋框架式的建筑結構,畫面中、墓葬中屏風用作空間分隔的重要方式,可知宋迪所畫《瀟湘晚景圖》的形制也是山水障,在當時是一種常見繪畫形制。
⑥“今御府所藏三十有一:晴巒漁樂圖二……八景圖一,萬松圖一,小寒林圖一?!陛d《宣和畫譜·卷十二 山水道》。
注釋:
①宋迪作八景絕妙,“人謂之‘無聲句。演上人戲余曰:‘道人能作有聲畫乎?因為之各賦一首”。載[宋]釋惠洪,[日]釋廓門貫徹注:《注石門文字禪》,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540頁。
②彭敏:《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42—144頁。
③周裕鍇:《典范與傳統(tǒng):惠洪與中日禪林的“瀟湘八景”書寫》,《四川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④清元說、超宣等編:《百癡禪師語錄》卷二十六,《嘉興大藏經(jīng)》第2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第136頁。
⑤在張衡的《四愁詩》、桓玄的《游南彼衡山詩》、柳宗元的《永州八景》,可見瀟湘的山水之美。黃憲的《遇漁篇》、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早雁》《雁》,可見侯雁發(fā)衡陽的說法。孟浩然的《臨洞庭》、許渾的《瀟湘雨》、《水經(jīng)注·卷五·中山經(jīng)》,描繪了瀟湘雨淫淫。孟浩然的《夜渡湘水》、杜甫的《發(fā)潭州》、杜荀鶴的《湘江秋夕》,說明瀟湘的景象,牽動文人的心緒。載[日] 堀川貴司著,冉毅譯:《瀟湘八景——詩歌與繪畫中展現(xiàn)的日本化形態(tài)》,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譯序14—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