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陜北綏德東漢畫像石中所蘊含的文化多樣性

2020-03-27 11:28:50吳沿超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西王母儒學

吳沿超

摘要:東漢時期陜北綏德地區(qū)的中下貴族階層和平民篤信天命,信仰西王母、女媧伏羲等。他們的信仰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在他們的喪葬畫像石上。儒學也影響著東漢畫像石的刻制.其攜帶的等級封建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也會向上郡西河郡這類北方邊塞地區(qū)傳播。另伴隨著東漢時佛教在中原地區(qū)傳播,以及信奉佛法的上郡龜屬國的建立,佛教已經在陜北地區(qū)開始了傳播。

關鍵詞:綏德東漢畫像石;西王母;女媧伏羲;儒學;文化多樣性

現陜北綏德境內已發(fā)現有紀年的東漢畫像石500余塊,其中綏德縣漢畫像石博物館館藏300余塊[1],其余的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處,其時間跨度從永元二年(公元90年)始至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止。其集中遺存的時間不過40年左右,其墓主多為東漢時期陜北綏德地區(qū)的中下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距今1900年左右。

在畫像石中,漢人描繪的是他們對死后彼岸世界的想象和期許,以及他們對自身原本生命的存在和未來如何轉化的許多回顧與思考。因此,東漢畫像石的創(chuàng)作并不僅僅是藝術行為,更是一種把各墓主人及其親屬的思想文化傾向的具象化的實踐活動。漢畫像石的創(chuàng)作動機不是出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沖動,而是出于對“長生”的追逐。陜北綏德雖地處邊緣但仍受整個漢代社會的總體的價值導向影響。秦朝“嚴刑峻法”導致動蕩早亡,后來的西漢統(tǒng)治者們吸取教訓:“持以道德,輔以仁義”(<<淮南子.覽冥訓>>),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自由寬容的態(tài)度。漢初,在意識形態(tài)上并不是獨尊儒術,而是儒教黃老學說等,諸學說“百家爭鳴”兼容并蓄。

(一)綏德東漢畫像石中的民間信仰因素

到了東漢時期,讖緯文化、方士文化等民間信仰與黃老學說結合,開啟了道教形成的按鈕。人們尤其是中下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篤信天命,希求長生,崇拜自然神,地母神以及祖神,還包括信仰西王母、女媧伏羲等。而中下貴族階層和平民恰是畫像石墓的擁躉者,他們的信仰和傾向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在他們的喪葬中,具體地在畫像石上得以描繪刻畫。

(1)西王母信仰興盛

漢代是西王母興盛時期,東漢時期,西王母已經成為漢代人們心目中的第一神靈,她高居昆侖山之上,左右有奇異神靈護佑(如到長生不老之藥的玉兔,捧芝侍奉的羽人等)擁有賜予榮華富貴的本領,掌握著長生不老之藥,是一位掌握生殺大權的主神,其在綏德東漢畫像石中主要表現其的“至上性”和“長生性”。幾乎在綏德東漢每一個墓中的畫像石里都可以看到端坐于顯著位置的西王母,一般在墓葬前室就開始刻畫,占據著整座墓室的顯眼位置,在這些畫像石中,西王母的構圖有三層或以上,西王母跽坐于最上層的神柱的懸圃上,玉兔、九尾狐、羽人侍奉在上下左右,這些事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寓意著另一個永恒存在長生不死的彼岸世界。在下面幾格往往描繪的是擁慧史,博山爐等,墓主人在現實世界中擁有的傭人、財富等,而立視體的構圖方法使觀者能明顯注意到此岸世界正平穩(wěn)有序地過渡到達彼岸世界。而上下左右圍繞其左右的出行圖、宴飲圖等,無不次序井然,人們有序地走向她的世界。這樣一個有著“長生”主題的西王母的彼岸世界就建立了,有著非常完整的宗教意義。

(2)伏羲女媧為代表的民間生育神崇拜

伏羲和女媧是人類的始祖神,有著生命的誕生和繁衍的意義。在畫像石中常以人面蛇身的造型出現,或蛇身纏繞或面面相對,手持規(guī)矩,附以日月。日月在漢人眼里是陰陽的象征,含有男女結合的內涵,但是與交尾的構圖相比還是含蓄了很多。從西漢起,一直是民間生育神崇拜的對象,但從西漢末,寓含長生的西王母信仰盛行起后,東漢時山東河南等地中原地區(qū)的畫像石構圖一般往往會采用西王母為主,伏羲和女媧以對偶神的形成,與其共居一個畫面中,服從于“長生”主題,這說明女媧已經失去至上神的地位了,但在綏德現已出土的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仍常成雙單獨作為主角出現在門柱上,這種生殖崇拜顯然與東漢中后期流行的長生信仰是有所區(qū)別的,這可能和綏德所處特殊的邊塞地理方位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系。

①陜北在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之前,一直戰(zhàn)火蔓延被匈奴等少數民族所擾所爭奪。這里是漢王朝抵御匈奴南侵,護衛(wèi)關中和國都的軍事基地。這使得繁衍子嗣在綏德的先民眼里變得尤為重要。比較于中原安定富庶地區(qū),這里更需要人口的擴充帶來軍事上的保證和農耕的富足。所以,至上“生育神”—伏羲女媧一直能在這塊土地得到熱情的擁躉,人們確信他們能保佑其后代子孫興旺、綿延不絕。

②漢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甚至春夏之交,人們會定期到郊外進行“野合”活動,遠離中央政權的綏德先民們受“儒學禮教”的束縛會少很多。還有當時受國家主流宗教排斥的方士文化中也包含了“陰陽說”。在與主流政權的分分合合中,數以萬計的方士也熱衷于在民間推廣展示各種奇巧方術,其中就包含“房中術”,為應軍屯政策,在大批涌入的移民中肯定也包括了方士們。《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巡海上時“齊人之上疏言神奇方者以萬數”[2]。西漢時方士人數以萬記數,更不用說東漢時的數量了。他們的流入無疑會給上郡帶來相應的宗教因素。所以,在綏德出土的畫像石中,橫幅出現多幅人、狐貍、雞交配的圖像并不奇特,雖然是處于肅穆的死亡主題中。

(二)綏德東漢畫像石中的儒學因素

西漢董仲舒的“天論”思想和東漢班固撰集的《白虎通》是漢王朝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為皇權統(tǒng)治服務的,其確立“天”為終極實在,以“禮”來設定種種運行程序,以“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雖然以“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為核心,“天論”和禮制思想的真正目的卻是為帝國皇權的鞏固加以意識形態(tài)上的護航,其攜帶的等級封建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會不可避免地向民間傳遞,哪怕是上郡這類北方邊塞地區(qū)。

雖然綏德畫像石的主人一般屬于種下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在維護國家禮制上不如上層貴族那樣嚴格謹慎,但也是有一定自覺性的,這在宴飲圖、庖廚圖和樂舞圖等中不無體現,而禮制則是國家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tǒng)禮制中,宴飲重要歸于五禮中的嘉禮,據《周禮》記載,周人將五禮劃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和嘉禮五大類,后代沿用嘉禮適用于融合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婚禮、冠禮、燕禮、立儲、賓射等。宴飲就是屬于燕禮,燕禮最早是貴族之間的社交活動,后來則也影響到了平民階層,在畫像石中可以直觀地看出,即使日常中的飲酒活動,也被賦予了繁復的禮制內容,封建等級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均體現其中。

比如上圖中,左豎石上為翼龍,下為殺豬、宰羊、汲水、烤肉、蒸煮構成的庖廚圖,右豎石為賓客圖,其中右下兩位負杖的老者就為引人注目,這是因為鄉(xiāng)飲、酒禮運行中還體現著尊老禮儀。在肉食并不豐富的漢代,長者食肉晚輩食素是一個很實際可分的操作,《漢書.文獻帝》中就記載文帝層下詔“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3]。這無疑體現了墓主人對國家禮制的服從,墓主人已經計劃將具細無遺的禮制帶入到另一個世界中。

(三)綏德東漢畫像石中的佛教因素。

1984年綏德黃家塔7號墓出土的橫額是一幅及其華美生動的祥瑞圖:羽人馭龍、羽人馭天馬、羽人馭象、羽人馭鹿、童子拜麒麟和青龍、白虎、蟾蜍、丹鳳、白雉、青鳥等珍禽異獸,巧妙構出仙境的逍遙和神秘。這是綏德地區(qū)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唯一一塊刻有大象的。黃家塔7號墓主人的生前曾為遼東太守,紀年為永元二年(公元90年)。

大象原產于非洲和印度,是印度佛教的象征物和靈獸。學者們早已達成共識,國內大象圖案的出現與佛教傳入中國密切相關。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時期之后,佛教逐漸傳播到印度西北地區(qū)、大夏、安息,并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域各國流傳。西漢末年佛教又從西域各國傳到了我國于闐、龜茲,疏勒,莎車、高昌等。經由河西走廊進入“關中”和華北平原[4]。這種滲入可能發(fā)生于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和公元1世紀中葉之間[5]。綏德地處內陸北寒帶古今大象都不可能在此原生。雖然《后漢書》記載“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6],但這只是宮廷中外藩進貢的盛景,平常官宦和百姓是無緣得見的。所以該畫像石的大象圖案是作為佛教的象征物被人傳播描摹,沒有可能是民間工匠的真實所見。這就證明在東漢時期早于公元90年佛教信仰已經在綏德地區(qū)萌生和傳播。

筆者認為東漢時佛教在綏德地區(qū)的萌生和傳播主要有兩種途徑:

(1)由大批來自河南、山東的“移民”帶入,主要由其中的外來駐扎軍人、官吏和手工業(yè)者共同來推動傳播的。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之后陜北設西河郡和上郡,采取軍屯和“移民實邊”的政策,軍事和商業(yè)、手工業(yè)人口的大量補充導致了這一帶的經濟和農牧業(yè)高速增長。另大批來自于河南、山東的駐扎軍人和官吏,手工業(yè)者在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政治氛圍的同時也攜帶了各種宗教信仰。綏德現出土的畫像石并沒有一個發(fā)展過程,這種成熟完美更佐證了可能本地工匠借鑒了外地技藝或者畫像石本身就是由參與了移民的外地工匠親自操刀。(山東和河南的畫像石藝術在西漢末年已趨成熟)黃家塔7號墓的工匠能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大象必定是接觸過相關佛教圖樣的,因為民間工匠是沒有可能見到宮廷中圈養(yǎng)的珍貴的活大象的,也不大可能單根據訂件人的口頭描述雕刻出和現實如此接近的大象。那黃家塔那塊墓室門楣上的大象有沒有可能是受了佛教文化洗禮的工匠自行刻上的尼?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在漢代重孝廉重厚葬的風氣下,墓室的營造必定是死者本人和死者家屬主導和監(jiān)督下完成的。大象做為新傳入的外來佛教圖案,如果死者生前感覺怪異和排斥或者死者親屬排斥,都是不可能出現在畫像石上的。黃家塔墓主的生前曾做過遼東太守,說明墓主人生前和其家屬在遼東(今山東)就接觸過佛教的過程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這種佛教的傳播方式是和曾在關中和華北平原生活和履職的屯邊移民有關聯。推測佛教傳播入綏的路徑就是:印度——龜茲、于闐等西域國家——關中、華北平原——西河郡

(2)佛教對古西河郡的影響與上郡龜茲屬國的建立相關。普惠考證了龜茲屬國設置于漢宣帝神爵年間(公元前61年至公元前58年),地址當在今天陜西榆林米脂縣鎮(zhèn)川堡偏北,靠近下鹽灣地區(qū),與綏德相距甚近。“神爵中,匈奴作亂,日逐王先賢撣欲降漢,使人于吉相聞。吉發(fā)渠黎、龜茲諸國五萬人迎降日逐王,口一萬二千人[7]”此次鄭吉迎降匈奴日逐王,大批的龜茲、渠梨、匈奴等人口跟隨內遷,總計達數萬,漢朝在上郡建立了龜茲屬國,安置內遷的龜茲移民,延至東漢末年未改??梢栽O想經兩漢的生養(yǎng)繁衍,龜茲屬國的人口數量定有增長并相當可觀。我們可以推想,來到陜北定居的龜茲人一定也把自己的佛教信仰直接帶到了陜北,這也是綏德漢畫像石出現佛教因素大象的另一個可能的歷史原因。所以推測佛教的傳播入綏的另一條途徑就是:印度——龜茲、于闐等西域國家——上郡龜茲屬國——西河郡

當然還可能是中原移民的屯邊和龜茲屬國的長期設立共同推動了佛教在公元1世紀時在西河郡的傳播。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在黃家塔7號墓的門楣上,大象是和羽人等西王母信仰中的眾神物共存的,而且并不是處于中心位置。說明佛教當時還應屬于來自于西方世界的“外神”,需依附于原有的民間信仰中才能得以傳播。恰恰是陜北地區(qū)這種信仰的混沌性,能從側面有力印證東漢思想文化多元性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李貴龍 王建勤? 《綏德漢畫像石》? 陜西:陜西人? ?民美術出版社? 2001:1頁.

[2]《史記.孝武本紀》 北京:中華書局 1965.

[3]《漢書.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 1962.

[4]王志遠 《中國佛教表現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6:70頁.

[5]荷蘭 許理和 《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適應》,李四龍、裴勇等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5頁.

[6][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962:3928頁,3005頁.

[8]美國 巫鴻 《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鄭巖、王睿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 2005.

[9]普惠 《兩漢上郡龜茲屬國及其文化遺存考臆》 《人文雜志》 2008第5期 .

猜你喜歡
文化多樣性西王母儒學
西王母信仰的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
民族藝林(2021年4期)2021-12-06 01:08:59
儒學交流在路上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女媧補天
淺析西王母形象演變及其原因
淺析西王母形象演變及其原因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基于文化多樣性的管理溝通技巧構建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1:50
網絡自制劇及其文化多樣性缺失
今傳媒(2016年6期)2016-07-02 23:44:14
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探討
戲劇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16:26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阳新县| 湖口县| 梁平县| 中山市| 鹰潭市| 清水县| 万源市| 四平市| 桃江县| 夏河县| 嘉禾县| 云梦县| 桃源县| 江口县| 文安县| 江都市| 潜山县| 樟树市| 沁源县| 乌恰县| 凤山市| 安岳县| 梁山县| 大名县| 鲁山县| 南皮县| 新邵县| 阿荣旗| 德保县| 古交市| 柘城县| 云龙县| 鄂伦春自治旗| 磐石市| 桑植县| 台中市| 阿拉善左旗| 太湖县| 镇赉县| 久治县|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