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帆 陳露
關鍵詞 后家庭時代 個體化 女性地位 家庭沖突
作者簡介:馬興帆,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社會學;陳露,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304
長期以來,以父權為核心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植根于人們的腦海之中,“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不平等的性別規(guī)范成為了某種約定俗成的觀念,女性早已將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本能,在這種所謂的本能使然和思維慣性下,女性悟守男權社會強加于自身的不平等戒律。正如波伏瓦所言,人并非生而為女人,而是變成為女人的??上驳氖?,女性的這種被動附屬于男權社會的狀態(tài)得益于中國特殊的個體化進程的“去傳統(tǒng)化”的積極影響而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從被邊緣的客體化的女性身份轉變成為積極追求男女平等的主體化的女性身份。傳統(tǒng)的家庭、階級等級制度一定程度上在慢慢消解,女性重新再嵌入到一個新的社會關系中,一種充斥著獨立的空間又充滿風險的社會關系。與個體化進程隨行的是社會的現代化、經濟的發(fā)展、教育的普及、職業(yè)市場化程度的增高、全球化趨勢下西方女權主義價值觀的滲透等共同形塑了推動女性地位意識覺醒的外部因素,而個體化帶來平等與獨立意識、自主能力的增強等則構成了女性地位提升的內在因素。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力共同塑造了女性的一些新現象,如: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職場女性的獨立自強形象、女性晚婚比例升高、前衛(wèi)的婚戀觀、家庭掌控力提升等,這些現象都顯示出相對以往傳統(tǒng)的父系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當前女性已經擁有更多的自決權、更加注重自我建構,普遍反映出女性努力走向男女平等的傾向。
對以往研究文獻的梳理發(fā)現,學界主要從家庭、職業(yè)、價值觀、婚姻制度等角度進行有關中國女性地位變遷的解讀?;诩彝ソ嵌?,閻云翔從擇偶和求婚、議婚和彩禮、婚后居和分家等方面論述女性青年的崛起 ?;诼殬I(yè)角度,風笑天指出,中國女性形象經歷了從五、六十年代的單一的勞模型模式,到七十年代末的勞模型、個人成就型、勇于斗爭型并存模式,又到八十年代以個人成就型和女強人型為主的模式的變遷,總體反映女性獨立、自我價值、經濟地位的提升 ?;趦r值觀角度,陳方認為女性的價值取向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思維方式從封閉到開放;自我意識從貧弱到凸顯的轉變,這些內在的心理變化顯現了中國女性正在形塑一種新型的價值觀,體現中國女性幾十年對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追求 。基于婚姻制度角度,雖離婚制度的發(fā)展折射出女性積極向傳統(tǒng)婚姻觀念及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挑戰(zhàn) ,但離婚法并未改變壓迫女性的性別權力結構,以自由為起點的離婚法最終走向其反面成為壓迫女性的工具 。
很明顯,以往的研究著重從價值觀念、職業(yè)模式、經濟地位、制度建設等方面探討女性地位變遷的一些表現形式,總體上呈現了女性獨立、自主與個性化的一面,但鮮有學者以女性地位變遷為切入點,探討其對家庭沖突的影響進而揭示其呈現的新特點??梢韵胂螅殡S著個體化進程中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話語權,不斷挑戰(zhàn)著男性權威,且在當下中國的社會情境下,橫向的夫妻關系代替了縱向父子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主軸 ,這又是一種對傳統(tǒng)家庭主義的挑戰(zhàn),在諸多對傳統(tǒng)女性地位的挑戰(zhàn)中呈現新的家庭互動形式將有可能導致家庭沖突呈現新面相。貝克也有關于將勞動分工、自我形象與生活計劃作為影響家庭矛盾的潛在因素的相關探討 ,一定程度上為本文研究的女性地位與家庭互動關系的出發(fā)點提供依據。有鑒于此,本文以貝克個體化理論為視角,在比較全面、準確地把握中國“后家庭時代”下女性地位上升所帶來一些問題的基礎上,對中國當下家庭沖突的新特點進行較系統(tǒng)的分析,進而探尋應對家庭沖突的有效方式。
貝克個體化理論指出,在后家庭時代,個體化帶來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1)思維邏輯的個體化。個體獨自設計生活的邏輯成為人生規(guī)劃的主導邏輯。(2)需要滿足的個體化。個體更多的是將自身需要嵌入到家庭之中而非單純的趨從于家庭的需要。(3)家庭需要的選擇性。家庭正從一種需要的共同體變成了一種選擇性關系。此種變化情境反映了個人對家庭依賴的減弱以及傳統(tǒng)家庭地位的式微,同時也滋生了個體需要與家庭需要之間的矛盾,即個體嵌入到家庭之中如何平衡個體自我選擇與兼顧家庭成員間的需要,無形之中加大家庭破裂的風險性。伴隨后家庭時代而來的是一些新的生活形式,如“獨自生活、非婚同居、丁克、單身父母、同性伴侶關系或終生的友誼關系”等有別于傳統(tǒng)家庭的生活模式,這些新的生活形式恰恰構成了未來社會家庭樣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后家庭時代雖然源自于西方的概念,但對中國同樣有適用性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全球性的個體化趨勢勢不可擋,因此貝克的個體化理論不同程度地適用于分析任何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化路徑。同時,中國的個體化表現出一些特殊性,首先,中國模式中的脫嵌主要表現在解放政治領域,即依托個人與群體或制度的關系以獲取生活機會和社會地位進而實現個人權利、獲得身份認同的日常政治,而非將個人權利當做是“天賦”的;其次,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由于缺乏文化民主與福利國家體制,導致個體行為和國家制度間的失衡,一面給公民帶來更多的流動和自由,一面國家在相應制度保障和支持上缺位;再者,中國的個體化是一種沒有個人主義的個體化,國人誤將西方關于追求自由、平等的個人主義片面狹隘地理解為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最后,中國的個體化進程是國家管理下展開的,國家推動體制變遷并且引導著個體化走向 。在此種情境下,中國“后家庭時代”下的女性地位上升給家庭帶來一些新問題:
(一)尋求認同的后家庭時代:弱化的家庭功能
由于中國模式下個體的脫嵌主要表現在解放政治領域而非民主政治領域,因此,區(qū)別于建立在認可個人與生俱來的平等權利的基礎上西方的個體的脫嵌,在解放政治領域爭取個人權利的前提仍傳統(tǒng)地將個體當做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個人寄托于在公共場域尋求身份認同以重新界定個人-群體-制度之關系,因此個人的身份認同很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機會。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履行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功能,個人必須依賴家庭以獲得基本保障,個人從屬于家庭,但如今隨著后家庭時代的到來個體脫嵌于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進而投身于國家塑造的新制度、個體自己建立的跨越血緣、地緣關系的新群體中去實踐自己的生活政治以獲取身份認同。因此,家庭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給予個人清楚的身份界限,每個人不再被稱謂為“某某家的”,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著多種角色,每個人都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家庭對個人的定位功能和保障功能的弱化,男男女女對家庭的依賴降低,特別是急于掙脫傳統(tǒng)束縛的女性一方。
(二)制度保障缺位的后家庭時代:不健全的家庭模式
在文化墮距的視角下,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變遷內部各體系變遷的不一致性?,F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個體化的文化先行,但與個體化相對應的社會制度并未建立起來。后家庭時代的個體現在被迫“為自己而活”,被迫去作出這樣那樣的選擇去平衡家庭的關系,但同時又充滿風險。一定程度上這種風險不僅指的是面臨過多抉擇需要快速作出決定的風險,還指的是個體生活缺失體制保護所帶來的風險?,F在的丁克家庭、單親家庭、不婚家庭等這樣一些不健全的家庭模式可以理解為是個體對風險的一種預防策略。不要孩子可以免于遭遇“毒奶粉”事件、淪為尷尬的“夾心層”的風險,單親可以免于承受來自雙方協(xié)調不當引發(fā)激烈沖突的風險,不婚則可以直接免于承受家庭破碎的風險。所以不管是丁克、單親還是不婚家庭,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這已經不是僅憑男性單方面意愿就可實現的,女性的配合同樣重要。這說明,女性的家庭話語權雖然提升了但是在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的情況下,女性就有可能利用她的話語權和行使自己的權利去選擇一些極端的形式來保護自己,繼而引發(fā)不健全家庭模式的流行。
(三)自我中心的后家庭時代:利益化的家庭聯(lián)結
西方的個人主義在中國錯誤地被宣傳為一種自私、不合群和功利主義的自我中心主義。曾經鄉(xiāng)土中國中的個人被編織到一個個差序格局中,人情味十足,可是在個體化和市場化的雙層作用下,人們似乎越來越被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所侵蝕。閻云翔在分析彩禮習俗變遷時指出年輕夫妻在建立新的家庭時不僅極力想要戰(zhàn)勝父母權威,還試圖通過各種手段要求獲得更高金額的彩禮以實現魚與熊掌兼得的模式。傳統(tǒng)風俗是男方的彩禮交給女方父母,可是現在一般是新娘代替她的父母成為彩禮的唯一接管者,且考慮到離婚的風險,她們一般不愿意和她的丈夫分享。現在的男女結合成一個新的家庭,女方比過去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如有房有車的硬條件?;榍柏敭a也要各自理清以免未來發(fā)生麻煩等。現在的女性青年成家更傾向于考慮未來該如何避免自己的利益受損,而非是考慮如何維護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家庭??傮w來說,對利益的追求掩蓋了許多兩性結合的激情,家庭中利益紐帶的聯(lián)結自然比感情紐帶的聯(lián)結要脆弱的多,發(fā)生沖突時更多地關注利益而非情感,也容易導致家庭結構的松散。
(四)國家推動的后家庭時代:紊亂的家庭角色
考察婦女地位的嬗變可以清晰地發(fā)現,近代以來,在國家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婦女解放運動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父權制式微,女性在尋求性別平等上成績卓著,如:男女平等的就業(yè)機會、行政職務配備婦女名額等,但也正基于此,造成了家庭關系的絮亂。雖然行政力量將婦女推向了社會,在觀念上得到一定的解錮,卻造成了對傳統(tǒng)文化維持功能的破壞。區(qū)別于傳統(tǒng)社會在男女角色分工上的“各施其職”,在后家庭時代,家庭角色分工混亂,如家務誰來做?失去文化引導的家庭,容易滋生矛盾和角色沖突。
貝克的個體化理論強調個體化進程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去傳統(tǒng)化;二是制度性抽離與再嵌入;三是被迫追尋“為自己而活”,缺乏真正的個性;四是系統(tǒng)風險的生平內在化 。在我看來,這四個特征分別就是個體化的四個不同方面的“脫嵌”行動。新型家庭沖突的形成就是家庭中的個體不斷“脫嵌”的后果。因此,后家庭時代的家庭互動形式先經由個體化進程下的女性地位變遷誘發(fā)沖突,再經由個體化的這四類“脫嵌”行動而得以形塑四類家庭互動形式并呈現了家庭沖突的新特點。針對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伴隨女性地位提升所帶來家庭沖突的新特點分別是:
(一)去傳統(tǒng)化——人本位與家本位的斗爭
去傳統(tǒng)化使得個體日益從家庭、血緣關系和階級地位等外在的社會約束中脫離出來,進而導致了社會的分化和多元。不同于以往家庭主義至上的傳統(tǒng)觀念,后家庭時代的來臨使得個體主義觀念上升,再加上去傳統(tǒng)化的脫嵌行動使得傳統(tǒng)的制度約束趨于解體,并允許多元的個體觀念的存在,乃至逐漸打開了“人本位”觀念與傳統(tǒng)“家本位”觀念的斗爭空間。有學者指出,家庭的現代化必定帶來家庭利益觀念的轉變:從重視家庭利益的家庭主義轉向個人利益的個體主義,個體崛起導致家庭的式微 。中國家庭所謂的個人崛起更多體現在對上下差序束縛的掙脫,但閻云翔指出個體走出祖蔭的邏輯并非是真正獨立自己的個人的崛起,恰恰是一種極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張個人權利的同時拒絕履行個人的義務 。一種自私的個人主義和奉獻的家庭主義的沖突立顯。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女性“人本位”的確立,使得她們在生育意愿擁有更多的決定權,她們就算選擇生育孩子再也不像以前是出于家庭的利益。少了集體利益的考慮,個體更加注重個人的喜好造成的不良結果就是一定程度上使得傳統(tǒng)的家庭的延續(xù)功能日益式微,對于老齡化社會來說遇上這樣的趨勢,情況只會更加糟糕。因此可以說,后家庭時代一種“家本位”的路徑依賴與還未成熟的“人本位”的斗爭將持續(xù)存在。
(二)制度性抽離與再嵌入——新角色與舊角色的斗爭
個體雖然經歷了去傳統(tǒng)化,但需借助各種制度機制(如教育、職業(yè))去重塑自我,借此在一種新的互動中尋求“再嵌入”,以重新界定和產生社會關系。但在后家庭時代,女性個體借助職業(yè)構建以實現再嵌入的做法難免會使其陷入困境,一種新角色與舊角色之間的碰撞所引發(fā)的困境。貝克指出,婦女并未從傳統(tǒng)軌跡中擺脫出來,“現代女性身份”帶來更多的是標簽而非實際的命運改變。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情境下,婦女面臨著諸多沖突,一方面,家庭勞動“去技藝化”簡化家務勞動的同時也削減了人工效用,家務對婦女的重要性和依賴性在下降。另一方面,性別“二元”的勞動力市場助推女性失業(yè)率維持較高水平。婦女雖然從婚姻供養(yǎng)中擺脫出來,但并不能獲得自主的生活,在經濟上仍依賴丈夫 。總體而言,女性個體起初希望努力地再嵌入于職場,最終只是再嵌入于家庭中,這種目標不能達成的落差,誘發(fā)了職業(yè)女性新角色與傳統(tǒng)婦女舊角色的心理沖突。實際上,在后家庭時代,婦女的生活一直徘徊在解放所獲得新角色和復歸舊角色之間。
(三)被迫的自主——求異與求同的斗爭
“為自己而活”是一種被迫的自主,女性個體雖然有極大地自由和豐富的選擇,但她們始終需要嵌入于社會制度之中,致使其不能任意地構建一個獨特的自我。相同的制度環(huán)境形塑了相似的行動邏輯,塑造了同一化的生活軌跡,最終個體過上的卻是相類似的家庭生活,導致個體缺乏個性。盡管中國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完善的福利制度的支持,但個體對社會制度的依賴依然存在,中國的個體依賴的是國家自上而下推行而形成的現代化制度,來自社會的求同與女性個體的求異的斗爭一直在個性磨滅前激烈地進行著。比如說,個體化進程賦予了女性崛起的機遇,但女性在很多方面又是缺乏個性的。就中國女性而言,盡管她們的“為了自己而活”而推遲了結婚、生育年齡,但她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還是無法擺脫社會,最終導致她們需迎合社會對角色期待的普遍的規(guī)則和命運,如她們要在合適的年齡(普遍認為30歲前)為人妻為人母。再比如說,后家庭時代的到來使得女性群體有著強烈的動機去將自己塑造成鮮活的個體,且期望打破固有的統(tǒng)一的“以夫為綱”的婦女形象,但站在男性的角度,他們實踐著的只是一種“平等上的修辭”。中國獨有的政治制度下造就的官本位的政治思想仍一定程度上維系了男權的優(yōu)勢地位,至今仍如此,因此,在個體化的變遷過程中男性為了保護這種優(yōu)勢而已經內化了的價值觀不易改變。所以,最終她們的家庭生活仍只是男性權威下的一個被迫自主的個體。女性崛起的“求異”與家庭規(guī)則要求下的“求同”,與來自男性要求的“求同”逐漸把家庭變成了一個沖突的場域,家庭矛盾頻發(fā)愈加刺激本來就建立在利益聯(lián)結的松散的家庭結構,使之瀕臨崩潰。
(四)選擇性人生與風險人生——事業(yè)自我與家庭維持的斗爭
在后家庭時代,標準化的家庭模式變成了一種選擇性的人生模式,與選擇相伴而行的不確定性帶來了風險。與此前已經在家庭或村莊共同體中事先就被規(guī)定好了的約定俗成的準則不同,如今個體需要在各種未知的風險中把握和甄別,甚至是婚姻也充滿了風險 。正如吉登斯所說“婚姻則是一個帶有新的風險形式的、開放型強得多的系統(tǒng)” 。個體化加劇家庭關系的離散和不穩(wěn)定,婚姻帶來的保障和安全感正在式微,兩性之間承擔更多的家庭風險。對于女性個體而言,在高度個體化的工業(yè)社會中,單純依靠愛情來維系家庭婚姻已經無法給予婦女承擔相應風險的足夠保障。當前,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后,一方面,經濟上的獨立性增強了其在家庭內部事務中的主導權和決定權,但另一方面,性別歧視現象并沒有完成退出勞動力市場,婦女承擔更大的失業(yè)風險。如何規(guī)避風險成為家庭內部和夫妻之間面臨的難題,一般情況下,家庭雙方必然以處于優(yōu)勢方為軸心,而劣勢方就要進行遷就而承擔不利的方面,劣勢方的承擔者往往為女性,如為了家庭,女性放棄職業(yè)身份跟隨家庭遷移等 ,如若風險規(guī)避達不到預期效果,事業(yè)自我與家庭之間無法獲得平衡,長期的不平衡心理作祟最終也只是以離婚收場,最好的情況也只是懸崖邊上的搖搖欲墜?,F代社會離婚率的不斷升高正印證了家庭正喪失穩(wěn)定性而需承擔更多的風險,孩子這一家庭維穩(wěn)的中介因素的重要性正在式微。
正如閻云翔所說,過去在許多社會里僅僅作為一種生產與再生產的社會制度的家庭,如今逐漸演變?yōu)樗饺松畹闹行囊约皞€人的避風港;家庭成為私人圣地的同時,家庭內部的個體成員也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私人生活 。越來越脫離傳統(tǒng)束縛的女性個體的崛起使其變成了私人的個體,并逐步開拓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她們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家庭中都獲得了越來越高的地位和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然而伴隨著后家庭時代的到來,這種變遷卻反過來塑造了家庭互動中一些新的沖突形式。后家庭時代的來臨,個人脫離家庭到更廣泛的群體和制度關系中去尋求個體身份認同的強烈動機弱化了家庭的定位功能和保障功能。家庭已經不能清晰地給人以界定,已經不能提供持續(xù)穩(wěn)定的保障,每個人也逐漸變得不是為家庭而活而是爭取為自己而活。個體生活在充滿風險的世界里,又由于完善的制度保障的缺失,家庭中的個體更傾向于利用一些極端手段以實現“提前預防”和“自我保護”的功能,進而導致不健全家庭模式的盛行。在個體化的持續(xù)作用下,自我中心主義被當成個體主義滲透到國人的價值體系中。慢慢地,家庭中的利益代替情感成為了主要的聯(lián)結紐帶,個體更可能考慮和守衛(wèi)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家庭的穩(wěn)定和長久。推動我們對男女平等追求的行政力量功不可沒,然而國家至上而下打破既有文化模式的維持功能后卻不能迅速地提供一套參考模式,后家庭時代中的個體大范圍地陷入家庭角色的紊亂中,并且只能在混亂中、迷茫中去摸索。沖突隱藏在后家庭時代的家庭互動中并被個體化的脫嵌行動不斷塑造家庭互動形式并形成新的沖突特點,涉及到人本位的崛起和家本位的式微之間、職業(yè)化的新女性角色和傳統(tǒng)的舊女性角色之間、女性的求異和男性與社會對女性的求同之間、男女的事業(yè)自我和家庭維持之間這四類不同的家庭沖突形式。
中國女性剛剛從兩種傳統(tǒng)的束縛中脫嵌:一種是國家包羅萬象的管制和保護;另一種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性別和家庭角色的規(guī)范 。然而,在制度匱乏、市場競爭激烈的場域中,為實現個體化的人生設計,女性需要借助現存的文化和話語資源保護自己。當前女性在個體化進程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并不是經濟風險、婚姻風險,而是女性自身的身份認同危機,游走于新舊角色之間的沖突?,F在出現的一些中國女性個體不得不重新再嵌入家庭以尋求保護的現象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女性遭遇制度、結構、文化三種機制而作出的人生規(guī)劃和自我選擇的理性選擇結果,也可視為女性在風險社會中尋找安全感不得轉而回歸家庭避難所的一種體現 。在后家庭時代,面對伴隨著女性崛起帶來新的家庭沖突,我們應該首先打破結構上的種種不平等,創(chuàng)建一個公平、平等、包容的勞動力市場,并為家庭提供一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最終將角色定位的抉擇權回歸女性,使其能夠在流動的個體選擇中獲得積極的身份認同和自主的人生。
注釋:
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陸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風笑天.變遷中的女性形象——對《中國婦女》雜志的內容分析[J].社會,1992(7).
陳方.中國女性價值觀念的變化[J].社會科學研究,2009(4).
李瓊英.從我國離婚制度的發(fā)展看女性地位的變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
馬姝.自由抑或壓迫:論離婚法與女性地位的變遷——基于女性主義視角[J].學術交流,2012(5).
烏爾里?!へ惪?,伊麗莎白·貝克-格恩斯海姆.個體化[M].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張金榮,楊茜.“后家庭時代的家庭”理論的中國適用性研究[J].社會科學辨刊,2014(3).
康嵐.代差與代同:新家庭主義價值的興起[J].青年研究,2012(3).
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劉小紅,劉魁.個體化浪潮下的女性困境及化解對策——基于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J].社會科學家,2012(11).
[英]安東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爾森.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尹宏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薛紅.在個體化浪潮之中的性別身份和婚姻家庭——貝克的《風險社會》中的性別和婚姻家庭分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1(3).
吳小英.主婦化的興衰——來自個體化視角的闡釋[J].南京社會科學,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