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欽楠
隨著智能手機的使用功能不斷上升,電信詐騙的手段也開始不斷升級,尤其是在澳洲,留學生及移民越來越多,好的一點是普通話成了澳洲的第二大語言,壞的一點是針對華人群體的電信詐騙十分猖獗。
前些天,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警察(AFP) 發(fā)布了消息,提醒在澳的中國公民,尤其是留學生要注意防范,解釋稱目前這種詐騙呈高發(fā)趨勢。我接過幾個詐騙電話,有的騙子自稱中國公安部門,有的騙子說自己是澳大利亞稅務局或者中國大使館和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騙子所陳述的內(nèi)容大概是:您因涉嫌逃稅而被通緝,需要立即付款才能避免被捕;你有來自中國官方,DHL的包裹或信件;你涉嫌在澳洲或海外參與犯罪活動等等。這種套路雖然不是所有人都信,但是依舊有人上當。短短幾天,詐騙團伙就進賬了5000萬元人民幣。
一般電信詐騙號碼不是本州號碼,比如在阿德萊德的小伙伴手機會顯示來自新州、維州的電話,有的甚至是非洲、美國等。接了這類電話,第一步一般都是人工服務,之后才會轉為真人對話,而且這些騙子偽裝的政府或警務人員,口中說的基本都是跨國性質的重大罪行。只是這些客服人員,有的普通話很標準,有的純屬在“鬧”。
目前澳洲針對華人比較普遍的騙局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假冒官方機構進行電信詐騙。雖然這種情況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然而每次都會有人“中招”。在這類設的局中,騙子往往通過語音假裝自己是“中國駐澳使領館”“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澳大利亞簽證服務中心”“DHL快遞公司”等等機構,然后以“有一份文件”“有一個包裹”“有人涉嫌以你的名義參與洗錢”等等虛假理由,讓號主按特定號碼鍵進行轉接。轉接后騙子會用各種手段佐證自己的真實性,讓號主對特定賬戶進行轉賬。除了向號主本人通過詐騙索要錢財外,這些詐騙電話還會通過先騙取號主信任,哄騙或威脅其不準與外界聯(lián)系,或是拍下“綁架照”,然后傳給其父母,來詐取贖金。這類騙局時有發(fā)生。今年年初悉尼領事館連夜尋找一名因聽信詐騙電話而自主“失聯(lián)”的留學生;年中駐阿德萊德總領館發(fā)布的公告中也有被“虛擬綁架”的在澳學生……騙子屢試不爽,手段也在不斷升級。
第二種是換匯、打折詐騙。隨著“無微信不生活”的概念全面深入,在澳洲的小伙伴們也通過微信群這一媒介,延伸出各種小“圈子”——兼職群、二手交易群、租房群以及各種團購群,而群里的人則是魚龍混雜。在微信群里最常見的騙局就是換匯。作為詐騙手段來看這非?!昂唵巍?。換匯詐騙者利用修圖軟件,偽造假的轉賬記錄、回執(zhí)、護照,一人分飾三角,騙取受騙者的信任,令人防不勝防。打折詐騙,最常見的是以代付學費、保險費能享受一定折扣為理由,騙取受害者金錢,我有一位同學就曾上過一當。因此,不管這些“商販”怎樣跟你套近乎,不管他們給你一個多么優(yōu)惠的“驚喜團購價”,也千萬不要信以為真!因為最后受傷的還是你自己。
第三種是招工騙局。招工這類騙局往往以“高薪招聘”為由,騙取受害者的銀行賬號或是護照、學生證等其他個人信息,然后再用受害者的身份信息實施其他騙局。若是新的受害者找上門來,泄露了個人信息的受害者只能是百口莫辯,被迫承擔不是由自己造成的損失。
除了這三種針對華人的常見騙局之外,澳洲本地的各大騙子們也“不甘落后”。
根據(jù)官方的調(diào)查,整個2017年澳洲詐騙總損失金額高達3.4億澳幣,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8.8%。而主要的詐騙手段也是冒充大家接觸比較多的幾種機構。如,最臭名昭著的ATO騙局就是通過退稅電子郵件進行欺詐。騙子在郵件中冒用了稅務局標志,并以稅務局的口吻給納稅人發(fā)退稅通知。誘騙納稅人點擊一個看上去像稅務局網(wǎng)頁的鏈接,要求你接著點擊該鏈接核實賬單信息,如實填寫賬戶信息,并謊稱如果沒能核實信息將無法收到退稅。還有冒充銀行向受害者打電話,表示受害者的賬戶出現(xiàn)了問題,要求受害者提供包括密碼在內(nèi)的詳細信息,或是向特定賬號轉賬來進行驗證。
如果你覺得澳洲的騙子“不如過此”的話,你就太大意了,要知道,不久前全澳幾大銀行都陷入了“詐騙丑聞”,掀起了軒然大波。本地媒體報道,在IT安全研究公司ESET發(fā)出警報之前,惡意假冒銀行的應用程序在谷歌商店中數(shù)周未被發(fā)現(xiàn),并且被用戶下載安裝了1000多次。這些偽造的CommBank和ANZ應用程序具有基本功能,會要求使用者憑信用卡詳細信息或登錄憑據(jù)才能順利登錄。然而在用戶登錄之后,該程序便獲取了用戶的各種信息,數(shù)千位使用者的信用卡或儲蓄卡被惡意盜刷。因此,不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對可疑的電話、郵件甚至是手機程序都一定要小心為上。
最近,中國“網(wǎng)紅”居然在澳洲當?shù)匾幌伦印盁帷绷似饋??!熬W(wǎng)紅”就是“網(wǎng)絡紅人”,是指具有個性化魅力的個人,通過借助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社交平臺、視頻平臺等),在與網(wǎng)民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極強的互動能力吸引大批粉絲關注從而走紅的人。網(wǎng)紅不僅包括顏值美女,還包括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平臺活躍的各垂直領域的意見領袖及達人,包括游戲、美食、寵物、時尚、教育、攝影、股票等領域。2018年,粉絲規(guī)模在10萬人以上的網(wǎng)絡紅人數(shù)量持續(xù)增長,較去年增長51%。其中粉絲規(guī)模超過100萬人的頭部網(wǎng)紅 增長達到了23%。截至2018年4月,中國網(wǎng)紅粉絲總人數(shù)保持了之前不斷增長的勢頭,達到5.88億人,同比增長25%。
前段時間“大火”的微博知名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在澳洲也小有名氣。在YouTube擁有764萬訂閱者,F(xiàn)acebook粉絲290.8萬。分析YouTube網(wǎng)紅數(shù)據(jù)的平臺NoxInfluencer顯示,李子柒頻道綜合影響力系中國區(qū)第一名,全球排名809位。月廣告收入預估7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46709元。當?shù)孛襟w評論,這名四川深山里的姑娘,第一次將古風和美食結合,開創(chuàng)了古風美食短視頻類別,她取材農(nóng)村生活和傳統(tǒng)工藝,以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為主線,展現(xiàn)了田園牧歌式的理想化農(nóng)村生活。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沒有李子柒不會做的”。她做螺螄粉、古方紅糖、玲瓏熟醉蟹、蛋黃醬、龍舟枕頭粽、馬奶酒、秋梨膏、手工拉面……無論是家常便飯還是八珍玉食,都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也擅長傳統(tǒng)工藝,蜀繡、古法制墨、羊毛斗篷、蠶絲被、竹床、木活字、構皮紙、漢妝……
環(huán)球網(wǎng)說這是“不僅是奔波勞碌尋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之無愧的傳承者”。在她身上,有的人看到了小時候母親在圍場上曬豆子的身影;有的人看見向往的詩意遠方;有的人看見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有人贊嘆畫面中歲月靜好,農(nóng)村生活古樸精致;也有人細心發(fā)現(xiàn)她粗糙的雙手,親耕親種、擔泉水、行山路的辛苦。李子柒的“網(wǎng)紅”挺特別,畫風純凈,不直播,不搞笑,不說話也很少露正臉,偶爾和上了年紀的婆婆用四川話小聲聊兩句。她在視頻中跑來跑去的忙碌身影,和身后的農(nóng)家小院,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粉絲愛她,因為“只有看她的視頻時心才會靜下來”。她的視頻均是“美食默片”,長度控制在5至10分鐘,出鏡者言語不多,借助簡單英文字幕即可讓全世界網(wǎng)友心領神會,所以在澳洲也小火了一把。
伴隨著網(wǎng)紅數(shù)量的大幅增加,其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從早期的娛樂內(nèi)容作品創(chuàng)作以及美妝到接下來的知識科普、信息分享,再到現(xiàn)在的美食、財經(jīng)等亟待挖掘的新興垂直領域,都在不斷發(fā)展成為孕育新生代網(wǎng)紅的土壤。不久前我回國參加了新京報的財經(jīng)峰會,對于峰會中的“網(wǎng)紅經(jīng)濟”的內(nèi)容很感興趣。在現(xiàn)場,我看到了“口紅一哥”李佳琦,雖然他火得“一塌糊涂”,但我卻沒有看過他的直播——怕手不夠“多”,不夠我自己“剁”。我和同學們在澳洲也討論網(wǎng)紅和直播,我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其本質是注意力延伸出的經(jīng)濟行為,一是以用戶變現(xiàn)為方式的直接經(jīng)濟行為(打賞/道具/付費問答等);二是間接的經(jīng)濟行為(廣告、品牌、代言等)。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網(wǎng)紅”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被套路化、模式化、批量化生產(chǎn)的“偽個性”的文化商品。它有自己生產(chǎn)、策劃、包裝和炒作的流程,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新的電商模式和消費模式背后,是大量個性化產(chǎn)品對人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滿足。
(編輯·張子樂)
kelemy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