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洋 王東
【摘要】目的:探討四肢軟組織肉瘤手術計劃中使用斷層解剖學分析的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9月收治的70例四肢軟組織肉瘤患者。CT與MRI檢查出的斷層信息每層展開比較討論,進一步明確腫瘤累及間室位置、反應帶區(qū)域與腫瘤鄰近正常組織后制定手術計劃。術后隨訪12個月,檢查復發(fā)情況,比較術前斷層解剖與術后腫瘤實體差距與手術是否按照術前制定方案執(zhí)行情況。結果:術后隨訪12個月,對手術切除位置采用局部MRI復查,尚未觀察到腫瘤再次復發(fā);70例患者術前斷層解剖分析與術后實體測量的垂直最長徑與水平最長徑數(shù)據(jù)平均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0例患者運用的手術方法屬于針對性手術入路,70例患者實現(xiàn)廣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均未進行邊緣切除與囊內(nèi)切除;當中68例與術前切除類型一致,占97.14%;2例未達到術前切除制定方案。結論:采用斷層解剖學分析對手術方案的制定與手術進行具有指導意義,可作為輔助完成手術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斷層解剖學;四肢軟組織肉瘤;手術計劃
【中圖分類號】R739.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 01-0061-01
四肢軟組織肉瘤發(fā)病分布較廣,在四肢肆意位置均可生長,尚未有固定的解剖位置,目前臨床中尚未關于治療該疾病的金標準術式。目前國際中關于四肢軟組織肉瘤手術切除治療階段要求盡量擴大切除范圍的基礎中控制局部復發(fā)率,并且還要確保肢體功能仍被保留,從而增加了手術治療的難度。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成熟,在四肢軟組織肉瘤手術治療中結合影像學斷層解剖信息來進一步輔助手術的完成,但目前關于斷層解剖學技術在四肢軟組織肉瘤中的分析應用報道較少,對其臨床效果仍待進一步明確。因此本研究重點探討四肢軟組織肉瘤手術計劃中使用斷層解剖學分析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9月收治的70例四肢軟組織肉瘤患者。納入標準:所有人選患者均經(jīng)影像學及病理學手段確診為軟組織肉瘤;患者年齡22-65歲;排除其他臟器合并癥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7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37.65±2.71)歲;檢查結果的軟組織肉瘤均在下肢;術后病理結果:脂肪肉瘤56例;原始神經(jīng)外胚胎葉腫瘤2例,滑膜肉瘤12例。全部人選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首先在手術未開始前應當采用CT影像學技術對腫瘤部位進行平掃或增強檢查,同時相同位置聯(lián)合MRI進行不同狀位及水平檢查。分別明確CT與MRI片中上腫瘤起點處,檢查水平與垂直方向中的最遠直徑,將較大者作為腫瘤斷層解剖影像學大小進行記錄,同時把CT與MRI檢查出的斷層信息每層展開比較討論,進一步明確腫瘤累及間室位置、反應帶區(qū)域與腫瘤鄰近正常組織,然后進行手術計劃的設計。
1.3觀察指標
術后測量標本反應帶與邊界厚度,檢測兩個維度最小邊界,比較術前斷層解剖與術后腫瘤實體差距,隨訪12個月檢查患者是否復發(fā),比較手術是否按照術前制定方案執(zhí)行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所應用的統(tǒng)計軟件為SPSS19.0,計量資料如術前斷層解剖與術后腫瘤實體分析用均±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1隨訪結果
術后隨訪12個月,對手術切除位置采用局部MRI復查,尚未觀察到腫瘤再次復發(fā),其中觀察到2例原始神經(jīng)外胚胎葉患者腫瘤標志物神經(jīng)元特異烯醇化酶呈現(xiàn)升高發(fā)展,其余患者經(jīng)門診隨訪該肢體功能恢復良好。
2.2術前斷層解剖與術后腫瘤實體分析比較
70例患者術前斷層解剖分析與術后實體測量的垂直最長徑與水平最長徑數(shù)據(jù)平均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手術切除類型與術前計劃一致性
70例患者運用的手術方法屬于針對性手術入路,70例患者實現(xiàn)廣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均未進行邊緣切除與囊內(nèi)切除;當中68例與術前切除類型一致,占97.14%;2例未達到術前切除制定方案,主要由于術中操作時切除過少,造成腫瘤邊界切除未符合預期。
斷層解剖學分析自身具備特征是供需豐富的斷層解剖信息,作為評估惡性腫瘤的關鍵技術,目前在乳腺、肝臟及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廣泛應用。斷層分析影像學可進一步清晰展示腫瘤包膜四周邊界情況,分析周圍反應帶,利于具體手術方案的制定。本研究中應用的斷層解剖學掃描技術為CT檢查聯(lián)合MRI,可有效觀察到腫瘤直徑與術后切除腫瘤實際大小是否存在差異性,斷層解剖分析可達到對腫瘤實體邊界分析目的。手術方案的制定是既往研究手術原則準確計劃腫瘤包膜邊界,針對狀況良好的患者采用根治性切除或廣泛切除,但不要進行囊內(nèi)切除,這樣可以實現(xiàn)控制術后腫瘤復發(fā)率與轉移率的效果。在腫瘤邊界與神經(jīng)血管較為接近時,如果為了減少對血管神經(jīng)的侵損可采用邊緣切除,但這樣易出現(xiàn)對腫瘤無法完全切除的可能.影響預后。本研究結果中術后隨訪12個月,對手術切除位置采用局部MRI復查,尚未觀察到腫瘤再次復發(fā);70例患者術前斷層解剖分析與術后實體測量的垂直最長徑與水平最長徑數(shù)據(jù)平均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0例患者運用的手術方法屬于針對性手術入路,70例患者實現(xiàn)廣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均未進行邊緣切除與囊內(nèi)切除;當中68例與術前切除類型一致,占97.14%;2例未達到術前切除制定方案,說明斷層解剖學分析對手術具有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斷層解剖學分析可作為輔助完成手術的有效方式,本文的不足是由于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且樣本較少,為進一步驗證應用斷層解剖學分析對手術預后效果應當加大樣本增加隨訪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