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芳 朱琳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暴發(fā),城市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起初人們更多的是恐慌、不安,緊接而來的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疫”,我們共同抗爭、共同祈禱,也共同感受著疫情防控下的社會力量與溫情。
關注人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關系
特殊時期的幼兒教育顯得格外重要。疫情的發(fā)生不僅改變了幼兒的生活,也讓幼兒直接觀察到社會狀態(tài)和人們行為發(fā)生的變化。我們應重視疫情造成的影響,變危機為教育契機,從生態(tài)倫理關系中思考其蘊含的教育價值,跟孩子們聊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
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敬畏+共存”。要先敬畏自然,才能保持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多年以來,因為人類的破壞導致災難頻發(fā),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亂吃野味造成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似乎都是在警告我們:破壞環(huán)境、無視生態(tài)規(guī)則就是在傷害我們自己。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既渺小又脆弱。因此,對于自然無私的資源給予,我們要心懷敬畏。
尊重生態(tài)規(guī)則。尊重自己和規(guī)則,才會敬畏自然。此次疫情的暴發(fā)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野生動物身上,它們本應該是被保護和放歸大自然的。做不應該做的事就是破壞規(guī)則,例如我們不吃飯就會餓、不睡覺就不能更快成長、亂吃食物就會生病、亂扔垃圾就會污染我們生存的家園。所以尊重生態(tài)規(guī)則也是對自然、對我們自己的尊重和敬畏。
珍惜自然資源。珍惜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要告訴孩子,自然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寶藏。還記得我們春天去公園找尋新發(fā)出的枝芽;夏天去海邊追趕浪花;秋天去野外郊游,和剛認識的小動物打招呼;冬天在戶外堆個雪人,享受清涼的冰雪天地。自然界中的所有構成了如此美好的世界,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我們更應該去保護這份美好。
第二,人與社會的關系:“責任+奉獻”。社會是由人構成的,我們要懂得自己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才能連接成有愛的社會。疫情中,醫(yī)護人員在一線做戰(zhàn)士、消防官兵在一線當守衛(wèi),我們也堅持在家里隔離,不給祖國添亂。正是每一個人的盡職和付出,才讓我們相信疫情終會得到有效防控。
敢于擔當。我們要敢于承擔責任。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堅守在各自崗位的叔叔阿姨,更要學會去做一個敢于擔當的孩子。比如在幼兒園當值日生,就要負責班級中的衛(wèi)生;當升旗手,就要完成升旗的活動;在家里,你們是爸爸媽媽的小棉襖,就要保護爸爸媽媽;做錯了事,就要勇于承擔做錯事的結果。敢于承擔責任的孩子,也會成為集體中的“小戰(zhàn)士”。
團結互助。在團體中,要學會團結互助。災難無情人有情,我們看到了很多人捐錢、捐物資,所有人的心都牽掛著疫情,牽掛著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人們。孩子們,你們也有自己的小集體、家、朋友、班級、幼兒園。當其他人有困難時,去幫助別人會讓你們感到快樂、滿足,這時你們會擁有更多伙伴。
第三,人與自我的關系:“完善+超越”。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要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最好,最終成就自己。孩子們,在成長的旅途中,我們也許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但重要的是如何在困難中做好自己的事情。
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將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疫情發(fā)生后,你們聽爸爸媽媽的話,平安地待在家里。而到了幼兒園中,自我的完善就應該是吃飯時乖乖吃飯;睡覺時,快快睡覺;學習時,認真學習。不要小瞧自己的力量,你們會做的還有很多,也可以把自己能做的做好。
勇于超越。不要停下進步和成長的腳步。我猜你們也許會問,怎樣才能進步呢?其實你們的每一天都在成長,你們的身高會長、頭發(fā)會長、體重也會長。因此,你們要向前看,對發(fā)生的小錯誤,要做到不哭泣不放棄;對明天的社會,也要抱有希望。不斷學習,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就會比昨天多一點進步。
如何進行幼兒生態(tài)倫理教育育
結合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三方面的教育價值進行思考,教師和家長應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恰當的幼兒教育。我們不僅應關注自然的多樣化發(fā)展,也應注重幼兒在危機中的健康成長和正確觀念的形成。
結合自然社會,加固自然觀念。疫情好似自然對于人類生活的一次減速,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很少有人冷靜下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戰(zhàn)“疫”期間,適當慢下來,家長和教師可以合理運用此階段的教育契機,結合時空、事件和幼兒共同發(fā)現人與自然的生存規(guī)則,感受美好的生活。
一方面,家長和教師可以陪伴幼兒從身邊的小事中觀察人與自然的關系。例如嘗試帶領幼兒了解疫情發(fā)生的起因和結果,了解自然界中的食物鏈、生態(tài)圈,從規(guī)則中教會幼兒怎樣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家長可以陪伴幼兒找出相冊或書籍、回想旅游的經歷,或者讓幼兒了解為生態(tài)發(fā)展做貢獻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護林人、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守護者等,思考我們能為自然做點什么。
豐富幼兒感知,引導參與社會。疫情還好似對于人類生活的一次緊密聯系,家長終于有時間可以多陪陪孩子。感知是幼兒認識社會、形成觀念的直接工具,家長與幼兒的互動可以多以親子游戲為主、電子參與為輔,來開展運動和實驗。
首先,家長可以嘗試帶領幼兒參與一日生活,讓幼兒感受廚房中“柴米油鹽”的滋味、打掃的辛勞,觀察家庭中一日生活的步驟,提高幼兒的認知經驗和生存能力。其次,了解社會發(fā)展、關注社會動態(tài)是培養(yǎng)幼兒奉獻意識的基礎。家長和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認識、思考當前環(huán)境下各種職業(yè)人員的責任和使命,促進幼兒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提升。再次,師幼、家園溝通應合理運用網絡資源,推送有針對性的、幼兒有必要了解的相關信息。園所組織融入自然生態(tài)課程的活動,例如開展社區(qū)關愛他人、捐獻愛心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引導幼兒關心和幫助貧困、殘疾孩子,喚醒幼兒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等優(yōu)秀品質。
促進自我意識,發(fā)展價值觀念。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對于幼兒未來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在幼兒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對自我價值進行思考,讓幼兒說說“我”能干什么,“我”喜歡做什么,使幼兒能大致了解“我”能為身邊的人、為社會做什么,清楚自我的價值,為構建幼兒正確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做準備。同時在疫情中,關注幼兒心理建設,要為幼兒樹立正向積極的榜樣作用,不埋怨不拋棄,使幼兒在健康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家庭環(huán)境對幼兒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形成具有極大作用,在家長和教師的帶領下,鼓勵幼兒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進步、每一點成長,讓幼兒能夠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為未來的良好發(fā)展做鋪墊。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