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晴不天陰,請你帶頭起個音;
我們挖地唱歌耍,好唱歌來好看人。
越城嶺余脈,桂林市臨桂區(qū)黃沙瑤族鄉(xiāng)大瑤山里流行了數百年的“挖地歌”,風趣詼諧,男歡女愛,直來直去。
深受當地瑤族群眾和游客們喜愛的“挖地歌”和流傳千年的傳奇人物廣福王、黃沙干魚、藥王節(jié)、曬龍袍和野生蜂蜜,似陳年佳釀,余味無窮。做客黃沙,游客無不大呼:酣暢淋漓,養(yǎng)眼養(yǎng)耳養(yǎng)喉嚨。
世外桃源大瑤山
黃沙瑤族鄉(xiāng)地廣人稀,位于柳州市融安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和永??h三縣交界,轄5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1000多戶瑤、苗、侗、壯、漢族群眾,5000多人散居在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嶺中,最高峰廣福頂海拔1500多米,還有近20座高山,海拔也在千米以上。
瑤族山村的村名或地名頗具特色,非水即山,或山或界。翻水村,海拔高過千米,為金家河、塘頭江、祖廟河之發(fā)源地,地名取自其數條小河流向復雜,反反復復。其余行政村“圍嶺”“宇?!薄伴L灘”等亦然。深山皆美景,秋末冬初,雨過天晴,遠山近水,翠竹紅楓,鳥獸復鳴,交相輝映。車行黃沙,處處云霧繚繞,處處綠樹翻滾,處處小橋流水,處處雞犬相聞,好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
大瑤山中,充滿民族風情的村落不勝枚舉,棕樹灣、上朝塘、陽家、張家等古民居錯落有致,綠樹掩映,石級步步高升,亦有水泥坡道供機動車早出晚歸。經過幾年奮戰(zhàn),即將開通的五黃路將以前去黃沙的時間縮短了一個多小時。海拔最高的翻水村村級水泥公路和最邊遠的宇海村村級公路也已大功告成,驅車黃沙大瑤山,心曠神怡。
最值得一游的是黃沙瑤族鄉(xiāng)境內的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花坪林區(qū)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龍勝、臨桂交界處。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以珍稀孑遺樹種銀杉和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典型常綠闊葉林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要保護對象,屬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1991年11月被批準納入中國生物圈保護網絡。
廣福王與黃沙干魚
遠離都市,大瑤山深處的黃沙瑤族鄉(xiāng)奇聞趣事數不勝數,流傳最久、影響最大、派生最多的傳奇故事莫過于“廣福王”系列——廣福頂,廣福王和黃沙干魚等皆隸屬其中。
廣福頂是大瑤山的最高峰,山路險峻,風光旖旎,人跡罕至。黃沙瑤族鄉(xiāng)盛產木耳、香菇、蜂蜜和筍類、蕨類等山珍野味,還有遠近聞名的黃沙魚,肥嫩酥香,水煮或黃燜皆不需放油,煎制成干魚,其油浸透八張草紙。傳說之前的黃沙魚并非如此,一天,樂善好施的智慧人物廣福王在風清水寡的黃沙河邊釣魚,不小心打翻了油罐,原來瘦骨嶙峋的黃沙魚一下子變得又肥又壯。
我曾有幸品嘗到寬約兩指、鮮黃修長、品相極佳的黃沙干魚,其味果然非同一般。
藥王節(jié)與挖地歌
大瑤山深處,瑤族群眾的民俗活動頗多,有幾百年歷史的嘗新節(jié)、曬龍袍、藥王節(jié)和遠近聞名、亦唱亦作的挖地歌。
瑤族“嘗新節(jié)”俗稱“吃新節(jié)”,和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群眾一樣,瑤族“嘗新節(jié)”在每年即將進入秋收時節(jié)的農歷七月初七舉行。當日,瑤族群眾邀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先由寨老或師公帶領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間地頭采新,摘成熟的谷物瓜果,掛放古樹下,然后殺豬宰羊殺雞,用整雞、豬頭、羊頭、九串豬肉和二十四碗飯祭祀祖先和神靈。族人按輩分尊幼排列,跪拜祖先,師公口誦經書,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識,眾人如學生狀規(guī)矩跟讀。祭畢,放土炮、鞭炮,進行掃寨、演儺戲、唱山歌、耍武術等活動,師公則用篩盛雞、肉、酒,將拴有紅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間地頭,以示送祖畢。
海拔高、濕氣重、溫度低,是黃沙大瑤山的地理和氣候特征。一年四季,耕作之余,瑤族群眾大多圍坐火塘烤火、敘舊,早晚喝油茶?!皶颀埮邸币步小皶褚鹿?jié)”,在每年陽光最充足、溫度最高的農歷六月初六,瑤族群眾都要翻箱倒柜,傾其所有,把家中衣物晾曬于木樓四周,一來去除衣被等物件的濕氣和霉味,二來借機向左鄰右舍炫耀自己的家底。曬衣節(jié)前后幾天,瑤族村寨到處是衣裙飄飄,一派喜慶祥和的氣氛。
端午節(jié)的時候,在江南水鄉(xiāng)流行的是賽龍舟,而大瑤山的瑤族群眾過的是“藥王節(jié)”?!八幫豕?jié)”這天,各村各寨的采藥高手把自己經年累月在大瑤山挖采的中草藥集中展銷、推介?!八幫豕?jié)”是瑤醫(yī)們行醫(yī)治病的平臺,也是村民們和游客交流養(yǎng)生保健之道的盛會。遺憾的是,隨著現(xiàn)代文明推進,“藥王節(jié)”已漸漸淡出村民們的生活。
行走大瑤山中,筆者還領略了當地流傳久遠、極富特色的文化活動“挖地歌”——一種瀕臨失傳的像長江、黃河船夫們拉纖喊號的民間歌謠。
黃沙瑤族群眾每家每戶都有幾百或數千畝的山坡嶺地,靠山吃山,村民們或是種植杉木,或是種植竹子。因為人力有限,只能幾十或百余人在又高又陡的嶺坡上一字排開墾荒。勞作之余,大家在鑼鼓聲中亦唱亦作,內容可即興發(fā)揮,也有傳統(tǒng)記載的歌詞和曲目,或打情罵俏,或家長里短,或生產勞作。
六十多歲的彭運恩是圍嶺行政村上宇廟村人,是瑤鄉(xiāng)當地有名的“活地圖”,還是民間文化愛好者,常年在外挖采中草藥,為村民行醫(yī)看病。據他說,大瑤山里一戶或一人都有數千畝的坡嶺,為解決人力問題,當地流行互相“背工”,即換工勞作,“挖地歌”就這樣出現(xiàn)了,其內容分出工、收工或勞作,方式有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十年前,彭運恩開挖一片嶺坡地,7人幫廚,4人敲鑼打鼓唱“歌郎頭”(即引子),128人參與“背工”,在長長的嶺坡上一字排開,挖地唱歌,熱火朝天,酣暢淋漓:
農民種田地,不忘趕節(jié)氣;
哥妹同挖地,賣勁又賣力。
作者簡介:莫喜生,壯族,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人。桂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臨桂文藝》執(zhí)行主編。小說、散文、詩歌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東方散文》《散文時代》《廣西文學》《紅豆》等報刊。有詩作入選《2019中國詩歌年選》,與他人合著《桂北民族叢書?臨桂縣少數民族概況》《中國傳統(tǒng)村落?桂林市臨桂區(qū)橫山村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