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麥久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競技參賽及競技體育管理是競技體育活動的主體組件。在競技體育理論的構建過程中,運動訓練理論的率先發(fā)展,引致其出現(xiàn)了超載與減負現(xiàn)象。
人們通常將19世紀末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視為現(xiàn)代競技體育發(fā)祥的起始。為了參加競賽,選手們提前進行準備,于是便產生了訓練活動。隨著訓練實踐的開展,關于運動訓練理論的感悟乃至研究逐步開展起來。
人類競技體育活動的主體構成,包含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競技參賽及競技體育管理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其中,運動訓練的時間跨度最大,用時最長。人們對于競技體育的理性認知,主要是圍繞運動訓練活動而產生和逐漸豐富的。在研究和闡述運動訓練理論的同時,很自然地會涉及選材、參賽、管理等相關問題。所以,多年來在運動訓練學專著和教材中,除主要闡述訓練問題外,常常將競技體育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有關問題或多或少地包含在其中。例如,有關“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的科學管理”“運動競賽”等章節(jié)都分別被列入中國運動訓練學學會編寫的《運動訓練學》、B·普拉托諾夫(蘇聯(lián))的《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1]、田麥久等的《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2]、施納伯(德國)等的《運動訓練科學》等專著和教材之中。對于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來說,這是一種“超載”現(xiàn)象。
隨著競技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競技體育的理論研究不斷豐富與完善,有關組成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逐漸規(guī)范,選材、參賽、管理都成為專門、獨立的工作領域,相關的理論研究也逐漸豐滿而相繼分化[3]。
我國體育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起,積極開展了科學選材問題研究。如:國家體委科教司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優(yōu)秀青少年選材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結集出版。20世紀90年代初期,更多研究者陸續(xù)推出有關運動員選材的研究成果。如劉獻武[4]、曾凡輝[5]、鐘添發(fā)[6]、邢文華[7]等。20多年來,有關科學選材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意味著運動員選材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命題的基本條件業(yè)已成熟。
管理,對于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全局性的影響。我國不同層面競技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及相關專家學者,十分重視對競技體育管理的研究。其中,關于舉國體制的建設與運行、運動競賽組織理論等,都是競技體育管理研究的重點。
舉國體制是中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政府為主導,主要通過行政手段管理競技體育事務,統(tǒng)一配置競技體育資源的管理體制。舉國體制在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梁曉龍等[8]論證了堅持與發(fā)展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必要性,并提出應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予以不斷改進和完善。
比賽是競技體育從業(yè)者向社會展示工作成效的主要平臺,賽事組織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運動員競技水平的表現(xiàn)。我國競技體育管理者從大量的賽事組織中總結出豐富的辦賽經驗,學者們也圍繞體育賽事的功能、賽事的組織等問題開展深入的研究。如劉建和的《運動競賽學》[9],朱章苓的《運動競賽學》[10],樊智軍的《體育競賽的組織與管理》[11]等,并已有相應教材出版。
比賽是競技體育行為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多年來,盡管教練員、運動員對于如何準備和參加比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關于競技參賽的理論研究卻還只是局部的、分散的。在現(xiàn)代競技體育百年發(fā)展歷程中,遲遲沒有構建獨立的參賽理論體系。應該說,在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減負”進程中,競技參賽理論的系統(tǒng)建設是滯后于選材與管理領域的。
運動訓練理論體系中“超載”內容的漸次分離,是理論發(fā)展成熟與完善的結果,競技參賽理論的分野亦然。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是具有不同任務、不同要求、不同特點的2個競技體育活動領域,無論是具體的行為目標,還是行為的方法;無論是行為的時間特征,還是行為的空間特征,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兩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包容(表1)。
表1 參賽與訓練對運動員的不同要求
運動員參加訓練的任務是發(fā)展和提高競技能力,而參加比賽的任務則是要把在訓練中獲得的競技能力成功地發(fā)揮和表現(xiàn)出來。工作任務的不同是全局性的區(qū)別,會導致在訓練與參賽,日常訓練與賽前、賽間訓練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在日常訓練中,運動員安排訓練內容時,既要安排完整的專項練習,也要安排分別發(fā)展不同競技子能力的練習。相應地,便分別運用完整訓練法與分解訓練法進行練習,而且通常會安排較多的時間進行分解練習。但在比賽中,運動員要完成完整的競技動作,是其綜合專項競技能力的展現(xiàn)。
在日常訓練中,運動員可重復進行同一項內容、同一個段落、同一個組合的練習,如果出現(xiàn)失誤,可再次進行練習。而比賽中,運動員只能在規(guī)則規(guī)定的次數內進行運動。如跳高運動員每個高度可試跳3次,男子50 m手槍慢射選手只能射出60+10發(fā)子彈,而跳水、體操、花樣滑冰等項目運動員每個動作或每個套路只能做一次,一次失誤就是意味著失去爭冠資格。
在日常訓練中,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和訓練課上,并不要求運動員都處于最佳競技狀態(tài)。而在比賽中,特別是重要的競技比賽中,則需要運動員充分展示其最佳競技狀態(tài)。賽前訓練安排的核心是力求能使運動員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與特定對手的競技較量中,表現(xiàn)出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
在日常訓練中,運動負荷會在一個區(qū)間內波動,要根據每日、每課訓練任務對訓練強度和量度的要求,作出相應的安排。對于大多數項目來說,通常每課總負荷量大于或多倍于一次比賽的負荷量,負荷強度也依訓練任務的要求或大或小。而在比賽場上,除高水平運動員在預賽、資格賽中可適當控制運動強度外,一般都表現(xiàn)為最大運動強度。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可以隨時對運動員提出要求或彼此交換意見。而在比賽過程中,有些項目的教練員可直接參與比賽的全過程,如大多數球類項目,教練員在比賽過程中還可要求暫停,對運動員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但在另一些項目,如田徑、游泳等比賽中,教練員則不準進入比賽場地。此時,教練員須以間接的方式對運動員的參賽行為進行指導。
對競技參賽行為獨立性的認識提示人們,如此復雜內容的理論解析,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由運動訓練學理論承擔。需要更深入地探討競技參賽活動的固有特點,包括競技參賽的工作任務、演練內容、演練形式、競技狀態(tài)要求、運動負荷安排及教練員指導方式等方面的特點,以期指導運動員更全面地做好賽前準備,更科學地組織好賽前、賽間訓練(表2),更有效地實現(xiàn)運動員競技子能力的定向整合,更有序地控制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的變化,使其在比賽中成功展現(xiàn)。
表2 不同項群部分項目賽前訓練時間
為了對競技參賽問題作出系統(tǒng)、清晰的理論闡述,必然要求獨立構建完整的競技參賽理論體系。競技參賽理論體系的建構具有現(xiàn)實的科學價值。
隨著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對競賽活動的需求日益強烈,無論對競賽的組織,還是對運動競技水平,都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以更好地提高競賽的組織水平和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
競技參賽問題涉及廣泛的內容。一次重要的參賽行為,依時間順序包括賽前準備、賽程運行、賽后恢復與調訓三大時段,涉及參賽隊伍的組構、運動員參賽競技能力的提高、運動員最佳參賽能力狀態(tài)的培養(yǎng)等諸多問題。系統(tǒng)建構的競技參賽理論,全面闡述運動員競技能力在賽前、賽中、賽后的演化規(guī)律,解析運動員獲得理想競技表現(xiàn)的影響因素,完整地提出運動員成功參賽的實施要點,科學引導競技參賽實踐全過程。
競技體育是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需要多種擁有專業(yè)知識的人群參與其中。如管理人員、教練員、運動員、醫(yī)生、科技工作者、教師等,不同角色的人群各司其職。其中,教練員承擔著特定的職責,主要有:選拔具有巨大競技潛力的少兒進行培養(yǎng);組織運動員訓練,發(fā)展其競技能力;帶領、指導運動員參加競賽。運動員選材工作主要在基層進行,因此,從事高水平運動訓練的教練員,其工作集中于運動訓練和競技參賽2個領域。
許多項目比賽時,運動員都是獨自進場且獨立完成比賽進程;只有少數運動項目,比賽時允許教練員進場。但是,無論在場上還是場外,教練員始終都是運動員參賽全過程的指揮者。教練員是完整參賽計劃的主要制訂者,能夠比運動員更全面地觀察比賽全局的形勢,更準確地把握比賽進程,進而更好地選擇應對策略。在任何比賽階段,運動員都需要教練員的指導。系統(tǒng)建構的競技參賽理論,為教練員提供了參賽全過程的科學認知,是教練員科學指導運動員參賽、獲得理想參賽成績的有力理論武器。
從1896年第1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迄今,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夏季、冬季奧運會分別成功舉辦了28屆和23屆,各種區(qū)域的、單項的、特定人群的運動競賽不計其數,運動員的參賽活動已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是近年來才被明確地提出。在競技體育理論體系中,運動員的參賽活動應得到其應有的科學地位。
運動競賽是運動員在裁判員主持下按照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進行的競技較量,是競技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競賽活動由組織比賽和參加比賽兩大部分組成。運動競賽能否成功舉辦,取決于賽事的組織管理水平與運動員賽場的表現(xiàn)水平。嚴密高效的賽事組織管理可為運動員高水平的競技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為觀眾欣賞高水平競技表演提供理想的環(huán)境;而高水平的競技表現(xiàn)則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運動競賽活動的社會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應該說,運動員、教練員的參賽活動在運動競賽系統(tǒng)中占據核心地位。
這一理論定位提示我們,在運動成績生產流程中,應給予競技參賽活動更多的重視,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予以專門研究。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中的有限論述顯然滿足不了日益發(fā)展的參賽活動對理論指導的需求,“超載”的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需要“減負”。為競技參賽活動建立專門的理論體系,能更有效地指導競技參賽實踐的科學發(fā)展。
中國競技體育學者敏銳地注意到構建獨立的競技參賽理論體系的必要性,在國際上率先將競技參賽理論從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中分野出來,最早出版了《競技參賽學》專著與高等院校專業(yè)教材[12],大大加強了對運動員參賽活動的科學指導,推動了競技體育理論體系的發(fā)展。
認識競技參賽活動的獨立性特征,將競技參賽從運動訓練范疇中分野出來,是完善競技體育理論的一次進步。在分野的同時,須注意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活動的有機銜接,注意實現(xiàn)競技能力發(fā)展向競技能力表現(xiàn)的順利轉化,依靠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高效協(xié)同,實現(xiàn)理想的參賽目標。
競技體育活動由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競技參賽、競技體育組織與管理等不同環(huán)節(jié)集合構成,所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服務于同一個目標,即根據社會的需要生產運動成績。同樣,教練員、運動員的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也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動行為,兩者的高效協(xié)同,為保持競技體育活動的整體性和一貫性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生產高水平運動成績提供了重要保障。
競技體育活動的績效是在競技體育活動的各個構成部分分工協(xié)作、密切配合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是競技體育活動鏈中的2個階段,是高水平教練員的2個主體工作領域。這2個領域工作的質量與水平,對競技體育活動的績效有決定性的作用。而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高效協(xié)同,是提高其工作質量與水平的重要保障。這2個階段保持嚴謹的整體性和流暢的一貫性,高效協(xié)同,相互促進,將明顯提高訓練與參賽效益。
為了能實現(xiàn)運動訓練和競技參賽的高效協(xié)同,首先必須準確認識訓練與參賽活動共同的特性與不同的特性。
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有許多共同的特性:都是圍繞特定運動專項競技的需要組織的專門活動;都要通過運動負荷的刺激引發(fā)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和表現(xiàn);都要求準確地把握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都涉及運動員的心理、生理機能及其變化機制;都會遇到運動員傷病的困擾;都必須面對運動員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出現(xiàn)在運動訓練及競技參賽活動中,需要我們給予整體的、宏觀的把握,統(tǒng)一又分階段地去加以解決。
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不同特點,前文已有專門論述。準確認識訓練與參賽活動的同異性,可使我們在正確認知的指導下,處理好兩者的銜接,解決好兩者的矛盾,順利實現(xiàn)訓練與參賽的目標。
在競技體育活動鏈中,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是2個不同的行為時段,組織好2個時段之間的銜接極為重要。在運動員高水平訓練過程中,不同參賽周期是兩兩相連、循環(huán)延續(xù)的。因此,每個競技參賽時段都會面臨與運動訓練時段2次銜接的問題:一次是由訓練時段向參賽時段的轉移;另一次則是由參賽時段向訓練時段的轉移。
3.3.1 由訓練時段向參賽時段轉移
通常認為,從一個參賽周期開始,直至比賽的前一天,都屬于運動訓練時段;但從競技參賽視角分析,大約持續(xù)3~4周的中周期賽前訓練,已屬于競技參賽時段。也就是說,在由訓練時段向參賽時段轉移過程中,2個時段之間有一個重疊部分,即賽前訓練。賽前訓練的任務就是將日常訓練與競技參賽“平滑”地銜接起來,使運動員從訓練狀態(tài)流暢地進入理想的臨賽狀態(tài)。
賽前訓練時間的長短,沒有固定的標準,主要依訓練的目的和負荷的特點而定。通常重大比賽前3~4周,即進入專門的賽前準備階段;而規(guī)模較小或層次較低的比賽前1~2周,才進行專門的賽前準備階段。
在賽前訓練時段,訓練內容逐漸轉向以完整的專項練習為主,有序、漸進地提高負荷強度,進入預期的“峰前狀態(tài)”(圖1),并從心理定向、運動負荷、營養(yǎng)保障等方面,使運動員在心理、生理上都達到投入比賽的最佳競技狀態(tài)。
圖1 峰前狀態(tài)負荷量度調控階段示意
3.3.2 由參賽時段向訓練時段轉移
賽事活動結束后,運動員通常不可能立即轉入以發(fā)展競技能力為目的的大負荷訓練。由于在競技性比賽(即以爭勝求優(yōu)為目標的主要比賽)中,運動員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激活與動員心力與體力投入比賽,所以在比賽之后,必須進行保護性的調整與恢復。賽后調整與恢復時段的長短,依賽事的等級及參賽周期時間跨度而定。通常在一個年度訓練周期中的2個參賽周期之間,可安排0.5~2周的調整恢復時段;而在2個年度訓練周期之間,則可安排3~4周的調整恢復期。
賽后的調整恢復時段同時兼有為下一個參賽周期進行準備的任務,因此,不應僅安排單一的恢復性活動,還要根據下次參賽的需要安排一些適應性訓練,使運動員從心理、體能、技術等不同方面做好“平滑”銜接,順利轉移到下一個參賽周期的準備工作中。
近年來,多學科的科技服務為我國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與參賽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在奧運會等國際大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作出了巨大貢獻。
訓練與參賽的科技服務包括運動員機能的生理生化監(jiān)測,運動技術的生物力學診斷,運動員動機、情緒的心理干預,營養(yǎng)學、醫(yī)學保障,競技信息支持,備賽過程的訓練學咨詢等。許多科技服務工作都會在運動訓練和競技參賽過程中持續(xù)進行。
服務條件不同是訓練與參賽科技服務最明顯的區(qū)別。例如,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科技人員可取得教練員、運動員最大程度的合作,可根據需要隨時進行有關指標樣品的抽取;而在競技參賽過程中,科技人員只能在賽會允許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根據參賽過程中具備的條件進行有限的測試。這就要求科技人員不斷總結經驗,選取易測易得的指標,加快監(jiān)測速度,提高監(jiān)測精度。
在運動訓練理論的構建過程中,曾把運動員選材、競技參賽組織、競技體育管理中的一些問題包含在其理
論體系中。隨著各領域理論研究的逐步完善,這種“超載”現(xiàn)象已在逐步“減負”。競技參賽理論的分野,即其“減負”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競技參賽理論與訓練理論有許多不同特征,將競技參賽從運動訓練范疇中分野出來,是競技體育理論完善的一步,可為教練員提供參賽指導的理論武器,科學引導競技參賽實踐。在分野的同時,必須注意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活動的有機銜接,注意實現(xiàn)競技能力發(fā)展向競技能力表現(xiàn)的順利轉化,依靠運動訓練與競技參賽的高效協(xié)同,實現(xiàn)理想的參賽目標。
我國競技體育學者敏銳地注意到構建獨立的競技參賽理論體系的必要性,在國際上率先將競技參賽理論從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中分野出來,最早出版了《競技參賽學》專著與高等院校專業(yè)教材,大大加強了對運動員參賽活動的科學指導,推動了競技體育理論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