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和電影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的劇作家洪深說:“學生的等級可分為四等。最好的是牛,喂以草料,分泌牛奶。其次是酒壺,灌以液體,可如數傾出,僅有少許遺留。再次是破碗,盛之以水,若如數倒出,則涓滴不剩。最劣為濾斗,傾以污水,水則流出,渣滓盡留其內。”
【素材看點】■學習■教育
戴高樂的女兒安娜一出生就是個智障兒,但戴高樂夫婦對她沒有絲毫的嫌棄和厭惡,反而給了安娜更多的關愛。作為強悍軍人的戴高樂對安娜卻無比溫柔,對安娜的要求從不拒絕,即使是在二戰(zhàn)流亡期間,他也寸步不離地把安娜帶在身邊,從不急躁和厭煩。安娜10歲時,有人建議他將安娜寄養(yǎng)到療養(yǎng)院,被他拒絕。為了給安娜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他節(jié)衣縮食,買了一處氣候宜人、環(huán)境幽雅的房產。1947年,安娜在20歲生日前夕因肺炎去世。葬禮那天,戴高樂夫婦在安娜的墓前久久不愿離去。直到天黑,戴高樂才握著妻子的手說:“走吧,現在她和別人一樣了。”1970年,戴高樂去世。當人們打開他在1952年就寫好了的遺囑時,發(fā)現了這樣一段文字:“我的葬禮一定要在科龍貝教堂舉行。如果我死于別處,我的遺體務必運回家鄉(xiāng),我的墓地必須是我女兒安娜安葬的地方。墓碑上只寫:夏爾·戴高樂。”戴高樂曾說:“要做好一個國家的總統(tǒng),首先要做好一個孩子的父親?!?/p>
【素材看點】■父愛■親情■溫情
美國名將喬治·巴頓的擇偶標準很特別:找一個理解死的人,因為他認為連死都不敢談,怎能妄想嫁給將軍?35歲那年,他遇上了班寧·艾爾。巴頓一如既往表述了自己對戰(zhàn)爭和死亡的看法,班寧·艾爾沒被嚇跑,反而饒有興致地問:“你認為自己怎么個死法才光榮有趣呢?”巴頓說:“我想,最美的死法是讓戰(zhàn)爭結束的最后一顆子彈打在我的腦門上。我是多么希望啊,可現在戰(zhàn)爭還沒開始呢!”“這么說,你還要活下去了?”班寧·艾爾說完,兩人相視而笑。這個女人最后成了巴頓夫人。
【素材看點】■生與死■人生觀■風趣
韓國的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布置了一項奇怪的作業(yè),要求學生們每天都要把當天所學的課文從頭到尾抄寫十遍。對于這份十分枯燥又費時的作業(yè),同學們起初完成得都很認真,但當同學們發(fā)現老師并不檢查作業(yè)后,大家開始偷工減料,最后竟忘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到了學期末,英語老師突然要求檢查學生們的抄寫作業(yè)。結果,只有一個人不打任何折扣地完成了那份作業(yè),這個人就是后來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素材看點】■堅持■磨煉■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