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允
摘? 要:多年來,翻譯策略主要有兩種:歸化和異化。動物習語文化豐富、形象生動、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動物習語是語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由于其簡潔的語義表達,在任何語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使用動物習語。但是在東方和西方文化中,動物習語有相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意思。本文的重點是“如何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將歸化和異化運用于英語習語的漢譯”。
關(guān)鍵詞:目的論;動物習語;漢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3--01
一、目的論及其主要原則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有目的的人類交際活動”和“跨文化活動”。翻譯工作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其整個過程都受到翻譯目的的影響,翻譯質(zhì)量也受到翻譯目的的影響。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尤其是在涉及文化差異方面,需要譯者根據(jù)翻譯的目的采取適當?shù)姆g方法,才能更好地達到翻譯的目的。目的論具有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目的論的最高準則就是任何翻譯過程實際上都是由翻譯目的所決定的。
二、目的論在動物習語漢譯中的應(yīng)用
1.異化法
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譯者應(yīng)保留原文中與目的文化有很大差異的部分以使讀者理解源語國家的精神和風格。譯者不應(yīng)違反原文的語言規(guī)范,保留原文中含有特殊形象和民族色彩的部分,這種情況下異化法被認為是首選,比如: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這個習語來源于《大衛(wèi)與亞比該之謎》。當魔鬼模仿他剪羊毛時,魔鬼抓了一頭豬來剪它的毛。結(jié)果,豬叫得很厲害,卻沒有剪下毛。為了保留原文的色彩,應(yīng)采取異化策略。 所以應(yīng)該譯成"叫得響而羊毛少"。
(1)直譯
當不同國家的人對某些事情有相似的認知時,可以使用直譯。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翻譯時最好使用最自然的目的語來再現(xiàn)信息。比如“It is idle to swallow the cow and choke on the tail”有些人把它翻譯為“行百里者半九十?!边@兩個句子似乎意思相同,但它們并不完全相同。除了“功虧一簣”這一意思,它還強調(diào)離成功越近,就越困難。因此,成語應(yīng)翻譯成“吞食全牛而在尾部噎塞就太糟了”,這種譯法更容易使讀者理解和接受。
(2)注釋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一些英語詞匯在漢語中完全沒有對應(yīng)詞。在這種情況下,當翻譯成中文時,往往需要彌補空缺。注釋可以用來補充背景信息、詞源等信息,幫助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并進行文化補償,使其符合譯文的表達模式。比如A dogs head sprouting horns—狗頭上長角(不可能的事情)。
2.歸化法
奈達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他認為譯者應(yīng)該重視讀者閱讀后的反應(yīng)。為了使翻譯順利進行,譯者應(yīng)選擇歸化的方式。同時,要客觀看待兩種語言之間的詞匯和語義空缺現(xiàn)象,避免文化沖突,以達到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譯者應(yīng)該根據(jù)語境來表達原文的意思。
(1)意譯
當原作的意義無法通過直譯來表達時,應(yīng)首選意譯法。意譯在習語、典故、諺語等特殊詞語的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小題大做)在英語中,molehill是鼴鼠在地上挖洞時堆積的污垢,看起來像一座小山。它通常用來比喻瑣碎、不重要的事情。如果用直譯則會讓讀者感到困惑。
(2)套譯
對于兩種文化來說,不同的動物可能具有相同的意義,所以盡量達到功能對等。如果譯者想要讓譯入語的人了解源語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就應(yīng)該采取本土化翻譯策略。在中國老虎被視為獸中之王,是威嚴的象征,但在英語中,獅子是這一代表。因此,在翻譯這些與獅子有關(guān)的習語時,譯者應(yīng)翻譯成老虎。比如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 虎頭蛇尾。
3.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
在一些英語動物習語的翻譯中,異化的使用只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可能會導致英語動物習語的意義缺失,從而影響讀者對英語動物習語的理解。如果完全采用歸化翻譯方法,原語的文化色彩就會喪失,譯入語的讀者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更可取的解決方法是先異化后歸化。這樣既能保留原有的文化色彩和生動形象,又能清楚地表達原語言的含義。比如Play cat and mouse with someone. 譯文:貓耍老鼠似的捉弄某人;愚弄某人。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 譯文:賣了奶牛喝不了奶;事難兩全。
三、結(jié)論
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所有譯者都想要解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問題也出現(xiàn)在動物習語的翻譯中。根據(jù)目的論,翻譯目的是翻譯的首要考慮因素?;谶@一理論,我們認為翻譯的整個過程是由翻譯的目的所主導的,翻譯的策略和方法也是由翻譯的目的所決定的。當翻譯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外國文化時,異化是第一選擇。當翻譯的目的僅僅是將原文的信息傳達給目的語讀者,或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時,就應(yīng)該采用歸化。歸化和異化是翻譯目的的兩大延伸,都是譯者在翻譯原則的要求下進行的。翻譯策略的選擇要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傳達原文所傳達的信息。
參考文獻:
[1]陳文伯. 英漢諺語習語詞典[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
[2]駱世平. 英語習語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3]張培基等.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