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惠言《茗柯詞》中的燕意象不僅是自然之物,而且是詞人自身心緒的象征與表達(dá)。詞中燕意象有著多重意蘊(yùn),其一是對生命“盛時恐衰”之憂;其二是對人生“命若游絲”漂泊之感;其三是對世事“昨今驟變”之洞悉。究其原因與詞人的人生際遇,寒士身份相關(guān)。
關(guān)鍵詞:張惠言;茗柯詞;燕意象;盛時恐衰;漂泊
作者簡介:熊思曼(1995-),女,漢族,江西豐城人,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3-0-02
張惠言《茗柯詞》雖僅有四十六首,但讀之深感古意猶存,確實(shí)符合其“低回要眇,以喻其致”的主張。在張惠言的四十六首詞中,“燕”詞有九首,占總詞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燕意象一直以來為文人墨客所青睞,寫燕的詩詞眾多。然而讀《茗柯詞》中的“燕”詞大多帶有愁情,而這愁情又不同于夢窗詞“燕歸來,問彩繩纖手,如今何許”的懷人之感傷[1]。張惠言詞作中的燕子,更多的是與“游絲”、“飛花”等意象組合,塑造一只孤獨(dú)翩飛的燕子形象。此外,從張惠言燕詞中能深切地感受到詞人對于生命流逝的憂慮以及自身“命若游絲”“漂泊天涯”的游子心境。
一、燕意象之考源
《說文燕部》:“燕,玄鳥也。懾口,布翅,枝尾,象形?!北玖x即燕子。燕子這種鳥類,很早就進(jìn)入了文人的視野。在古代,燕子的別稱有二十九種之多,為人所熟知的有:“烏衣”、“玉燕”、“玄鳥”、“社客”、“社燕”等。此外,燕字組成的詞語也很多,且大多脫離了“燕”本義,如“燕享”、“燕坐”、“清燕”、“燕處”、“燕居”,為宴會、宴席之意。
燕子性溫和,在人們屋檐下或橫梁上筑巢,自古以來寫燕的詩詞眾多,且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白居易詩云“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毖嘧用β档闹才e動營造了春天熱鬧的景象;晏幾道詞云“落花人獨(dú)立,微雨燕雙飛?!币匝嘧颖纫黼p飛襯得詞人形單影只,愈發(fā)增添了懷人之愁。
而燕文學(xué)的源流可追溯到《詩經(jīng)》、《楚辭》。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有云:“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币源司鋪砻枘⊙嘧语w翔之狀。楚辭中的《九章》有“燕雀烏鶴,巢堂壇屋”的描繪,此句中的燕就不僅是指自然之物燕子,而是暗含著詩人主觀情感的影射[2]。后來,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發(fā)展,上層階級的青睞以及文人的熱捧,燕子進(jìn)入了文人的審美視野。燕詩詞的表達(dá)意義也出現(xiàn)了擴(kuò)大化與變化。如鮑照的一首《詠燕》詩云:“意欲巢君幕,層極不可窺?!币匝嘤惨恍袨橛鲬巡胖丝释玫劫p識,同時“層極不可窺”也表達(dá)了懷才不遇的苦悶。
唐宋詠燕詩詞中也有借燕來表達(dá)人的身世飄零之感。如宋釋正宗《江都燕》:“荒城春色里,花濺淚潺緩。社燕歸無屋,營巢寄客船?!边€有借燕來抒發(fā)時世變遷、朝代興亡之感,如唐代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贝送?,用燕還可以表達(dá)文人思鄉(xiāng)之情。古代的文人,由于科舉、宦游等原因,漂泊在外,看到燕子,易觸景生情,思念家鄉(xiāng)。如唐代徐璧的《春燕》:“雙燕今朝至,何時發(fā)海濱。窺人向檐語,如道故鄉(xiāng)春?!笨吹窖嘧釉谖蓍芟聡\嘰喳喳的場景,不禁讓詩人懷念起故鄉(xiāng)的春天。
二、《茗柯詞》燕意象探析
首先,張惠言詞中浸染著猶恐春盡的傷春之感,而這種傷春還是在春正盛時,有種“盛時恐衰”之感。如《青門引·上巳》:“花意催春醒,和雨做成云性。流杯不敢趁輕陰,游絲一縷,個是江南影。無端燕子呼殘病,說道春將盡。出門卻看芳草,青青放出垂楊徑。[3]245”上巳節(jié),在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是為暮春,是個適合踏春、郊游的節(jié)日。由“花意催春醒”、“芳草青青”等語可知是春意正濃,萬物復(fù)蘇的時節(jié),而詞人卻提前擔(dān)憂道“無端燕子呼殘病,說道春將盡?!睋?jù)謝忱《張惠言先生年譜》所考,這首詞應(yīng)作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即1791年,時年先生31歲[4]。從季節(jié)來看,春是一年的盛時;從人生來看,31歲也是人生的壯年。然而在如此盛時,詞人卻猶恐春盡,實(shí)際上不也透露著詞人在如此盛年時,內(nèi)心對生命消亡的擔(dān)憂呢?這又何嘗不是詞人對人生無常,恐時間太快,盛時易逝的憂慮呢?
同樣地,在《浣紗溪》詞中寫道:“朝看云橫暮雨斜,東風(fēng)一例送年華,舊愁新恨滿天涯。胡蝶一春隨落絮,燕兒終日說飛花,此情何處不堪嗟。[3]254”朝云暮雨的天氣變化,春風(fēng)送來生機(jī)。然而詞人面對春景,卻滿懷的“舊愁新恨”?!昂?、“燕兒”的歡快、靈動,比之“ 落絮”、“飛花”的飄零、萎落,使人在春天一片生機(jī)活力的景象下,看到了凋落與無力的場景。詞人所言“此情何處不堪嗟”,詞人感嘆的是春景下生機(jī)的流逝,還是心中難以紓解的愁苦呢?
其次,張惠言詞中燕意象常與“游絲”“天涯”等詞組合,燕意象也蒙上了一縷漂泊、疲累之感。如《水調(diào)歌頭·疏簾卷春曉》:“疏簾卷春曉,胡蝶忽飛來。游絲飛絮無緒,亂點(diǎn)碧云釵。腸斷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殘夢,剩有首重回。銀算且深押,疏影任徘徊。羅帷卷,明月入,似人開。一尊屬月起舞,流影入誰懷?迎得一鉤月到,送得三更月去,鶯燕不相猜。但莫憑欄久,重露濕蒼苔。[3]248”張惠言作此首詞送給抑抑不得志的后生楊子掞,詞人自身也同樣處于京師落榜的人生低潮時期。張惠言詞尚“比興寄托”,“游絲飛絮”等意象不正如詞人自身,因科舉求仕原因離開家鄉(xiāng),漂泊在外,正如游子一般?!?天涯殘夢”也寓意著落榜的失意,正所謂“天涯淪落人”。
張惠言也有詠游絲詞。如《木蘭花慢··游絲·同舍弟翰風(fēng)作》:“是春魂一縷,銷不盡,又輕飛。看曲曲回腸,愁儂未了,又待憐伊。東風(fēng)幾回暗翦,盡纏綿、未忍斷相思。除有沉煙細(xì)裊,閑來情緒還知。家山何處為春工?容易到天涯。但牽得春來,何曾系住?依舊春歸。殘紅更無消息,便從今、休要上花枝。待祝梁間燕子,銜他深度簾絲。[3]252”上闋描摹游絲形態(tài),銷不盡的游絲代表著頑強(qiáng)的品質(zhì),詞人自身又何嘗不正像這游絲一般,漂泊零落,失意愁緒,卻倔強(qiáng)堅持。“但牽得春來,何曾系???依舊春歸?!痹~人想把春留住,卻只能看著春歸而無計可施。在《相見歡》一首詞中,詞人寫到“重簾護(hù)了窗紗,玉鉤斜。燕子成巢長自趁飛花。 秋千倦,銀箏亂,莫看他。簾外游絲落絮是天涯。[3]250”“游絲”、“落絮”、“天涯”等詞的組合,不禁生出一種命若游絲,天涯做客之感。
最后,張惠言詞中常有著“新”與“舊”,“昨”與“今”的對比。詞人對新舊,昨今的變化的捕捉,可見詞人對時間的敏感,對世事瞬息萬變的洞察。如《前調(diào)·清明次計伯英韻》詞有云:“看昨宵寒重,今朝暖透,春一樣,游情異。剩有無家燕子,過花期、末收愁睇。[3]247”“昨”與“今”的對比,“寒重”與“暖透”的對比,春一樣,游情各不同。無家燕子惜春春去,滿懷愁緒的樣子,實(shí)質(zhì)上又何嘗不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再如《賀新郎·柳絮飛無力》詞的下闋道:“去年團(tuán)扇長相億,料新來、尊前難問,舊時明月。溝水東西流到海,便有相逢時節(jié)。又只恐、蓬萊路隔。欲向東君深深訴。怕春歸、從此無消息,屬燕燕,莫頻說。[3]252”去年相聚時光逝,今來音信難托,明月仍是那輪明月,所謂的“舊時明月”不過是過去那段相聚時光的承載物?!拔锸侨朔鞘率滦荨保喾曛诿烀?。
三、人生如燕
張惠言燕詞之所以呈現(xiàn)出“盛時恐衰”“游絲漂泊”等特點(diǎn),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詞人幼時喪父、中年喪母的身世遭遇,加之一生中友人、門人等的英年早逝,讓詞人于盛時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詞人寒微的家世,以及尚儒學(xué)熱衷功名的家教傳統(tǒng),導(dǎo)致詞人需離鄉(xiāng)赴考,漂泊在外。
在張惠言的一生中,“早卒”這個詞屢屢發(fā)生在他身邊的親人、友人、門人身上。首先,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即1764年,詞人4歲,“先生父蟾賓得疾歸 ,遂卒,年38?!保ㄖx忱《張惠言先生年譜》)先生幼年喪父,然推及到爺爺那一輩,可知張惠言父也是年幼喪父,“蟾賓九歲而孤,家貧人多,日不得再食,兄弟相勵 以儒學(xué)?!庇纱丝芍獜埢菅栽缒陠矢?、家境貧寒的寒士身份烙印?!断扰侣浴份d:“生活困窘,靠母、姐女工度日,伯父思楷雖貧,亦省嗇口食,常以歲時減分錢米。[3]93”由此可見家之貧。其次,先生京師友崔景偁,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卒于京師,時年25歲。因其小于先生8歲,后執(zhí)弟子之禮以待先生。清乾隆1794年,先生作《崔景偁哀辭》。先生悲其有盛志而卒不遂其學(xué), 以無聞于后為可惜。再者,陽湖莊珍字叔枚,受業(yè)于張惠言先生,屢困場屋,于1811年早卒,時年29歲。再次,嘉慶五年庚申即1800年,先生40歲,愛徒歙縣江承之病故,年18?!跋壬拗畱Q,哀其遺學(xué),錄而藏之。”(楊紹文《受經(jīng)堂匯稿序錄》) 江承之,字安甫。先生傷安甫之死,而重悲其志,故為《江安甫葬銘》,又作《祭江安甫文》及《告安甫文》。(三文均見于 《茗柯文編》三編 )此外,嘉慶七年壬戌即1802年,先生42歲。是年,先生門人金式玉 ( 朗甫 ) 入翰林,旋卒,年28。先生在翰林,痛之深。
張惠言先生幼時其父早卒,后來先后經(jīng)歷了一些友人、門人的早逝,張惠言在為其悲痛之余,想必也是對人生無常、生命消亡有了異于常人的體悟。因而,燕詞中才有“盛時恐衰”的傷感??粗H近的、鮮活的、正當(dāng)年的人突然逝世,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從此杳無蹤跡,詞人心里又怎能不對死亡,人生無常產(chǎn)生比常人多一份恐懼,對其感覺更加敏感呢?當(dāng)詞人看到芳草青青、春風(fēng)送暖、花開芽綠的生機(jī)勃勃的景象時,會不會將其聯(lián)想到人生青壯年時期的意氣風(fēng)發(fā)、活力充沛呢?然人有早逝,春來也有春盡,所以自然會在盛時恐其衰敗,如為早卒的親人友人感到悲痛般。
張惠言先生6歲左右即從母課讀,10歲起則依伯父居,讀書四年,17歲補(bǔ)縣學(xué)附生, 開始攻舉子業(yè)。后來交友科舉等原因四處奔走,在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宜即1794年,先生34歲,母逝世。如果說父母是子女的根,那么父母的先后離世,根已是不在了。再加之科舉之路的坎坷,他曾自言“八年之間,共跪于舉場,更歷困苦”[3]33,最后終于在嘉慶四年即1799年,三十九歲之際舉進(jìn)士。由此也可窺見張惠言偏愛“游絲”“落絮”“天涯”等詞的原因。離家科舉,本就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再加之貧寒的家境,不正如“游絲”一般么?但張惠言先生自小學(xué)儒學(xué),其積極入世的心態(tài)也讓他縱使遭遇挫折、困苦仍堅持理想,自強(qiáng)不息。所以其詞縱然抒發(fā)漂泊淪落,孤獨(dú)無依之感,但卻不消極。
參考文獻(xiàn):
[1]陳昌寧.感傷的燕子—夢窗詞燕意象[J].文史知識,2009(09):44-49.
[2]申明鏡. 唐宋“燕”詩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2.
[3]張惠言.茗柯文編[M].黃立新,校點(diǎn).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45,254,248,252,250,247,93,33.
[4]謝忱.張惠言先生年譜[J].常州工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