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
憑欄遠眺,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我們的城市高了、美了,然而鋼筋水泥砌的現(xiàn)代都市總給人一種莫名的疏離感。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腳步匆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免流露著陌生、淡漠、矛盾、猜疑。如果這樣的陰影投射到學生身上,將是一件多么令人遺憾的事!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內(nèi)容來自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兩者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教材中編排的課文、范例,旨在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讓他們在“知”的基礎上,達到“行”的效果。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書本上講的道理學生都會說,但在行動中往往做不到。葉瀾教授認為:“講授”等外部的影響只能“為人的發(fā)展提供多種可能,但要最終成為現(xiàn)實的發(fā)展唯有借助于個體活動才能實現(xiàn)”。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先行者,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學生取得的進步而贊賞,為班級獲得的成績而加油,共同參與到班隊活動、學科競賽、節(jié)日聯(lián)歡中。對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交由學生一起分析、商量對策,對個別發(fā)生的錯誤,以面談糾正為主。改變空洞說教、強制灌輸?shù)慕逃绞?,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反思、感悟、認同并踐行,從而達到知行合一,養(yǎng)成自覺行動的習慣,進而再帶動、影響、輻射身邊的人。這個“認知→參與→認可→養(yǎng)成→傳遞”的經(jīng)歷,就是師生共同分享、共同成長的過程。
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已耳熟能詳。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是以三字經(jīng)的形式出現(xiàn)的: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前半句正是來自這個故事,學生還原故事情節(jié)也是輕車熟路。當我把同樣的問題拋給學生:“假如你也來拿梨,你會拿哪一個呢?”當然,很多學生仍堅持像孔融一樣拿最小的,把大的讓給別人吃,他們懂得了謙讓,值得表揚;也有學生提出,靠自己最近的,隨手拿一個,等削好后,分給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吃。是啊,這又何嘗不可呢?在某種程度上說,后者的做法更值得提倡。因為前者是在梨大小不一且是在有挑選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而后者沒有刻意挑選,只是隨手拿起,不管拿到的是大的還是小的,他都愿意與他人分享。這種自然流露的分享,就是一種自覺的行為表現(xiàn)——遇事不是先想“自我”,而是想到“他人與我”,這不正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嗎?一次小小的討論,卻給了我很多的感想。
分享,讓師生情越濃
愛學生,這是教師最神圣的職責;把愛分享給學生,也是教師最大的光榮。對于教師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熱愛兒童?!边@種愛是自然的流露,是不求回報的無怨付出,更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長久堅持。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老師對孩子是冷漠,還是摯愛;對工作是應付,還是全身心地投入;都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童年生活的質(zhì)量,這些甚至是孩子的父母都無法替代或彌補的。”是啊,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僅僅是班上的幾十分之一,但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的希望。盡管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是個個令人滿意、個個讓人舒服。但只要想到他們背后父母殷切的眼光,想到孩子會在我們的教育下一天天地成長,想到他們?nèi)绻亲约旱暮⒆?,我們就沒有理由討厭這個,放棄那個??v然學生身上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用真心去澆灌他們的心田,用細心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也許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能給他們帶來超乎尋常的“魔力”。這魔力,會讓他們改正錯誤,愛上同學,懂得做人的道理。我相信:他們的成長中有我們的付出,他們的進步里同樣也有我們的收獲。當有一天,有學生對你說:“老師,我懂了!”“老師,我愛你!”或者,若干年后,你曾經(jīng)的學生由衷地感嘆:“老師,我慶幸在學生時代遇到了你,你的教育讓我終身受益”……這就是對教師最好的回報。
分享,讓同學誼愈深
愛同學,就會得到更多的朋友;把愛分享給身邊的人,會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八街?,可以攻玉?!敝挥胁粩嗳∪酥L,才能補己之短。在同一個班,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可以從他人身上學到自己沒有或欠缺的東西,要始終抱著謙虛平和、團結友愛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曾經(jīng)有一些孩子自以為學習成績優(yōu)秀或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而看不起其他的同學,甚至冷嘲熱諷他人??墒峭@些在學習上不是太出色或家里狀況不太好的孩子,在關心集體方面常常走在了學習拔尖的學生前頭。所以,我對待學生的根本觀點:班級成員,人人平等。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點,無論他們成績好還是暫時落后,只要在我們班上,他就是我們的同學、朋友,是我們中間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況且他們?yōu)榘嗉?、為大家出了很多力,我們要感謝他們,而感謝的最好方法就是互相幫助、共同前進。記得有一年暑假剛開學時,第一次開始用鋼筆,有個學生沒帶,我讓旁邊一個有多余筆的男生把筆借用一下,沒料那男生竟說媽媽叮囑過他不要把筆給人家用。正巧沒過幾天,那男生寫錯字,一般的橡皮擦不了,想問人家借可借不到,所以向我求助,我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低下了頭。我常常用身邊的事例告訴學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要珍惜親情、友情,與同學建立真誠的友好關系。分享友誼,快樂彼此,多好!
分享,讓教育路更長
小學時代,在人生的長河里只是短暫的一瞬。教師與學生相處最長也就六年。這六年我們和學生一起風雨兼程,一路分享陽光、分擔風雨。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很多人說:教師的工作是煩瑣的,只要每天上好該上的課,讓孩子聽話、不惹事,我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其實不然。魏書生老師認為:“學生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體、國家、社會的主人,我們應該把他們當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動發(fā)展的個體?!焙美蠋煵粌H要有愛心,更要有思想、有影響力。我想:這也是對我們每個教師的要求。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fā)展,我們每天面對的學生都和昨天不一樣,每天遇到的新問題誰也無法知曉。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一個愛學習的老師,一定是會分享學習樂趣的人,也同樣會帶動一大批愛學習的孩子。學校教育是外在因素,而使學生真正成長、進步,還要靠他們自己的努力,這股精神力量就來自學生逐步形成的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而讀書就是提高精神生活質(zhì)量的最好途徑。
誠然,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些人自私、粗暴,處處唯我獨尊;有些人膽小、怕事,凡事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責、怨恨他們,更不能教育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每一個社會人,都有分擔社會責任的職責。盡管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現(xiàn)在不能改變什么,但至少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用心靈的純凈逐步去掃除社會的陰霾,讓陽光更多普照大地。當學生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憂愁苦悶或無所事事時,我告訴他們:去讀書吧!讀書使人進步,讀書使人明理。在分享學習時懂得分擔責任,教會他們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識客觀世界,善待他人,珍惜生命。他們總有一天會感覺到:愛讀書,會讓人受用一生;愛分享,更會快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