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小龍
妹妹小紅從國內(nèi)打微信電話來說,上海拍賣公司想為父親出個專輯,隆重推出他們所謂的一位“不知名老藏家”。據(jù)說是因為在最近幾次的拍賣中,父親生前收藏的錢幣火了,不僅拍出了離譜的價格,而且件件都證明是真品——在贗品充斥、劣幣全面驅(qū)逐良幣的今天,這幾乎成了奇跡。拍賣會上已出現(xiàn)了一批特殊的舉牌者,只沖著父親這“不知名老藏家”而來。拍賣公司編這本專輯的目的,顯然是想讓父親正兒八經(jīng)地“知名”一回,拍賣業(yè)績也得以更上一層樓。按照他們的說法,這是要向在艱難歲月中保存了國家文物的父親致敬——“莫愁身后無知己”,出一本專輯的計劃似也無可厚非。
但小紅有點忐忑不安。拍賣公司的人對父親的生平一無所知,除了家里所提供的幾張泛黃的舊照片外,專輯又能憑空編出些什么呢?“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像《紅樓夢》這樣的小說虛構(gòu)是一回事,涉及到父親得另作別論。在家里,小紅其實要比我傳統(tǒng)得多。
于是她要我也考慮一下。我想我明白她的意思。我曾給《上海文學(xué)》寫過一篇文章,懷念不久前去世的敏姨??涩F(xiàn)在要我配合拍賣公司去寫點什么,感到觸及了自己“有所不為”的底線。盡管如此,這倒是又一次提醒了我,真該為父親寫一篇文章了。
父親還健在時,我曾在私底下寫過幾行關(guān)于他的詩,又過了些年,我在美國用英文改寫了這首詩,發(fā)表后還收入了圣馬丁出版社出版的《父親》詩集。隨著一年一度的父親節(jié),詩集在歐美也已長銷了多年。一位美國讀者讀完后,特地給我寫了一封信,驚訝詩竟從這樣缺乏同情的角度去刻畫父親,雖然他說他能理解詩所蘊含的反諷。也確實,短短的幾行英文詩很難交代得清楚中國這些年歷史的前因后果(這或許也是我后來改而寫起了小說的原因之一)。詩只是故意從不懂事的童年。
視角看出去的一小片截圖,可截圖難免會給人帶來片面的感覺。這讓我感到不安,還隱隱成了一個心結(jié),盡管多年前,詩中那個不懂事的孩子可真是這么想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迸馁u公司盡可以去構(gòu)思、揣摩他們想像中的“不知名老藏家”,在這個物質(zhì)主義泛濫的年代,他們至少能在藏品價格上,對他留下的銅板“如數(shù)家珍”。與此同時,我自己也應(yīng)該為父親另外寫一篇——距寫《父親》那首詩也已有許多年了。
決定要寫了,卻又不知從何寫起。惘然間在記憶中打撈起的只是一堆片段,支離破碎,雜亂而不關(guān)聯(lián),更摻雜著長段長段的空白。確實,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時間像河水般不停地流逝,再一次踏入時已不可能是原來的流水,也不可能是原來的自己,甚至回憶中的人與事都呈現(xiàn)了不同的意義。
但這樣一堆零亂的碎片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卻并非因為他是個不茍言笑的嚴(yán)父,在家里我們未能有太多親近、溝通的機會,或因為他成年累月在外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家人,而僅僅是因為他的資本家成分。
1950年代中,國家實行公私合營后,他就背上了剝削階級成分的包袱。緊接著,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政治運動中,如火如荼的階級斗爭把他劃入了“黑六類”。他被排斥在人民概念之外,屬于階級敵人(敵我矛盾)的范圍。政治運動一來,他無可避免地會被列入最先整肅的名單,屬于必須要“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踩上一只腳,永世不得翻身”的階級敵人。他白天在廠里接受工人群眾的監(jiān)督改造,頭都抬不起來,晚上回到家身心俱疲,再不想對我們多說什么。記憶中,更多的時候只是他仿佛帶有一絲愧疚、壓抑的笑容,蒼白無力,沉默著。關(guān)于1949年前的經(jīng)歷,他更不會在家里提,那段歷史不宜暴露在新社會的陽光下,他擔(dān)心會因此沾上向下一代灌輸剝削階級思想之嫌。我有時甚至感覺到,他似刻意保持著與我們的距離。
那些日子里,母親也很少跟我們聊他的往事?,F(xiàn)在能回想起來的,只是她說父親年輕時曾一心想讀大學(xué),但經(jīng)營一家帽子鋪的祖父供他讀完高中后,就不得不讓他出門學(xué)生意了。他好不容易在一家洋行找了份會計工作,沒幾年,洋行偏偏又倒閉了,甚至都付不出遣散費,僅給了他倉庫中殘剩的一箱香精作為補償。失業(yè)后,他只能自己鼓搗著給香精兌水、兌酒精、兌他所能想像的一切——結(jié)果還真兌出了一個花露水品牌,陰錯陽差地辦起了一家香水廠(母親可能的潛臺詞其實是:父親根本不想當(dāng)什么資本家)。
在家里,不管父母說什么還是不說,我在小學(xué)課堂里卻早已學(xué)到了“堅決劃清階級界線”諸如此類的政治術(shù)語和口號。小學(xué)生不懂什么高深的政策理論,但日復(fù)一日的灌輸不可能是徒勞的。我私底下對他也抱了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這涉及到階級立場的“大是大非”,同時我更切身體會、意識到:因為他,我作為“狗崽子”,恐怕也不會有什么政治前途可言。
于是,關(guān)于父親的回憶就無可奈何地碎片化、片斷化了。如果說記憶中還有一些例外的段落相對完整、清晰,隱隱中似蘊含著什么特殊意義,在這些年壓抑的空間中仿佛還多少有著些關(guān)聯(lián),總共也就四五段吧。
這讓我想到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理論中所講的“空間形式”(spatial form)。這是著名批評家約瑟夫·弗蘭克(Joseph Frank)最早提出的一個理論。在他看來,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作品是用一種虛構(gòu)的同時性替代了傳統(tǒng)敘事的時序,其支離破碎的片斷不能按通常的時間排列順序來讀,而要在“空間形式”中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延續(xù)性的整體。另外一位詩人批評家羅森塔爾(M. L. Rosenthal),在他的一本很有影響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批評著作《現(xiàn)代延續(xù)性詩歌》(The Modern Poetic Sequence)中,也進一步發(fā)揮、探討了空間形式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觀點,因為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復(fù)雜性,因為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興起,詩要保持住必須的抒情強度,往往只能是片斷性的,可這些片斷間還是有著種種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聯(lián),在一個獨特的空間形式中,形成一個既帶有“留白”,又帶有內(nèi)在延續(xù)性的整體。羅森塔爾批評理論的應(yīng)用其實不局限于詩歌寫作。幾年前,我曾做過一次嘗試,把它用到我的一本延續(xù)性短篇小說集子《紅塵歲月》的寫作中去,在法國《世界報》上,一天一個片斷,連載了一個夏天。
那么,我不妨也再嘗試一下,就把這些關(guān)于父親的片段匯集在這里,放在或許不是那么嚴(yán)格意義上的空間形式中。像李商隱的《錦瑟》那樣(順提一句,《錦瑟》也是一首充分體現(xiàn)了“空間形式”的詩),弦已無端斷了,只能一弦一柱地去加以追憶,盡管彼時彼地,許多細(xì)節(jié)都顯得如此惘然、破碎,一些意象的片斷間甚至很難找到線性的連接。
第一次例外的片斷,我是在三年困難時期經(jīng)歷的。平時除了上下班,很少出門的父親像是心血來潮,悄悄帶著我和小紅連續(xù)去了幾次飯店。我當(dāng)時才六七歲,餓得懵懵懂懂的,只記得有一次獨自走在街上,手里啃了半個的大餅眨眼間給人從背后一把搶走了。驀然間,能走在父親身邊上館子,難免歡呼雀躍,印象深刻。按現(xiàn)時的標(biāo)準(zhǔn),那些日子上飯店的次數(shù)其實不算頻繁,至多也就一兩個月一次,在當(dāng)時卻是破天荒了。有一家是在城隍廟前門的“老飯店”,夠老的,還記得在樓梯的吱喳聲中,我第一次嘗到了八寶鴨,雖說一直沒搞清楚到底什么算是八寶。還有一件不明白的,“老飯店”竟然不用收糧票。另一家是在金陵東路上的“鴻運樓”,這大約是父親的偏愛。全家人圍著喝一大砂鍋三鮮湯,好像還不算太貴,父親每次去“鴻運樓”必點。他不停地從砂鍋中給母親撈起她喜歡的油氽肉皮。我和小紅隨便撈起什么都是美味,加上白飯,加上油晃晃的湯,吃得直打飽嗝(“鴻運樓”后來改成了民辦金陵東路中學(xué),接著又改成了一個臨時法庭,再后來拆了)。
沒想到,跟父親上飯館的經(jīng)歷戛然而止。報紙上套紅刊登出新的社論,“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在家里,父親的話講得越來越少了,常一個人呆坐著出神,在窗邊看陰霾一次又一次地掠過黯淡的天際。只是到了周末,他才會偶爾會打起精神,獨自折騰著幾張用過的舊郵票——從親友們寄來的或從鄰居那里要來的信封上撕下這些郵票,放入水盆里慢慢脫膠,再反貼在窗玻璃上晾干,小心翼翼地用鉗子鉗進郵票本……他不可知的思緒仿佛也被寄到了不可知的遠(yuǎn)方。
“一從大地起風(fēng)雷”,“破四舊”的風(fēng)聲猛然間刮得越來越緊,父親連夜把他的郵票本取了出來,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又是撕又是燒的。我不禁好奇地湊過身子,他氣急敗壞地將我一把推開——唯恐我看到他正在銷毀蔣中正的紀(jì)念郵票。這讓紅衛(wèi)兵看到了,本身就算得上是絕對的罪證——不思悔改的資本家在這么一小方紙上還懷念著老蔣,夢想著國民黨的反攻倒算。
第二天夜里,父親單位里的工人造反隊果然浩浩蕩蕩揮舞著紅旗、高呼著口號上我們家來“破四舊”了。他們翻箱倒柜,掘地三尺,甚至把箱底的舊毛線球都一個個拆開,看其中是否藏有美金或鉆戒,抄家抄了整整兩天兩夜。父親被喝令一直在旁邊挨斗,“只許低頭認(rèn)罪,不許亂說亂動”。造反隊臨走時,還不忘給家里的大衣柜鏡子刷糨糊,貼上不能自行撕去的革命標(biāo)語,“堅決打倒反動資本家裘仁甫!”這一下,父親在家里更抬不起頭來。那兩晚的批斗會中,他脖子上一塊掛著寫了他名字、又給打了叉的黑板,似乎從此就再也未能取下過。
當(dāng)載滿抄家物資的卡車駛離我們家時,父親聽到我在背后嘀咕著:真應(yīng)該把家里的書在造反隊來抄家之前就轉(zhuǎn)移出去。他猛地轉(zhuǎn)過身,立刻就盯上了我。我從小就喜歡看課本之外的“閑書”,他開始緊緊防著我,像一顆殘剩下來隨時都會引爆的炸彈。一只嚇破了膽的老鼠哆嗦著,猛一下子從造反隊剛抄完的廢墟中躥過。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我有好幾次都讓父親給當(dāng)場逮住,把手中的“非紅書”一把奪走。好幾個星期后一個陰雨的下午,紅衛(wèi)兵的語錄歌隱約還盤旋在街頭,我獨自躲在陽臺角落里,讀一本《唐詩一百首》,不料又給父親發(fā)現(xiàn)了。這次倒很例外,他并未像往常那樣發(fā)火,或把書收走,只是要我回到屋子里讀。夜里,我在閃爍的燈光中醒來,意外地看到他在燈下抄那些唐詩——他自己的書都在“破四舊”中給抄走了。
好在沒過太多的日子,父親就再也管不住我了。他因患視網(wǎng)膜脫落,得住院手術(shù),治療期間,還得給那里的紅衛(wèi)兵組織寫認(rèn)罪書。眼睛上蒙著紗布,他怎么都寫不好,通不過,只能由我趕去醫(yī)院,代他寫認(rèn)罪書,必須要毫不留情地觸及他黑暗靈魂深處。在他供認(rèn)的罪狀中,有一條是他在1950年代中期曾一度偽裝進步,放棄公私合營后政府規(guī)定給私方的定息,但到了三年困難時期,又重新領(lǐng)取定息,用這筆錢帶著全家上餐廳吃不需糧票的高價飯。也算是無巧不成“認(rèn)罪”書吧,我那時剛進中學(xué),我的中學(xué)班主任老師就因收聽“美國之音”被揪了出來,成了“大黑手”,更是個寫檢討的高手,洋洋灑灑,一手遒勁的魏體,不斷地在學(xué)校墻上貼出更新、更深刻的自我批判。我算是模仿能力較強的學(xué)生,在醫(yī)院里的認(rèn)罪書中也依樣畫葫蘆,給父親無限上綱上線,狠批他腐朽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和生活方式,在全國人民的困難時期,卻依舊不知羞恥地在飯館里大吃大喝(自然,只字未提我當(dāng)時在他身邊,其實都已餓昏了)。
醫(yī)院中的認(rèn)罪書總算通過了,但手術(shù)卻不成功,父親的視力未能得到多少恢復(fù)。廠里的造反隊/革委會嫌他是可能的累贅,拒不讓他回去上班,但作為“黑六類”的資本家,他又無權(quán)享受勞保。他的醫(yī)療費以及全家的生活費,只能從“破四舊”時抄走的存單中去扣。對我們?nèi)襾碚f,這是一段很難、很長的時期。
我那時中學(xué)畢業(yè)了,趕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因為患有氣管炎,留在城里,成了病休待分配的知識青年。父親也同樣無所事事地待在家里。按說我們一起相處的時間應(yīng)該相當(dāng)多了,但我為他寫了這許多篇認(rèn)罪書,也就真信了認(rèn)罪書中的內(nèi)容(父親大約也深信自己是有罪的)。與許多成分不好的青年一樣,我確實覺得自己必須劃清階級界線,堅定立場,努力爭取進步,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shè)中成為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只是“知識青年病休待分配”像一條看不到盡頭的暗黑隧道,我待不了太久,就在幾個朋友的建議下,一起去外灘公園打太極拳,起初僅僅也為了散散心,接著卻在公園里學(xué)起了外語。這樣一來,倒不至于待在家里,成天對著父親犯愁。但從公園回來,一家子人都擠在一間半房間里,依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在后間,父親偶爾也會自己摸索著,比畫出一兩個太極拳姿勢,嘴里還低低念著,“野馬分鬃”、“白鶴亮翅”。他不可能也不愿意到公園或其他公眾場合中去學(xué)、去交流,這一點我明白。家里堆滿了亂七八糟的雜物,他幾乎都轉(zhuǎn)不過身子,招式也特別笨拙無力,讓我想到動物園籠子里徒勞的掙扎。于是,我白天待在公園里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可父親還常失眠。夜里,越來越差的視力再無法讓他看書,郵票也讓他自己燒了一大半,但他依然會枯坐燈下——緊靠著我的床。有時候,一陣燈光刺眼,我醒來會看到他還伏在桌子上,整理著一些莫名其妙的收藏——全國糧票、香煙殼子、公交車月票、樣板戲年歷片、毛主席像章……他似乎對這一切收藏都感興趣,卻無視在一旁的我。我早已習(xí)慣自己是沒什么人理睬的“狗崽子”,但在照耀著他藏品的燈光下輾轉(zhuǎn)難眠時,我內(nèi)心不免還是增添了怨尤。
不過,這里也終于連上了另一片段,與拍賣公司要推出介紹父親收藏的專輯有關(guān)。
近“文革”后期,政府有關(guān)部門根據(jù)新的政策,開始處理“文革”初期“破四舊”抄家物資的退賠。因為父親的健康原因,我無可推卸地成了家里的“全權(quán)代表”,出面接洽退賠事宜,也了解到先前不知道的許多情況。
對大多數(shù)受沖擊的家庭來說,當(dāng)時上門來“破四舊”的都是本單位的紅衛(wèi)兵或造反隊,抄個天翻地覆,抄出來的“四舊”或“罪證”就一窩蜂地被運到單位里堆放封存。這個過程混亂不堪,往往還在半途中,不少戴紅袖章的抄家者就把抄家物資直接運進了自己家里。父親單位里的造反隊后來分裂成了兩派,內(nèi)戰(zhàn)打得火熱,互相貼大字報揭底、披露說對方私吞了許多抄家物資。只是大字報上的線索追查不下去,沒多久,兩派造反組織又革命大聯(lián)合了,留下了一筆算不清的糊涂賬。不過,也有一部分抄家物資卻由于另一個原因,在當(dāng)時壓根兒就沒有往單位里運。
據(jù)說,市里主管文物保護的某部門在“破四舊”運動的前夕,向各單位的紅衛(wèi)兵、造反派組織開出了一張文物保護清單,上面列出那些可能藏有文物的家庭,“革命群眾組織”在抄家時需把其中的文物分送到政府指定的倉庫,加以集中妥善保管。那些日子里,“破四舊”運動進行得如此轟轟烈烈,大部分政府機構(gòu)都癱瘓了,居然還會有這樣一張名單在暗中有效地起著作用,我對此是相當(dāng)存疑的(不過,我后來曾應(yīng)意大利駐華大使館的邀請,在北京參加文化交流活動,住在竹園賓館——一度是康生的寓所,再早是盛宣懷的,在那里我讀到一篇文章,說康生在“文革”中把抄家物資里的許多古老珍貴文物,從倉庫里直接調(diào)到了自己家里,獨自在竹林中,像古代的名士那樣翻來覆去地欣賞,有些文物就再也沒有還回去過)。不管怎么說吧,全市抄家物資中的文物確確實實地得以匯總、集中到了幾個倉庫。
從我們家抄走的“文物”也就這樣被運到了九江路外灘拐角上的一個臨時倉庫。抄家的時候,我對此一丁點兒都不知情,也從未聽說家里居然有“文物”,而且還上了政府的秘密名單。父親所收藏的據(jù)說是清末民初的一批銅板——銅幣中有方孔的習(xí)稱銅錢,又稱“孔方兄”;銅幣中無孔的則稱銅板,地方政府可自行鑄造、發(fā)行、流通,不同的年份、省份、設(shè)計,以及黃銅或紫銅的成分,一些年后因此都有了不同的收藏價值。父親不知什么時候收集了好幾大箱子銅板。至少在銅板數(shù)量上,他可能算是上海首屈一指的藏家了。我后來也曾問過母親,怎么我在家里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母親苦笑著,要我動腦筋想一想錢幣上的“袁大頭”、“孫小頭”以及其他舊政府首腦的頭像,更不要說清末皇帝的年號或字樣。父親又怎樣敢在家里,把這么大的一批銅板取出來,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家的視線中,一枚枚細(xì)細(xì)加以整理呢?
那些抄到單位里存放的物資處理起來可能還相對簡單——只要沒有半途中消失的話。我們家其實還算不幸中之小幸,造反派離去時畢竟給了父親一張“抄家清單”,雖然實物歸還不可能,早就處理掉了,只能全部折價退賠。如珠寶首飾,造反隊隊長抄家時,手中抓起一把兩把金首飾,大致估計出總重量,退賠時按當(dāng)時九十元一兩的官方金價,得出賠償?shù)臄?shù)額。舉個例子來說,敏姨在我家被抄走的三套銀臺面,就是按那些日子的官方銀價折算成一百八十元人民幣。國家牌價,不存在商量或懷疑的空間。
可那部分被抄了后運到單位外倉庫中保管的物資,處理過程就復(fù)雜多了。按政府的政策,一切都應(yīng)該歸還,但現(xiàn)實是無法歸還。九江路外灘倉庫中負(fù)責(zé)抄家物資處理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好像是從某中學(xué)臨時抽調(diào)過來的,我叫她方老師。她直截了當(dāng)?shù)馗嬖V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wù)。這些抄家物資是在極度混亂中,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運進了臨時改建的倉庫。在充滿無產(chǎn)階級激情的造反隊群眾看來,所謂的“文物”只是封資修的渣滓,“破四舊”革命行動的第一破就是“封”字,因此根本不值得、也沒有加以任何保護。有些文物運過來時都沒有裝箱;裝了,也無封條或可供辨認(rèn)的標(biāo)記;即使有,半途中又撕掉或丟失了。運來后急匆匆地扔入倉庫,堆得亂七八糟,層層疊疊像一座座小山,根本無從找起。方老師特意讓我自己也進入倉庫去看了一眼,情況確實如此,倉庫地板上到處散落著破碎的瓷器、損壞的字畫,以及各種各樣我都叫不出名字的古董,還彌漫著一片霉?fàn)€的氣味。她把外圍所能察看到的物資都已翻看了一遍,沒找到父親的藏品?,F(xiàn)在只能希望,她搖著頭說,這幾箱子銅板是堆在小山似的物資底部,等外圍的一切都清理完畢,或許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
這樣又開始了我另一番為父親寫材料的經(jīng)歷。這次倒不需要作太多的檢討或認(rèn)罪,主要是描述父親當(dāng)年怎樣收集銅板的經(jīng)歷,也包括他還記得起來的一些收藏品特征。他相信這樣做或能有助倉庫管理人員的搜尋,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說著,我在一旁記錄。其中有一個細(xì)節(jié),我至今仍記得很清楚。父親那時剛開始在洋行做會計,經(jīng)濟條件不寬裕,無法像那些正經(jīng)玩古董的大款那樣一擲千金,但他遇到、并抓住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上海電車公司最初在車上是收銅板的,但要改革了,售票時只收紙幣或其他硬幣。父親聽到消息,便毛遂自薦地找上門去,花了他所能籌到的一筆錢,把電車公司中還留存的銅板按面值一股腦兒收購了下來。于電車公司而言,這給經(jīng)理人員省去了很多麻煩;于父親而言,經(jīng)過挑選,一下子獲得了不少稀有品種,讓他在這領(lǐng)域中有了知名度。由于他另類的收藏方式,某一特定的省份或年份或銅的成分所鑄造的銅板,他會一下子收進數(shù)百枚。為此他還去定制了一批小鐵皮桶,有點像車輛上售票員的分幣桶,但更長一些,很容易地就把同樣年份、產(chǎn)地、質(zhì)地的銅板全都放入桶中。坐在父親身邊,我盡力把所有可能有助的細(xì)節(jié)都一一寫上了,方老師看了后卻還是說她找不到。
我自己也進倉庫看過,能理解方老師的實際困難。不過,那時已近“文革”的尾聲,我對父親早先“剝削有罪,罪該萬死”的認(rèn)罪陳述,多少也有了些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對他在三年困難時期,重新領(lǐng)取定息,帶著我們上餐館吃高價飯的那一段,我曾在他的認(rèn)罪書中大批特批,現(xiàn)在卻有點懂了,他當(dāng)初這樣做其實更多是為了我們?!昂⒆觽冞€在長身體,餓不起的?!彼赣H說過,盡管他很可能想到過重新領(lǐng)取定息的后果。于是,我希望能按照政府的政策,幫他把這批銅板取回,縱然他沒對我施加任何壓力,除了一遍又一遍給我補充著那些有關(guān)藏品特征的資料。
也許又是無巧不成書吧。九江路倉庫隔壁是一家國營電子儀表元件廠,我的朋友寅昌(也是最初一起去外灘公園學(xué)打太極拳中的一個)就在這家廠里上班。他是能力和精力都十分旺盛的人,用當(dāng)時流行的話來說,頭子活絡(luò),路道也粗。我跟他強調(diào)說了,我還真想為父親做成這件事,他立刻拍胸脯說他來想辦法通路子搞定。
我不清楚他到底怎樣打通了路子。好像九江路那個臨時倉庫沒有自己的食堂,附近也沒有小吃店或盒飯鋪(那時甚至都沒有盒飯鋪這一概念),這對方老師與她的同事是很大的不便。寅昌把方老師從后門拉進了電子儀表元件廠的食堂,為她買好了就餐必須的內(nèi)部職工餐券。食堂里有一位大廚是寅昌的小兄弟,這一切都不成問題,給方老師加菜時還會多上一勺,她自然也心知肚明?;叵肫饋恚切┠甑年P(guān)系其實要比現(xiàn)在的單純、簡樸得多。
果然,大約一星期后就有了方老師的好消息。她通過關(guān)系調(diào)動來了一輛小吊車,把整個倉庫里翻了個遍,終于根據(jù)殘剩的封條編號,挖掘出了藏有父親錢幣的那幾個箱子,總重量有兩三百公斤。據(jù)方老師說,銅板實在太重,搬來時箱子破了,難免有些散失,還有一個箱子始終沒找到。誰都說不上來究竟有多少損失。她從另一只完全散了架、也找不到任何編號的箱子中隨手抓了一把紙幣,說是聊表賠償之意。這也是在政府政策許可范圍之內(nèi)的。接著,又多虧了寅昌,不知道他從哪里搞來了一輛黃魚車。銅板箱子實在太重,只能由寅昌在前面騎,我在后面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運回了家。
父親自然是喜出望外,縱使他自己也說不上倉庫里到底丟失了多少。當(dāng)天他就吩咐我去買了好幾本不同規(guī)格的本子,一個放大鏡,還定制了一批半硬的小塑料封套,尺寸正好可以套那些他認(rèn)為較有價值的銅板。他要開始分門別類,重新整理出一番頭緒,第一步自然是要先編出一個目錄。既然這些銅板現(xiàn)在都是根據(jù)國家政策取回的文物,再也不用擔(dān)心錢幣上的頭像與字樣,他把銅版攤滿了整張桌子,到了用餐時才暫時收到一旁。偶爾,他也會要我把銅板上特別小的字讀給他聽,他抄在一張小紙片上,再與一枚枚銅板一起放進小塑料封套……
可惜,我對這一切怎么都提不起興趣。在外灘公園,我已開始生吞活剝地看一本本英文原版小說,仿佛踩進了另一個更激動人心的新世界。父親的身體已垮了下來,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就開始頻繁進出醫(yī)院,再沒有精力繼續(xù)把他的收藏系統(tǒng)地整理下去。他甚至對銅板上的銅銹產(chǎn)生了過敏,坐在他珍愛的收藏前,他會不停地打噴嚏。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我不知道是因為銅板在倉庫里沾上了霉菌,還是因為他的身體已徹底不行了。
我也考慮過是否要幫著把父親的收藏繼續(xù)下去,至少先在他身邊編出一個藏品目錄,就像當(dāng)年在他醫(yī)院的病床邊那樣,由他口授,我記錄。然而,隨著高考的恢復(fù),我先是考上了華東師范大學(xué),接著又去了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讀外國文學(xué)的碩士研究生。1980年代中國所迸發(fā)出來的理想主義激情,讓我實在沉不下心來,埋頭去整理銹跡斑駁的銅板,雖然父親的身體愈加衰落,雖然母親一再對我說他已顧不上收藏了,雖然在愧疚中,我越來越感到了自己對他負(fù)有的責(zé)任……
父親在1980年代初去世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忙了,忙著翻譯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翻譯艾略特、葉芝、意象派,自己還寫詩、寫批評。有時也還會想到父親留下的銅板,但又覺得等將來不那么忙時,自己會抽出時間來看一看,為他的收藏做些整理。畢竟,我在抄家物資處理的過程中為父親寫了不少材料,多少了解了一些藏品的細(xì)節(jié),不算全盤外行。接著,我卻意外地申請到了福特基金會的一筆研究基金,在1980年代末匆匆去了美國。接著,又陰錯陽差地在那里滯留、定居了下來。
為了保持在美國的身份,我選在圣路易華盛頓大學(xué)讀比較文學(xué)博士課程,卻又修了一大堆創(chuàng)意寫作課,試著用英文進行創(chuàng)作。為養(yǎng)家糊口,同時還得兼職在一家化學(xué)試劑公司打工,單調(diào)地輸入客戶的中文資料信息。這是在另外一個國家,用另外一種語言重新開始,很難,也經(jīng)常令人很沮喪。在大學(xué)的寫作課中,我還寫過另一首題為《父親》的詩,與多年前在中國寫的那首其實很不一樣了。詩中的說話者“我”(persona,不一定非得是真實生活中的“我”),在“文革”中還年幼,不滿被打倒的父親只顧著稀奇古怪的收藏,如郵票、香煙殼子、年歷卡、香煙牌子、糧票等等,因此與他有了距離;多年后一場大雪,“我”的車拋錨了,在白皚皚的無望中,孤零零地等著幾乎不可能來到的救援,卻意外地在車墊下翻出一枚老銅板,便琢磨起錢幣上罕見的花紋,于是忘卻了煩惱,直到探出身子,驀然在后視鏡中發(fā)現(xiàn)父親正笑嘻嘻瞪著自己……
那些給創(chuàng)意寫作課寫的詩大多屬于急就章,但《父親》一詩還是用心寫的,試圖通過戲劇化的場景轉(zhuǎn)換來展示,當(dāng)父親的困頓折射在兒子身上時,后者也終于意識到,父親當(dāng)年耽于莫名其妙的收藏,恰恰是因為他對自己存在的一籌莫展;可活著,總得找些自認(rèn)為有意義的事做,哪怕這一切都是西西弗斯式的虛空、徒勞、自欺欺人。在這一點上,詩中的父親與生活中的父親重疊了。也許,在父親年輕時讀書的夢想破滅后,在他后來日復(fù)一日地為稻粱謀中,他還一直像唐·吉訶德一樣,想尋找著他自己所認(rèn)可的意義,哪怕是在一枚郵票、一張年歷片、一個銅板中……這首詩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正因為是自己對父親有了新的理解,雖然說父子間的和解只是到了太晚的時刻才姍姍來遲。
美國大學(xué)創(chuàng)意寫作課的作業(yè)相當(dāng)多,一篇接著一篇。對一首有較長時間跨度的敘事詩,要保持住期望中的抒情強度并不容易,我自己對這首新的《父親》也感到不甚滿意。那些日子里,我還不會使用電腦來保存初稿、二稿,三稿供以后反復(fù)修改,詩寫完后往往隨手扔在一旁的稿紙堆中,時間一長,就再也難以找到。多年后,我曾努力找過,依然不見任何蹤跡。我大致上仍記得這首詩,還是因為潛意識中對父親的歉疚。
遠(yuǎn)在異國,不僅僅會在課堂上寫成的詩中想到父親,在報刊上讀到國內(nèi)這些年種種難以想像的變化時,也會想到他身上“本來可能會發(fā)生的一切”(盡管像艾略特說的那樣,“終結(jié)永遠(yuǎn)是現(xiàn)在”),更不禁想到早些年我對他的不理解和偏見。自責(zé)只是什么都不能改變的自責(zé)。譬如“年幼無知”這類讓人們說了又說的話,并不能給人帶來什么安慰或解脫。偶爾,也會想到父親留下的錢幣,卻幾乎從未想到要對此做些什么。父母去世后,小紅搬了出去,山東路的老房子這些年一直都空關(guān)著,那些銅板也肯定新增了銅銹。“蜘蛛會做什么呢——暫停其作業(yè)”,在蛛網(wǎng)塵封的閣樓里?
“匆匆,匆匆,夢里又過了關(guān)山幾重?”
可是,幾乎都快讓蛛網(wǎng)埋沒了的老宅子進了小偷,甚至都不知道家里到底被偷走了什么。按小紅的說法,失竊的東西中肯定可以包括:父親裹在幾條毛巾中的紅色收藏——大小形狀質(zhì)地不一的毛主席像章,有一枚像拳頭一般大;一把銅做的蟹榔頭,黃燦燦的,大約被當(dāng)成了金子;可能還有一套父親為我們買的《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一共六十本,在現(xiàn)今集體懷舊的古玩市場中,聽拍賣公司的人說,收藏價高達六十萬。倒是那些銅板竟然沒被發(fā)現(xiàn)——放在閣樓的床柜中,上面鋪著已無法睡人的破棕繃,小偷可能都懶得彎下身去翻看一下。接著,樓下原來曾是祖父帽子鋪的工場間,公私合營收歸國有后,改成了倉庫,改成了住宅,在改革開放中,幾經(jīng)周折,又改成了一家盒飯店,整天煙熏火燎,終于起火了,還上了電視新聞。幸虧消防隊員及時趕到,控制住了火勢,可小紅飽受驚嚇后,覺得一定要做些什么,來妥善處理父親留下來的東西。再過幾年她自己也沒有精力了,她說,與其讓銅板給偷掉、燒掉,或銹成了一堆廢銅爛鐵毀掉,還不如通過拍賣公司,轉(zhuǎn)手到那些真正欣賞其價值的人手里,傳下去,算是對父親的一種紀(jì)念,也多少有點意義。我贊同她的做法,這些年,老家一直是她在照看。至于意義的有無,卻是一件說不到底的事;但如果小紅覺得有,也就算有了吧。我要比她“犬儒”得多。
拍賣行里,一個老法師在一場成功的拍賣會后,對此頗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父親能收藏到這樣一個規(guī)模,實屬不易;父親生前聽上去也不像是特別有錢的大款,“一定是他從自己的牙齒縫中一點點省下來的,一點點集起來的(老法師不知道父親當(dāng)年怎樣與電車公司做的那筆交易),這實實在在是積德,今天留下來給你們兒女。”從物質(zhì)主義的角度看,這也在理,或者說是積德式的投資。每個人畢竟都是從自己的視角來解釋其他人所做的事,什么也都可以成為要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的理由或借口。
2019年初回上海參加“M文學(xué)節(jié)”活動,講座完了后,我與妻子信步走出外灘的君悅酒店。我們走過消融在霏霏陰雨中的依依柳色,走過先前記憶中不存在的外灘源,走過正在全面升級改造、再不可能恢復(fù)到原樣的中央商場,走過已搬走了的德大西餐社原址,這曾是那么熟悉的城市似乎縹緲了。
鬼使神差地在南京路步行街一轉(zhuǎn),又在四川路一轉(zhuǎn),我發(fā)現(xiàn)自己轉(zhuǎn)到了九江路外灘的拐角,不由停住了腳步。在一旁,妻子的目光中帶著疑問,也抬起了頭。不遠(yuǎn)處,外灘海關(guān)大樓上的鐘敲響了,隨之傳來的是曾經(jīng)天天都能聽到,后來一度換掉,接著又恢復(fù)了的曲子,在綿綿的陰雨中回響在這幾乎都認(rèn)不出來的拐角上。
那正是當(dāng)年堆放抄家物資的臨時倉庫所在地,旁邊是寅昌工作過的儀表電子元件廠?,F(xiàn)今聳立著兩棟氣宇軒昂、身價非凡的大樓,壓根兒都辨認(rèn)不出過去的痕跡。但也許,大樓本身并沒有什么改變。在已是那么遙遠(yuǎn)了的一個下午,我與寅昌一起進倉庫去找方老師,在抄家物資退賠清單上簽完字,推著堆滿銅板的黃魚車拐上九江路——那個下午,我們根本不會去注意身后那些建筑的風(fēng)格。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留下的老建筑用作倉庫來存放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抄出的文物,似乎也順理成章。當(dāng)然,改革開放以來,靠近外灘的哪一個角落都身價百倍,再也不可能見到倉庫或工廠了。
其實,那些曾在這倉庫中霉?fàn)€、腐朽的文物,在今天市場上的價格不也翻了上百倍、上千倍?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p>
“這是當(dāng)年堆放抄家物資的倉庫?”妻子在雨中問,手指著,難以相信。我曾告訴過她那些年像夢一樣的故事。“一旁就是寅昌工作過的電子儀表元件廠?”
好幾年前,寅昌已因病去世。他后來離開了那家電子儀表元件廠,下海經(jīng)商比一般人都要早得多,不過,按一種迷信的說法,他所有的運氣可能都耗在其他人身上了——包括我父親,也包括我,結(jié)果他自己卻一路走得不順。他生病的那段時間,我一直在美國,忙著寫“陳探長”系列小說,忙著在歐美各國宣傳打書,過了幾年后回國時才知道。寅昌走的時候,還沒任何人提到過“不知名老藏家”;現(xiàn)在,也不會有人在這本關(guān)于“不知名老藏家”的專輯中提到寅昌。
待到拍賣公司的那本專輯印出來時,我想我會帶一本到寅昌的墓前去。這說不上有任何真正的意義。季子掛劍,充其量也只是可憐的自我安慰。我不信寅昌真能知道他離開后所發(fā)生的一切,尤其父親后來怎樣成了“不知名老藏家”,而這“變形記”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正是在那個下午,我們一起走出九江路外灘的倉庫,推著那輛沉甸甸堆滿了銅板的黃魚車。細(xì)雨中,一顆叫不上名字的小樹果落在我腳邊,好像還有一只蟲子低鳴的聲音。我還是想告訴寅昌,我實在應(yīng)該早點回上海來看他的。
但若逝者有靈,父親真能看到拍賣公司隆重推出的“不知名老藏家”專輯,又會有什么反應(yīng)呢?他或許會抗議說,稱他為“不知名老藏家”名不副實,好多年前,還在那月黑風(fēng)高的“破四舊”抄家之夜,已有人悄悄地把他列上了政府的一份內(nèi)控名單;他或許還會像在寫認(rèn)罪書的日子中那樣,誠惶誠恐地真認(rèn)為自己罪不可赦,拒不承認(rèn)是什么收藏家,相反,甚至?xí)菖?dāng)初收這批銅板,只是出自資產(chǎn)階級的貪婪本性,覺得有利可圖而已;他或許會對他生前、身后所經(jīng)歷的歷史嘲諷,切身感到了存在主義意義上的荒謬、惡心;他或許會選擇什么都不說,像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樣,凡是不能說的就不說……
我“陳探長”系列中的第三本小說,《當(dāng)紅是黑的時候》的最初創(chuàng)作沖動,也正是來自這樣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那還是十多年前的一個下午,我站在父親的蘇州墓前,一陣對他身世的感傷突然襲來,讓我決定動筆寫這部小說。父親生前作為私營企業(yè)家——資本家——是“黑”的,因此遭受了種種難以想像的磨難。這不僅僅局限于父親一個人,整個“黑六類”、“黑九類”都是如此。然后,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意識形態(tài)的大敘事背景變了,私營企業(yè)家(資本家這一詞現(xiàn)在已很少在報刊中看到)不再是“黑”了。反過來,又有多少人在父親的年代是“紅”的,但到了流行的物質(zhì)主義價值標(biāo)準(zhǔn)的體系中,卻一無所有,不再“紅”了。所有這一切就像魔術(shù)師手中拋起的彩球,在不停地變幻著顏色。記得毛主席好像也這樣說過,顛倒的還要再顛倒過來。那么,在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遷中,新舊意識形態(tài)的顛覆與困惑又是怎樣把人們放到了身不由己的悲劇或喜劇中?
就像我們常在報刊中讀到的那樣,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中還是一個年輕的制度,經(jīng)歷一些曲折并非不能理解。如果說1950年代中的公私合營,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后來種種的政治運動也能作如是說,那么,在改革開放中私營企業(yè)的重新崛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樣也有其合理性。拍賣公司“不知名老藏家”的專輯因此也合情合理?;蛟S,歷史本來就是人們在不同時期解釋中的歷史,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生命的悲劇卻只能有一次。父親在這段歷史中失去了許多他不應(yīng)該失去的——包括他的收藏。更確切地說,當(dāng)寅昌與我把抄家后殘存的銅板從九江路外灘的倉庫給他運回家時,他已不可能再繼續(xù)收藏了。
然而,隨著《當(dāng)紅是黑的時候》的故事情節(jié)一路虛構(gòu)開去,父親的影子卻像《哈姆雷特》中的鬼魂那樣,只能慢慢地淡出了。那畢竟是一本關(guān)于陳探長探案的虛構(gòu)小說,不能僅僅圍繞著父親回憶的雜亂片段打轉(zhuǎn)。我只能在小說的前面寫了這樣一段題詞:“謹(jǐn)以此書紀(jì)念我的父母親,像這本書中的許多人一樣,他們在‘文革中受盡折磨,只是因為他們在階級成分的政治劃分中是‘黑的?!?/p>
而在這里我能做的,卻也只是勉力把回憶中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斷“非虛構(gòu)地”收集起來,放在并不連貫的、取代了傳統(tǒng)敘事的時序的“空間形式”中,就像艾略特在《荒原》這一最能體現(xiàn)空間形式特點的作品中所寫的那樣,“我坐在岸上/釣魚,背后一片荒蕪的平原/……用這些片斷來支撐我的斷垣殘壁?!?/p>
這些片斷是關(guān)于父親記憶中的斷垣殘壁,同樣也在今天還依然支撐著我的。其中還包括最早的那一斷片——當(dāng)父親還在世時,我私底下寫的那首關(guān)于他的詩,后來用英文改寫,接著被收在圣馬丁出版社出版的那本《父親》詩集中,最近自己又再把它翻成中文,收在一本題為《舞蹈與舞者》的中文集子中?;蛟S,今天在解釋著昨天,昨天也仍在解釋著今天;過去的每一種解釋都可能是誤解,而且還可能在現(xiàn)在產(chǎn)生新的誤解。但我還是想把詩放在文章的結(jié)尾,把中文與英文放在一起,作為這許多年對父親回憶中的一個小注;而且,在這許多年后,這首詩在再讀時還覺得悲哀,為父親、也為自己,也更覺得必須提筆為父親寫這篇已欠了太久的文章。
父親*
父親集郵,把黑夜和白天
剪成一小塊、一小片,
浸入水盆,映著一朵朵
燦爛的云彩,再撈起晾干
在門上、窗玻璃上、鏡子上。
他的眼睛,兩張郵票,
一只白信封,他的臉,
整個世界,收藏的理念——
于是,把我也扔進郵箱,
寄往一個遙遠(yuǎn)、虛構(gòu)的地址,
為了退回時蓋的首日戳。
時值寒冬,雪花翩翩著
神秘的信息,鴻雁的
足跡消逝了,在白皚皚的
茫然中,郵差凍僵的手,
沒按原址把信退回——
我產(chǎn)生于錯誤的偶然。
Stamp
My father collected stamps, cutting
days and nights to small squares,
soaking a sky full of them
in a wash basin, and drying them
on the doors, windows, and mirrors:
two stamps in his eyes,
the face an unfamiliar envelope,
the world an unfolding album.
I, too, was glued onto the white
immaculate background.The snow was falling,
a message in each fleeting flake; a cranes
footprint disappeared overnight. Mailed
to a nonexistent address for the sake
of possessing a postmark, I was not
returned, by mistake, as occasionally
happens, at the post office.
*詩的中文初稿已找不到了,原先發(fā)在哪個雜志上,也再難查閱,但最初的創(chuàng)作沖動,肯定是出現(xiàn)在“文革”的中后期。詩后來經(jīng)過了多次修改,接著還從英文又翻回了中文。錄在這里的,是收在2019年出版的《舞蹈與舞者》集子中的文本。英文文本的翻譯、改寫日期同樣很難確定,能查到的是先收入了《密蘇里州藝術(shù)委員會94年雙年度大獎獲獎作家作品集》,然后再收入了圣馬丁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那本集子。
中英文文本間的差距不大。中文的第二段多了一行,增加了這些細(xì)節(jié),“于是,把我也扔進郵箱”(英文中是“我被粘上潔白、毫無瑕疵的背景”)……“在白皚皚的 / 茫然中,郵差凍僵的手,/ 沒按原址把信退回—— / 我產(chǎn)生于錯誤的偶然。”(英文中是“因為郵局中偶然的/錯誤,我沒有被退回?!保┝硗?,英文詩的標(biāo)題是“郵票”,或許是因為在1970年代構(gòu)思的中文詩,在1990年代改寫成英文時,出于對父親的變化的理解,潛意識中也想把詩改得更“非個人化”一些。
還提一句,上面提到的那位美國讀者對這首英文詩的驚訝、批評是對的。詩可以分兩個層面去讀。一個是在抽象或非個人化層面上的父子關(guān)系,兒子成長為不同于父親的人,往往是因為對父親的不滿、反叛,其中還會有些可能的偶然因素。另一個是在具體或個人化的層面上,詩中的“我”對父親不理解,也“缺乏同情”,以至于后來成長為不同的人(“沒按原址把信退回”),恰恰是因為在那些年里,兒子所接受的教育是決不能對“黑六類”的父親抱有任何同情,同時,受家庭成分之累,作為“狗崽子”的兒子的前途也顯得一片漆黑,難免心中怨恨。詩的描寫因此是從一個特定角度反映了時代特征,也顯示了政治歷史背景是可以怎樣扭曲、異化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甚至父子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