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自信的出場語境與內在邏輯
——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中國轉向

2020-03-11 21:01楊思遠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文化

楊思遠 楊 錦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 杭州 311121)

文化體現著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或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模式與行為理念,反映著該民族改造客觀世界、創(chuàng)造現實財富的路徑選擇與活動規(guī)律,讓文化發(fā)揮最大的力量,就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堅持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與價值的深度認同,是對其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感召力與文化影響力的高度自豪與堅定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時代的中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鮮活的社會實踐,源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chuàng)造,擁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與理論意義,體現著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歷史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一、文化自信的出場語境

文化自信始于中華民族對自身內蘊的理性觀照,要求客觀、批判地認知、觀察、理解根植于民族深處的文化基因。近代百年以來中國社會遭遇了千年歷史上最大的變遷,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態(tài)度經歷了由“盲目自大”到“妄自菲薄”的過程,其間,倡導“文化自覺”與“全盤西化”的聲音此起彼伏,叫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本位論”與叫衰中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相互交織,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正視民族文化、重估自身文化價值以實現文化復興的“文化自信”問題日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因此,文化自信的出場有著深刻的理論與現實語境。

第一,回應中國道路與理論實踐的需要。中國追求現代化的道路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探索過程,通過不斷實踐與摸索,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發(fā)現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實踐與探索過程中,要求、呼喚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與指引,文化自信問題應運而生。文化的產生、發(fā)展必須根植于實踐的土壤,而實踐的更好發(fā)展也離不開文化“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滋養(yǎng)。文化在“自然的人化”這一具體實踐中產生,在實踐的展開過程中,人們將能動的力量轉化為現實的物質性,喚醒出人與生俱來的超生物性思維認識能力與倫理道德能力——知性與理性,而這二者的合一便是人精神思維的實踐力與表現力——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文化可以幫助人們實現感性與理性、真與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滲透與交融一致,但其根本還是根植于人的現實實踐當中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保?]135-13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這樣不斷地在中國人民的革命、改革與建設的實踐當中不斷確立、不斷堅定的,因而文化自信也就是中國人民對自身實踐力量的確證與肯定,并在這種肯定之中又內生出富有創(chuàng)造性與凝聚性的文化力量,又進一步促進實踐的發(fā)展進步。

文化自信同樣給予中國實踐以精神信念,回答著中國實踐的價值追求。馬克思始終關注文化對人的個體性存在與社會的整體性存在的重大影響,他為我們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愿景,規(guī)定了解放全人類是每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而無論是共產主義理想還是對全人類解放的追求,其內在的價值取向都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都是為了實現現實的個人的真正解放,而這種解放的實質核心就在于人類精神層面的解放。由此而看,文化自信首要地就是為了實現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的人文關切而存在的,它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來,又高于現實,化生為一種凝聚性精神力量引導、幫助實踐的發(fā)展,促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整體風貌的提升。

第二,解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問題的需要。解決現實需要是理論創(chuàng)新與深化的根本動力,馬克思認為,“問題卻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2]203因此,解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問題,需要文化自信的出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資料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時代課題與現實難題,發(fā)展如何更加均衡普惠、如何更加全面協(xié)調、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都是當前實際的重大需要,而這其中處于關鍵樞紐地位的便是文化自信問題。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推動,更離不開文化自信對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凝聚與感召;當前我國發(fā)展所遭遇的一系列困難與瓶頸,需要實踐創(chuàng)新,同樣需要文化自信的驅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過程是社會交往關系不斷交織、不斷融合、不斷豐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逐步確立了反映中國實際、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部分拜物教性質的思想意識,國民精神層面也存在一定的空缺與空虛,這就需要文化自信與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產生深度共鳴,在更深層次上解決不良意識形態(tài)對我國社會的影響。正如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在其名著《文化與混亂》(Culture and Anarchy)中指出,文化是“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4]6,可以“使全人類衷心向善”[5]23。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可以幫助社會擺脫拜物教意識,消除非理性與非科學的不良意識,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繁榮。

二、唯物史觀中國轉向的理論探源

樹立文化自信,其內在、首要的邏輯意蘊就在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化,這一問題具有深厚的理論背景。馬克思從理論根本上探析了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邏輯,從物質經濟角度與意識形態(tài)角度對其展開了激烈的批判,認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模式仿佛是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資本主義的社會發(fā)展模式仿佛變?yōu)榱恕拌F的必然性發(fā)生作用并且(具有)正在實現的趨勢”[6]82,但與此同時,他又不斷反思與追問:“‘是否存在著不同于資本邏輯規(guī)制的現代性道路’的現實可能性”[7],這就是著名的“馬克思之問”。實現唯物史觀的中國轉向,實質也就在于在中國的現實場域內實現對“馬克思之問”的徹底回答?;卮鸷眠@一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實現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化,根本上就在于用中國的文化邏輯去破解西歐邏輯,從而創(chuàng)建中國化的唯物史觀。這主要有以下幾個規(guī)定性:

首先,唯物史觀的中國轉向要求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探析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邏輯脈絡。毛澤東指出:“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qū)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qū)別事物?!保?]308因此,要考察中國革命的邏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邏輯,就必須要注意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就是要將一般規(guī)律運用于本國文化之上,將所謂的“鐵的規(guī)律”或“超歷史的一般必然性”照搬、生套于中國實際是絕對無法行得通的。唯物史觀需要在中國語境、中國場域內發(fā)揮作用,這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

其次,唯物主義的中國轉向要求從具體的、現實的中國國情出發(fā)掌握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鑰匙”。探索中國應該走何種道路,探索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內在邏輯始終是指導現實的理論前提,同樣也是唯物史觀中國轉向的理論表達與實現方式。西方人在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他們的現實場景與實際困難。同樣,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也有屬于自身特點的國情場域,從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時期,從追求民族獨立實現“站起來”到追求全面小康實現“富起來”,再到追求民族復興實現“強起來”,中國的歷史任務始終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發(fā)生轉換。因此,唯物史觀的中國邏輯就是關于中國的社會性質及發(fā)展道路、演化規(guī)律的理論,就是關于在中國社會場域中革命的必然性、革命對象、性質、主體、領導階級、道路和未來目標的闡釋理論。同樣,文化自信是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反映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產生于中國大地,也必將根植于中國大地。

三、文化自信的二重內生性:唯物史觀中國轉向的文化維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有機生長,開辟了中華文化觀的唯物主義轉向,實現了中華文化生命力的蓬勃煥發(fā)。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9]1516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國人實現了唯物史觀的中國化,將唯物史觀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踐當中,用中國文化、中國語言、中國方式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之問”。在唯物史觀中國轉向的過程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價值方法貫穿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蘊藏之中,文化自信內生性地具有了兩個方面的維度:

第一,文化自信的內在價值向度就在于其人民主體性。以人為本一直是唯物史觀最核心的價值旨趣,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轉向首要地就是把人民主體思想貫徹到文化發(fā)展和文化實踐的各個方面。首先,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轉向規(guī)定了文化自信的主體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同樣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通過其整體性力量,產生出一個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合力,促進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而具體的文化內容則又是通過人民群眾的批判、吸收最終形成從內心深處到外在行為的高度認同,實現文化自信。其次,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轉向規(guī)定了文化自信的對象同樣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形成文化自信一個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要讓文化發(fā)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文化發(fā)展所帶來的意趣與幸福感,讓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財富為自己所享用,正如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在《烏有鄉(xiāng)消息》(News from Nowhere)中所設想的那樣,文化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領域。因為文化和創(chuàng)造力已經完全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5],他同時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共享藝術,那么藝術跟我們還有什么關系?”[10]139這就點明了文化共享性之重要所在。最后,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轉向規(guī)定了文化自信的價值目標是實現人民群眾的全面發(fā)展。文化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功用就在于它要消除文化的異化狀態(tài)。在商品經濟下,商業(yè)社會或“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使得“異己的和正在異化的精神文化作品變成了熟悉的商品和服務設施”[11]50,文化逐漸變成了一種單純商業(yè)消費品,喪失了文化的審美向度與批判向度,本應作為文化載體的“景觀”,卻只是“讓人們看到的是一個既在場又不在場的世界,一個商品世界,統(tǒng)治著所有被經歷的東西”[12]19。因此,文化自信所要實現的就是要讓人處在真正文化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之中,從內心的本真世界中探尋文化的歸屬感,從自己的文化背景里發(fā)現屬于自己的文化滿足狀態(tài),摒棄依靠文化消費所獲得的“虛假的欲望滿足”,實現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堅持人民本位,讓人民在真正的優(yōu)秀文化之中,實現文化渴望之“需要”與文化體悟之“美”的真正統(tǒng)一。

第二,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向度就在于其創(chuàng)新性。歷史和實踐證明,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沒有創(chuàng)新,國家和民族就不會富強。當前,中國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創(chuàng)新驅動越來越展現出其強大的引導力量,特別是文化創(chuàng)新驅動,更凸顯出其“基礎、深厚、廣泛”的重要影響力量。文化創(chuàng)新是歷史與現代碰撞、交融的必然要求。面對時代的變遷,要保持文化自信,固步自封地從自身歷史中“吃老本”是不可行的,現代性伴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變成了一種強大的沖擊力,對傳統(tǒng)與歷史形成了威脅;如何看待現代與傳統(tǒng)、外來與本土、現實與歷史,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堅定文化自信,內在就已經包含著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容。實現文化創(chuàng)新,其一要融合世界性于本土性之中,吸收現代性于歷史性之內,需要對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兼容并包”。薩義德指出,“文化與文化總是彼此牽連,誰都不能‘獨善其身’。一切文化都是混血的、異質的、獨特的、多元的?!保?3]29因此,誰都不能切斷世界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只能去從中吸取有利于自身文化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從融合之中完成發(fā)展,在交互過程之內實現創(chuàng)新。其二,文化創(chuàng)新還要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堅守好自己的文化本色。實現文化的多元創(chuàng)新,還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立場,堅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本位,注重科學理論對文化實踐的指導,既要防止發(fā)展停滯,失去活力的“文化結石化”,又要防止被迫消融,失去民族特性的“文化虛無主義”。最后,文化創(chuàng)新還要建立與之配合的文化體制機制,幫助實現文化生命力的最大釋放。

四、從文化“自在自發(fā)”到文化“自信自覺”:唯物史觀中國轉向的文化表征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實現從文化“自在自發(fā)”到文化“自信自覺”的過程,這個過程內在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交織、耦合的一系列文化與社會反映,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發(fā)展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對立統(tǒng)一,也是中國文化歷史發(fā)展與道路選擇的深層表征。

中國的文化自覺自鴉片戰(zhàn)爭中國失敗始,在重大的文化挫敗感、文化倒錯感與文化失落感中,知識分子便對中國文化的救亡圖存與復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一討論的針對點就在于中西古今文化之爭,產生了“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尖銳對立的兩種思想及其轉換和引申形態(tài)”[14]。 以章太炎為主要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位性,反對變革與現代化發(fā)展;而以胡適為主要代表的文化激進主義者,倡導“全盤西化論”,認為必須摒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控制,要從中國文化的“質和量”上、根本觀念上和文化體用上徹底西化。但無論是“文化保守主義”還是“文化激進主義”都沒有認識到中西古今文化的激烈爭論背后只不過是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主義文化與西方現代的資本主義文化的對立,它們都只討論了文化研究視野的“地理切入”劃歸(著眼于中國與西方)還是“歷史切入”劃歸(著眼于傳統(tǒng)與現代),都只是實現了在文化外在發(fā)展模式上的比較與爭論,實質上都缺乏批判、辯證的視角與眼光,不約而同地走向了文化形式主義的錯誤,雖然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中國文化的自信自覺之路,但最終還是未能探析出中國文化實現變革與轉型的發(fā)展方向。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從文化觀與價值觀上實現了由形式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由此也實現了中國文化由“自在自發(fā)”到“自信自覺”的根本轉向。

首先,唯物史觀進入中國,使得文化觀的討論跳出了“歷史切入”劃歸或“地理切入”劃歸的表面功夫,文化發(fā)展討論沖破了原有的形式主義問題域,為文化由“自在自發(fā)”到“自信自覺”的轉變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模式。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文化觀的改造既實現了對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雙重批判,也實現了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與資本主義西方文化的雙重超越,因而如美國漢學家邁斯納指出的那樣,“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既要否定中國過去的傳統(tǒng),又要否定西方對中國現在的統(tǒng)治,因而出路只能是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5]

其次,唯物史觀進入中國,沒有導致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現實性斷裂,而是使傳統(tǒng)文化獲得了現代性力量,也使馬克思主義文化獲得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從文化的縱向發(fā)展來看,“馬克思主義從來不主張割斷傳統(tǒng),而是明確宣稱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全部知識發(fā)展的必然結果”[16];從文化的橫向發(fā)展來看,馬克思主義并未否定或取代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而只是給中國文化以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幫助中國文化走向一種更加光明、“大同”的道路。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看,文化從“自在自發(fā)”到“自信自覺”的轉變過程,實質上也就是中國文化實現“否定之否定”的自我蛻變的過程,這一過程即作為“接受主體”的中國文化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汲取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力量作為指導,再從自身歷史傳統(tǒng)里摘取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優(yōu)秀內容,將兩者相滲透、相融合,最終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fā)展,這一過程既是由“一”(傳統(tǒng)文化)變“多”(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文化)的裂變過程,也是由“多”(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文化)變“一”(中國文化)的聚變過程。

最后,唯物史觀進入中國,實質上是將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最大優(yōu)勢發(fā)揮了出來,實現了二者雙流合一、“綜合創(chuàng)新”[17],最終導致文化“自在自發(fā)”向文化“自信自覺”的轉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傳入中國并解決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問題,一定程度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內在所具有的“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力量性,這種力量能夠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爭中長期爭執(zhí)不下的時代問題、民族問題、價值問題、功用問題與繼承問題進行統(tǒng)攝,并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解決過去未能解決的問題、干成過去未能干成的事業(yè);同樣,馬克思主義能回答中國歷史與現實之問,還在于中國文化與生俱來的那種充滿活力與自信、富有包容性的廣闊胸懷,中國文化是積極開放的“生命主體與創(chuàng)造主體”[16],是能夠將“他山之石”連接貫通、引為己用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實現了將馬克思主義納入到自身文化發(fā)展過程之中,實現了文化自信的建立。這一過程,便是實現了中國文化的“綜合創(chuàng)新”。關于文化的“綜合創(chuàng)新”,張岱年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汲取西方文化的先進貢獻,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系。這個新的文化體系,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指導下,以社會主義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長,而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它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繼續(xù),又高于已有的文化,這就是新文化。”[18]實質上,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也就在于此,文化自信是能夠既包容各方之所長,又能保持自己特色的“綜合創(chuàng)新”的文化,文化自信的形成之路如此,其未來發(fā)展也必將如此。

五、小結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實現了我們歷史觀的偉大轉向,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它使“中國人民學會了科學的革命的新文化”,實現了精神上的“偉大勝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保障與文化根基,是促進全社會團結凝聚、蓬勃向上的底氣與基石。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始終把握唯物史觀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必須不斷從歷史縱深面與現實橫截面里汲取力量,必須更好地立足于中國現實和“中國語境”,最終為實現中國文化的繁榮興盛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猜你喜歡
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唯物史觀視域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史教學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誰遠誰近?
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岳麓版
唯物史觀歷史進步動力學建構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