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安 胡小義 溫淦尹
(四會富仕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肇慶 526236)
PCB要求尺寸小、布線密度高,線路設計越來越細。因為蝕刻是一種化學藥水的腐蝕作用,在垂直銅面的方向上蝕刻的同時也必然會對側向腐蝕,即使采用真空蝕刻、二流體蝕刻也只能減小側蝕,所以布線密度與銅厚是相矛盾的,布線密度越高,銅厚需要越薄,反之亦然,根據(jù)經(jīng)驗值和蝕刻因子的約束條件,表面銅厚度一般小于最小線間距的一半,例如最小線間距為50 μm,那么底銅厚需小于25 μm。
為了保證通孔的可靠性,電路板通孔孔銅厚度一般要求在25 μm,通孔電鍍時只有在整板進行電鍍時才有比較好的均勻性,但孔內電鍍25 μm銅厚時,底銅也會電鍍加厚25 μm以上, 再加上底銅18 μm,那么表面銅厚會大于4 μm,線間距就只能做到86 μm。也就是說孔內銅厚度需要達到較厚的同時,底銅厚要盡可能不要增厚而仍舊保持較薄,例如:孔內銅厚鍍到高于25 μm時,底銅厚最好低于25 μm的厚度,為此電路板行業(yè)的工程技術人員開發(fā)了多種方法。
最先想到的方法就是鍍孔工藝,把表面用抗鍍膜保護起來,只留下孔進行電鍍,然而孔壁的面積很小、孔的分布也不均勻,電鍍時會產(chǎn)生電流過大、過小、電鍍燒灼的問題,無法實際運用。接著想到的是把表面的銅采用減銅的方法,采用樹脂塞孔的方法,先把孔內用樹脂塞滿,再進行研磨表面樹脂、減蝕表面的銅,這種方法樹脂塞孔和研磨的成本很高,而且還存在表面電鍍不均、研磨不均、減銅蝕刻不均的問題。
中國專利文獻CN104135825A公開了一種印刷電路板的減銅工藝,通過在減銅步驟前用干膜掩蓋孔環(huán)而保護孔銅,進而保證孔銅厚度;然而電鍍存在不均勻、減銅蝕刻也存在不均勻的狀況,減銅后的表面銅厚均勻性卻很差,不能完全滿足表面銅厚均勻性的要求。
中國專利文獻CN 107613671 A公開了一種改善PCB減銅均勻性的方法:在PCB板表層和孔壁上形成第一銅層;在除孔環(huán)的部分上形成第一阻蝕層;在所述第一阻蝕層和所述孔壁上形成第二銅層;去除所述第一阻蝕層上的第二銅層;去除所述第一阻蝕層;由此,通過一次形成表面銅,多次形成孔銅,能夠通過以第一阻蝕層的形成來控制減銅量,通過第一阻蝕層的蝕刻控制減銅的均勻性,有效保證了表面銅的厚度和均勻性;這種方法流程復雜、制造時間很長、成本也很高。
觀察切片的時候可以看到,在銅層之間總有一條細線(見圖1)。
圖1 銅層之間存在的分界線
這一條細線是兩層銅之間的分界線,類似于樹木的年輪,當表面那一層銅受到外界足夠大的剝離力之時,會從此分界線處分離。
如果在表面制作成網(wǎng)狀銅箔,在剝離的時候結合處受到的剝離力是平面銅箔的兩倍以上,而銅箔與底銅的結合力又會降低至平面銅箔的一半以下,所以在剝離的時候會形成相差4倍以上的剝離效果,網(wǎng)狀銅箔與底銅之間的結合層是最薄弱之處,在剝離的時候網(wǎng)狀結構形成均勻的剝離效果。
在表面的底銅電鍍上一層可剝網(wǎng)狀的銅箔,這層網(wǎng)狀的銅箔在電鍍的時候起到均勻分布電流的作用,從而保證孔內和表面都均勻地電鍍上一層銅。
為了增加孔內電鍍銅與孔壁銅的結合力,孔壁銅需要進行微蝕粗化加大結合力,為了減小表面網(wǎng)狀銅箔與底銅的結合力,需要對表面的底銅在電鍍前進行拋光。
孔壁銅粗化之后與電鍍銅結合緊密,因為有孔環(huán)抗鍍膜的隔離作用,剝除表面網(wǎng)狀銅箔時對孔內電鍍銅沒有剝離力,剝除網(wǎng)狀銅箔之后就達成了孔內銅厚大于25 μm,而表面銅厚小于25 μm的要求。
剝離網(wǎng)狀銅箔之后,為了增加電鍍銅與孔內壁銅的結合強度,需要進行烘烤,以讓結合面的銅互相擴散,形成更強的結合力(見圖2)。
圖2 擴散界面的形成過程
制作網(wǎng)狀銅箔,看是否可以輕易的剝離掉網(wǎng)狀銅箔。
在內層覆銅板上涂覆濕膜,并制作50 μm的方盤,再電鍍33 μm的銅,電鍍后退膜然后手工剝離網(wǎng)狀銅箔。剝離操作非常容易,剝離面干凈無殘留,剝離下來的銅箔背面狀態(tài)(見圖3)。
圖3 剝離下來的銅層背面狀態(tài)(孔眼50 μm)
為實現(xiàn)制作出孔銅厚度大于25 μm而表面銅厚度小于25 μm的要求,采用流程是:S1沉銅和電鍍第一銅→S2微蝕粗化孔銅和拋光表面→S3在表面制作出點狀和孔環(huán)抗鍍膜→S4電鍍第二銅形成網(wǎng)狀銅箔→S5退膜、剝離網(wǎng)狀銅箔后進行烘烤→S6研磨表面后繼續(xù)進行外層線路的制作。流程說明如下:
S1:按照正常生產(chǎn)流程進行到外層沉銅后的板,底銅厚度為18 μm,進行電鍍第一層銅,電鍍銅厚度為5 μm。
S2:對整板進行微蝕粗化,微蝕量1 μm;微蝕后采用針刷對表面進行拋光,針刷磨料顆粒為600目碳化硅顆粒。
S3:采用30 μm厚度的干膜進行正常生產(chǎn)(貼膜、曝光、顯影),干膜圖形為距金屬化孔邊100 μm的位置抗鍍膜形成100 μm的孔環(huán),孔環(huán)以外的位置分布均勻的200 μm的方塊(見圖4)。
圖4 可剝網(wǎng)狀銅箔的干膜圖形
S4:進行電鍍第二次銅,電鍍厚度為25 μm,在孔內電鍍上一層銅,表面也電鍍上了一層銅,表面的電鍍銅形成網(wǎng)狀銅層。
S5:退膜、手工剝離表面網(wǎng)狀的銅層,對剝離后的板進行烘烤,烘烤溫度150 ℃、1 h(見圖5、圖6)。
圖5 退膜后的網(wǎng)狀銅層
圖6 手工剝離了的網(wǎng)狀銅層及底銅
S6:進行普通的表面不織布研磨,不織布研磨砂粒為600目,把銅面研磨平整,進入普通外層線路的制作流程。
在以上S5中有一個烘烤的行為,是為了增加電鍍銅與孔內壁銅的結合強度,需要進行加溫加壓,以讓結合面的銅互相擴散,形成更強的結合力。
為此進行試驗驗證:
(1)剝除掉部分網(wǎng)狀銅箔,然后把沒有剝除網(wǎng)狀銅箔的部分進行烘烤150 ℃、1 h,再手工剝除。結果:剝除不掉。
(2)把電鍍后形成網(wǎng)狀銅箔的板放入真空層壓機進行常規(guī)層壓,壓力最大:3 Mpa(30 kg/cm2),溫度最高180 ℃,時間3 h;然后進行切片觀察,結果分界線正常無分離(見圖7)。
圖7 可剝網(wǎng)狀銅箔與底銅的分界線
經(jīng)過本方法的處理,可以把孔銅的厚度做到很大而表面銅厚做到很小(見圖8)。
圖8 孔上電鍍切片
本方法的制作過程簡單,直接采用一般線路板廠所常用的設備、材料和加工參數(shù)。本方法還可以用來運用在盲孔電鍍板、填孔電鍍板上,也可以使用在電鍍銅柱、凸臺等等類型的電路板上。
采用類似的方法,還可以制作出鋰電池用的網(wǎng)狀銅箔(見圖9),相對于中國專利文獻CN 108950608 B的方法,具有更加簡單和成本更低的優(yōu)勢。采用網(wǎng)狀銅箔充當負極集流體可大幅降低鋰電池中所需銅箔重量的同時,極大通過三維結構的方式提高了電極材料與集電體的粘合性,且增大質量比表面積進而增加表面電極材料涂覆量,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容量和循環(huán)性能,長期使用也能確保電池的可靠性。
圖9 鋰電池用網(wǎng)狀銅箔
采用本方法制作出的網(wǎng)狀銅箔不僅可以運用在電路板行業(yè)作為減薄表面銅箔厚度,電鍍銅柱,開辟了一個新的工藝方向;而且還可以用來作為鋰電池行業(yè)的電極、電磁屏蔽的網(wǎng)狀銅箔,甚至可以利用導電和微米級篩分作用,用來消毒、微濾和微電解協(xié)同作用進行自來水凈化和污水處理等,具有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