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宏 毛衛(wèi)蘭
(1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中醫(yī)院,江西 宜春 330800;2 宜春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有研究指出,雖然指南中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抗凝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也在國內外應用較為廣泛以及普遍,而近些年來也在不斷地出現循證醫(yī)學證據,證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腦梗死患者的有效性[1]。腦梗死多是由于腦部缺氧、缺血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導致腦部栓塞或者是壞死。該疾病發(fā)生的病理機制復雜,而且致病因素多,通常在發(fā)生后進行緊急溶栓治療,可改善腦部血液供應,且需要持續(xù)進行抗凝治療,以便于恢復神經功能[2-3]。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是臨床上常用的抗凝藥物,且抗凝效果均得以證實,筆者就阿司匹林單用以及聯合氯吡格雷用藥的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84例患者,就診的時間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隨機在對照組中抽取24例男性、18例女性患者;在觀察組中抽取25例男性、17例女性患者。納入標準:患者符合《2018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中腦梗死的診斷;患者的年齡低于80歲;患者發(fā)病時間短于1周;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條件:患者實施血管外科緊急治療;患者伴有腦出血、血液兇彈疾?。换颊邔Ρ狙芯康乃幬镞^敏;患者伴有肝、腎、心等臟器功能的嚴重損害。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46~78歲,平均(65.52±4.10)歲。對照組患者年齡45~78歲,平均(65.89±4.06)歲。兩組的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診斷為腦梗死后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同時給予保護腦組織、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且接受予阿司匹林片(廠家: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21,規(guī)格:100 mg)口服,用法:每次100 mg,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維)[廠家: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410,規(guī)格:75 mg]口服,用法:每次75 mg,每日1次。兩組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凝血指標進行測定,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②筆者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估[5],包含患者的肢體功能、意識水平、感覺、忽視、構音障礙等。共有42分,患者得分<3分,則梗死程度較輕;患者得分>6分,則存在大動脈阻塞;患者得分>15分,則有較大梗死面積。③統(tǒng)計并分析三組治療后的效果[6]。顯效:患者的眩暈、行走不穩(wěn)、眼震、一過性視物成雙等癥狀改善,并在4 h內被控制,30 d內未發(fā)生類似癥狀;好轉:患者的臨床癥狀在48~72 h內被控制,且于30 d內沒有發(fā)生功能相應的癥狀;無效:患者的各項癥狀沒有緩解,病情無變化。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好轉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在SPSS 軟件中輸入本次研究所獲的數據,并利用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用頻數來表示,兩組間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凝血指標對比 兩組治療前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相比不具具有差異性(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相比無差異,觀察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較對照組長(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 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有差異,aP<0.05。
2.3 治療后效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治療后兩組患者效果對比[n(%)]
腦梗死根據病程可以分為急性期、恢復期以及后遺癥期,因此對該疾病的治療,也要通過分型分別給予不同干預,以便于降低腦疝、腦水腫的發(fā)生率,且給予抗凝治療的目的在于腦梗死疾病發(fā)作早期,防止遠端小血管繼發(fā)性血栓形成,以恢復側支循環(huán)。相關研究[7]指出,腦梗死組織的周邊存在缺血半暗帶,因此在一定時間內恢復缺血半暗帶,是縮小腦梗死面積的治療基礎。另外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多存在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血小板被活化、激活,也是促進腦梗死發(fā)展的關鍵性效用,故而在此過程中,持續(xù)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進行干預,可明顯改善腦缺血狀態(tài),促進腦組織功能、神經等的恢復[8]。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藥物,其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繼而抑制血栓在體內的形成;另外該藥物屬于心腦血管二級預防的首選藥物,可產生預期效用,也被稱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作用于人體后能夠與環(huán)氧合酶多肽結合,并抑制血栓素A2,可有效防止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有效保護腦部神經。有研究[9]指出,高劑量的阿司匹林能夠發(fā)揮較好抗血小板聚集效用,明顯起到了抗感染、抗自由基、抗氧化的效用,繼而能夠強有力地發(fā)揮保護大腦作用,也利于恢復腦部神經。但是臨床實踐顯示阿司匹林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大,對機體造成的傷害大,因此醫(yī)師需要結合患者的情況嚴格把控劑量,以便于起到較好效用情況下,減少機體損害。
氯吡格雷屬于噻吩并吡啶類衍生物,藥物本身不具有活性,作用人體后被小腸吸收、分解,通過腸道排出,少數CYP450代謝為活性產物;另外該藥物是有效的ADP受體拮抗藥,通過不可逆地與血小板表面ADP受體結合,以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再者氯吡格雷已經被證實在預防腦血管不良事件中有著重要效用,尤其是作用于心肌梗死或者腦梗死患者中效果明顯高于阿司匹林,且用藥的安全性高。
筆者聯合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于腦梗死患者中,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通過研究可知,阿司匹林不能抑制活化的血小板,也就不能夠將環(huán)氧酶旁路、環(huán)氧化酶途徑進行阻礙,故而患者的病情不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也說明單獨使用阿司匹林的效用不佳,而加用氯吡格雷后,可抑制血小板活化途徑,進而控制疾病進展;二者協同作用后,阿司匹林被人體吸收后的作用時間快,能夠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當氯吡格雷發(fā)揮作用后,則可以對活化的血小板進行控制,改善了血液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顯示:較之對照組,觀察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較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是最常用的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指標,腦梗死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引發(fā)血管堵塞,則血流減慢,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后,則明顯改善了凝血狀態(tài),血液流通速度加快,也利于梗死面積的縮小。筆者對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可知,觀察組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作用于腦梗死患者后,明顯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改善了腦部血液狀態(tài),繼而迅速恢復腦部供血,使得腦組織功能以及神經得以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血液狀態(tài)、腦梗死面積得以改善,促進了治療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