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安徽省桐城市林業(yè)局,安徽 桐城 231404)
濕地松( Pinus elliottii Engelm), 濕地松的松脂含量高,質量好,所以我國從80 年代開始大量引進,現(xiàn)在作為用材林、紙漿林及采脂的重要樹種。安徽在 “五. 八” 綠化期間,被列為國家速生豐產林和 “世界銀行” 項目的造林樹種,成為主要造林樹種之一。
濕地松適應性比較強,我國許多地方都可以引進,濕地松原產于美國,由于已長期適應了所在地的環(huán)境,所以引進時大多在同緯度地區(qū)進栽植,如果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過大,也會給它的生長發(fā)育帶來影響,甚至不適而被淘汰。根據(jù)引進的實踐經驗,濕地松的適生范圍廣,江淮地區(qū),江南地區(qū)目前生長良好,樹形高大,樹干粗壯、筆直。濕地松要求氣候溫暖濕潤,江南地區(qū)夏天高溫多雨,適合生長。濕地松對土壤要求不高,除碳酸鹽土壤外均能生長。無論在石礫上,砂質土,黃黏土黃紅壤以及丘陵崗地的石質薄土層上均能生長。濕地松喜酸性和微酸性的土壤,微酸性土壤更適合生長,PH值7.0 的中性土壤也能夠生長。
濕地松是南方速生樹種之一,這也是我國引進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它能快速成林,樹形大小中等,樹干粗,幾乎不彎曲,出材率比較高,但壽命不太長。成熟木平均高達12-25m,胸徑50cm左右。
根系具有菌根菌與之共生性:菌根對濕地松的生長有很大促進作用。菌根菌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菌根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幫助植物生長。濕地松育苗地、造林地若缺乏菌根菌,就無法形成菌根,因此,在育苗時,或者在造林前進行人工接種菌根菌,以促進林木速生豐產。幼苗如果沒有菌根,苗木會生長不良。
具有多次抽梢速生性:濕地松在一年中有多次抽梢,在江淮地區(qū)、江南地區(qū),一般一年有3 次抽梢,時間大多在6、7、8 月份,如果氣溫高,雨量充沛,1 年有4、5 次抽梢。
開花結實特性:濕地松一般要10-15年生左右才開始開花結果,要達到旺盛的生殖成熟期則需20 年左右,如果采集種子,最好在生殖成熟期采摘。
抗風力較強:濕地松根系發(fā)達,樹干粗壯,抗風力較強,可在沿江、湖泊的大堤內側栽植濕地松作防護林。
濕地松木材較硬,結構粗,紋理通直,可作為礦柱,電柱等。它的出材率較高,可作為建筑材料,也是優(yōu)良的紙漿材料,特別是濕地松的輪伐期較馬尾松短,用作造紙用材林經營要比馬尾松來得快。更重要的是,它是重要的產脂樹種,濕地松是世界上26種采脂松樹中采脂量最高的樹種,其松脂質量好,松香不易結晶,所以在選擇造林時,把它作為用材林和紙漿林栽植,還可以作為松脂林來培育。在取得木材和紙漿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松節(jié)油、松脂等林副產品。
我國引種栽植濕地松年限還不長,對其培育經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系統(tǒng),許多工作還在探索之中。對濕地松的培育目標,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 (1) 用材林經營。濕地松為速生樹種,選擇比較好的生態(tài)條件,縮短培育周期。(2) 脂材兩用林經營。根據(jù)濕地松生長迅速和富含松脂的特性,在取得木材的效益的同時,更多的取得樹脂效益,所以對造林地的選擇有更高的要求,在立地條件較好、集中成片的坡地營建脂材兩用林基地。注意選擇交通方便的地方,可以降低運輸?shù)确矫娴某杀尽?3) 短輪伐期紙漿林經營。我國人口比較多,用紙量很大。所以木材供不應求,用木漿造紙的比重非常小,我國每年都要大量進口木漿。故營建短輪伐期紙漿林基地是我國一項重要任務,可以解決我國造紙原料不足,減少從國外進口。
濕地松對立地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為達到早期速生和培育中徑材,應必須選擇好的適宜的立地,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整地是濕地松速生豐產的重要條件。由于其根系擴展迅速,需要疏松的土壤條件;菌根對濕地松生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它能吸收更多的水養(yǎng)分促進林木生長,但菌根的形成和發(fā)育也需要疏松的土壤條件。
一般有3 種不同整地方式:全面整地,在坡度比較小,地勢平坦的坡地或山腳平緩的臺地,整地不會造成水土流失,采取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在坡度15-25°的中下坡地,水土流失中等,故采取帶墾挖穴整地;塊狀整地,在坡度比較大的坡地中部,整地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夏天還容易造成塌方等現(xiàn)象,宜采用塊狀挖穴整地,最大限度減少水土和養(yǎng)分流失。
造林初期由于春天溫度升高,夏季高溫多雨,林地苗木還小,空隙大,容易滋生雜草,會與幼樹爭奪水、養(yǎng)分。因此,在栽植后頭幾年,根據(jù)實際情況,除草1-2 次,既能除去雜草,又能切斷土壤中的毛細血管,減少水分蒸發(fā),提高土壤的透氣能力,雜草埋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在除草的過程中,對幼苗的培土和其它管理,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每年至少松土除草1 次,一般不宜過深,深度在20 厘米左右即可,這樣提高土壤蓄水和透氣能力,利于根系擴展發(fā)育。結合除草將嫩草理人土壤中,增加上壤中的有機肥料,促進幼林生長。在栽植后第一年,在除草過程中,還應該對幼樹的四周進行培土,如有栽植不實的,還要打實,在四周培土,這樣可以提搞苗木的成活率,減少后期補植成本。對于丘陵崗地堅實的黏盤黃棕壤林地,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都較差,在幼林期問要深翻一次, 改善土壤的蓄水和透氣性,促進林木生長發(fā)育。
一種具有效益的撫育方式是林糧間作。苗木栽后到幼林郁閉前這幾年間,林中的空地,會滋生雜草,如果在林中空地上間種一些低稈農作物,如花生,豆類,或中藥材之類,通過對這些作物的管理,既促進了間作物的生長,也對濕地松的生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做到以短養(yǎng)長,減少了松土除草的費用,降低了造林成本。
林地的施肥是一項重要管理措施,在林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施用多種肥料,濕地松在幼年多施磷肥,4-5年之后,多施氮肥,有條件的,施用一些有機肥,效果更佳。
濕地松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長勢較好,5 年之后基本上就能郁閉,為了促進濕地松較快生長,要及時修除枯死枝、下腳枝以及病蟲枝,讓林內通風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