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罡 孫曉莉 祖元剛 趙修華*
(1.東北林業(yè)大學森林植物生態(tài)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哈爾濱 150040; 2.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哈爾濱 150040; 3.廈門涌泉集團有限公司,廈門 361023; 4.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25)
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被譽為中國的國花,栽培歷史悠久、地域廣泛,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是我國特有的木本花卉[1]。經(jīng)過千余年的培育,牡丹形成了眾多栽培品種,其中鳳丹牡丹(Paeoniaostii)和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T.Hong et J.J.Li)是經(jīng)國家衛(wèi)生部批準可以作為牡丹籽油制備原料的油用牡丹[2~3]。隨著油用牡丹產業(yè)的備受關注關于牡丹籽油提取技術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提取方法對牡丹籽油產品質量,如外觀、營養(yǎng)成分、風味物質以及有毒有害雜質含量等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采取正確的提取方法是提高牡丹籽油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4]。
壓榨法是通過物理手段打開植物細胞壁,然后采用加壓法將油脂從加工原料中提取出來的方法[5]。按照壓榨時采用不同的壓榨原理分為液壓榨取法和螺旋榨取法。螺旋榨取法相較于液壓榨取法的主要優(yōu)點是工藝簡單,生產設備投資較小,同時能夠最大程度的保持油脂的營養(yǎng)成分和天然風味。牡丹籽油提取中采用螺旋壓榨法既不會有溶劑法的溶劑殘留問題,也不會像微波輔助提取法和超臨界CO2提取法增加大量的能耗成本[6~7]。而壓榨牡丹籽油酸價高是目前壓榨牡丹籽油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適溫壓榨牡丹籽油工藝可以很好的解決酸價高的問題。適溫壓榨牡丹籽油是將壓榨過程的溫度控制在80℃以下所得牡丹籽油。相較于傳統(tǒng)壓榨其優(yōu)勢有:工藝簡單、出油率高、出油品質高等[8]。
1.1.1 原料與試劑
牡丹種子為2017年7月采收于山東省菏澤市的鳳丹牡丹種子,恒溫4℃保存;正己烷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HPLC級);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等均為Tianjin Kemiou Chemical Reagent Co.(分析純);去離子水為實驗室自制。
1.1.2 儀器與設備
螺旋壓榨機為長春市長白山榨油機廠6yl-95型榨油機;溫度和壓力檢測設備為上海繹捷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R2100E-A04記錄儀與蘇州合泉儀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PT124G-111高溫熔體壓力傳感器自組裝裝置;7890A-5975C氣相-質譜聯(lián)用儀;UV-5500PC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DENVER型電子分析天平;B-491熱水浴鍋;MODEL 7049-50真空泵等。
1.2.1 牡丹種子預處理
牡丹種子通過多級篩、去雜將雜質和癟種去除,分為不同大小等級的牡丹種子進行脫殼,這樣可以保證脫殼率,脫殼的牡丹種仁粉碎過1目篩備用[9]。
1.2.2 適溫壓榨牡丹籽油工藝
將一定含水率的牡丹種仁粉加入進料器中設定進料速度,調節(jié)螺旋壓榨機的壓榨壓力、設定壓榨溫度,同時啟動榨油機和進料器,壓榨提取結束后將收集瓶中的毛油進行過濾即得到牡丹籽油,每組試驗重復4次計算平均出油率[10]。
1.2.3 響應面優(yōu)化
為探索適溫壓榨牡丹籽油過程中多個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我們總結關于適溫壓榨牡丹籽油單因素實驗結果,根據(jù)Box-Behnken實驗設計原理選取種仁含水率、壓榨溫度、壓力與進料速度4個因素3個水平應用響應面分析方法進行單次工藝參數(shù)的優(yōu)化實驗,最大程度的對牡丹籽中的牡丹籽油進行提取[11]。
表1 實驗因素水平表
1.3.1 組成成分檢測
采用GC-MS對提取的牡丹籽油進行組成成分分析。由于油脂中的脂肪酸的沸點較高因此不宜直接進行GC-MS分析,故需要對脂肪酸進行甲酯化。脂肪酸的甲酯化方法一般分為兩類:酸催化和堿催化。本文采用酸催化法對牡丹籽油進行甲酯化后進行GC-MS檢測,取油脂樣品100 μL放入50 mL塑料離心管中,向其中依次加入10 mL正己烷以及10 mL 2% H2SO4甲醇溶液,搖勻3 min,于常溫下放置2 h或60℃加熱30 min,然后再加10 mL蒸餾水,搖勻2 min,等分層清晰后取上清液定溶至25 mL再稀釋10倍過濾后作為色譜分析試樣[12~13]。
GC檢測條件:HP-5MS型石英毛細管柱(30 mm×0.25 mm×0.25 μm);柱溫150~240℃,以5 ℃·min-1程序升溫;進樣口溫度250℃;柱前壓13.332 psi;進樣量0.1 μL;載氣為高純氦氣。MS條件:電離方式EI;電子能量70 eV;傳輸線溫度250℃;離子源溫度230℃;四級桿溫度150℃;質量掃描范圍35~450 amu;采用wiley7n.1譜庫檢索。
1.3.2 過氧化值檢測
過氧化值檢測方法:過氧化值的測定參照GB/T 5538-2005/ISO 3960國家及國際通用檢測方法反應原理如下:RCHOOCHR’+2KI→K2I+I2+RCHOCHR’;I2+2NaS2O3→NaS4O6+2NaI。具體步驟稱取10 g的牡丹籽油于250 mL的碘量瓶中,緩慢加入30 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溶液體積比為2∶3后加入1 mL飽和KI溶液,加塞、搖勻后于暗處反應3~5 min,反應結束后加100 mL冷卻水,搖勻后立即用0.001 mol·L-1NaS2O3滴定,滴定至淺黃色后利用淀粉指示劑滴定至藍色完全消失,同時做空白對照試驗[14]。
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P為過氧化值(mmol·kg-1);V為牡丹籽油所耗NaS2O3的體積(mL);V0為空白樣所耗NaS2O3的體積(mL);c為NaS2O3實際濃度(mol·L-1);m為牡丹籽油的質量(g)。
1.3.3 酸價檢測
酸價測定參照GB/T 5530-2005執(zhí)行:稱取均勻試樣3~5 g注入錐形瓶中,加入50 mL用0.1 mol·L-1NaOH標準溶液新滴定至中性的乙醚—乙醇混合溶劑(v/v=2/1),搖動使試樣溶解,再加三滴酚酞指示劑,用0.1 mol·L-1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出現(xiàn)微紅色且30 s內不消失,記下消耗NaOH標準溶液的體積[15]。油脂酸值按下列公式計算:
酸值(mg NaOH·g-1)=V×N×40/W×1 000
(2)
式中:V為滴定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mL);N為NaOH標準溶液的摩爾濃度(mol·L-1);W為牡丹籽油質量(g);40為NaOH的摩爾質量(g·mol-1)。
通過單因素實驗最終確定Box-Behnken優(yōu)化實驗的4個中心實驗條件是含水率為6.5%、壓榨溫度為70℃、壓力為4.5 MPa、進料速度1 600 g·min-1,用以估計實驗誤差,最終優(yōu)化實驗結果見表2。
表2 Box-Behnken法實驗方案及實驗結果
Table 2 Design matrix and responses of Box-Behnken design
實驗序號Batch No.變量水平編碼Coded variables levelsABCD出油率Oil yield(%)1001-121.8320-10120.79300-1121.864-100-120.795-110018.486000023.937000023.098-10-1022.099000023.0710-1-10017.7111110018.48120-10-121.4413001122.0714011022.8115010-123.28160-11020.1317-101019.981810-1021.1419000024.8520000023.2221101022.1522010122.572301-1021.98240-1-1016.50251-10017.4326100122.132700-1-121.3228100-122.1029-100117.43
通過二階經(jīng)驗模型對變量的響應行為進行表征,進行回歸擬合分析后可以得到牡丹籽油出油率與牡丹籽油壓榨中的各個主要影響因素變量的二階方程如下:
Y(%)=-137.090 17+9.020 34A+1.671 54B+36.634 08C-0.016 689D+3.190 46E-003AB+0.374 48AC+2.820 96E-003AD-0.026 471BC-5.077 32E-006BD+8.488 61E-004CD-1.166 81A2-0.010 719B2-4.198 80C2-2.020 78E-006D2
從表3中SAS RSREG回歸分析結果可知,方程回歸顯著,說明實驗方法可靠,使用該方程模擬分析可行。表明實驗因子對響應值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交互作用也有很大的關系,二次項對響應值的影響相對較小。這和模型回歸中的線性和平方項影響顯著相對應。
表3 Box-Behnken法得率結果實驗模型方差分析
從圖1B可知出油率隨壓力和含水率的提升呈先提高后下降的趨勢,且二者有明顯的交互作用。含水量一定時,在高壓區(qū)和低壓區(qū)的出油率較低,這主要是因為壓力的升高可以有效地打開細胞壁和纖維結構讓油脂得到有效的釋放,而壓力過高使得物料固液界面吸附作用增加,從而使出油率降低。
從圖1D可知,壓榨溫度和壓力之間有較明顯的交互作用。種子中的油脂隨溫度的升高粘度降低,使其更容易從種子細胞中釋放出來,但溫度過高在壓力和溫度的雙重作用下會使物料在榨膛內流動性增加,降低出油率。
通過Design Expert 8.0軟件進行多元非線性回歸分析得到壓榨制備牡丹籽油最佳制備工藝條件為:壓力4.6 MPa、進料速度1 600 g·min-1、壓榨溫度73℃、含水率4.6%,理論最大出油率為23%。本實驗針對優(yōu)化制備條件進行了3次平行試驗,出油率為23.11%,平均殘油率為7.02%,與優(yōu)化結果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優(yōu)化實驗要求。以下實驗所用牡丹籽油均為最佳制備條件下制備所得。
2.2.1 組成成分檢測
牡丹籽油進行甲酯化處理后采用GC-MS對其主要成分進行分析,結合人工圖譜解析,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確定了牡丹籽油中主要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各組成成分及其相對含量見表4。
表4 氣質聯(lián)用分析牡丹籽油主要成分及相對含量
Table 4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content of the peony seed oil by GC-MS analysis
分子式Molecular formula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牡丹籽油Peony seed oilC16H32O2256.427.23%C18H36O2284.481.60%C18H34O2282.4722.40%C18H32O2280.4427.25%C18H30O2278.4340.71%
經(jīng)檢測適溫壓榨提取的牡丹籽油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為90.36%,其中亞麻酸含量為40.71%、亞油酸含量為27.25%、油酸含量為22.40%;飽和脂肪酸中棕櫚酸含量為7.23%、硬脂酸為1.60%。經(jīng)檢測各組分含量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行業(yè)標準LS/T 3242-2014》牡丹籽油中相應組分含量的質量標準。
2.2.2 過氧化值檢測
過氧化值檢測主要檢測油脂自動氧化反應中生成的一級反應產物即過氧化物的積累量。以1 kg油脂樣品中自動氧化產生的過氧化物的物質的量來表示(mmol·kg-1)。通常情況下過氧化值是評價優(yōu)質品質的最重要的質量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行業(yè)標準LS/T 3242-2014》牡丹籽油為1.56 mmol·kg-1,過氧化值不得高于7.5 mmol·kg-1。經(jīng)檢測,經(jīng)壓榨提取的牡丹籽油過氧化值符合牡丹籽油行業(yè)標準。
2.2.3 酸價檢測
油脂的酸價為中和1 g油脂中游離脂肪酸(FFA)所需要的氫氧化鉀(KOH)的質量(mg)。酸價是評價油脂的精煉程度、品質好壞甚至FFA含量的主要檢測指標。如果食用油中FFA含量越高則油脂的品質越差,且越容易氧化和燃燒。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行業(yè)標準LS/T 3242-2014》中規(guī)定牡丹籽油中的酸值不得高于3.0 mg KOH·g-1。從中不難看出,經(jīng)檢測適溫壓榨提取的牡丹籽油酸價為2.61 mg·g-1符合國家標準。
利用Design Expert 8.0軟件進行適溫壓榨牡丹籽油提取工藝條件的多元非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模型擬合程度高,實驗誤差小,最終得到適溫壓榨制備牡丹籽油最佳制備工藝為:壓力4.6 MPa、進料速度1 600 g·min-1、壓榨溫度73℃、含水率4.6%;所得最大出油率為23.11%,殘油率為7.02%。經(jīng)檢測最佳制備條件提取的牡丹籽油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為90.36%,其中亞麻酸含量為40.71%、亞油酸含量為27.25%、油酸含量為22.40%、飽和脂肪酸中棕櫚酸含量為7.23%、硬脂酸為1.60%。牡丹籽油酸價為2.61 mg·g-1、過氧化值為1.56 mmol·kg-1。所有檢測結果均高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行業(yè)標準LS/T 3242-2014》牡丹籽油中質量標準的要求。因此,在保證出油率的前提下壓榨牡丹籽油可以將溫度控制在80℃以下,而且各理化指標均優(yōu)于行業(yè)標準。這種方法能有效地保證牡丹籽油中營養(yǎng)成分及伴隨物不被破壞,為進一步探索低溫壓榨牡丹籽油工藝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