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德松,鄭 遠,王業(yè)伍
(浙江大學 物理系,浙江 杭州 310058)
物理實驗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課程,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能力提高和品格塑造具有理論課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決定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基礎。探索注重個性發(fā)展和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是目前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5]。創(chuàng)新能力有賴于一定的基本能力與素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有可能建立[6-14]。我校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始終堅持夯實基礎、強調實踐、鼓勵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以下介紹我們在物理拔尖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對物理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我校物理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于2010 年啟動,十年來始終以培養(yǎng)物理學科領域領軍人物為宗旨,注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過程,實施科學思想的養(yǎng)成和科學能力的訓練。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整合了各種教學資源,構建了適合拔尖人才培養(yǎng)的實驗教學體系,基本滿足了物理學科拔尖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培養(yǎng)需求。
大學物理實驗本身具有教學內容的基礎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性等特點,其目標是為學生夯實基礎、筑牢根基,而物理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校物理實驗教學中心調動物理學系教學科研一線的全部教授,組建了秉承“強化基礎、激發(fā)興趣、提升能力、驅動創(chuàng)新”理念的實驗教學團隊。在強化學生基本實驗技能、數據采集與數據處理訓練的基礎上,構建了由教授指導、以各研究所為基地的本科生實驗教學平臺,包括科研基礎訓練平臺、科研能力訓練平臺和特色專業(yè)研究平臺[2],有序進行由科研成果向物理實驗教學的轉化,以科研成果反哺實驗教學,保證實驗教學與教學資源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
通過對物理現(xiàn)象與過程的展示,物理演示實驗把難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論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圖像,消除了學生在學習中因抽象、枯燥而產生的厭煩心理。將物理演示實驗納入物理實驗教學,并在理論教學課堂上以物理演示實驗為載體,能夠打破理論與實驗教學的界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選擇理論知識點作為研究選題,制作相應的演示儀器,強化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效果。從實驗選題設計到裝置搭建測量,從數據采集分析到物理建模模擬,直至最后的成果總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使學生的實驗素質得到全方位提升。這一演示教學突出了過程互動性,加強了理論知識的課堂講授效果,豐富了實驗教學手段,改進了現(xiàn)有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消除了學生的被動心理,激發(fā)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得益彰。尤其各環(huán)節(jié)順暢銜接的進階式學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在激發(fā)學生求知熱情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開拓了學生的科學視野。
以2019 年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第6 題為例。該題為用吸管吹氣使兩顆相連的鋼球高速旋轉問題(hurricane balls),這是經典剛體力學教學的一個生動而全面的實例。一般在理論教學中,往往是先通過演示兩顆鋼球的運動狀態(tài)(見圖1),使學生清晰地觀察物理現(xiàn)象并很快進入學習情境,然后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圖文并貌的受力分析,將與剛球相關的轉矩、轉動慣量、角速度、質量、幾何尺寸及摩擦力等概念通過拉格朗日量以方程形式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從演示實驗到理論模型的過渡,理論教學便可在此基礎上展開。
圖1 剛體運動示意圖
而在實驗教學中,應區(qū)別于理論教學,適當減少公式推導,使學生抓住如下關鍵物理規(guī)律:①當兩鋼球轉速較高時,受摩擦力作用進入無滑滾動狀態(tài),從而抬升一側鋼球;②在無滑滾動限制下,抬升角與小球轉動角速度以一固定形式正相關;③存在小于90°的最大抬升角,它與兩顆小球在兩個垂直方向上的轉動慣量有關。
通過分析不同半徑鋼球的運動規(guī)律,結合高速攝像記錄實時數據,分析鋼球半徑、剛體轉動角速度以及抬升角之間的關系,如圖2 所示。驗證了抬升角與轉動角速度及鋼球半徑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圖2 抬升角與轉動角速度的關系
教學的價值在很大程度是產生于過程的。只有采用與教學體系相適應的考評方法,才能全面釋放教學潛力。在成績評定中,采取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定方式,并增大過程考評所占比重,力求使基礎理論學習與實驗技能訓練完美結合。通過演示實驗教學、研究型課題自主學習、開放實驗室、線上線下聯(lián)動等措施,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實踐時間,也使教師能通過更多維度考察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教師通過組織口頭匯報、討論辨析、數據報告等,能夠實現(xiàn)對實驗教學的過程評價管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意識和實驗行為方式,使學生逐步擺脫由灌輸式實驗教學產生的被動感,取而代之的是由興趣帶來的自發(fā)的積極投入。
我們將學科競賽融入實驗教學,引導學生自選研究題目,提煉物理內涵豐富的競賽問題,與實驗教學選題緊密融合,由教師團隊協(xié)作配合,給學生提供銜接緊密的教學過渡,實現(xiàn)實驗與理論、競賽與教學的高質量融合。這些學科競賽包括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CUPT)、中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浙江省大學生物理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等。這一舉措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整體學業(yè)水平,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嚴謹的科學作風,將本科生科研能力、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落實到了物理實驗教學的全過程。同時,將競賽與教學相結合進行演示實驗儀器的創(chuàng)新,喚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將知識的吸收與運用過程完美結合。例如,在“物理學實驗II、III”課程中,將競賽內容融入其中,以競賽促教學,使學生主動調研物理教材和科研文獻,自發(fā)思考理論模型的建立、實驗裝置設計、測量方案制定等,并自主完成處理實驗數據、歸納研究結果、形成研究結論,最終完成實驗課程的全過程。
自2015 年以來,我校代表隊在全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獲三次特等獎、兩次一等獎,在華東地區(qū)物理學術競賽獲一次特等獎,在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獲三個一等獎,在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浙江大學大學生物理創(chuàng)新競賽(實驗和理論)獲八個一等獎,在2017 年浙江省第十五屆挑戰(zhàn)杯·富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特等獎,在第十五屆“挑戰(zhàn)杯”中國銀行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一等獎。在歷年參加競賽的學生中,有13 名學生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深造,并有學生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Optics Express》等期刊發(fā)表文章40 余篇。10 余件由學生結合各種學科競賽開發(fā)的優(yōu)秀作品投入演示實驗教學,包括超聲懸浮、μ子探測、多吸引子混沌電路、旋風小球等,其中多吸引子 混沌電路裝置獲2016 年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實驗教學自制儀器評比二等獎,并已在國內多個高校物理實驗教學中推廣使用。
我們的教學模式打破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界限,形成了由現(xiàn)象到理論、由直觀到抽象、由淺顯到深刻的循序漸進式的互動教學過程,使學生在物理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受到系統(tǒng)訓練,在初步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嚴謹的科學作風上得到有效培養(yǎng)。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我們給學生提供了緊密銜接的教學過渡,使對本科生實驗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了物理實驗教學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