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濤
陳師曾所繪《北京風俗圖》,葉恭綽前后共有三處題跋,其中最后單獨成冊的跋文內(nèi)容值得探究。葉恭綽在跋文中除去物是人非的寥落慨嘆之外,特意將此作與《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相比較。結(jié)合跋文內(nèi)容、題跋時間、比附對象時代特點分析,可以確信,葉恭綽面對故人舊作欣然提筆之時,已經(jīng)賦予了《北京風俗圖》不一樣的社會價值與歷史意義。
陳師曾作《北京風俗圖》,時間為1915年至1916年間。此冊圖畫共計三十四開,紙本設(shè)色,縱28.5厘米,橫34.7厘米(圖1)。
《花隨人圣庵摭憶》載:
師曾又長于刻印,筆畫雄杰,平視缶廬。其作畫又喜采風,描寫唯妙惟肖,所為《北京風俗畫冊》三十四種,茫父各綴一詞,藝林傳寶。三十四種者:一旗下仕女,二糖胡蘆,三針線箱,四窮拾人,五坤書大鼓,六壓轎嬤嬤,七跑旱船,八菊花擔,九煤掌包,十磨刀人,十一蜜供擔,十二冰車,十三話匣子,十四掏糞夫,十五山背子,十六二弦?guī)煟邌书T鼓,十八趕驢夫,十九火媒撣帚,二十老西兒,二十一潑水夫,二十二算命子,二十三瘠篥手,二十四橐駝,二十五慈航車,二十六喇嘛僧,二十七糕車,二十八人力車,二十九頂力,三十烤番薯,三十一墻有耳,三十二大茶壺,三十三執(zhí)事夫,三十四打鼓挑子,此皆舊京街頭巷尾習見之諸等腳色也?!?〕
三十四開作品所描繪內(nèi)容,均為民初北京街頭日常所習見的民俗。冊頁的扉頁有金城篆書所題“風采宣南”(圖2)與程康隸書“北京風俗”(圖3),前后為此三十四開冊頁題詞共計十二人。
陳師曾創(chuàng)作《北京風俗圖》在題材與畫法上均頗顯新意的冊頁動機,比較主流的解讀,是依作品題材所示,想當然地對應(yīng)于作者的關(guān)懷所在:
陳師曾以真實的筆調(diào)描繪了20世紀初的社會民俗風貌。當時的中國,民主革命的浪潮與封建勢力仍在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袁世凱稱帝、張勛復(fù)辟、護法運動、護國運動等一次次地震蕩著中國。作為一個有民主思想的文人家,他用其敏銳的眼光、幽默的筆調(diào)為我們勾畫了嚴酷的歷史,揭示了處在社會底層的北京市民生活的真相和悲慘命運,表現(xiàn)了他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心,對不平等社會的揭露和抗爭精神,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和人文關(guān)懷的精神是一林相承的、是他所強調(diào)的“人品”和“思想”的文人畫精神在其作品中的具體表現(xiàn)。畫成之后,許多文人畫家如金城、姚茫父等為之題字賦詩,使之更加具有了文人畫的意味,《北京風俗圖》打破了晚清人物畫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類題材的局面,將民主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引人藝術(shù),使藝術(shù)回歸現(xiàn)實生活,這在中國近代人物畫發(fā)展史上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
圖1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之墻有耳、收破爛、旱龍船、貨郎圖 28.5×34.7cm×4 紙本設(shè)色 1915—1916年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2 金城 《北京風俗圖》題詞 28.5cm×34.7cm 紙本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3 程康 《北京風俗圖》題詞 28.5cm×34.7cm 紙本 中國美術(shù)館藏
陳師曾正式發(fā)表《文人畫的價值》一文,是在1921年1月1日出版的《繪學雜志》第2期,在這之前他一直是以力倡中西融合的樂觀形象立足畫界,只是在1920年之后才轉(zhuǎn)變成所謂傳統(tǒng)文人畫的堅定維護者角色。此間緣由,筆者在《重讀陳師曾〈讀畫圖〉》〔3〕一文中已有專門論述?!侗本╋L俗圖》創(chuàng)作于1915年至1916年間,1917年更具前衛(wèi)精神的《讀畫圖》誕生。因此以陳師曾1920年之后的畫學思想與理論修辭,去觀照他1920年之間的畫學實踐,并無太多說服力。而且就畫作本身來說,陳師曾在三十四開畫冊中僅留有一處題記:“牆有耳,牆從缶翁釋,作墻,見缶廬印?!毕骡j“陳朽”白文?。▓D4)。從這句極其中性的表述中,也讀不出任何有關(guān)所謂關(guān)懷民生疾苦抑或體現(xiàn)民主精神、現(xiàn)實主義的意涵。
中國傳統(tǒng)畫史中有關(guān)“風俗”定義,大多與政治教化與政權(quán)塑造相關(guān)聯(lián),反映的是執(zhí)政者或士大夫階層,通過關(guān)懷民風的良莠與否,“再借由移風易俗之修正,穩(wěn)定社會秩序,此乃中國傳統(tǒng)討論風俗的終極目標”〔4〕。此類題材畫作,大多蘊含著相當程度的政治意圖。如清代《胤禛耕織圖》(圖5),正是欲居上位者通過對民間稼穡躬身從事的形象塑造,寓意自我的重農(nóng)理念,“為了討好老皇帝”〔5〕,“其根本目的,在于宣揚、創(chuàng)造并維持一種各安其業(yè)、各擔其責的和平安定的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深遠的象征和社會治理意義”〔6〕。與此相較,《北京風俗圖冊》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畫史概念上的“風俗”拉開了距離,實際更應(yīng)該放置在近代民俗學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去觀照:
民俗學是1846年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創(chuàng)造的,英國于1878年首先成立了“英國民俗學會”,創(chuàng)辦了《民俗學刊》?!癋olklore”由“民眾知識”逐漸成為民俗事象和研究它的學科了。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
中國民俗學之建立,當從辛亥革命(1912)之后說起。魯迅和周作人周氏兄弟在留學日本時,即開始對歌謠、神話等產(chǎn)生了興趣,并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魯迅在1913年12月的教育部《編纂處月刊》上發(fā)表之《擬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中,首先提出建立民俗文化組織的倡議,他說:“當立國民文術(shù)研究會,以理各地歌謠、俚諺、傳說、童話等;詳其意誼,辨其特性,又發(fā)揮而光大之,并以輔翼教育?!敝茏魅嗽?913年12月寫的發(fā)表于紹興縣教育會月刊第4號上的《兒歌之研究》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民俗學”一詞。迨至1918年2月1日,劉半農(nóng)擬定的《北京大學征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在《北京大學日刊》第61號上發(fā)表成立了由劉半農(nóng)、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四教授組成的北京大學歌謠征集處;我國的民俗學運動便從此揭開了序幕〔7〕。
注釋:
〔1〕 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下),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694 頁。
〔2〕 胡建:《陳師曾與〈北京風俗圖〉》,《中國書畫》2006年第6 期。
〔3〕 張濤:《重讀陳師曾〈讀畫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 年第12 期。
〔4〕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2002 年第3 期。
〔5〕〔6〕王加華:《教化與象征:中國古代耕織圖意義探釋》,《文史哲》2018 年第3 期。
〔7〕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巴蜀書社1995 年版,第183 頁。
圖4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之墻有耳 28.5cm×34.7cm 紙本設(shè)色 1915—1916年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5 [清]陳枚(傳)胤禛耕織圖冊 39.4cm×32.7cm 絹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圖6 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之張志魚跋(1930年)、潘語批跋(1925年)28.5cm×34.7cm 紙本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7 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之王秋湄跋 28.5cm×17.4cm 紙本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8 陳師曾《作畫感成詩》(局部)54cm×112cm 紙本 1902年 江西修水縣黃庭堅紀念館
圖9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之趕大車 28.5cm×34.7cm 紙本設(shè)色 中國美術(shù)館藏
成立于1923年的北大風俗調(diào)查會,起初所列“風俗調(diào)查表”中,即強調(diào)到調(diào)查人要對本地習俗多加關(guān)注,所開列的調(diào)查項目中有“婚姻、喪禮、祭禮、家禮、公共集會的習慣、游神和賽會、修飾、玩耍、雜技、乞丐、貨聲、奴仆的情況、慈善事業(yè)、遺棄子女”等〔8〕?!侗本╋L俗圖》中有關(guān)民間北京街頭的百業(yè)描繪,更像是一份視覺意義上的“風俗調(diào)查表”。陳師曾早在1902年留學日本,達七年之久,學習博物學,對于日本浮世繪一類有關(guān)民俗的繪畫形式極為熟悉,同時與魯迅、周作人等關(guān)心民俗學抑或相關(guān)研究的學人多有交往,歸國后所棲身的民初北京,又是民俗學蓬勃興起的重要場域,因此對于這套《北京風俗圖》的創(chuàng)作動因解讀,必須緊密結(jié)合繪者自身經(jīng)歷與時代脈絡(luò)展開:
就此而言,作為新式知識分子一員的陳師曾,對民初流行于歐美、日本、中國之民俗研究若無一定認識,也許就不會以“士大夫”的身份來畫“風俗圖”,且畫的是國都的“陋俗”。而由南方初至北京的陳師曾,以各種街頭面貌來呈現(xiàn)北京,除了展現(xiàn)傳統(tǒng)交人式的關(guān)懷之外,也透露出陳師曾對北京這個作為“中央”的“異域”充滿興趣。他自覺以“北京風俗”四字來概括《北京風俗圖冊》,而不以“市見”“百業(yè)”“流民”等傅流名稱來命名的做法,也顯見陳師曾所認識的“風俗”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認知。因此似乎顯示,生長于民俗研究普受重視時代背景下的陳師曾,并沒有外在于整個大環(huán)境,《北京風俗圖冊》的選材、組成、命名等概念之所以同時見到東、西兩方傳統(tǒng)的交融、互動。甚至形成一種糾結(jié)的現(xiàn)象,實無法漠視民國初年東西交流之特殊時代背景的影響?!?〕
圍繞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先后有十二人題記。對于陳師曾此套極顯新意的畫作,這些題記者對它的認知與態(tài)度值得探究。畫冊之后附有四則題跋,分別為潘語舲〔10〕、張志魚〔11〕、王薳〔12〕、葉恭綽。潘、張二人題跋有明確紀年,分別題寫于1925年、1930年。王、葉二人題跋沒有紀年,王薳跋中以北京記之,則當在1928年之前所題。
潘語舲與王薳跋語內(nèi)容,實際仍然將陳師曾的畫作,放置在傳統(tǒng)文人畫學與畫論的范疇中加以解讀,如潘語舲強調(diào):
陳子師曾即衡恪,江西義寧人。工詩,治漢印,慕缶翁為人,乃擅六法。與予論畫,每每以石濤、老蓮為絕學。予則謂古人之作,譬如行遠必自邇。近人寫鄭文公碑,一入手即以為法,子以鄭碑乃其結(jié)晶之筆,漢隸古篆多蘊于中。師曾悟之,即變其常態(tài)。又以石谷子為規(guī)則,故其最后之作多師黃鶴山樵以及吳、惲。寸縑片楮,人人寶貴,惜遭天忌,不能永年。此冊于游戲之中,寓警世之意。此后京師風俗更改如何,非有先知,不敢預(yù)測。師曾真有心人哉!對之不勝慨嘆。(圖6)
王薳的評述則更接近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風俗圖”概念:
北京舊為帝王都,典章冠冕今成陳跡,唯民間風習未盡變易,猶有足資存紀。師曾能曲狀其情,傳神阿堵,使人如置春明,耳目恍接,真有長安奕(應(yīng)為弈)棋之感。曩見師曾繪時妝景物眇肖,雅有士氣。時髦漫畫誣詎可齊觀?蓋其書渾淳厚,筆簡而意工。史癡翁未得專美于前也。此雖燕京采風小景,直可作民俗圖志觀。(圖7)
陳師曾結(jié)合民俗學興起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北京風俗圖》,其用筆設(shè)色造型,很明顯能夠看到漫畫、速寫、水彩等西方繪畫因素的存在,但是在這些飽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文人看來,卻依舊將其歸類于蘊含“六法”“傳神阿堵”“雅有士氣”的文人戲筆之作加以觀照,且認為陳師曾借此表達了“警世之意”,是一部“民俗圖志”,也借此將陳師曾放置回傳統(tǒng)的文人士大夫關(guān)懷民生疾苦、符合儒家規(guī)范的情境之中加以解讀,也正借于此,才為這套在他們的視覺經(jīng)驗看來絕對屬于離經(jīng)叛道的作品,附加上了傳統(tǒng)文人畫學譜系中的存在“合法性”。同時也彰顯了民初中西文化膠著碰撞的激烈時代,傳統(tǒng)畫評面對新式畫作,在相關(guān)的知識儲備和語言修辭上的匱乏與失語狀態(tài)。這對于創(chuàng)新者和評論者來說,都是不得不面對卻又無法“面對”的交流尷尬。而消弭這種尷尬的方式之一,如上所述,評論者往往會采取一種“主動誤讀”的形式。也正在此情境之中,才更能感知陳師曾的自題詩意:“作者境愈多,識者知無邊。茫茫覽六合,吾意終難完。”〔13〕(圖8)
張志魚的跋語與前兩位比起來,在技法層面的解讀,似乎更加貼近陳師曾的本意,他注意到了這套冊頁中西方繪畫因素的影響所及:
師曾精于六法,人盡知之,而不知仍長于西法也。觀此風俗畫之炭朽,即為西法之證。其書刻,魚又欽佩者也。時賢書畫于箑邊之上以師曾始。爰壬子歲,魚始制箑邊,由書而畫,均系名人為之。癸亥春,師曾以所繢竹梅箑邊委刻,其后各家仿效,始有今日之盛。惜未獲大年,殊為惋悼。此冊《北洋畫報》曾披露一次,商務(wù)印書館有玻璃版行世。任公手藏系用七百金得來,日人某又出千金索驥,竟未如愿。此系國粹,鄙愿不遺于外人,實為萬幸。
張志魚跋文中透露,此套《北京風俗圖》曾入梁啟超篋笥。葉恭綽對于《北京風俗圖》共有三處題記。兩處題記與畫面相關(guān)聯(lián)。一為《趕大車》,陳師曾繪一老翁驅(qū)使驢車前行之態(tài)。人物純以濃墨勾勒外輪廓淡墨渲染衣飾面部而成,幾不類相。葉恭綽將此與龔開畫法相關(guān)聯(lián):“龔翠巖畫中山出游圖,中繪馗妹雙頰傅粉,以淡墨染之,世稱奇絕,此幅庶幾抗手。遐翁?!保▓D9)依然不脫傳統(tǒng)文人對此的評價范疇。一為“慈航車”,葉恭綽題道:“此乃某寺和尚制以專收殮街市中之棄嬰尸骸者。行之已百余年,今不知能繼否??种呱?,故為拈出,遐道人。”(圖10)此處也僅是典故習俗的釋讀而已。
葉恭綽在《北京風俗圖》中最后一處跋文,為獨立裝裱成冊,其內(nèi)容為:
嗚呼,此亡友陳師曾遺作也。夢影不留,聲塵如接,而師曾之去此五濁已久矣。此雖近戲作,而筆力豪健,造型維肖。蓋自石恪、龔開、徐渭、陳洪綬、雪個、金農(nóng)、羅聘諸家融會而出,楊芝、黃慎非其倫也,至平揖三任與吳、趙更無疑義。師曾之死,誠吾國學術(shù)文藝界一大損失。抑此冊雖戲作乎?由今視之,其此物連類今懷古之意,可觸發(fā)于毫楮間。觀者其以為《清明上河》也可,以為《東京夢華夢》《武林遺事》之插畫也可。師曾之不及見,蓋亦師曾之幸也。獨此作留存天壤間,將永不能滅。吾昔題師曾畫云,朽道人終將不朽??梢砸祁}此冊。遐道人。(圖11)
在這段跋文中,葉恭綽首先將《北京風俗圖》定義為“文人戲作”,并將陳師曾與中國繪畫史中非正統(tǒng)譜系的個性派畫家相鏈接,以此為陳師曾及其創(chuàng)新之作于傳統(tǒng)畫史中的合法性身份進行坐標定位。以此觀之,葉恭綽對于這套融合中西畫風與民俗學背景的前衛(wèi)之作,其認知與評價也并未超出同儕的眼界。值得玩味的是,葉恭綽隨后將《北京風俗圖》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擴展到了社會視角。但是這種擴展并非傳統(tǒng)文士對于“風俗圖”社會功能的定義,似乎另有意指。葉恭綽言及“由今視之,其此物連類傷今懷古之意,可觸發(fā)于毫楮間”。這段跋語并未有具體紀年,所以寫于何時成為理解此句的關(guān)鍵所在。為什么觀此圖會有“傷今懷古”之意?而且其他人在《北京風俗圖》上的題跋言辭均未出現(xiàn)如此慨嘆,這是為什么?
葉恭綽將《北京風俗圖》與《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葉文此處寫為“東京夢華夢”)、《武林遺事》相比照,絕非隨意比附。葉恭綽所言為北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另有仇英《清明上河圖》,葉文此處指張擇端所繪),畫作以手卷形式,生動描述了當時北宋都城汴梁(及今開封)市井繁華百態(tài)及汴河兩岸景象。畫中所繪人物、牲畜、樓宇、車、轎、樹木動態(tài)體貌各異,細節(jié)生動,粗看的確與陳師曾《北京風俗圖》有可資比較之處(圖12)?!稏|京夢華錄》據(jù)傳為身歷兩宋的孟元老所作,是一本追述北宋宣和年間東京汴梁城的社會生活舊事的著作(圖13)。其描述內(nèi)容包羅萬象,包括當時的城郭河流、大內(nèi)諸司、街巷店肆、民風俗尚、市井游觀、歲時物貨等?!稏|京夢華錄》言及市井百態(tài),似乎也勉強可與《北京風俗圖》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武林遺事》,即《武林舊事》,為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雜記(圖14),詳細記載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風貌,從朝廷各種典禮到市民生活、山川、文化、風俗、節(jié)日、經(jīng)濟、聲樂等各種情況。其中“諸色伎藝人”門著錄演史、雜劇、影戲、角抵、散耍等五十五類。
葉恭綽所提到的《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武林遺事》,從圖到文都有市井百態(tài)一類描寫,也看似能一一勉強對應(yīng)于《北京風俗圖》中的描繪內(nèi)容。但是對比若僅止于畫作題材而言,葉恭綽又怎么會生發(fā)“傷今懷古”的慨嘆?葉文當另有深意。
注釋:
〔8〕 同上,第205ü 209 頁。
〔9〕 盧宣妃:《陳師曾的繪畫新貌與民初新式知識分子的文化實踐:以〈北京風俗圖冊〉為中心》,臺灣師范大學2003 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2 頁。
〔10〕 潘語舲,安徽懷寧人,又名語令。號五蜷道人、蟠叟,齋號耐又耐齋,擅書法。
〔11〕 張志魚,又作張志漁,字瘦梅,號通玄,北京人。善書畫、治印,在民國北京以刻竹著稱。
〔12〕 王秋湄,名王薳,字秋湄,號秋齋,亦名君演,世仁。早年入同盟會,后加入南洋煙草公司,從事實業(yè),書法家。
〔13〕 李運亨、張圣潔、閆立君編著:《陳師曾畫論》,中國書店2008 年版,第235 頁。
〔14〕 楊新:《千年公案ü〈清明上河圖〉四出五進宮門》,《文物天地》2002 年第12 期。
圖10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之慈航車 28.5cm×34.7cm 紙本設(shè)色 中國美術(shù)館藏
圖11 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之葉恭綽跋 28.5cm×34.7cm 紙本 中國美術(shù)館藏
《清明上河圖》繪制于徽宗年間,歷十年之久而成。隨后即逢“靖康之變”,趙宋南渡,北地盡失。而《清明上河圖》也是自此命運多舛。靖康之禍后流入金國,“現(xiàn)卷后贉紙最早的題跋,是張著、張公藥、酈權(quán)、王碉、張世積等,都是北宋滅亡后留下的遺民。他們展視此圖,緬懷故國,昔日繁華今成瓦礫,感慨系之,題詩以詠”〔14〕。后歷經(jīng)輾轉(zhuǎn),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清明上河圖》再度進宮,被收入秘府。又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元至正年間又被調(diào)包,流落民間。明時一度入嚴嵩府邸〔15〕。其收藏流傳過程,可謂波瀾起伏,命運多舛。
《東京夢華錄》《武林遺事》雖不同于《清明上河圖》的圖像敘事,純以文字紀錄,但是相同之處,為作者均遭受易代鼎革之苦黍離之痛,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只能徒用文字追憶往昔都城繁華,類似晚明張岱《陶庵夢憶》兩世為人般的唏噓之作。周密即在《武林舊事》中言及每“追想昔游,殆如夢寐,而感慨系之矣”〔16〕。其慨嘆與葉恭綽觀《北京風俗圖》所生發(fā)的情緒如出一轍。葉恭綽在跋文中甚至特意指出,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完全可以當作《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的圖像注解。據(jù)此可以推測,葉恭綽此段題跋不同于之前的兩處題記,應(yīng)寫于家國遭受巨變之時。換句話說,在葉恭綽《北京風俗圖》題記、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之間,能夠?qū)ひ捯粋€共同特性的話,就是國已不國,意即“國難”!
早在1928年,即有以“國難”為主題刊文陳述日軍種種侵華企圖的報道出現(xiàn)〔17〕。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中國東北領(lǐng)土盡失;1932年上海爆發(fā)“一·二八事變;同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5月,中日簽署《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中國政府失去上海的駐軍權(quán)。日軍昭然若揭的侵華野心,使得“國難”一詞,在20世紀30年代初即成為國中上下同仇敵愾的社會共識(圖15)。1931年《救國通訊》特意刊載《國難要聞》,報道“上海各界領(lǐng)袖應(yīng)召入京商國難經(jīng)過”〔18〕。1934年,《國難歌》問世:
曾記當年九一八,倭奴入寇禍端發(fā)。
東北四省盡淪陷,嗟我同胞受屠殺。
封疆大吏擁重兵,坐使國土授敵人。
恒歌酣舞猶未已,豺狼入室任橫行。
兇劇丑劇并開臺,挾得傀儡天津來。
組成所謂滿洲國,大好山河變顏色。
幸有英雄馬占山,孤軍鏖戰(zhàn)鎮(zhèn)邊疆。
滿望抗日具雄略,奇沖遠繼戚南塘。
那知熱望總成空,若草如何傲疾風。
孤軍遠引蘇俄境,長使將軍淚滿胸。
豺狼貪婪欲無厭,滬上風云忽傳遍。
昔日繁華安樂鄉(xiāng),幾乎一炬等咸陽。
我軍抗戰(zhàn)非不力,奈何寡眾終不敵。
停戰(zhàn)協(xié)定既簽成,十萬健兒荷戈泣。
海上喋血猶未干,日騎長驅(qū)寇北關(guān)。
熱河失陷長城據(jù),自此漢家無國防。
吁嗟乎!
事急寇深已如此,望各同胞速猛起。
大家抗日齊向前,臥薪嘗膽雪國恥?!?9〕
作者援引時事,生發(fā)杜鵑啼血般的國難哀鳴與振臂疾呼。葉恭綽雖未必看到《國難歌》,但是身在上海親眼看見家國失色,他不會無動于衷。1931年12月,何香凝為抗日舉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葉恭綽積極響應(yīng),并捐款用以資助抗日救傷之用。1932年4月,葉恭綽當選為“衛(wèi)國陣亡將士撫育會”檢查委員〔20〕。
有學者推測葉恭綽此段跋文應(yīng)寫于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占領(lǐng)北方一事,因北京已不復(fù)見,才將《北京風俗圖冊》比為《東京夢華錄》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甚至認為可作為民俗志之記錄使用”〔21〕。葉恭綽一度居京為官,至1928年5月南下,從此基本寓居上海,直到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1937年至1946年為葉恭綽輾轉(zhuǎn)流離遷居不定之時,先后寓居香港、上海、廣州等地〔22〕。
圍繞《北京風俗圖》的相關(guān)題跋文字,并沒有體現(xiàn)出類似《清明上河圖》般清晰而具體的收藏流變歷史,從張志魚的跋語中,也僅透露出其曾入梁啟超篋笥而已。梁啟超1929年病故之后,《北京風俗圖》出入誰手不得而知。以畫面題記中有紀年部分看,其時間線大體為:1915年(“乞婆”一開中“乙卯冬至程康記”)、1916年(“喪門鼓”一開中“丙辰冬日吳興金城”)、1917年(“冰車”一開中“丁巳正月金城”、“糖葫蘆”一開中“丁巳重九陳止”)、1925年(潘語舲跋語“乙丑春暮懷寧潘語舲觀于寄斯庵”)、1930年(張志魚跋語“庚午歲暮志魚記于舊都”)、1943年(“山背子”一開中“葵未八月張啟后”)、1944年3月(“拉駱駝”與“說書”兩開中均有“甲申三月鄭午昌”)、1944年4月(“貨郎”一開中童大年題記“中元甲申四月初吉童大年年七十二客海上”)。
圖12 [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24.8cm×528.7cm 絹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圖13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 明崇禎汲古閣刊本 書影
圖14 [元]周密編、[明]朱廷煥增補《增補武林舊事》 清康熙四十三年朱氏澹寧堂重刊 書影
圖15 《國難宣傳團之國難畫展》,《時代》1933年第4卷第1期
圖16 陳師曾 讀畫圖軸 87.7cm×46.6cm 紙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葉恭綽1928年之后南歸,加之跋語中所透露的“國難”情懷,則這段跋語至少是在1931年之后所題。童大年與鄭午昌在1944年的春季間先后題記,其時他們均身在上海,葉恭綽此際也同處孤島,因此是否即證明《北京風俗圖》在1944年前已從北京輾轉(zhuǎn)流傳至上海,于是海上眾文人在先后觀覽后所題?葉恭綽此段跋文是否也是1944年所題?尚需進一步厘清《北京風俗圖》的鑒藏史才可互證。
遭受“國難”的葉恭綽,應(yīng)在1931年之后重逢《北京風俗圖》,感念物是人非國土淪喪,頓生“傷今懷古”之感。于是刻意將其與《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武林遺事》這些適逢鼎革易代之作相比較,借題發(fā)揮闡發(fā)了自己的家國關(guān)懷。以《清明上河圖》比照《北京風俗圖》,不僅僅是彼此均有對“風俗”的細致描繪,更有《清明上河圖》命運多舛的鑒藏史與《北京風俗圖》的收藏流變相對應(yīng)之意。葉恭綽所言“以為《東京夢華夢》《武林遺事》之插畫也可”。實際為《北京風俗圖》建立起了一條由圖到文,承載家國記憶的視覺邏輯鏈條。葉恭綽跋文中先后提及《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所蘊含的時代背景是:帝都繁華→半壁江山→亡國之殤。葉恭綽觀《北京風俗圖》所聯(lián)想到是:舊京風貌→國難之始→家國失色。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葉恭綽為陳師曾彰顯時代新意的《北京風俗圖》,附加上了一層新的歷史意味與視覺功能。這大約是陳師曾提筆之初所想不到的。
1900年,19歲的葉恭綽,與25歲的陳師曾初識于江西南昌〔23〕,二少年鮮衣怒馬意氣風發(fā),自此展開長達23年的交往。1917年,葉恭綽聯(lián)合金城等人于北京舉辦賑災(zāi)書畫展覽會,陳師曾以類似《北京風俗圖》的筆意與畫風,作《讀畫圖》紀念此事,畫面題記:“丁巳十二月一日,葉玉甫、金鞏伯、陳仲恕諸君集京師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園展覽七日,每日更換,共六七百種,取來觀者之費以振京畿水災(zāi),因圖其當時(讀畫)之景,以記盛事?!保▓D16)1926年,葉恭綽為早已駕鶴的舊友作《陳師曾遺詩序》,既是祭念故人,又似自我抒懷:
圖17 葉恭綽《北京中國畫院的成立》,《人民日報》1957年5月15日
師曾既歿之三年,恭綽從其家得遺詩兩冊,以屬吳君梅孫。吳君屬其弟婦江南萍女士,手錄復(fù)付,既蕆,命綽序其端。余惟文藝為人性靈之所見,故不論散駢文、詩歌、長短句,以迄書畫、戲劇,凡以表心胸之蘊蓄而已。其能悉量表出與否,固視其術(shù)之巧拙,然茍積于中者無有,則雖窮極工巧,猶纂繡鋟刻無足以言乎學也。師曾少好為詩,又工畫,雖游日本習諸科學,然所好獨在文藝,燕為百怪所萃,廿余年來,仆興衰盛,機牙捭闔,奸譎窮奇,可愕笑咋舌之事,層見疊出。雖罄山經(jīng)齊諧志之,不能盡也。君處其間,若無所聞,見敝衣草食破硯,故柘二三,良友歌嘯盤礴,以自得其樂,而藝乃益精,世之人亦頗有識君之畫者,以性和,易能給人之求,故流傳者多畫競。輒好題句,故君之詩與畫恒相系屬。
君少承散原先生之訓,又濡染于婦翁范肯唐先生之詩,學者至深第所作,乃一易其雄杰倔強之概,而出以沖和蕭澹。嗚呼,君之不中壽,固朋儕所不及料也。斯卷所存,其即為君所愿存者,固不可知使天假之年,君之詩必更有進乎。是此亦不待論。蘇子瞻曰:“余之畫竹,蓋寫胸中逸氣。君之詩,蓋純乎寫胸中之逸氣者也。抑自來畫家之詩恒別有其意境與面目。自王摩詰、蘇子瞻、文與可、趙子昂、吳仲圭以迄,文徵仲、沈石田、陳老蓮、金壽門之徒,其詩之谿徑皆戛然獨有異者。又君時主文人畫之說,曾推闡文人畫所以異于工匠者之所在,為文累千百言,君以文人之畫,而發(fā)為畫家之詩,探之胸臆,而師乎造化,雖無意與苦吟者較其短長,要大異乎纂繡鋟刻之徒存形貌,則可信也。余年十九識君于南昌,同盛氣跳盪,以詩歌相倡和不輟,中更多故,君遽攬盛名以去。余乃流轉(zhuǎn)塵埃,百無所就。視君之蟬蛻世網(wǎng),若有所深羨者。序君此詩,益不止懷賢傷逝之感矣。〔24〕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國畫院正式成立,葉恭綽任首任院長。迭經(jīng)世變的他在成立大會上言辭懇切道:
說到“畫院”的工作,大致當不出創(chuàng)作、研究、教課三者,但只此即不容易搞好,因為我國向無一部較完整的美術(shù)史或繪畫史,前人著作記載,每多片段,難于提要,歷代作品更多已毀失,雖然近日收回和新發(fā)現(xiàn)的不在少數(shù),但要一一做有系統(tǒng)的說明,殊不容易。更有許多地方,不是用今天流行的語言意識,所易表達得恰好的。又有不少畫家不習慣于使用語文,他的技巧和見解,只能口耳相傳,或心領(lǐng)神會,所以國務(wù)院所提帶徒弟的規(guī)定,是非常正確而切要的。當此百花齊放之際,在我們自己的園地上,應(yīng)該令固有的萬紫千紅,更加放出異彩,這是我國的美術(shù)家的義務(wù),也可說是大眾的期望。從前我國人放棄自己對祖國的一切文化藝術(shù)義務(wù),任令文化侵略的野心家,盜竊我國的美術(shù)財富,包辦我國的美術(shù)業(yè)務(wù),阻礙我國的美術(shù)活動,這實在是可恥的。今天,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增高,對全世界文化美術(shù),我們亦負有提供促進之責,有不少的友邦人士,方渴望我們能提供部分固有美術(shù),以資效法,而我們卻還缺少一切采集和整理,正如古語所說,日坐寶山而不知,這不但顯示我們的空浮疏略,而且不久文化高潮繼經(jīng)濟高潮到來的時候,我們?nèi)阅貌怀鍪裁礀|西來,無以供給人民的需要,這將是后悔無及的。今天政府此舉,正是適合時宜,望我國畫界老年、壯年、青年,一致奮起,共同前進?!?5〕
葉恭綽對于傳統(tǒng)繪畫未來的期望與期許,也應(yīng)含有陳師曾未盡的遺憾與遺愿(圖17)。
注釋:
〔15〕 參看楊新:《千年公案ü〈清明上河圖〉四出五進宮門》,《文物天地》2002 年第12 期。
〔16〕 周密:《武林舊事》,錢之江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第1 頁。
〔17〕 《兩周國難提要》,《國難》1928 年第10 期。
〔18〕 《國難要聞》,《救國通訊》1931 年第1 期。
〔19〕 李剛:《國難歌》,《中山周報》1934 年第8 期。
〔20〕 楊玉瑤:《葉恭綽先生文藝年譜》(上),《藝術(shù)工作》2019 年第1 期。
〔21〕 同〔9〕,第43 頁。
〔22〕 楊玉瑤:《葉恭綽先生文藝年譜》(上),《藝術(shù)工作》2019 年第1 期。
〔23〕〔24〕葉恭綽:《陳師曾遺詩序》,《青鶴》1936 年第4卷第24 期。
〔25〕 葉恭綽:《北京中國畫院的成立》,《人民日報》1957年5 月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