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異可能會對孩子成年后經歷產生影響》
●《比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 2020 年9 月
美國貝勒大學的一項研究考查了父母離異對孩子成年后經歷產生影響背后的科學機制。該研究以128 名年齡在18 ?62 歲的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7.3% 的參與者的父母已經離異,父母離異時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9 歲,并在填寫調查問卷前后收集了他們的尿樣以分析催產素的濃度。研究發(fā)現,與童年時期父母婚姻美滿的孩子相比,經歷過父母離異的孩子,成年后的催產素要低于平均水平,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成年后難以形成依戀感并建立可靠的親密關系。
《小學生大量使用電子媒體與學習成績下降有關》
●《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 2020 年9 月
澳大利亞墨爾本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考查了小學生大量使用電子媒體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該研究以1 239 名8 ?9 歲的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國家成就評估數據衡量他們在基線時和2 年后的學業(yè)成績,此外還要求父母報告孩子對電子媒體的使用情況。研究發(fā)現,與2 年后的同齡人相比,在8 歲或9 歲時每天看2 個小時或更多時間的電視與閱讀能力較低有關,其差異相當于失去4 個月的學習時間。研究表明,重度使用電視和計算機的小學生2 年后的閱讀和計算能力明顯下降。
《幼兒為了給教師留下較好的印象而更愿意等待》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 2020 年8 月
浙江理工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項聯合研究對棉花糖實驗進行了擴展。該研究對中國的273名3 ?4 歲的兒童進行了實驗,孩子們被分為3 組:教師組和同學組,這2 組孩子分別被告知教師或同學會知道他們等待了多長時間;標準組,這組孩子未被告知任何內容。研究發(fā)現,教師組和同學組孩子的等待時間比標準組孩子的等待時間更長,教師組孩子的等待時間大約是同學組孩子的2 倍。研究表明,即便是3 ?4 歲的幼兒,也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這種心態(tài)會影響他們的行為。
《童年遭受逆境與成年早期高死亡率相關》
●《柳葉刀》(The Lancet)
● 2020 年8 月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yī)學學院的一項研究考查了童年時逆境對成年早期死亡風險的影響。該研究記錄了100 萬丹麥兒童在童年時期的社會逆境(經濟貧困或父母長期失業(yè)等)和壓力逆境(父母死亡、離婚、酗酒、吸毒等),根據逆境程度將兒童分為5 組,并持續(xù)追蹤到他們成年之后。研究發(fā)現,對于遭受逆境最嚴重的、最脆弱的兒童,在成年初期死亡率驚人地高出4.5 倍;較高的死亡率主要表現在自殺和交通事故中,此外該組中死于癌癥的風險也較高。
《重新思考創(chuàng)客空間如何促進小學生STEM 學習》
●《科學教育研究》(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 2020 年8 月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一項研究考查了創(chuàng)客空間對小學生STEM 學習的影響。該研究對24 個創(chuàng)客空間教室進行了深入分析,在這些教室中5 ?8 歲的小學生可以使用3D打印機等創(chuàng)客空間常用的設備設計和解決不同的問題,制作各種所需的模型等。研究發(fā)現,創(chuàng)客空間對小學生部分STEM技能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幫助學生形成STEM知識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研究表明,創(chuàng)客空間要想真正地促進孩子STEM 知識的發(fā)展,教師必須在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明確相關的知識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