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勇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其碑心石來自青島嶗山。這塊巨大石料是怎樣千里迢迢運至北京的?
來自嶗山的巨石
1952年8月,人民英雄紀念碑確定了建造方案,正式開始修建。根據(jù)設計,其中最核心的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的碑心石,是一塊長約15米、寬約3米、厚約0.6米的整塊花崗石。為了保證石材不折斷,開采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就意味著這塊巨大的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噸以上。
如此巨大的石塊,到哪里去開采?經(jīng)過反復采樣分析、比對,山東青島嶗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頂上的石料脫穎而出。
據(jù)當事人回憶,在確定巨石開采大體位置后,30多名經(jīng)驗豐富的石匠歷時3個多月,圍著它鑿了一條“護城河”,并將里面灌滿了水,巨石上面也澆了好幾遍水,以此來檢查石頭有無裂紋。當時觀察了6天6夜,既沒發(fā)現(xiàn)裂縫導致的水泡,“護城河”里的水位也沒有降低,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
地點選好了,可開采是個難題。特別是這么大一塊石頭,要完整開采出來,連經(jīng)驗豐富的老石匠都非常打怵。
經(jīng)反復討論,確定沿著石料周圍開一個2米多的槽。再沿著石料底部,橫向開很多大楔子,周圍的人隨著號子一起捶,慢慢就敲開了。
就這樣,從1953年4月1日開始,工人們同時采用打槽的辦法,從四邊往下挖。到7月下旬,一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00多噸的碑心石料終于成功地從巖體上剝離下來。
給巨石安上了“輪子”
如何把這龐然大物運下山,且保證其完好無損,又是一個難題。
據(jù)介紹,當時是在山坡上鋪上路基,上面鋪上枕木、鋼軌,再墊上木板,托著石料慢慢滑動,總算安然下山。
從浮山料石廠到青島鐵路專用線裝車點,鞍山鋼鐵廠老起重工張合符建議采取“滾杠”的方法:即先鋪一段移動鐵軌,上面鋪上一層鋼管;鋼管上面墊上方木,再鋪上鋼板和木板,相當于給巨石安上了“輪子”;在滾動過程中,鋼軌和鋼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緩緩前進了。
直到9月27日,巨石才安然抵達青島空軍油庫鐵路專用線。屈指算來,15公里的路程,運了1個月的時間。
到達青島空軍油庫鐵路專用線后,下一步的重點,就是通過鐵路轉運北京。
從蘇聯(lián)調撥大型平板車
在開采和運送過程中,工作人員已對石料進行了兩次“瘦身”,將重量減為130多噸,但濟南局只有載重40噸、60噸的車,無法承運超過百噸的巨石。怎么辦?
據(jù)知情人回憶:首先向鐵道部請求調入大型(載重120噸以上)平板車和特殊加固器材。鐵道部調度回應說,這種車輛尚未生產(chǎn),只好建議請中長路局(當時東北哈爾濱至大連的哈大線為中蘇共管)向蘇聯(lián)老大哥提出支援。中長路局總工程師蘇聯(lián)專家巴拉諾夫來濟南、青島實地查看后,決定向蘇聯(lián)分管鐵路的政治局委員求助,請他們從二戰(zhàn)中待存的軍用物資中查找是否有這種大型車輛。幸運的是經(jīng)查找發(fā)現(xiàn)確有這種車輛,經(jīng)批準,該車空車經(jīng)國境口岸進入我國,隨后入關送濟南鐵路管理局。
但調來的平板車,最多也只能運90噸。為了安全起見,鐵道部最終采取最簡單也最穩(wěn)妥的辦法,按超載10%預算,對大石料進行第3次加工,將石料減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
全套的運輸工具也裝了一節(jié)車廂,警衛(wèi)排和12名起重工人分別上了另外兩節(jié)車廂。
就這樣,這列巨石專列從青島出發(fā),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速度,在膠濟線上緩緩而行。
巨石抵達北京
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抵達北京。從9月27日到達青島空軍油庫鐵路專用線,至此已經(jīng)過去半個月時間。
工人們又用老辦法,把石料運到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雖然前門西車站距廣場不足千米,但工人們花了整整三天時間才將巨石運到目的地。
據(jù)統(tǒng)計,為了把這塊巨石安全運抵北京,先后有7116名工人參與其中。
在天安門廣場,工作人員對碑心石作了最后一次“瘦身”,加工后的石料長14.4米、寬2.72米、厚0.6米,重約60噸。
此后,青島又分兩批將138塊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花崗巖石料運送北京。
1958年5月1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都各界群眾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典禮。從此,一座偉大的豐碑,屹立在億萬人民的心頭。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