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士漢語姓名中的奧秘

2017-07-29 02:15蘆笛
書屋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傳教士音譯姓名

蘆笛

近代中國的西學東漸浪潮與十九世紀來華傳教士的努力密不可分,而由倫敦會派遣并于1807年抵華的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無疑是此中先驅(qū)。作為馬禮遜的后繼者之一,同樣來自于英國的倫敦會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于1847年抵達上海,此后長年投身于翻譯、著述與出版事業(yè)。借助他在1867年出版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名錄》(以下簡稱“名錄”)一書,以及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該書的中譯本(趙康英譯),廣大中外讀者可以了解到十九世紀初到1867年之間抵華的三百余位新教傳教士的生平與著述概況。雖然二十世紀以來學界有關(guān)十九世紀來華傳教士的研究層見疊出,引述該書者亦不勝枚舉,但是該書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即書中記錄的逾二百四十位傳教士及其家屬的漢語姓名,卻鮮受關(guān)注。

事實上,正如傳教士所采取的其他本土化措施(說中國語、穿中國服飾等),他們的漢語姓名也是其融入中國本土社會的一個重要媒介。例如,“馬禮遜”這個名字就巧妙地兼具了音譯與體現(xiàn)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特點:它總體上是其英文姓“Morrison”的音譯,但采用了常見姓氏“馬”,并挑選了表達知禮和謙遜的“禮”和“遜”字。這與馬禮遜本人對漢字的深入鉆研不無關(guān)聯(lián),他曾在1815到1822年間出版過一部三卷本漢英和英漢字典。類似于馬禮遜的例子,在對中國文化較有了解的傳教士中間并不罕見。1833抵華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衛(wèi)三畏(Samuel W. Williams)曾在1848年出版漢學巨著《中國總論》,較為全面地向西方世界概述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狀。他的漢語姓名中,“衛(wèi)”是常見姓氏,同時也是原姓“Williams”的省略音譯;而“三畏”既是其原首名“Samuel”和中間名“Wells”的省略音譯,也是源于《論語》中孔子所說“君子有三畏”的典故。以此觀之,“衛(wèi)”似也可以理解為春秋時期的孔子周游過,并終因衛(wèi)靈公好色甚于好德而失望離開的衛(wèi)國。又如,1839年抵華的倫敦會醫(yī)學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其漢名中的“合”既是姓,也有不違背的意思,與“信”連用,則有守信之意。1844年抵華的英國圣公會傳教士四美(George Smith),其漢名既是“Smith”的音譯,也是漢文化中常見的“四美”典故,如《滕王閣序》中就有“四美具,二難并”之語。只不過“四美”的具體所指存在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其取名時的具體考慮已難知曉。從這些例子中,也可以看出傳教士的漢語姓名有些僅與其原姓有關(guān),而有些則與原姓和名皆有關(guān)。

不少傳教士的漢語姓名即使不涉及漢語典故,用字也頗有講究。上述的“馬禮遜”與“合信”便是明證。在此不妨再略舉數(shù)例。1830年抵華的美部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其漢名中的“裨”有補益之意,而“治文”則有鉆研文辭或文化之意。1842抵華的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婁理華(Walter M. Lowrie),其漢名中的“婁”既是常見姓,也是原姓的前半部分音譯;而“理華”則既是其原姓的后半部分音譯和原首名的省略音譯,也有理解中國或中國人之意。1848年抵華的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高德(Josiah Goddard),其漢名中的“高”即是姓,但與“德”結(jié)合,則有高尚的美德之意。1858年抵華的英國圣公會傳教士顧惠廉(William H. Collins),其漢名中“顧”是原姓的省略音譯,但也有反省的意思;而“惠”與“廉”則有寬厚與正直之意。前面提到的《名錄》的作者偉烈亞力,其漢名中的“亞力”是其原名的省略音譯,而“偉烈”則既是原姓的音譯,也是褒義而有氣勢的漢語詞匯。至于1856年抵華的中國傳道會傳教士祝恩賜(John Jones),其漢名含義則頗為明了,惟須注意其立意乃在基督教,而非基于中國文化。與之類似的是1841年抵華的美國公理會醫(yī)學傳教士波乃耶(Dyer Ball)和1845年抵華的英國浸禮會傳教士耶倫(William Jarrom)。“波乃耶”中的“波”可視作一個不太常見的姓,但與“乃耶”組合,則有播散你的耶穌基督信仰的意思;而“耶倫”中的“耶”既可視作姓,也與“倫”(道理、義理)字一起,表示耶穌道理之意。

有趣的是,一些傳教士的漢語姓名中的姓或名是明顯源于純粹音譯,從而使整個漢語姓名在形式上就呈現(xiàn)“中外合璧”的景象。例如1843年抵華的美北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Daniel J. Macgowan)和1844年抵華的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 Happer),二者漢語姓名中的“瑪”和“哈巴”并非漢姓,但“高溫”(高尚與溫和)和“安德”(鞏固德行)都可以與中國文化產(chǎn)生聯(lián)系。又如1852年抵華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湛約翰(John Chalmers)和1853年抵華的英國圣公會包約翰(John S. Burdon),二者漢語姓名中的“湛”與“包”雖是姓,但“約翰”作為名則與中國文化無關(guān)。此外,也有少數(shù)傳教士的漢語姓名是完全音譯的,如1843年抵華的倫敦會傳教士施敦力亞力山大(Alexander Stronach)和施敦力約翰(John Stronach)兄弟,以及1848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贊算約翰(John Johnson)。這類漢語姓名不過僅僅是使用了漢字而已。

偉烈亞力在其《名錄》中尚記錄了一些傳教士的漢語筆名,頗值玩味。它們共有十余個,且絕大多數(shù)都有偉烈亞力的英文釋名,可供對讀?,F(xiàn)臚列如下:

1813年抵華的倫敦會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自署“博愛者”;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Catholic Lover”,既有博愛者之意,也可理解為天主教熱愛者。

前面提到的裨治文,曾自署“樂善者”;偉烈亞力釋之為“One who delights in excellence”,釋義近似。

1831年抵華的德國傳教士郭實臘(Karl F. A. Gützlaff),曾自署“愛漢者”和“善德者”(或“善德”);偉烈亞力分別釋之為“Lover of the Chinese”和“Admirer of Virtue”,釋義相同。

1833年抵華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Ira Tracy”(偉烈亞力未記其漢名,但有學者謂其名為“帝禮士”)曾自署“仁愛者”;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benevolent”,釋義相同。

1837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 Roberts),曾自署“孝”;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filial”,釋義相同。

1838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憐(William Dean),曾自署“為仁者”,其中“為仁”又為“William”之音譯;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benevolent worker”,釋義相同。憐的妻子“Theodosia A. Barker”(偉烈亞力未記其漢名),曾自署“為仁女士”或“為仁之女”;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female benevolent worker”,釋義相同。

1840年抵華的美國圣公會主教文(William J. Boone),曾自署“崇教者”;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Bishop”,意為主教,雖釋義與漢名有異,但符合其實際身份。

1843年抵華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 Medhurst),曾自署“尚德者”;偉烈亞力釋之為“One who esteems virtue”,釋義相同。

前面提到的施敦力約翰,曾自署“夙夢覺”;偉烈亞力未提供釋義,但思之當為素來之夢想得以明了之意。

前面提到的哈巴安德,其妻“Catherine E. S. Ball”曾自署“愛孩提女史”;偉烈亞力釋之為“Child-loving authoress”,釋義近似。

從時間上看,偉烈亞力所記載的使用筆名的傳教士皆于1840年代早期(鴉片戰(zhàn)爭前后)以前抵華,屬于十九世紀來華傳教士中的早期先驅(qū)。類似于中國人的字或號,筆名也是他們漢名的延伸或補充,用以展示其個人的德行追求、信仰、身份和情趣。筆名中相對較常出現(xiàn)的漢字是“德”與“善”,顯然也是為了與中國文化中廣受認同的價值觀相契合。在這方面,郭實臘的“愛漢者”之名則直白無遺,雖隱含著自己的“非漢”身份,但“愛漢”這樣的意愿則很容易拉近其與周圍中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郭實臘也在意中國人對他自己的稱呼。在其于1831年初到中國沿海并北上航行的過程中,他就記錄了山東沿海居民稱自己為“Se-yang-tsze”(自注:“child of the western ocean”,當即“西洋子”三字)或“a foreign-born Chinese”(即出生在外國的中國人),并指出大多數(shù)中國人并不關(guān)心他的出生地在哪。

猜你喜歡
傳教士音譯姓名
梁潮印箋·姓名章戢孴
清末民初音譯元素名規(guī)范方案用字探析
梁潮篆痕·姓名類集
姓名的『姓』字為什么是『女』旁?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新疆地名的音譯轉(zhuǎn)寫及英譯規(guī)范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英漢音譯規(guī)律探微*
海城市| 八宿县| 康平县| 崇阳县| 新晃| 饶河县| 太康县| 保靖县| 读书| 青田县| 淮北市| 章丘市| 厦门市| 民权县| 邹平县| 开封县| 黄山市| 房产| 博客| 南华县| 浠水县| 海安县| 二连浩特市| 和林格尔县| 花莲市| 精河县| 阳东县| 鄂托克旗| 志丹县| 高唐县| 龙胜| 梨树县| 得荣县| 甘孜| 东光县| 新干县| 城步| 昭觉县| 夏津县| 苍山县|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