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姝 瑾 陳 延 斌
(1.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2. 江蘇師范大學中華家文化研究院, 江蘇徐州 221116)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家訓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該時期社會主流思潮繼承了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品行教育成為家訓族規(guī)的第一要義,家訓在這一時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進入了繁榮直至鼎盛的時期。該時期有影響的家訓中,仕宦家訓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徐三重、徐禎稷父子的家訓,就是該時期仕宦家訓的重要代表之一。
徐三重、徐禎稷父子為官的年代基本上屬于明代晚期。徐三重(生卒年不詳),字伯同,號鴻洲,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學者稱其為鴻州先生。他從小好學,品德高潔,其嘉言懿行被遠近奉為楷模。萬歷五年(1577年)徐三重進士及第,在刑部做官三年,因與宰相張居正不和,以病辭歸,居家四十余年,潛心讀書著述。著有《蘭芳錄》《鴻洲雜著》《政要》等著作。徐三重之子徐禎稷(生卒年不詳),字叔開,號馀齋,又厚源,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四川按察司副使。徐禎稷一直遵行其父的家訓和做人風范,在四川為政多年,百姓稱贊其施政如清風宜人,送他雅號稱“徐公風”。因父親年老,他調回家鄉(xiāng)以便就近奉養(yǎng)。后看到朝政黑暗,便以有病為由,辭官歸隱。其事跡見《四川通志·名宦》,有《明善堂詩稿》等書流傳于世,學者稱其“馀齋先生”。
徐氏父子入仕為官的時期是萬歷皇帝從開始的改革進取逐漸到居功驕傲、怠于政事的時期,萬歷皇帝的這一轉變導致官場不良風氣的加重,不少官員懶政、庸政、不作為。不僅如此,萬歷皇帝還鼓勵官吏向他進奉,在全國聚斂民財,這也使得當時許多官宦上行下效,貪污腐敗,生活奢靡。這一時代背景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官風和社會風尚。有鑒于此,作為品行端正的儒家知識分子和勤政清廉的官員,徐三重、徐禎稷父子十分注意通過家訓對后代進行仕宦道德的訓誨。
徐三重的家訓教化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其《鴻洲先生家則》(以下簡稱為“《家則》”)這部家訓文獻中。該家訓計五十八則,《四庫全書總目》譽其為“此書皆貽訓子孫之語”。全書涉及家族管理的各個方面,舉凡祖先祭祀、子孫教化、婚喪禮儀以及置買田宅等家政管理事務都有訓語。書中還引用黃庭堅、司馬光、程頤、王陽明等古圣先賢的嘉言懿行以訓諭子孫?!都覄t》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其一,為家長者應“謹守禮法”,“至公”“至誠”
在《家則》中,徐三重特別重視家長的力行和垂范對家庭成員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家庭與家族的榮辱和盛衰系于家長一身。所謂:
為家長最難,必明禮義,識時勢,諳事體,通人情,乃可以主持家業(yè),和合人心。夫禮義須讀書,時勢須明達,事體須閱歷,人情須體恤,兼此四者,家運必大昌矣!然何可易言?[1]2796
做家長的,基本素質是“明禮義,識時勢,諳事體,通人情”,那么,一個合格的家長在管理家政方面應該如何行事呢?徐三重提出,做家長的最重要的是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謹守禮法”“至公無私”“至誠待下”。
家長當謹守禮法,不得妄為;至公無私,不得偏向。又須以至誠待下,常存平恕。臨事之際,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好惡必當,體恤必周,常視一家如一身,以一身整束一家,則法行而情合矣。[1]2796
這三項原則是做一個合格家長的根本,也是治家之良方:“謹守禮法”,就是做家長的要以身作則,遵守社會公認的家庭規(guī)范,不得肆意妄為;“至公無私”,就是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家庭成員,不偏不倚;“至誠待下”,就是以平和寬恕的心態(tài)對待晚輩,不依仗家長權威頤指氣使。
其二,家庭成員應雍睦齊心,治家謹嚴
徐三重感嘆“世道澆漓,風土惡薄,雍睦之事,寥廖罕睹”[1]2795。基于此他認為,家庭和睦依賴于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而首在為人父兄者。他強調,處理好家庭事務,維持家庭穩(wěn)定和發(fā)展,依賴于全體家庭成員的人人一體,勠力同心,這是“昌門保祚之要道”。他告誡家人子弟:
每旦夙興,干理家務。凡事須父子兄弟同心商略,斷以理義,務在公平。子弟各盡職業(yè),分勞效力。毋獨顧己事,毋自適己懷,毋妒有怯無,毋背親交外。謀事必悉心,御變則戮力。手足腹心,人人一體,此昌門保祚之要道也。[1]2795
徐三重認為,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乖戾、忤逆等家庭不睦、違背倫常的問題,多因彼此之間不能以禮相待所致。他提出父子、兄弟、夫婦如都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各自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這樣溫馨和睦的家風就能自然養(yǎng)成。
家人同居,易生玩狎,鮮能以禮自將,此乖忤所由生也?!兑住吩唬骸凹胰藛蹎?,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正言以嚴得合,因寬致疾,垂訓切矣。凡父子、兄弟、夫婦之禮,不過日夕接對,語言、動靜之間,書記所載,素所誦習,人自不體耳。但以禮約飭,不憚煩勞,如父坐子立,兄行弟隨,見長者則起,應對必以名,出必告、反必面,事必稟命,朝問安、夕定省,諸如此類,肅而行之,習而安之,上為而下效之,則慢易驕抗之性自然消融,而和順之風未有不成者也。[1]2799
作為封建大家族的家長,徐三重尤其強調家庭婦女的管理教育?!伴|門之體,最宜謹嚴”,派老成端厚者看守中門,嚴格管理家人及奴仆出入,不許“三姑六婆”一類人與家人接觸,以免學壞。他規(guī)定:
凡家室之制,須有中門,以老成端厚者一人守之,早啟暮閉,婦女無故不得出。女奴年十二,不得擅出;男仆年十五,不得擅入。違者責之。親姻問遺,守者傳遞出入。其在外一應非類,如所謂“三姑六婆”者,并不許入。婦女在內,夜行以燭,無燭則止。[1]2797
徐三重還告誡家人,婦女最容易受到誘惑,這樣不但容易破費錢財,而且容易做出“邪僻敗度”之事,致使家業(yè)破落。所以,他要求家人按照“先王之道”“以先正儀禮,作法門庭”,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后果。
徐三重的《家則》還對子女的婚姻做了許多具體指導,強調娶婦需注重品德,知書明理,不可只注重門第、財富,但“陋俗之家”“不識大體”的女孩子也不合適。他說:
娶婦以擇婦為主,正不可茍。門戶不在豪華,而貴清雅,其人讀書知禮,守儒素。若陋俗嗜利者,亦所不宜。其女子性行,于此關一二,不可不謹。
豪華之家,其女子必侈汰。不知禮之家,其女子必懭悍。陋俗之家,其女子多不識大體。雖其中不能無間出,要之慎始當如是。是非聞見所及,詢訪不可少也。[1]2801
家訓中還告訴家人不許過早給孩子許配婚姻,同時解釋了這樣做的害處。
生女許婚,宜待笄年,不得太早。世俗多有幼小受聘者,數(shù)歲之內,不惟男女變故難期,且家事亦有聚散。婿或孤貧無倚,婦家不免收異族同處,內外當閑,此慎微別嫌第一事也。若年齒各長,此嫁彼娶,寧復慮此?[1]2799
應該說,這種看法很有道理,避免了日后因“娃娃親”導致的夫妻矛盾、家庭不和、親戚反目等許多問題。
古代社會由于生活困難、重男輕女等原因,有些家長溺殺子女?!都覄t》對此予以嚴厲批評,特別勸誡家人不可溺殺、拋棄子女。
委棄子女,此村野細民違天賊理者所為。夫殺人而死,國有常刑,殺子女不死,焉知天道不為寔戮?讀書明理之家,必無此事,姑書之,或可理論鄉(xiāng)俗也。[1]2805
這里,作者還要求子弟盡力勸誡鄉(xiāng)人不要溺殺子女,不僅顯示了儒家知識分子的仁民情懷,也彰顯了一個“讀書明理”的官宦之家化民成俗的責任擔當。
其三,子弟須讀書明理
讀書明理是徐三重《家則》的另一重要內容。徐三重告誡子弟,“藏書以訓子孫,謂勝良田美舍”。他要求家族子弟須從小讀書、知禮、學做人,這樣長大成人無論科第成敗,都可以謀生,讀書明理也可以避免落入不肖者流。
子弟智愚、賢不肖,雖有天命,然父兄須教以讀書,皆不可令廢棄??v癡蠢頑悍,若少知理義,亦不敢肆然為非至不可理諭也。家貧力難延師,父自教之;弟若幼小,則兄教之。夫使子弟知書循理,則父兄亦可免不良之累,彼此俱有益矣。世俗善經(jīng)營者,往往業(yè)駔儈,子弟狡慧,則習刀筆二項,皆可營生,第恐相安于好利,則詩書種子遂絕。將來有不肖者,禮義廉恥蕩然,更無所不至矣。[1]2796
由此可以看出,徐三重對家族子弟的教育極為重視,他還勸告那些貧窮家境、請不起塾師的族人,可以由父兄教之,務必使他們“知書循理”,這是成人的前提。徐三重還告訴子弟,子孫讀書為士人,必須聽從“師長示諭”,“敬事師長,如奉尊親。同儕交與,必先德業(yè)。不得妄入公門,不得浪游非地,不得負氣玩法,不得屈身俯利”;“受業(yè)則退而諷誦詩書,便可身體力行,一言一動,自不肯茍縱”[1]2802。
《家則》對于子弟讀書治學還做了具體的指導,規(guī)定了應該花力氣攻讀的書籍以及“戒絕”甚至“焚毀”的書籍:
善讀書者,第取圣賢道德本旨,及政治往跡,以評騭編簡,即漢魏以前,著述尚可別其純漓,何況后代浮浪不根之語耶?知此,則書籍可畜亦可讀矣?!惨C戲謔、非禮無益者,并不宜有。至于天文圖讖、妖幻符咒、秘記左道等書,國有明禁,尤宜戒絕。有則即當焚毀,毋蹈罪戾。[1]2804
其四,養(yǎng)正于蒙
徐三重特別注重對子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他指出,一定要養(yǎng)正于蒙,培根固本,從小事小處嚴格要求,以杜絕其不良品行的形成。
子弟性行,最宜檢防。其淫博酗狂,勢必破蕩者,固應痛加繩飭。至于結徒任俠,走馬擊劍,馳逐鷹狗,演學拳捷,交接诐邪,放浪酒食,出入坊肆,流連歌舞,小時畜養(yǎng)鳥鵲,彈射飛走,一切無益有損之事,皆應禁絕。不得視為幼稚,漫同嬉戲,恐習以性成,便乖端愨,門戶所系,烏得不嚴?[1]2797
徐三重還列舉不良世風的各種表現(xiàn),要子弟力戒這些惡習。他說:“不可習于好譎,同趨世風。如刁猾,如強梁,如貪詐,如欺公罔私,如巧文玩法,則入于狹邪小人之儔矣?!盵1]2797《家則》還列舉了唐代柳氏對于學業(yè)未成子弟不得食肉的例子,要子弟體驗窮苦生活的艱辛,從而更刻苦致力于學業(yè)。
唐河東柳氏家法,子弟學業(yè)未成,不聽食肉,非惟習于貧苦,且欲其識齏鹽之味。夫菜根滋味,往昔名公巨卿猶然甘之,至鄙肉食為膏粱騃子,又何論學業(yè)成與未成耶?[1]2800
其五,出仕之道
作為科第世家的家訓,對子弟仕宦道德的教誨也是徐三重家訓的重要內容。《家則》要求子孫,為士人應做君子,出仕則克己奉公,講究名節(jié),嚴戒貪贖,告誡子孫務必不圖名利、不浪費民財、不卑屈媚貴、不徇私枉法。
子孫讀書,倘幸出仕,當以國事為家事,民心為己心,不得但躐榮名,茍圖身利。毋苛刻以博能聲,毋卑屈以媚貴要,毋費民以奉所臨,毋枉法以徇所畏。昭昭國典,奉以公平;暗暗下情,體以忠恕。念更國家給俸,本足資官,獨以食費自浮,乃若不迨,于是乎茍且以充用,則不惟輕昧國恩,而生平名節(jié)掃地矣。當思此亦國計民脂,身口之外不得一毫浪費,則用度有余,自然不必分外,夫分外一毫即貪也?!柏潯敝蛔?,古今大戒,不惟終身不齒,子孫亦且羞之,己為士大夫,何可不嚴戒而痛絕也![1]2803
徐三重家訓中不僅教育子弟為官行政必須廉政奉公、嚴戒貪墨,而且為了防止一些為官子弟因薪俸不夠開支而貪污受賄,家訓還做了制度設計,以家族資助保障子弟廉潔為官。他在家訓中規(guī)定:“子弟官卑俸薄,父兄主家當計所需資給,毋令空乏,以全其節(jié),亦彼此相成之道,不得謂身已仕國,遂吝家物也?!盵1]2803以家族資助的形式為“官卑俸薄”的家族子弟提供生活資助,解決他們廉潔從政的后顧之憂,這的確具有遠見卓識。這種規(guī)范出仕子孫廉潔從政的制度設計,在中國家訓發(fā)展史上也很少見。
徐三重的《家則》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廣泛,讀來令人很受教益。然而,由于時代原因,家訓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其中規(guī)定:“叔嫂不通言,男女不同室;居處相隔,行止相避;不共圊溷,不共湢?。徊挥H相授受,不同席飲食?!痹偃纾芭幽晔畾q以外,不得從母至外家;余雖至親家,亦不得往”[1]2797。還如“凡諸婦于本家,父母在,則歸寧;沒,則否。兄弟有慶吊大事,則暫往不得過宿,遠則不往。本家人來,惟父母與同生兄弟、至親甥侄則相見,余并否。相見時,必子弟引入,遇夜則不入”[1]2797。這些規(guī)定顯然是封建綱常禮教的陳詞濫調,不近人情。還如,作者提出的“婦人賢明者稀”、她們“寡見大義”等觀點,顯然也是不公正的評價。
繼承父親徐三重重視家訓教育的思想,徐禎稷不僅對父親的教誨身體力行,為官清正,而且也撰寫家訓教化子孫,傳承徐氏家族的優(yōu)良仕宦家風。徐禎稷家訓思想教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其家訓著作《恥言》之中?!稅u言》一書為作者訓誡子孫的語錄合集,分上下兩卷,共計235則,主要包括治家、修身、教子、處世、為官之道等內容。
為何以“恥言”命名其家訓著作?徐禎稷開篇就做了解釋。他說:“恥言者,家居談說偶識之簡者也。言之未克行焉,庸無恥乎?存以備自省,亦以示后人猶冀有能釋予恥者。”[2]2881也就是說,“恥”為人之“大端”。徐禎稷希望子孫能言行一致,假如不能做到,就要引以為恥。家訓內容涉及家庭、社會生活諸多方面,讀來頗有哲理和教化價值。
其一,關于治家之道
徐禎稷在回答為何家政難于國政的問題時,強調親人之間關系的處理不像國家治理那樣運用法律,而是應該引導教化。他說:
或曰:語云“國政易,家政難”,何也?馀齋曰:疏任法,親任化,遠者易飾,近者難欺。[2]2882
居家之道最為重要的是什么?在徐禎稷看來,是“儉”。居家儉樸,既可以立身,也可以濟人?!稅u言》云:
或問居室之道奚尊?馀齋曰:其儉哉!儉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2]2883
他強調,家庭生活儉樸,可以保家傳家,而生活奢靡、揮霍無度的家庭,不衰落的基本沒有。
吾見仕宦而室不豐者,寡矣;吾見豐而不侈者,寡矣。顯不可常,而習侈難反,故世家之能保者寡矣。[2]2885
儉約并非吝嗇,家訓還列舉了居家生活雖不儉約但卻是必要的五個方面,很有辯證觀點:
居室而不儉者有五:奉先一也,為逝者治棺槨二也,為子弟敦師友三也,疾求醫(yī)藥四也,恤親舊、周急乏五也。亦稱其力焉而已矣。[1]2885
徐禎稷認為,居家生活除了“儉”,另外一項就是“勤”。他指出,可以從一個家庭的勤儉還是奢靡,預言這個家庭的興衰成敗,“以乖和競讓,征人世之德怨,以勤惰奢約,兆人家之成敗”。他強調家庭男女成員勤勞治生,可以使生活自足,保持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發(fā)展。徐禎稷說:
君子之室,男女上下勤生而分業(yè),食服吉兇,稱家而尊儉,生可使足也,烏在其言利也。[2]2890
徐禎稷還特別提出治家業(yè)、傳家業(yè)于后世子孫,明智的家長應該重在治“守家之人”,遺家業(yè)給后人應該傳授給她們“保業(yè)之道”。他說,“人治家業(yè),以貽后也。治家不治守家之人,貽業(yè)不貽保業(yè)之道,智乎哉?”這句話道出了治家、傳家的真諦,的確是至理名言。
其二,關于齊家之策
在睦親齊家方面,《恥言》提出,家庭成員之間相處要寬厚謙讓,這樣才能減少矛盾。家訓中徐禎稷還引用民諺加以說明,尤其是夫妻和兄弟之間更要如此。
馀齋曰:骨肉之倫,無忘親厚而已矣。無忘也者,雖遇橫逆猶是也。弘而忍之之謂讓,曲而聯(lián)之之謂仁,潛移而默成之之謂圣。較則怨,怨則離,雖曲不自我,等之乎不祥。語曰:“夫妻交市,莫問誰益;兄弟交憎,莫問誰直?!贝酥^也。[2]2888
他認為,家庭和睦首先是做家長的要愛子貴均,公平公正,不給兄弟之間發(fā)生紛爭留下“導火索”;其次是要教育家人子弟講究“禮讓”,恪守“大義”,注意防微杜漸,不使矛盾積累激化:
馀齋曰:常以骨肉之合睽,征人家之隆廢不失者,十九矣。故有子孫,莫不教以睦。夫均一則不妒,有定分則不爭。習之以禮讓,明之以大義,然后間言不入。嗚呼!堅石數(shù)仞,楔則裂諸;金堤百丈,蟻則決諸。骨肉之釁,肇于微,成于積。慎之哉![2]2883
徐禎稷特別強調婦女在家庭和睦中的重要性,要求加強她們在家庭倫理關系調適中的作用。他說:
女子、妻妾,必令知大義,則能贊仁讓,和骨肉。詩云:“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利用柔德,調合一家,婦道之正也。[2]2883
重視女性在家庭生活和子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該家訓同時提出家庭不睦的原因半數(shù)為家庭女性,認為“家之失親也,系婦人者十有五”,這顯然有些武斷。
其三,關于子弟品行養(yǎng)正
蒙以養(yǎng)正,是中國歷代家訓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徐禎稷家訓教化的基本方面。與其父徐三重一樣,他認為保持家道隆昌的重要策略是嚴格管束子弟,端正品行,嚴防他們結交“狎交邪客”“三姑六婆”之類的人。
馀齋曰:為家者,嚴非類倍于嚴寇盜,寇盜賊財,非類賊人,財敗可再營,人敗難為也。故狎交邪客,子弟之賊;三姑六婆,中閨之賊。于此不嚴,惡乎用其嚴?[2]2883
當別人問起“何以教子孫”時,徐禎稷回答了兩個字:“自立”。他要子弟從小要做自立自強、憑自己本事吃飯的人。徐禎稷針對品德才能不同的子弟提出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即對賢良有才能的子弟應愛之有節(jié),不放松教誨,這樣可以避免因驕縱而使之敗壞;對于不孝之子應嚴加管束而又不薄愛,則可以避免因怨恨而使之越走越遠。他說:
才子弟,制其愛,毋弛其誨,故不以驕敗;不肖子弟,嚴其誨,毋薄其愛,故不以怨離。[2]2890
為了子弟不沾染惡習,徐禎稷還給他們做了“戒四恃、絕六惡”的嚴格規(guī)定:
世家子弟戒四恃、絕六惡。四恃者:財足以豪,勢足以逞,門第足以矜,小才足以先。人緣茲四恃,遂生六惡:曰奔,曰淫,曰懶,曰傲,曰剛狠,曰浮薄。[2]2890
其四,關于官德修養(yǎng)
官德修養(yǎng)也是徐禎稷家訓的重要內容。作為官宦世家子弟,徐禎稷繼承了父親徐三重家訓中的官德思想,他不僅極為重視子孫為官道德的教育灌輸,而且較之其父規(guī)定得更為全面、系統(tǒng)。譬如,在為官者德、才、氣節(jié)修養(yǎng)上,他認為:
德高者歸,言高者違,才高者雄,色高者窮,節(jié)高者服,氣高者僇。故士崇其德而訥其言,豐其才而鋤其色,勵其節(jié)而平其氣,故能成天下之大美。[2]2888
再如,在百姓管理上,他提出 “制政,所以為民也”的民本思想,認為官員應該了解田里、農事和市場貿易等“民事”,這樣才能做到善治。“古者之政,莫詳于民事。蓋田里、農桑以逮廛市,事為官,官為法,旦課而暮稽焉,故名各得而奸不生?!盵2]2886《恥言》還記載有徐禎稷與人討論為官如何做到“善治”的問題,讀來頗有新見。
或曰:“善治,使民逸?!扁琵S曰:“不然,善治使民勤。”或曰:“善治,使民富。”馀齋曰:“不然,善治使民儉。夫儉勤也而逸富至,明者戒之?!盵2]2901
徐禎稷還在家訓中向子弟傳授了為官者救濟災荒的對策。他說:“救荒無奇策,奇策不救荒。或未達,曰:救焚無奇策,奇策不救焚。故曲突無燎災,預備無荒年。若請足民,軻陳王道,救在平日,不救在荒。斯荒策之特奇者?!盵2]2886這里,徐禎稷用防火之道作喻,強調救荒的工作應該做在平時,未雨綢繆。他所提出的“救荒無奇策,奇策不救荒”的見解,無疑是極有見地的“官箴”,倘若地方官員依此行政,救濟災荒就有了根本保證。
作為仕宦世家,徐三重、徐禎稷父子的家訓,無論在教化內容還是教化方法上都頗有特色。
第一,鮮明的恤民理念和濃郁的憫農情懷
這是徐三重、徐禎稷父子家訓的鮮明特色。徐三重批評了一些富貴之家自圖安逸、多雇乳母的行為。認為“貧富貴賤,各言其子,存此失彼,豈仁人用心?”他要求子孫,不得雇傭乳母。若因產婦體弱生病,不得不雇傭乳母,也要首先安置好乳母自己的孩子才行。徐禎稷《恥言》中,甚至將體恤百姓提高到“王政之基”的高度加以強調,認為:“國君理財,如不得已,以此心取民,民不傷;以此心制用,用不困,民不傷而用不困,王政之基也”[2]2898-2899。
徐三重告誡子孫,自己一家不耕而食,全部生活費用都來自佃戶的辛苦勞動,因此生活一定要節(jié)儉毋奢,要體恤農人的辛苦,收租要公平,荒年尤其要加以“優(yōu)恤”。
吾輩不耕而食,一家之養(yǎng),皆農人終歲辛苦所致,念之何可輕易。所以取租當極公平,日用當加撙節(jié),兇荒宜為優(yōu)恤,逋貸亦須寬緩。夫吾松田產,多非世業(yè),一時苛取,不過供奢豪之費。若以日用身口之計,所需幾何?有力之家,占田至千萬,窮極口腹,縱恣耳目,用如泥沙。試清夜反思,則皆日暴雨淋所由出也,豈不惜哉![1]2804
為了培養(yǎng)子孫節(jié)儉品德和恤民、憫農情懷,徐三重家訓中甚至提出了加強子孫“體驗教育”的舉措?!肮首訉O居鄉(xiāng),宜身親耕種之事,以習知農家艱苦,則自然愛惜天物,不敢驕奪奢。而移以居官,所謂節(jié)用愛人之理,亦在其中矣?!盵1]2804應該說,通過參加農業(yè)生產,體驗農家辛苦、增進子孫節(jié)儉毋奢的思想認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里,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重視仁愛教化
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官宦世家,徐氏家族非常注意對家人進行周困濟窮的教育,熱心慈善?!都覄t》中,徐三重回憶自己的大父(即祖父)一生體恤貧窮,“周人之急”:“先大父鶴田公,雄姿豪氣,惟周人之急,而一生未嘗先事訟人?!盵1]2808家訓記載嘉靖甲辰年,遭遇荒年,米價飛漲,饑殍載途,祖父鶴田公高價購買了五百石大米,低價出售,而窮人則免費賑給,“所全活甚眾”。他要求子孫繼承祖先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濟世助人?!按饲叭说率?,宜永世克念。第恐涼薄者難為,然幸人不足而快心厚利,必非前人意矣?!盵1]2808徐禎稷也談到父親徐三重對他“勤施多濟”寬待鄰里的教育,要子孫記取。他說:“稷也聞之先子鶴田府君之行也,所難及者三焉:勤施多濟,而無德色;里仇侵之,訟則克,而未嘗先發(fā)一難;不習詩書,而秉禮裁義?!盵2]2888
第三,注重家訓家風文化熏陶
“家訓,也稱家誡、家范、宗規(guī)、族訓、家語等等,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訓示教誨。此外,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托、兄弟姊妹間的誡勉?!盵3]家訓教化是優(yōu)秀家風營造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家風是家訓教化的體現(xiàn)和表征?!凹绎L,亦稱門風、家聲、父風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格與風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作風、立身處世之道、道德面貌和價值觀念的綜合體。”[4]優(yōu)秀家風的營造離不開家教、家訓的滋養(yǎng)。
從上文看出,徐三重、徐禎稷父子家訓中都強調優(yōu)良家風對家人子弟的熏陶作用?!都覄t》指出,保持優(yōu)良家風就必須從子女婚姻源頭做好,重在堅持擇偶標準,“婚娶必擇舊門儒素、有禮義家法者,不得茍慕富貴?!盵1]2801徐禎稷《恥言》多次回憶父親徐三重對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視,要求傳承家庭家族倫理綱常的“正氣”和生活淡約的“清氣”。
先府君言:“持門戶有子孫者,必謹于風氣之端。夫倫彝名簡,家之正氣;詩書澹約,家之清氣。保斯二者,故世而才,易以成彥士;世而不才,也猶得謹素,存其家聲。”[2]2894
如何培育和傳承優(yōu)良家風?徐氏父子都指出了治“守家之人”、貽“保業(yè)之道”的觀點。徐禎稷《恥言》說:“人治家業(yè)以貽后也,治家不治守家之人,貽業(yè)不貽保業(yè)之道,智乎哉?”[2]2884他認為關鍵在于遵守家庭“禮法”,“故家遺風,在能存禮法,不在不失體勢”。其父的《家則》更明確指出:
家長最當謹守禮法,不得妄為。至公無私,不得偏向。又須以至誠待下,常存平恕。臨事之際,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好惡必當,體恤必周,視一家如一身,以一身整束一家,則法行而情合矣。[1]2796
治“守家之人”,貽“保業(yè)之道”,再加之為家長者率先垂范、公正不偏、嚴慈結合,這是提高家政管理、培育和傳承優(yōu)良家風的基本路徑。
第四,重視官德修養(yǎng)和為官之道的教育
重視對子弟進行官德修養(yǎng)和為官之道的教育,也是徐三重、徐禎稷父子的家訓的重要特色,這是徐氏世家仕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上述已經(jīng)述及,此不贅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5]。家風熏陶是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養(yǎng)成的起點,也是黨風、政風和世風的源頭。優(yōu)秀家訓家風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家訓是有言的訓誨,那么家風則是無言的濡染,家訓家風文化構成了中華家文化的主干,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內涵和修齊治平的價值追求[6],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新時代家風文化建設的豐厚滋養(yǎng)。
作為明代有影響的仕宦家訓,徐三重、徐禎稷父子的上述家訓思想和教化理念,特別是其培育和傳承優(yōu)秀家風的思想,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積極價值。揚棄其中修身、齊家、教子的智慧,無疑可以為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家風文化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此外,如上所述,作為徐三重、徐禎稷父子家訓的顯著特色之一,他們的仕宦道德修養(yǎng)思想以及對子弟的從政經(jīng)驗、廉潔制度指導,可以古為今用,為當前廉政道德建設和制度規(guī)約的制訂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