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鋒(福建省福州民族中學)
自主閱讀,指的是學生進行讀書完全是出于對自身的考慮,學生不再處于被動的位置,而是自己主動想去學習;學生在整個的閱讀過程中會更加輕松和愉快,形成具有自身閱讀特色的閱讀感悟。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發(fā)現不僅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物的行為。正確地說,發(fā)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布魯納認為,學習活動是自主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才能提高自我意識。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課堂目標被設立。作為學科中最基礎的語文科目,只有學生養(yǎng)成了自主閱讀的習慣,才會在語文道路上邁出一大步,僅僅依靠教師推動著學生向前走,是收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從而提升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逐步攀登語文的知識巔峰。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是以教師的講解、學生的筆記為主,不僅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能力,還使整個課堂的氣氛枯燥乏味、死氣沉沉,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課堂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知識理解的情況和表現為主。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適當的時間創(chuàng)設適當的學習情境,設計自主閱讀活動,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開拓思維,讓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自主閱讀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將課堂變成一個演出活動,鼓勵一些表演能力和模仿能力強的學生上臺表演,將枯燥乏味的講解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感受童話的魅力,理解文章蘊藏的內涵。隨著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課堂氛圍逐漸升溫,每名學生的學習熱情都被調動了起來,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表演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十分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適時地設定懸念、提出問題,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促使每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再與其他學生討論、優(yōu)化,得到相對完美的答案,形成全面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自主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自主地去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含義,提高自己的語文修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有一處“雜然相許”的注解為:紛紛表示贊同;雜然,紛紛地;許,贊同。新課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設置懸念:課文中“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的語氣相同嗎?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是否認為愚公的妻子始終贊同愚公的做法?其他的家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贊同的?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去探究文章的內涵,激發(fā)自主閱讀意識,以收到更好的理解效果和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一個人在閱讀同一段文字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既可能如出一轍,又可能大相徑庭。因此,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來束縛學生的想象能力,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別具一格的理解,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fā)揮,開展個性化閱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挖掘閱讀中的寶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傷仲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文章的結尾提出一個疑惑:在今后的成才道路上,大家認為后天的教育重要,還是先天的天賦更重要?最關鍵的一點是什么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勵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一些名人,他們雖然沒有走完學習之路,但是卻創(chuàng)作出了著作,這些都表明了天賦的重要性!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以此來充實學生的課堂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于漪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從認讀文字形式開始,進入到對思想內容的理解,須臾離不開思維。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揮。因此,閱讀教學應該采取多元的閱讀方式進行,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材中的白紙黑字,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之路產生了抵觸心理,認為閱讀內容繁雜難懂、枯燥乏味。這時,教師可以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束縛,借助多媒體設備,采取多元閱讀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教師選取一些與蘇州園林有關的視頻,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魅力,引發(fā)學生對蘇州園林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認真解讀課文,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實學生的知識寶庫,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又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下冊《屈原(節(jié)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由組隊,通過人物角色扮演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意義,推動學生深入地閱讀劇本的背景資料,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理解每一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分析人物性格,掌握戲劇的特點。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于漪認為,學生的感悟是自主性閱讀的靈魂。她指出,教師應千方百計地使他們在讀寫過程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激發(fā)他們的神思飛躍,處于創(chuàng)造的氛圍之中,享受豐富的精神生活。我們通常所說的感悟是由語言文字對閱讀者心理產生的升華,是讀者由文章表層意義到深層內涵的認識深化,是讀者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親身的情感體驗、個體的智力水平基礎上對作品的感受和領悟。同時,也包括讀者的聯(lián)想與想象,提高與創(chuàng)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感悟進行這樣的理解:是學生對作品內涵、技法、藝術境界的理解;也是學生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和提高。如果從感悟的內容上來講,就是對技巧及意義的有機統(tǒng)一;如果從感悟的方式上來講,可以分為局部到整體,或整體到局部,最后再到整體進行。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感受史鐵生癱瘓后的心境,了解“母親”隱瞞自己身患絕癥,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到世間最真摯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悟到“母親”悄悄“躲”“來”的背景、勸慰兒子的細節(jié)安排,體會課文歌頌母愛的無私、偉大,收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另外,在課堂開展“我與媽媽”“我與爸爸”的拓展練習,還能使學生加深對家庭、親情、人生關愛的理解和感悟,這樣的感悟既拓展了文本的意境,又升華了作品的主題。開展這樣的自主閱讀,激發(fā)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總而言之,學生的自主閱讀是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與措施,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探索。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以生為本,引導學生逐步去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理解,拓寬學生的閱讀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之路點上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