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彤
(廣西桂林市靈川縣城關第一小學,廣西桂林,541299)
家校共育是指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形成共同體,共同承擔責任,行使共同的權利,著重體現(xiàn)雙方的主動性,即學校主動爭取學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主動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并得到來自學校更多的指導與幫助,學校、家庭形成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庇纱丝梢姡趦和某砷L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是戰(zhàn)友,是同盟軍,只有家校協(xié)作共育,才能讓教育效果最大化。怎么向家長借力、借智、借道?家校共育的途徑有哪些?怎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家校共育?……這些都是一所學校管理者所要思考的問題。
靈川縣城關第一小學屬縣直小學,隨著城鎮(zhèn)化的建設和家長想讓孩子享受優(yōu)質(zhì)教育的意識逐漸提升,學校兩千一百個學生有近三分之二來自進城務工、經(jīng)商或由校外托管代管的家庭。相當一部分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的家長盼子女成龍成鳳心切,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在學習方面愿意與學校配合,對于其他方面的溝通置若罔聞。還有的家長以自己工作忙碌,或是文化素質(zhì)不高為理由,不參與學校相關教育活動。有的家長聲稱自己需要為生活打拼,將孩子的管理、教育責任推給了祖輩或是托管機構……
從以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學校在家校共育工作方面大致有以下幾點不足:
第一,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有一定的責任心和義務感,但因在教育指導思想方面有差異,導致兩者之間的理解、信任度缺乏,家長配合學校教育的主動性比較欠缺。
第二,部分家長的教育能力不強,教育方式不夠科學,需要加強家長的指導、培訓,逐步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
第三,學校雖然重視家校共育,具體操作逐步規(guī)范,但家校共育的途徑過于單一,實效性不強。
為此,學校應積極探索家校共育開展的途徑與方法,真正促使家校形成合力,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環(huán)境。
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分析,結合學校實情,發(fā)現(xiàn)實踐活動就是一個最佳切入點,實踐活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是體驗中的教育、創(chuàng)新中的教育。通過體驗,學生獲得的思想感情和知識技能就能銘記于心;通過體驗,教育目標就能內(nèi)化為一種基本素養(yǎng)。
結合區(qū)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靈川縣城關第一小學以學校和建立特色班級兩個層面的家校共育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為途徑,開展家校共育活動,鼓勵家長們積極參與,以此提高家校共育的成效。
學校緊緊圍繞校園文化主題,梳理五個家校共育工作的切入點,精心設計學?;顒?,讓家長多方位參與,在活動中享受、感悟、體驗過程,提高了家校共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切入點一:“三禮”“三月”“兩節(jié)”樂參與
學校精心設計和組織了“三禮” “三月” “兩節(jié)”活動。“三禮”即一年級新生的入學禮、“六一”入隊禮、難忘畢業(yè)禮;“三月”即語文、數(shù)學、英語月,科技活動月,讀書月;“兩節(jié)”即紅花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每類活動都設計了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的環(huán)節(jié),讓家長、老師共同參與、見證學生成長的每個關鍵點,讓學生樂于享受教師和家長的關愛。同時在活動參與中促進家長與學生、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感情與交流,從而讓相互間能有更多的了解與理解,這也是家校共育的基礎。
2.切入點二:“知、讀、行”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傳統(tǒng)文化是祖國幾千年流傳的文化精華,學校充分結合傳統(tǒng)節(jié)假日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歡歡喜喜過春節(jié)、“三月三”、話中秋、端午節(jié)知多少、九九敬老活動、敬師活動、三八婦女節(jié)等活動,活動設計都含有家長參與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家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增強家長和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提升家校共育的實效性。
3.切入點三:家長體驗“慧智課堂”
每學期堅持開展“慧智課程之家長開放日”,“慧智課程之爸爸媽媽當老師”教學體驗活動。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齊心協(xié)力布置“慧美教室”,讓家長走進校園,了解學校,體驗教育教學,積極為學校教育教學提出寶貴意見,從而理解學校,支持學校,提高家校共育效果。
4.切入點四:親子實踐“慧樂”假期
一個學生每年的假期三個月左右,在這些日子里,學生在家干什么?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假期對學生學習、生活、生命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它是完成閱讀的黃金期,是如何生活的體驗期,是自主管理、自主學習的實踐期,也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實驗場。因此,學校精心設計“慧樂”假期實踐活動,用“小達人”貫穿整個活動:慧安小達人、慧學小達人、慧德小達人、慧體小達人、慧藝小達人、戰(zhàn)役小達人等,鼓勵家長和學生積極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實踐課程,培養(yǎng)家庭關注自然、體驗生活的能力,在實踐中形成對社會、自然的整體認識,樹立熱愛自然、關愛社會的責任感。通過親子實踐,知行合一,提升綜合素養(yǎng),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營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圍,讓假期的教育不留空白,促進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5.切入點五:流動、定期家長會多方式培訓溝通
家長會是學校、老師與家長溝通交流的重要的渠道,學校將定期家長會和流動家長會結合起來進行。定期家長會如一年級新生家長會、六年級畢業(yè)班家長會、期中家長會等,采用到校參加或是網(wǎng)絡形式,每次安排20分鐘左右的家庭教育小知識講座,同時各班會請家長做經(jīng)驗介紹,讓班級學生參與活動等,或是進行大型的家庭教育專題講座活動。而流動家長會則是各班采用靈活的方式自行安排,做到定主題、定時間、定人員、定方式。學校還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云家長會”,家長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形式,選擇適合的時間觀看學校下發(fā)的家長會視頻。這樣點面結合的方式,提高了家長的參與度與主動性,增強了家長家庭教育的意識,也讓家長知曉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學校與家長的關系逐步發(fā)生變化:由傳統(tǒng)的服從與被服從、命令與執(zhí)行慢慢變化為民主、平等、協(xié)商的新型家校關系,同時也使家長會從形式逐步走向了效果的境界,從而加深了家校共育的程度。
班級構建本班家校共育特色活動,可以提高班級家校共育成效,從而發(fā)揮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學校采用自愿申報的方式開展家校共育特色班級的構建,主要圍繞“好家風、家訓” “書香家庭” “傳統(tǒng)文化潤我家,紅色基因永傳承”幾個主題開展。參與的班級根據(jù)本班確定的主題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親子學雷鋒、親子共讀、親子共游、家校聯(lián)誼、親子共課堂、親子綠色行等,同時形成一定的構建活動流程模式。
1.“書香家庭”采用“置、訂、讀、得、行”的模式進行構建
“置”指購置、布置,營造書香家庭氛圍;“訂”指制訂書香家庭讀書計劃;“讀”是選擇合適的書籍或是班級指定的篇目文章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閱讀活動;“得”即讀書心得,學生、家長可采用手抄報、書法、寫、畫等不同形式記錄讀書后的心得體會;“行”是指根據(jù)閱讀的內(nèi)容去生活、學習觀察、探究、踐行,并做好活動記錄,同時還進行班級“慧美書香家庭”評比。在這個模式的引領與老師的指導督促,以及家長的堅持下,每個家庭都深有感觸: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增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又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增長見識,書的氣息和馨香彌漫于家庭中,營造了全家愉快而又幸福學習的氛圍,逐步使讀書成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章節(jié),一舉多得。
2.班級“好家風、家訓”特色構建以“曬、行”為實踐模式
“曬”出“我的家風、家訓”,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比如,手抄報、采訪、寫、畫、唱、主題班會等?!皶駮瘛薄盎勖兰绎L故事”活動,以文字、視頻、音頻、競賽等方式向大家講述自己家庭中祖輩流傳的一些優(yōu)良家風、家訓的歷史小故事,或是講述關于在繼承家風、傳承家訓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講述在踐行家風、家訓活動中感悟與反思。
“行”則是以實際行動去踐行良好的家風、家訓,采用集中與分散的方式開展活動。充分發(fā)揮家委會的作用,組織開展富有正能量的活動,比如:“孝行之走進敬老院”,家長與孩子共同走進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幫老人梳洗、幫老人打掃衛(wèi)生等,家長和孩子共同踐行體味 “孝”;“綠行之環(huán)保多舉”系列,家委會組織去甘棠江公園清掃垃圾,自購魚苗放生等?!胺稚⑹健眲t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活動,比如結合學校設計的“慧樂假期”開展“家風家訓我踐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家長與學生共同制訂踐行家訓、家風的行動目標與計劃,記錄家庭踐行情況等。更多的個體家庭則是將家風、家訓滲透在日常的生活、學習當中。班主任老師則采用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共同制訂、指導、督查各種活動的開展。
形式多樣而又主題鮮明的活動,為家庭提供了道德滋養(yǎng)、精神動力,家長學會了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與孩子一塊兒遵守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規(guī)范的要求,同時弘揚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3.以“傳統(tǒng)文化潤我家,紅色基因永傳承”為主題的班級家校共育特色構建,緊緊圍繞“知、行、思”三個字的模式開展
參與該特色構建的班級可選一個或兩個主題作為切入點,比如,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體驗紅色桂北游等,師生、家長齊參與。“知”為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知曉背景、歷史、釋義等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靶小笔侵覆扇《喾N方式實踐、體驗,讓文化入腦入心、見行見效。如尋找紅色足跡、我知傳統(tǒng)節(jié)日、吟唱二十四節(jié)氣等?!八肌眲t是家長、學生、老師在參與“知、行”活動之后的所思、所獲、所得,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與載體呈現(xiàn)。
學校立足學校實情,從學校和特色班級兩個層面進行實踐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活動內(nèi)容具有針對性,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學校、教師注重參與指導、設計,家長、孩子主動參與,承擔活動;家長之間有更多機會交流,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相處、合作,家長在活動中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共同營造和諧的氣氛,增進感情;教師同時能及時了解家長對學校工作和班級工作的意見或建議,共同商定整改措施,不斷完善班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風,提升班級管理質(zhì)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家長在家里也能樹立良好的家風,構建家庭教育的魅力。學校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展示、推廣特色班級的經(jīng)驗,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讓家長對家校共育工作的認同感、參與度、支持度得以持續(xù)提高,從而提高家校共育整體效果。
家校共育仍面臨著制度不完善的困境。家校共育的內(nèi)容與形式受一定的局限,有些活動家長參與的面不夠廣。
一部分家長共育意識缺乏,以各種理由推脫、搪塞參加家校共育活動。
因此,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在制度上相關內(nèi)容的不斷完善,是家校共育有效開展的保障。各級政府加大家校共育的政策、知識宣傳,開展家長培訓,營造氛圍,讓整個社會都增強家校共育的意識,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學校則需要結合地域特點及校情從家校共育的頂層設計、建立家校共育的長效機制等方面精心設計,并落到實處。
從靈川縣城關第一小學開展家校共育的工作成效可以看出,學校立足實情,從學校和特色班級兩個層面進行實踐活動的設計與開展,促進了參與者的體驗感受,在實踐過程中充分運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同時充分挖掘家長中的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并根據(jù)學校實情整合、探索家校共育的途徑。學校積極倡導合作方式的靈動與多元,鼓勵家長參與,盡可能扭轉(zhuǎn)學校教育唱“獨角戲”的局面,最大限度實現(xiàn)家庭與學校的互動、家庭與學生的互動、家庭與家庭間的同伴互助,讓實踐活動成為家校共育的彩橋,提高學校和家長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識,相互配合,使教育的途徑得以暢通,形成教育合力,真正為學生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環(huán)境。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融合與互補、如何相互促進仍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