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娜,竇立萍,靖 彧,潘玉玲,馮 晨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北京 100853 1 兒科;2 血液科;3 檢驗科
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造血系統(tǒng)髓系細胞分化發(fā)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造血祖細胞惡變轉(zhuǎn)化而來的一組疾病群,其起源分別來自粒細胞系、單核細胞系、紅細胞系或巨核細胞系,占小兒白血病的20% ~ 25%[1]。近年來,隨著治療策略和方法的不斷改進及創(chuàng)新,其5 年無病生存率已得到顯著提高。但難治或復發(fā)AML 患兒的臨床緩解率低,治療仍是一大難題。經(jīng)過標準方案治療2 個療程無效的初治病例即為難治性AML[2],難治AML 患兒常已接受多個療程強烈化療,各組織器官存在一定毒性累積,難以繼續(xù)耐受強烈化療,需較溫和的治療以獲得緩解,為造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創(chuàng)造機會。參照借鑒地西他濱(decitabine,DAC)+改良CAG 治療成人復發(fā)難治AML 患者的經(jīng)驗及既往地西他濱應(yīng)用于兒童AML 誘導化療的有效性[3-6],我們對1 例DEKCAN 融合基因陽性、高危難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兒嘗試應(yīng)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改良CAG 方案及單倍體相合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F(xiàn)對其臨床特點、治療經(jīng)過及不良反應(yīng)進行回顧性分析,分享診治經(jīng)驗。
1 病史 患兒男,9 歲,因“間斷發(fā)熱2 個月、雙膝關(guān)節(jié)及下肢紅腫1 周”于2019 年2 月15 日入我中心。入院前2 個月患兒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9℃,伴納差,無咳嗽、流涕,無吐瀉,無牙齦出血、便血,無關(guān)節(jié)腫痛等癥狀。1 周前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并出現(xiàn)雙膝關(guān)節(jié)紅腫、伴疼痛,下肢皮膚大面積紅色皮疹,4 d 前(2019 年2 月11 日)于當?shù)貎和t(yī)院住院。查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76 g/L,白細胞14.29×109/L,中性粒細胞20%,淋巴細胞20.6%,血小板86×109/L,C 反應(yīng)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2.7 mg/dL。骨髓形態(tài)學示急性髓系白血病M4b 型。當?shù)蒯t(yī)院診斷“急性髓系白血病?雙小腿軟組織感染?”。予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發(fā)熱無緩解,下肢皮疹及腫痛加重,不能行走。為進一步診治,2019 年2 月15 日急診轉(zhuǎn)入我中心?;純合灯淠赣H第3 胎第2 產(chǎn),足月順產(chǎn),出生體質(zhì)量4 kg,否認缺氧窒息史,生長發(fā)育同正常同齡兒。生于新疆烏魯木齊市,久居于當?shù)兀改阜墙H婚配,均體健,有1 姐姐體健,爺爺因“急性白血病”2016 年去世,否認傳染病及家族遺傳病史。
2 體格檢查 體溫36.7℃,脈搏92/min,呼吸19次/min, 血 壓100/52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貧血貌,雙下肢可見5 cm×5 cm紅色皮疹,皮疹處皮溫高,淺表淋巴結(jié)未觸及腫大,心肺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體無特殊,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關(guān)節(jié)活動正常。
3 輔助檢查 1)骨髓MICM 分型。骨髓形態(tài)學:骨髓增生明顯活躍,髓系原始細胞、幼稚單核細胞占50.4%;原始、幼稚細胞化學染色:POX 陽性率21%,CE 陽性率17%,NAE 陽性率42%,NaF 抑制后陽性率20%,PAS 陽性率93%;外周血涂片:髓系原始細胞占48%;意見: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多考慮M4(圖1)。2)流式測白血病免疫分型示:48.29%細胞(占全部有核細胞)表達CD117、HLA-DR dim、CD38、Tim-3、CD123、CD96、CD13、CD33,部分表達CD34、CD64,不表達CD7、CD56 等,為惡性髓系幼稚細胞,考慮為AML,M2 或M4 可能性大。3)染色體核型:46,XY,t(6,9)(p23;q34)[20]/46XY。4)白血病64種融合基因篩查:DEK-CAN 融合基因陽性。5)腦脊液中白血病細胞及白血病微小殘留檢測未見異常,頭顱MRI、心電圖、心臟超聲、腹部B 超、睪丸超聲未見異常。
4 診斷 依據(jù)FAB 協(xié)作組提出的AML 形態(tài)學診斷標準,患兒診斷為急性髓系白血病M4b 型,按照CCLG-2016 AML(除M3)方案危險度評估標準,因具有預(yù)后不良的遺傳學標記t(6,9)/DEK-CAN,入高危組。
圖 1 骨髓細胞形態(tài)(10×100瑞氏染色):骨髓增生明顯活躍,原單+ 幼單占50.4%Fig. 1 Morphology of bone marrow cell (10×100 wright stain):Bone marrow hyperplasia is significantly active, primitive monocytes and naive monocytes account for 50.4%
5 治療 1)化療方案:第1 療程CAG 方案:阿柔比星14 mg/m2,1次/d×4 d;阿糖胞苷10 mg/(m2·d),1 次/12 h×14,d1 ~ d14;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 0.1 mg/kg 皮下注射(d1),腰椎穿刺+三聯(lián)鞘注(d1)。第2 療程DAE方案:阿糖胞苷100 mg/m21 次/d×7,d1 ~ d7;柔紅霉素40 mg/m21 次/2 d,d1、d3、d5;依托泊苷100 mg/m21 次/d×5,d1 ~ d5;d1、d14 腰椎穿刺+三聯(lián)鞘注。第3 療程DAE 方案:同第2 療程。第4 療程地西他濱+改良CAG 方案:地西他濱20 mg/m21 次/d×5,d1 ~ d5;阿柔比星20 mg/m21 次/2 d,d1、d3、d5;阿糖胞苷100 mg/m21 次/d×5,d1 ~ d5;PEG-rhG-CSF 0.1mg/kg 皮下注射(d1)。2)親緣HLA 半相合異基因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預(yù)處理方案:地西他濱(20 mg/m21 次/d×5)+改良BU/CY+ATG(白消安/環(huán)磷酰胺+抗胸腺細胞球蛋白);-4 d 供者開始動員,共4 d,0 d 回輸患兒父親單倍體外周造血干細胞。環(huán)孢素+驍悉+氨甲蝶呤三聯(lián)預(yù)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預(yù)防性D+DLI(供者淋巴細胞回輸)降低復發(fā)風險。3)支持治療:血小板低于20×109/L時輸入去白細胞機采血小板,血紅蛋白低于70 g/L時輸注去白細胞紅細胞。存在發(fā)熱等感染征象應(yīng)用廣譜抗生素,并長期口服復方磺胺甲惡唑預(yù)防卡氏肺囊蟲肺炎,抗生素治療3 d 體溫不降,結(jié)合真菌感染證據(jù)加用抗真菌治療。
6 化療療效評估 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骨髓增生正常,幼稚粒細胞≤5%;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骨髓增生正常,幼稚粒細胞6% ~ 19%;未緩解(no remission,NR):骨髓幼稚粒細胞≥20%。評估時間點:誘導治療d21和(或)d28,以d28 為準。患兒經(jīng)3 個療程化療骨髓未緩解,第4 療程化療后達CR。見表1。
7 化療不良反應(yīng) 按WHO 化療藥物毒性反應(yīng)分度標準,4 次誘導方案化療期間均出現(xiàn)了Ⅳ度骨髓抑制,其中第1 療程CAG 期間合并PICC 血栓伴軟組織感染,第2 療程DAE 化療期間出現(xiàn)了藥疹。地西他濱+改良CAG 化療主要的不良反應(yīng)為Ⅳ度骨髓抑制,患兒粒細胞缺乏持續(xù)20 d,共輸注紅細胞1 U、血小板2 U,無發(fā)熱、感染、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未見胃腸道、心、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yīng)。地西他濱+改良CAG 方案與CAG、DAE 方案藥物毒性反應(yīng)比較見表2。
8 單倍體相合外周造血干細胞回輸結(jié)果 共收集供者干細胞206 mL,患兒輸注181 mL,凍存25 mL。細胞計數(shù)2.19×109/mL,單個核細胞MNC 96%,CD34+1.47%,拒染率100%,患兒體質(zhì)量26 kg,患兒回輸?shù)膯蝹€核細胞MNC 數(shù)量為14.64×108/kg,CD34+細胞數(shù)量為22.41×106/kg,輸注過程順利?;剌敽?5 d 出現(xiàn)發(fā)熱,+10 d 腹痛腹瀉、肝功異常,經(jīng)抗感染、止瀉、保肝等治療好轉(zhuǎn),+20 d 雙足出現(xiàn)皮疹,后自行消退,+26 患兒血象植入穩(wěn)定,+28 骨髓嵌合體檢測提示:與供者基因型相同,為100%供者嵌合型。移植期間無急性GVHD 表現(xiàn),+30 d 出院。門診隨訪截至2020 年9 月,患兒骨髓持續(xù)處于緩解狀態(tài)。
表2 DCAG 與CAG、DAE 誘導化療不良反應(yīng)比較
高危難治的AML 多存在染色體畸變導致的融合基因形成。t(6,9)(p23;q34)染色體易位可產(chǎn)生特異性DEK-CAN 融合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預(yù)后不良[7]。2008 年修訂的WHO AML 分類標準中 已 將AML 伴t(6,9)(p23;q34)/DEK-CAN 定 義為獨立類型。FAB 分型中此類AML 多見于M2 和M4,也見于M1 和MDS,發(fā)生率為0.5% ~ 4%,初發(fā)期及CR 期伴有該融合基因表達的患兒對治療反應(yīng)差,生存期短,再發(fā)后100%死亡[1]。本例通過標準的CAG、2 次DAE 誘導化療,骨髓均未緩解,且DEK-CAN 持續(xù)陽性,給治療帶來困難。
地西他濱是胞嘧啶的類似物,屬于一種特異性的甲基轉(zhuǎn)移酶抑制劑,可與DNA 甲基轉(zhuǎn)移酶共價結(jié)合抑制其酶活性,使DNA 去甲基化,從而使抑癌基因重新表達[8]。地西他濱治療成人MDS 以及AML 有廣泛的研究,2009 年于我國上市,目前多被用于治療MDS 及老年AML,顯示出了很好的療效,但缺乏兒科經(jīng)驗。2017 年首次報道了初診AML 患兒誘導化療前應(yīng)用地西他濱的有效性[6]。該項研究將24 例初診患兒隨機分為DAC+DAE 組(10 例) 和DAE 組(14 例),DAC+DAE 組 為DAE誘導化療前先應(yīng)用DAC,20 mg/(m2·d),靜滴1 h以上,d1 ~ d5;另外14 例直接應(yīng)用DAE 誘導化療,結(jié)果表明DAC 對初診AML 患兒有效,而且對預(yù)后較差核型患兒更有效。此外,辛辛那提兒童醫(yī)學中心一項臨床回顧性研究中,8 例難治復發(fā)AML患兒進行了平均3 個周期的小劑量地西他濱治療,每個周期給予5 d 或10 d 的20 mg/(m2·d)靜脈用藥,3 例(38%)獲得CR,6 例PR,其中應(yīng)用2.5 個周期患兒反應(yīng)率最高;4 例患者隨后接受了HSCT,2例處于長期CR 狀態(tài),臨床中除了粒細胞減少,未見其他嚴重的不良反應(yīng),這表明DAC 對難治復發(fā)AML 患兒的有效性[9]。此外,國內(nèi)2015 年和2017年分別報道的隨機對照臨床實驗中,均表明DAC+減量FLAG(氟達拉濱+阿糖胞苷+G-CSF)治療兒童難治復發(fā)AML,CR 率均高于對照組[10-11]。
表1 四次誘導化療療效評估
G-CSF 預(yù)激的CAG 方案應(yīng)用于治療復發(fā)、難治AML,因化療強度不大,目前已廣泛應(yīng)用于復發(fā)難治、低增生及老年AML 的治療。但完全緩解率僅能達到50%左右。我中心血液科報道了地西他濱聯(lián)合改良CAG 方案治療復發(fā)、難治成人AML 患者獲得了較高的緩解率,且并發(fā)癥較少,其中5 例化療后進行了單倍體相合外周血淋巴細胞回輸免疫治療,總有效率100%,其中4 例CR,1 例PR[3-4]。
我們嘗試對本例患兒采用地西他濱+改良CAG 方案化療。G-CSF 應(yīng)用于AML 機制在于可促使更多的AML 細胞進入增殖旺盛的S 期,從而增強其他兩種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是一種長效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每個治療周期只需注射1 次。Cesaro等[12]的一項包含61 例Ⅲ期、多中心、隨機開放性臨床研究顯示PEG-rhG-CSF(0.1 mg/kg 單次皮下注射)應(yīng)用于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淋巴瘤/白血病及實體瘤患兒,與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 5μg/(kg·d)連續(xù)皮下注射9 d 比較,其安全性、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無顯著差異。Fox等[13]的一項針對兒童/青壯年肉瘤患兒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在接受劑量依賴的相同化療方案后,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應(yīng)用PEG-rhG-CSF 與rhGCSF,PEG-rhG-CSF 單次給藥耐受性好,在減少粒細胞缺乏持續(xù)時間、粒缺伴發(fā)熱及感染發(fā)生等方面與rhG-CSF 同樣有效。PEG-rhG-CSF 優(yōu)勢在于其能降低血漿清除率,延長半衰期,僅需一次注射,可減少痛苦,提高兒童依從性。因此,與以往報道的成人CAG 方案不同,本例患兒粒細胞刺激因子選用PEG-rhG-CSF。本例結(jié)果顯示,d21、d28 患兒骨髓均獲得CR,MRD 陰性,DEK-CAN融合基因轉(zhuǎn)陰。治療過程中主要不良反應(yīng)為Ⅳ度骨髓抑制,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yīng)。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 是 治 療AML尤其是難治/復發(fā)AML 的有效治療手段,隨著移植方案的改良及支持治療的發(fā)展,患者生存率逐年提高。在國內(nèi),同胞HLA 配型相合供者少,親緣單倍型供者移植方案日趨成熟。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對兒童白血病的一項長期臨床研究顯示,親緣半相合HSCT 與HLA 相合親緣HSCT 療效相當[14]。國家兒童醫(y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yī)院的一項針對46 例AML 患兒進行allo-HSCT 的研究中,單倍體相合供者27 例,其與配型相合供者預(yù)后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單倍型供者的總生存率高于配型相合供者[15]。萬媛媛[16]總結(jié)了地西他濱在HSCT前應(yīng)用的有效性,更多的報道提示對難治復發(fā)AML 患兒應(yīng)用地西他濱作為清髓預(yù)處理方案的一部分是安全的,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選擇[5]。本例患兒經(jīng)過誘導治療后即開始進行親緣HLA 配型,干細胞來源為其父親單倍體相合外周造血干細胞。預(yù)處理前加用了5 d 小劑量地西他濱,整個移植過程相對順利,未發(fā)生嚴重GVHD。目前為移植后1年余,定期進行骨髓形態(tài)學、MRD 及DEK-CAN監(jiān)測,骨髓處于分子水平緩解狀態(tài),尚在觀察隨訪中??傊?,應(yīng)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改良CAG 及預(yù)處理前加用地西他濱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方案,使本例AML 患兒臨床獲益。提示地西他濱在兒童難治或復發(fā)AML 治療中具有潛在價值,可能提高臨床緩解率,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