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祖
摘要: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背景下,寫作教學目標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要想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進行常態(tài)性的作文寫作訓練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擬就構建初中語文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相關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策略
從理論上來說,初中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在寫作方面應該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但是就實際的寫作過程來看,學生作文整體水平并不高。由于很多教師未對學生的寫作訓練予以足夠的重視,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也就很難滿足現(xiàn)階段新課標對于初語寫作教學的具體要求。為此,如何在初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構建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就成為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研討的重點課題。
一、初語寫作教學現(xiàn)狀
(一)寫作教學課程安排相對較少
現(xiàn)階段初語寫作教學課程安排較少是一個突出問題。雖然部編版教材在每個單元結束后都會設置相應的寫作課程內容,并將文章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未按照教材的設置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這樣就很難保證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二)教師對寫作教學重視程度不高
寫作教學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具有投入高、見效慢等特點。很多教師在開展寫作訓練的過程中,通常會感覺到費時費力且效率較低,從而導致逐漸將教學重心轉移到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這樣就難免使寫作訓練流于形式,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很難得到有效鍛煉和提高。
(三)寫作訓練方法的科學有效性不足
在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對于初中階段寫作教學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也開始將寫作教學納入到自己語文教學關注的中心范圍之內。但是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方法依然沿襲傳統(tǒng)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作文命題,讓學生開始自主寫作,下課時將學生的習作收上來。此外,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批改的過程中,往往只是打分評價,并未對學生文章的優(yōu)缺點進行更加具體的指導,這樣就很難真正發(fā)揮寫作訓練對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積極作用。
二、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大背景對初語寫作教學的具體要求
(一)新課改背景下對初語寫作教學的要求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求為:通過開展語文教學,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而寫作是初語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新的教育大環(huán)境對初語寫作教學的要求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新課改將寫作看做是一種語文實踐活動,即學生整個語文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素養(yǎng)最終要在語文實踐——即寫作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語文教學必須通過開展寫作教學活動實現(xiàn)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乃至整個表達和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
(二)中考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
在新課改背景下,中考語文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考查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中考語文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回歸語文教學為初衷,結合初中語文學科本質,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語文知識應用能力進行考核。中考語文對寫作能力的考核要依據新課標的七大要求進行:第一,要學生寫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情實感;第二,要學生寫出自己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周圍事物的觀察、感受和認識;第三,要學生擁有獨立寫作的能力——從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到修改加工,也就是要寫出在寫作技巧上比較成熟的文章;第四,要學生寫出表達能力基本成熟的文章——表達要有針對性、選擇性、合理性、清晰性和豐富性;第五,要學生寫出符合文體特點的文章——內容具體充實的記敘文,明白清楚的說明文,有理有據的議論文,滿足常見的生活需要的應用文;第六,要學生能寫出對于其理解力、思考力、表達力有著更高要求的縮寫、擴寫和改寫的文章;第七,要學生能轉換角色,對自己和他人的習作進行修改、賞讀和分析。
因此,寫作作為語文考試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考查學生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的關鍵。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擁有這樣的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需構建一套初中語文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的實施方案。
三、構建初語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的策略分析
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是現(xiàn)階段作文教學過程中較為新型的一種教學模式,構建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模式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因此,筆者對構建初中語文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的策略提出以下具體分析。
(一)加強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力度
教師應首先保證學生的寫作數量,除了常規(guī)的單元課程后的寫作任務外,還可以結合課文閱讀,讓學生進行練筆,這樣可以有效實現(xiàn)學生對課文知識及其內容的認知,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xiàn)學生對語言鑒賞及應用能力的鍛煉;其次,在加大寫作數量的同時,還應保證寫作的質量,教師應根據課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寫作任務,并保證寫作互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學生寫作完成后,及時地對其進行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鍛煉和提升。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傳記寫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設計入手,有意識地增加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并在每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結束后,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嘗試進行傳記寫作。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寫作對象可以以學生身邊人物為主,然后教師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及時進行指導,最終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結合教材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
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都設置了一個寫作任務,并與課堂閱讀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要想構建初中語文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結合教材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具體設置完成相應的寫作訓練,這樣對于實現(xiàn)寫作常態(tài)化教學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結合教材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并在此基礎上將寫作教學變?yōu)槌R?guī)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有效鍛煉。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涉及的文章有《黃河頌》《最后一課》《土地的誓言》《木蘭詩》,寫作任務為學習抒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本單元寫作任務及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抒情文寫作。通過反復訓練,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將常態(tài)化作文評改方式應用到寫作訓練中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轉變自身觀念,將常態(tài)化的作文評改方式應用到實際的寫作訓練過程中。所謂的常態(tài)化作文評改方式指的就是將自評、互評以及師評相結合。簡單來說,就是在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過程中,學生的寫作完成后,應首先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和自改,然后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內的作文互評,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這種常態(tài)化的作文評改模式不但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xiàn)學生對作文寫作的認知,對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四)搭建常態(tài)化作文展示平臺
在構建初中語文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搭建常態(tài)化作文展示平臺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可以通過在教室內設置班級優(yōu)秀作品展覽欄的方式對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進行展示。具體來說,教師可將展覽欄分為上下兩欄:每次選出一批優(yōu)秀習作掛滿下欄,展覽至下次選出新的習作就全部撤換;但是撤換前再從中精選數篇放到上欄長期展示,每次最優(yōu)秀的作文在上欄可以一直展示,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寫作教學以及作文訓練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構建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可以對既有的寫作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并可以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作文寫作的提高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常態(tài)化的寫作訓練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構建常態(tài)化作文寫作訓練可以在較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綜上所述,做好這一工作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素養(yǎng)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只有對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進行正確的認知,同時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真正將初中階段學生作文常態(tài)化訓練落到實處,最終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梁明新.構建初中語文常態(tài)化作文訓練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
[2]張晨月.初中語文隨筆訓練及作文教學的有效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
[3]夏曉慧.淺析初中語文作文思維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
作者簡介:肖興祖(1984—),男,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第二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