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美鳳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思源實驗學校 貴州 沿河 565300)
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數學知識的應用,更多的體現數學的思維方式。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分析,創(chuàng)新,歸納,推理能力都大有好處。學生進入社會以后,也許很少用到數學中的某個公式和定理,但是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中體現出的精神,卻是他終身受用的。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班級里總是有一小部分后進生,如何轉變后進生,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
班級授課雖然教學效率比較高,在單位時間內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教,且便于教師掌握教學整體狀況,但卻由于人數眾多(大多在50人左右甚至更多),往往從平均水平施教,照顧中間部分,忽視兩頭,不能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比如在知識、能力、個性、興趣等多方面的差異。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少部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致使學習落后,變成了我們常說的“后進生”;另一方面,學有余力的優(yōu)等生得不到與之相適應的發(fā)展空間,造成其發(fā)展受限,人數最多的中等生則受到忽略,無法挖掘自己的潛能,這些問題就是傳統(tǒng)“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引起的。我認為可以實施差異性教學,在學生數量比較少的(控制在40人左右,按照以下的分層教學制,大概8組左右)前提下,課堂上分成幾個合作小組,每個小組成員5-6位,小組成員的成分應該包含各個層次,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每個小組成員都應該遵守合作原則,為了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努力,相互協(xié)作。“掌握”者主動幫助“未掌握”者,在這種相互幫助的學習過程中,未掌握者通過掌握者的引導及時學會,而掌握者亦在教會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理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還可以較好地控制教學進度。差異性教學是指面向全體學生,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原則,把對全班同學圍繞同一個問題,進行同一內容的教學,改進為全班學生雖然研究同一個內容,但提出不同層次要求的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差異教學不僅強調學生的個性、獨立性,而且強調學生間的合作與交往,這是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統(tǒng)一的標準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此可以根據他們具體的情況,分別給他們制定不同的奮斗目標,既要有近期目標,又要有長期目標。且分層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對進退比較明顯的學生做以調整以更貼近他的真實水平。在實行分層教學上,主要從以下3個角度來分。
2.1 對學生進行分層。一般可分為三組,A組是指基礎較差,平均成績不及格的學生;B組學生是指平均成績在60-80之間的這部分學生;C組學生是指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的這部分學生。根據學生的分層,實行小組教學。學生在課堂探究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課題,匯報成果。一則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性能力,二則更多的學生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有發(fā)言的機會,增加其自信心。但要注意的是小組教學是獨立寓于合作之中,并不意味著可以不聞不問,只享受別人的勞動果實,小組教學,人人有責。小組小學的座次一般可設為以下2種。這兩種座次的安排都是為了讓B,C組學生的學習數學的方法,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感染到A組學生,幫助其迅速進步。
2.2 對學生即將達到的目標進行分層。A組學生為掌握基礎知識,對定義概念要求理解;B組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解決與此相關的知識;C組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能力,發(fā)現新問題的能力。
2.3 不同學生層即將解決的問題進行分層。A組學生主要考察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應用,主要是識記部分;B組學生主要考察解題思維方式的嚴謹性和過程的規(guī)范性;C組學生主要考察在問題的解決方式多樣化,從多個角度來審視問題。比如在課堂提問時,可以設置定義,概念的理解讓A組學生回答,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工作,增加其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數學學習的興趣;設置習題的講解,預設出現的可能等習題讓B組學生作答;對C組學生的要求則是有沒有更優(yōu)的解法,或對此你還可以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有什么樣的猜想,并試圖證明你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
總之,后進生群體是客觀存在的,這是任何時代的教育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班級里有后進生并不可恥,甚至是一件好事。通過對后進生的轉化,切實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找出自己在上課時的不足之處,可以說,后進生是教師進步的催化劑。因此,教師應該感謝班級里的后進生,教師在轉變后進生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