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文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聞名于世,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智慧的集大成之作?!顿Y治通鑒》中不僅反映了興衰治亂的道理,也記載了許多政治事務的治理之道。
通觀《資治通鑒》全書,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的形式主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這樣的文風對治理國家毫無裨益,不僅會影響政治,也會延伸到軍事領域。太學生魏元忠曾經(jīng)上奏唐高宗,他指出:“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則以辭華麗為首而不及經(jīng)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及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亂哉!”魏元忠認為朝中的文風華而不實,只講遣詞造句,不追求經(jīng)世致用,武官也只是求騎射功夫,而沒有將精力放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來,從而導致唐朝國力削弱,在西征吐蕃時遭遇失敗。
西漢初年丞相蕭何主持營建未央宮,劉邦見到宮殿如此壯麗,十分憤怒,批評蕭何不顧連年戰(zhàn)事勞苦而鋪張浪費。而蕭何卻回答:“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劉邦轉怒為喜,支持了蕭何的做法。為此,司馬光對蕭何的做法進行了批駁,他在《資治通鑒》中提出:“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未聞其以宮室填服天下也。”他認為真正的權威是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靠華美的建筑來彰顯。在天下尚未安定之時,理當節(jié)儉用度,優(yōu)先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有人告發(fā)大臣魏徵偏袒親屬,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溫彥博查問,沒有實據(jù)。溫彥博在審查時認為魏徵沒有留下辦事的痕跡,遠遠地避開嫌疑,內(nèi)心雖然無私,但也有應被責備的地方。于是魏徵上奏唐太宗說:“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俱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蔽横鐖猿终J為,上下級之間要以誠信相待,如果事事都過于追求“留痕”,會損害雙方合作共事的信任基礎,不利于正常開展工作。
正如唐太宗所說:“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碑斆鎸碗s的利益糾葛和人際關系,領導者必須要保持一顆淡泊簡易之心,通過身體力行、以上率下,達到“躬化易于上風,體訓速于草偃”的目的,以此來阻斷形式主義生長的土壤。比如《資治通鑒》記載后周太祖郭威提倡質樸簡易,不喜浮華,在立國后他對大臣們說:“文武官有益國利民之術,各具封事以聞,咸宜直書其事,勿事辭藻?!惫膭罡魑淮蟪贾毖陨蠒愂拢豁毿揎椪?。北魏時期,大臣們曾經(jīng)請求加固京師城墻,修繕皇宮建筑,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不同意,認為國家的建設“在德不在險”,治國安邦關鍵在于人心向背、德行薄厚,不能過于注重外在形式。
中國古代從秦漢開始都非常注重官吏的考核,到唐朝日趨完善。通過對各級官吏實行全面考核,來端正其為政態(tài)度,提升其治理能力,減少敷衍塞責行為的出現(xiàn)。但是,官員考核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也會容易衍生出新的形式主義。為此,《資治通鑒》中特別強調了官員考核要注重實效。比如其中記載了司馬光對東漢考課之法的議論,反對依賴過于煩瑣的考核程序來判斷官員的業(yè)績,避免官員考核流于形式。
破除形式主義必須精簡政務,減少不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和繁文縟節(jié)。《資治通鑒》記載了東漢時期光祿勛杜林的上奏。杜林認為漢朝初興時,廢除苛政,四海之內(nèi)歡欣鼓舞。等到以后,法令逐漸增多,以致發(fā)展到有法不禁,有令不止,上下互相掩護逃避,弊病更加嚴重。光武帝劉秀采納了他的建議,頒布詔書提出要精簡官吏,考核實績,精簡政務,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對于厚重質樸的名臣名將,《資治通鑒》中多有稱贊,比如西漢周勃“重厚少文”,丙吉“為人深厚,不伐善”,東漢吳漢“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達”,等等。涵養(yǎng)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需要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選用這些厚重質樸、不尚華麗的高尚君子,罷黜那些華而不實、虛浮縹緲的投機之人,是破除形式主義的又一關鍵。
(摘自2020年8月28日《學習時報》,原題為《從〈資治通鑒〉看如何力戒形式主義》)
小智慧
“良知”的顏色
一士子跟隨王陽明學習,他頭回聽到“良知”這個詞,不知是何意,突然起來問道:“‘良知’是什么東西?是黑的還是白的?”
弟子們都啞然失笑,這士子慚愧得面紅耳赤。陽明先生不緊不慢地說:“‘良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它的顏色正是紅色。”
一句話說得眾弟子都笑起來,而士子稍一愣怔,明白過來宗師的意思,也撓撓頭跟著大家笑起來。誠然,知道慚愧,就代表還有“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