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
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
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
——哈拉哈河。
初始右岸石壁如屏,石片棱棱怒起,一路崖壁參差,水傾之底處平闊,其勢散緩,汩汩滔滔,流霞映彩。至急流處,水流洶涌,浪如噴雪。用徐霞客的話說:“觀之,狂喜過望”。遺憾的是,徐霞客沒來過這里,徐霞客說的是別處的河。
別處的河不同于此處的河。哈拉哈河的水頭——源自大興安嶺蛤蟆溝林場的摩天嶺。它匯集了蘇呼河和古爾班河等支流,全長蜿蜒三百九十九公里。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哈拉哈,不是哈哈哈。哈拉哈——蒙古語,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河水堅韌、寡言、無畏,能清除一切阻塞它的東西。即便是巖石,即便是倒木,即便是泥沙。在阿爾山林區(qū),哈拉哈河有兩條,地上一條,地下一條。地上的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清澈平緩,魚翔淺底;地下的,是我們看不見的卻能感覺到的,神秘莫測,沉默不語。它布局巧妙,層次分明。那些蓄水的湖泊,比如達爾濱湖、杜鵑湖、仙鶴湖、鹿鳴湖、天池、烏蘇浪子湖,也是哈拉哈河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地上河的河水突然上漲和下降,都是地下河的暗勁兒呈現(xiàn)的異象。
地球母腹,廣闊而豐盈,正是靠著火與水的平衡,才得以生生不息。從里往外看,地球是火球;從外往里看,地球是水球。沒有火,就沒有水。要認識這一點,就必須認識另一點。
火山噴發(fā)是地球自我減輕和釋放能量的有效手段,可以防止內(nèi)部窒息,也可以防止因能量過度而導致痙攣。地球的內(nèi)部永遠在活動著,吐故與納新,毀滅與創(chuàng)造,沒有片刻停頓。古希臘人認為,火山是地球母腹的口,自然而不可少。如同昆蟲嘟嘟放屁的氣門,如同貝殼雙扇微張的嘴,或者是用于呼吸的,或者是用于排泄的,如果堵上,就會把它們憋死。如果地球瞬間痙攣,那就是發(fā)生地震了。那些憋在地球腹部的水蒸氣壓縮成了“球”,那就麻煩了。因為,它要找一個出口減壓,就會在地下劇烈地運行,甚至發(fā)出嗚嗚嗚的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引發(fā)地震,引發(fā)海嘯,引發(fā)火山噴發(fā)。
就空間而言,過滿,或者過空,都是問題??仗摵拓S沛之間有一個奇妙的度,地球自己知道,地球自己能夠平衡。火山熔巖噴發(fā)的時候,那股巨大的力量,造就了地下的河,卻將火山巖和礫石覆蓋在河面上。其上生長著白樺、赤樺、黑樺、紅柳、青楊、榛子、藍莓等喬木和灌木,曰之石塘林。這些植物的根緊緊抓住火山巖,并排出強酸去腐蝕它,把它變成土。礫石在一旁冷漠地觀望著,卻無路可逃。因為苔蘚已經(jīng)拋出千千萬萬根繩索把礫石縛住,不能移步,不能叫喊,只能束手就擒。那些植物就是在火山巖的廢墟里長出來的。植物吞噬了廢墟,吞噬了廢墟底下的肉和骨頭,吞噬了能夠成為它能量的一切。且長勢巨旺,飽滿強壯。漸漸地,它們就成了這片世界的主角。
啾啾啾!啾啾啾!
石塘林里有鳥在穿梭忙碌,尋蟲覓食。
也許,世界不是在某一時刻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可變的運動中慢慢創(chuàng)造出來的。
偶爾,也會飛起兩只花尾榛雞,落到哈拉哈河的對岸去了。
花尾榛雞是學名,俗名叫飛龍。在阿爾山林區(qū),說花尾榛雞沒幾個人知道,可一說飛龍,人人皆知?;ㄎ查浑u似雉而小,黑眼珠,赤眉紋,利爪,短腿。體長盈尺,羽色清灰,間或有黑褐色橫紋。遠觀,如同樺樹皮,不易被發(fā)現(xiàn)。起飛時需助跑,一飛二三十米,不能高翔。
因之肉的味道極美,清代,花尾榛雞被列為“歲貢鳥”??滴?、乾隆均喜歡喝飛龍湯,當然,更喜食飛龍肉了。據(jù)說,滿漢全席是斷斷不可少了飛龍湯的。飛龍湯一端上來,報菜名的太監(jiān)的聲調(diào)也跟著提高了不少。俱往矣,今天的國宴以及家庭餐桌上是斷不可以有飛龍湯的了。因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花尾榛雞就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這就意味著,花尾榛雞是受剛性的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
花尾榛雞性情溫和,潛蹤躡跡,寂靜無聲。它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樹上。也許,在它看來,唯有樹上是最安全的吧。
覓食時,一般不發(fā)出叫聲,可一到發(fā)情季節(jié)則鳴叫不止——克克克克!——克克克克!——克克克克!節(jié)奏簡明,聲如金屬響器。鳴叫時,也伸脖子,也俯首,也振翅,也翹尾,使出各種本領(lǐng),向?qū)Ψ絺鬟f愛的信號。
花尾榛雞喜歡在松林中覓食,落葉松和白樺樹的混交林中也常光顧。其食物是昆蟲、松子、榛果、忍冬果、藍莓果及樺樹的花序和芽苞。食物匱乏的日子里,也吃烏拉草的草籽。它的巢有些簡陋粗鄙——在樹下落葉中挖一個土坑,再銜來一些松針、烏拉草、樹皮屑和羽毛,墊在坑底,就算是巢了。繁殖期一過,巢就廢棄了。
阿爾山林區(qū)的冬季,意味著寒冷和冰雪。
花尾榛雞往往選擇林間雪地開闊的地方過夜。厚厚的積雪就是厚厚的棉被。它一頭扎進深雪里,然后用尖嘴捅開一個小口,用來呼吸。有微微的氣息排出口外,結(jié)成薄薄的霜。在這里,霜與雪很難區(qū)別。霜,落在雪里,也就成了雪。而花尾榛雞尾巴的羽毛剛好堵住入口,嚴嚴實實,順便也堵住了入口里的秘密。悄無聲息,極其隱蔽。
然而,危險無處不在。它還是經(jīng)常遭受那些夜間出來覓食動物的襲擊。貓頭鷹、紫貂、青鼬、猞猁、狐貍都是它的天敵。防不勝防?。?/p>
對岸的森林一望無際,森林固定著哈拉哈河兩岸的山體,阻止任性的溝壑隨意改變方向,防止淺根的植被被剝離山體。森林也在不斷地修復殘破的地表,縫綴撕裂的生態(tài),拼接斷折的筋骨。
森林猶如強大的呼吸器官,吸附了飄浮的物質(zhì),釋放著氧氣,凈化著空氣。洗心潤肺。在這里,生命可以盡情地呼吸。
——深呼吸。
森林里充滿生命的律動。
這里沒有老虎,沒有豹子,沒有巨蟒,卻有黑熊。黑熊常在哈拉哈河岸邊出沒,尋找食物。黑熊是雜食性動物,吃堅果、漿果、草根、蘑菇、木耳、鳥蛋、蜂蜜,也吃老鼠、螞蟻、蚯蚓、蜜蜂、蜥蜴、草蛇。它喜歡翻騰森林里的石頭、倒木,那些東西的底下往往有它要吃的美食。
呼地一下,石頭掀開,小生靈們四處亂跑,慌不擇路。它用爪子拍打著,啪!啪!啪!一些被它拍死,一些被它拍暈。
嘴里嚼著倒霉的老鼠,咯吱咯吱咯吱。
它好像永遠吃不飽,繆爾曾寫過一段話,來形容黑熊的胃口。他寫道:“它把食物撕碎,悉數(shù)吞到不可思議的肚子里,那些食物就好像被丟進了一團火,消失了?!薄@是一種怎樣的消化能力?。?/p>
黑熊的武器是它的前爪。一掌摑去,再一掌摑去,必使對方非死即殘。早年間,哈拉哈河岸邊每年都發(fā)生幾起勘探隊員、伐木人或者獵人、采山貨人被黑熊用爪子拍傷或者致死的事情。一名勘探隊員在野外作業(yè)時,就曾遭到黑熊的襲擊。當時,哈拉哈河岸邊要建森林小鐵路,他與隊友正在測量地形。突然,林子里沖出一只黑熊,一掌摑來,把他拍暈,并把他坐到屁股底下。隊友急眼了,掄起測量工具就同黑熊搏斗。幸虧其他隊友也及時趕來,才把黑熊趕走。結(jié)果,那名被黑熊摑了一掌的勘探隊員,鼻梁骨塌陷,七根肋骨骨折,一只眼睛失明,頭永遠歪向一邊。
黑熊也常深更半夜光顧伐木人的工棚,專門到廚房里找吃的。頭一天剩下的高粱米飯、窩頭全都成了它的夜宵。當然,它可不是優(yōu)雅的君子。它還把角落里的米袋子面袋子抓破,吃得滿嘴滿臉都是面粉。碗櫥也被它掀翻,碗筷散落一地,一片狼藉。
有時,黑熊也到哈拉哈河的淺灘上溜達,眼睛不時瞟一瞟河里。它可不是漫無目的地瞎溜達,而是鼻子嗅到了河里的魚正在靠近岸邊的腥味。時機來了,它會果斷出爪,十有八九不會走空。
黑熊在樹洞或灌叢里睡覺時,如果有人攪擾了它的美夢,它往往會吼叫著發(fā)起攻擊。立起身子,舞動利爪,狂抓亂咬?!朔N行為,與其說是因為受驚而自衛(wèi),不如說是因侵擾而憤怒。后果,不堪設(shè)想。
當然,黑熊也有被反制的時候。一只狍子從灌木叢里閃出來,一般情況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蛇@天,它居然丟下石頭下面翻出來的美味,撒腿就追趕那只狍子。前面是一個水塘,黑熊生生把那只膽戰(zhàn)心驚的狍子趕進了水塘里。黑熊身壯體強,但卻生來笨拙。哪知狍子在水面上奔跑時突然返身,用前蹄狠狠地向黑熊的兩只眼睛刨去,黑熊慘叫一聲,兩只前爪亂撲騰,在水里打著旋,水花四濺。
頃刻間,狍子早已無影無蹤,逃之夭夭了。
黑熊用力抖了抖腦袋上的水珠,也只好踉踉蹌蹌離開水塘,悻悻而去。
松鼠是森林里的精靈。
它那漂亮的尾巴飄飄然,輕巧靈活,光亮閃閃,嫵媚動人。一會兒在身后,如同拖著一朵云,在林間躥來躥去,活力無限;一會兒在身上,尾巴緊貼著后背,直立而坐,用前足當手,把食物送到嘴里;一會兒縱立伸直,停在樹梢上,警覺地觀察四周的動靜;一會兒又優(yōu)雅地卷起,翹過頭頂,腦袋在尾巴的遮蔽之下,閉目養(yǎng)神。
它腳爪尖細,行動迅疾,身影轉(zhuǎn)瞬即逝。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根倒木到另一根倒木,從一個樹洞到另一個樹洞。它生性膽小,機警敏捷,時刻小心翼翼。它是爬樹的能手,腳爪歘歘歘,像帶著電一樣,上上下下,時而跳躍,時而采摘,時而抓撓,總之,它一刻也停不下來,挖著,啃著,咬著,嚼著,總是在折騰。它是快樂幸福的。秋天,它將橡子果、松果、榛子果收集起來,藏在洞穴里,藏在倒木底下,藏在崖壁罅隙間,藏著藏著,自己也忘記藏在哪里了。無奈,冬天饑腸轆轆時,只得用前爪挖開積雪尋找食物。將積雪下挖出的堅果,一顆一顆帶到樹樁上,然后咬開,一點一點摳出里面的果仁。很快,樹樁下,滿是它扔掉的果殼苞片。幾只喜鵲飛來,歡天喜地。喳喳喳!喳喳喳!喜鵲看見了果殼苞片里有東西在蠕動。
林學家說:“松鼠是播種能手。森林里,假如沒有松鼠,樹木的再生情況就會少之又少?!?/p>
松鼠本性懼水,但哈拉哈河兩岸的松鼠泅水本領(lǐng)超強。從此岸到彼岸,抑或從彼岸到此岸,松鼠就抱著一塊樺樹皮跳進河里,用尾巴當槳,左右!——左右!——左右!頃刻間就劃到了對岸。有風的日子,它就御風而渡。尾巴直立于水面上,分明就是風帆呀,挺著挺著挺著,一擺一擺一擺,甚是有趣。
哪里河段寬,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緩,松鼠清清楚楚。在哈拉哈河的狹窄河段,松鼠過河就更不是問題了。它只需在此岸的高大落葉松上抓住一根長長的松枝,蕩來蕩去,蕩來蕩去,然后將自己用力一拋,嗖地一聲,一個弧線就拋到了對岸的樹上。
松鼠雖然多疑,但領(lǐng)地意識極強,對于擅自闖入自己領(lǐng)地的同類冒失鬼,必驅(qū)之。如果對方飛揚跋扈、不愿離開,打斗一番也在所難免。那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打斗,枯葉亂飛,斷枝橫跌,叫聲悚然。
入夜,山的翅膀合攏成寂靜。森林,在黑暗中生長。
后半夜,月亮的牙齒咬碎了石頭,嘩嘩嘩!碎石落下來,驚醒了時間。
時間可以向前,時間也可以倒轉(zhuǎn)。難以想象,哈拉哈河當初的一切都是液態(tài),還有燃燒物,以及一片火海?;鹕綆r和礫石表面呈現(xiàn)出大大小小的石臼和蜂窩。在石臼里,在蜂窩里,分明閃爍著躁動、發(fā)酵、滲透、磨蝕、膨脹、噴發(fā)等充滿力量的詞匯,這些詞匯也許超越了礦物的范疇,無所不為,甚至不可為也為之?!梢韵胂蠡鹕絿姲l(fā)時的場面是何等壯觀啊!俯身撿回幾塊扁扁的布滿蜂窩的礫石,拿回家做搓澡石吧,一定很耐用。火山石仿佛還在散發(fā)著硫黃的氣味,空氣像葡萄酒一樣醉人。
站在高處望去,一切都驟然變了。
在粗大的蒙古櫟和挺立的落葉松中間,閃著亮光的白樺,沿著山坡緩緩的斜面,一直延伸到河邊。
在一處水流平緩的河段,只見幾個漁人正在用拉網(wǎng)打魚。網(wǎng)到的魚多半是鳙魚、嘎魚、黑魚,也有狗魚、雙嘴魚、尖嘴魚、鲇魚、江鱈、鴨魚、白魚。岸上開闊地帶,立著一排一排用木桿做成的曬魚的架子,上面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魚坯子。當然,如果運氣好的話,網(wǎng)到了鯉魚,是舍不得做魚坯子的。
搬來幾塊火山巖,就架起了一口鐵鍋。找來一些枯樹枝,用茅草點燃,木柴就噼噼啪啪地燃起來,一縷青煙,就裊裊升騰了。慢慢地,青煙也飄進了林子里,林梢上就像罩住了一張網(wǎng)。不經(jīng)意間,那張網(wǎng)卻被樹枝劃破了——變成了一團棉絮,既不像霧,也不像云。
瞧,鐵鍋里的內(nèi)容可不是虛頭巴腦的,僅僅流于形式,而是務實的大塊兒的魚肉,野性、豪橫、蠻霸、磅礴。咕嘟咕嘟咕嘟!暗紅的醬湯翻滾酣暢,熱氣騰騰,一如阿爾山人的性格。這就是哈拉哈河岸邊最著名的一道美食——醬燉鯉魚。
哈呀——!
空氣里彌漫著魚肉的香味,聞到的人饞涎橫流。
然而,哈拉哈河的標志性魚類并非鯉魚,而是哲羅魚。哲羅魚生在哈拉哈河上游江汊子里,長在下游的貝爾湖和達賚湖。哲羅是食肉的魚,最喜歡吃的就是水面上的飛蛾飛蟲。傍晚,正是飛蛾飛蟲聚群的時間,哲羅便生猛地跳出水面,捕捉飛蛾飛蟲。水面泛起層層漣漪,泛起朵朵水花。
個頭大的哲羅比漁民的木船還長。哲羅的力氣也大得很,“啪”的甩一下尾巴能把船掀翻。從前,漁人要想捕到大個頭哲羅是需要下“懶鉤”的。先找好“魚窩子”,頭一天夜里布鉤,次日清晨起鉤?!皯秀^”鉤到哲羅魚后不能急于把它拖上岸,而是要使其疲,消耗它的體力,等它精疲力竭了再拖上岸來。否則,暴躁的哲羅魚會拼命折騰,人有可能不是它的對手,它把“懶鉤”咬斷,也是說不準的事。
每年四月末至五月初,阿爾山林區(qū)冰雪開始消融的時候,哈拉哈河的河水開始迅速上漲。哲羅魚就成群結(jié)隊,頂著水流,越過一道道障礙,越過一道道險灘,日夜兼程,遍體鱗傷,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洄游到它的出生地——哈拉哈河上游的江汊子里。把魚卵產(chǎn)在河底的石縫里、亂石中,然后疲憊不堪地守護著魚卵,直到長出小魚后,才開始返回貝爾湖和達賚湖越冬。
早年間,哈拉哈河上有一個人,靠在河上捕魚為生,也為過河人擺渡。有人過河,他就擺渡,沒人過河,他就捕魚。他捕魚從來不用網(wǎng),只用“懶鉤”,鉤大如鐲,一串三五個?!皯秀^”鉤到的都是大魚,他有意給小魚留生路。此人,一年四季穿件老羊皮坎肩,出沒于哈拉哈河上。他水性甚好,有時捕魚,甚至連“懶鉤”也不用。他知曉哲羅魚的脾氣,也知曉它藏在什么地方。他直接把老羊皮坎肩脫下來扔在船頭,悄悄潛入水底,給哲羅魚撓癢癢,撓著撓著,手就摳住了魚鰓,一點一點就把哲羅魚牽出了水面。他熟悉哈拉哈河上的風,他熟悉哈拉哈河的水聲,他熟悉哈拉哈河的氣味,他熟悉哈拉哈河上的星星和月亮。
他臉膛黝黑,鷹鉤鼻子,面相兇狠,人送綽號“黑爹”?!昂诘闭婷惺裁茨??沒有人知道。河邊崖壁下的撮羅子,就是“黑爹”的家。他沒有女人,也無兒無女,就是赤條條一個人,無牽無掛。
有人說,他是牡丹江那邊流竄過來的土匪。有人說,他是抗聯(lián)三支隊王明貴打游擊時走丟了的部下。有人說,他是蒙古那邊越境潛逃于此的殺人犯。總之,說法很多。不過,說來說去,漸漸地,時間一久,就沒有那么多說法了,就只剩下一種說法了——他是“黑爹”。有道是:不在意你從哪里來,重要的是你能把人送到哪里去。
“黑爹”的船是一條樺木船,沒有槳,用一根樺木桿子撐船。那時,整條哈拉哈河只有這么一個渡口。從此岸到彼岸,從彼岸到此岸,過河的人就坐“黑爹”的船。“黑爹”有的是力氣,三下兩下,五下六下七八下,用力一撐,就把船撐到了對岸。嘩——!一根繩子甩出去,繞在渡口的木樁上,又悠回來,就拴了船。濕漉漉的樺木桿子戳在船頭,見了陽光,一會兒就曬干了。
坐船的人起身時問船錢,他不言語,擺擺手。后來,人們也就不問了,下船就走了。因為,“黑爹”從不收費。
有幾次,不慎落水的人,都是“黑爹”一猛子扎進水里救出來的。人們發(fā)現(xiàn),雖然“黑爹”面相兇狠,其實內(nèi)心很善良。
坐“黑爹”船的,有伐木人,有淘金者,有獵人、有皮貨商,有走親戚的婦女?!昂诘痹捄苌?,三五天說一句,七八天說兩句,眼睛看著河面,只管撐船?!昂诘蔽ㄒ坏氖群镁褪呛染?。喝了酒,兩眼就放出滿足的亮光。常坐船的人,就時不時在他的船上留下一瓶酒。
有一年夏天,下暴雨,哈拉哈河漲水,波浪滔天,船不能渡?!昂诘痹诖榱_子里,聽到河中傳來咚咚的鼓聲,心疑為怪。出撮羅子,向河中探望,只見水面有一蛤蚌露出,大如笸籮?!昂诘奔背謸未臉迥緱U子擊之,蛤蚌一動不動,死死咬住樺木桿子不放?!昂诘笔钩鲂U力,將桿子連同蛤蚌一同拋到岸上。用石頭砸蛤蚌,雙殼微開,樺木桿子才脫落下來。隨后,從蛤蚌中意外取出一珍珠,亮閃閃,圓滾滾,徑長盈寸,大如雞蛋。
“黑爹”并無喜色。日子如常,“黑爹”照舊在哈拉哈河上捕魚,照舊在哈拉哈河上擺渡。
可是,有一天,渡口的樺木船不見了,“黑爹”也不見了蹤影。撮羅子里,除了篝火的灰燼,空空蕩蕩。哈拉哈河上,除了兩只哀鳴的水鳥飛過,空空蕩蕩。
“黑爹——!”“黑爹——!”“黑爹——!”
一聲聲喚,無人應。
三九嚴寒,滴水成冰,北方的河流皆封凍了。
而哈拉哈河的阿爾山河段,在零下三十六攝氏度的寒冷天氣里,居然不結(jié)冰。不但不結(jié)冰,河面上還浮升著騰騰的熱氣。那情景就像誰家剛宰殺了一頭肥大的年豬。大人們忙活著,正在一口燒開了水的大鍋里給豬退毛。小孩子進進出出,調(diào)皮搗蛋。灶里的柴火燒得旺旺的,滿屋高聲大嗓,洋溢著歡樂的氣息。
冬天跟它沒有關(guān)系嗎?還是它拒絕冬天?很多野豬、狍子跑來取暖。哈拉哈河靜靜地流淌——這一段不凍河長四十里。因之這條河,阿爾山的冬天則是另一番景象了。
這里有足夠厚的積雪,然而,讓人吃驚的是,積雪下不是寂靜,而是涌動的熱流。熱氣形成長龍,在河面上滾動,升騰。熱流充滿神秘、朦朧和幻象。
突然,一聲炮響炸碎了哈拉哈河的幻境。接著,是萬炮的吼聲和炮彈的嘶鳴。槍口放射出花朵,硝煙吞噬著硝煙。大地在顫抖,天空在燃燒。
哈拉哈河河水一度變成了紅色。鮮血染成的紅色。
一九三九年五月至九月,在哈拉哈河畔諾門罕曾經(jīng)發(fā)生了一場慘烈的戰(zhàn)爭,也稱“諾門罕戰(zhàn)役”?!澳鞘且粓瞿吧?、秘而不宣的戰(zhàn)爭?!币痪湃拍昶咴露铡都~約時報》發(fā)表社論說,“蘇聯(lián)軍隊與日本軍隊在哈拉哈河岸邊,在人們注意不到的角落里發(fā)泄著憤怒。”哈拉哈河戰(zhàn)役,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次坦克戰(zhàn)。在七平方公里的戰(zhàn)場上,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相互廝殺,炮聲隆隆,火光沖天,煙塵彌漫。在最后的決戰(zhàn)中,日軍坦克和裝甲車很快成了一堆堆冒著黑煙的鋼鐵垃圾。日軍有五萬名官兵命喪哈拉哈河兩岸,尸體堵塞河道。血紅血紅的河水,滋生了大量蒼蠅、牛虻、蚊子,幕布般遮天蔽日,恐怖至極。
蘇軍死傷多少呢?不詳。
其實,死傷多少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哈拉哈河戰(zhàn)役蘇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改變了當時的世界局勢。
蘇軍總指揮朱可夫一戰(zhàn)成名。個子敦實,頭戴大蓋帽,腰間挎勃朗寧手槍的朱可夫,因此役獲得蘇聯(lián)英雄稱號,頗得斯大林賞識,后榮升蘇聯(lián)陸軍司令。
哈拉哈河戰(zhàn)役的慘烈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兇猛的炮聲一停,河面上漂浮的,除了人的尸體,盡是魚,有哲羅魚、鯉魚、鰱魚、華子魚等。一些魚被炮聲震蒙了,昏厥過去;一些魚的腹部被炮聲震破裂了,露出白花花的腸子;一些魚的眼珠子被炮聲震得鼓出眼眶,鮮血淋漓。
事實上,早在一九三二年,日寇就把魔爪伸向了阿爾山林區(qū),大肆砍伐哈拉哈河兩岸的森林。日本關(guān)東軍一七師團司令部設(shè)在五岔溝。日寇修建鐵路和軍事工事,一方面掠奪中國木材、煤炭等資源,另一方面蓄謀進攻蘇聯(lián)。
戰(zhàn)爭摧毀了人性,也摧毀了河流里的生命。治愈創(chuàng)傷的唯有時間。治愈了自然,也就恢復了自然。
一九四九年冬天,阿爾山林務分局成立。
辦公地點就在哈拉哈河岸邊阿爾山的伊爾施。白狼、五岔溝、西口、蘇呼河作業(yè)所統(tǒng)歸阿爾山林務分局管理。首任分局局長叫義熱格奇,蒙古族。
當時,全國剛剛解放,國家急需木材進行經(jīng)濟建設(shè)。建工廠需要木材,修鐵路需要木材,開礦山需要木材,蓋樓房需要木材,架橋梁需要木材,總之,舉凡開工建設(shè)的工地,沒有不需要木材的。
一聲令下:開發(fā)林區(qū)。
此前,哈拉哈河支流蘇呼河兩岸尚未開發(fā),森林還是原始林,林相相當齊整完美。以落葉松、樺樹及蒙古櫟居多。
采伐隊開進蘇呼河施業(yè)區(qū),以溝為作業(yè)點建立了采伐鋪。據(jù)當時伐木人鄧林生回憶,每個采伐鋪有一名隊長,一名記賬員,一名檢尺員,數(shù)十名采伐工。住宿是就地取材修建的木刻楞房子,房頂用樺樹皮蓋住,夏季防雨,冬季防雪。木刻楞里用大鐵爐子燒柴取暖,鐵爐子是用日本關(guān)東軍丟棄的汽油桶改做而成的,上面立一個煙囪,就開始生火。燒的是木柈子,火很旺,時不時往爐膛里加幾塊柈子,火焰升騰著,嚯嚯嚯!嚯嚯嚯!火蔫了,火犯困了,就用爐鉤子捅一捅,提提神,火就睜開眼睛,又歡快地燃起來了。鐵爐子上也烤白天伐木出汗?jié)裢噶说囊路⒀澴?、綁帶、手悶子,熱氣亂舞,散發(fā)著一股異味,不怎么好聞。進入臘月,爐火一刻也不能停,若是停了,木刻楞就成了冰窖了。
冬季,生活物資用馬爬犁運送,菜多數(shù)是土豆、鹽豆、卜留克咸菜、酸菜和凍白菜,糧食大部分是紅臉高粱米,很少吃到大米和白面。可是,還是有白酒喝的,是那種土法燒鍋釀制的小燒酒。度數(shù)很高,有六十多度,是純正的“高粱燒”烈酒。白酒在當時是林區(qū)勞動保護用品。不喝酒不行??!當時,木材運輸主要靠流送——就是河水里放排,伐木人大部分時間在水里作業(yè),喝酒才能祛濕,才能舒筋活血。
蘇呼河蜿蜒曲折,全長十八公里,向南注入哈拉哈河。每年春天冰雪融化,桃花水“鬧汛”之時,就開始木材流送了。流送是按工鋪分段投放木材,每次要控制投放的數(shù)量,不然投放過多會堵塞河道。沿岸各鋪的工人在水里用小扳鉤調(diào)整木材的走向,使其不“打橫”,避免造成“插堆”。然而,各工鋪投放木材量很難統(tǒng)一把握,每年總是有幾次“插堆”淤堵河道的事故發(fā)生。怎么辦呢?也是有備用方案的——事先在上游修了一道木障攔河壩,里面蓄滿水,在那里靜靜候著呢。打開閘口,壩里憋著的水洶涌而出。猛烈的沖擊力,一下就把“插堆”淤堵的木材沖開了,河道重新恢復了通暢。
蘇呼河的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都設(shè)立了采伐鋪。采伐鋪得有個名字呀,是叫一鋪、二鋪、三鋪嗎?——不是。是按照隊長的名字起的。鄧林生回憶說,頭道溝的采伐鋪有郭長明鋪、李木春鋪、孫石頭鋪;二道溝的采伐鋪有宋木林鋪、楊云橋鋪、董永剛鋪;三道溝的采伐鋪有萬學山鋪、劉長江鋪、包金榮鋪。鋪下設(shè)組,有伐木組、造材組、打枝組、歸楞組、流送組。伐木工具是快馬子鋸,也叫大肚子鋸,也叫二人奪。伐木作業(yè)時兩人對坐拉,嚓——!嚓——!嚓——!嚓——!鋸末子從鋸口吐出來,彌漫著木脂的香味。隨著一聲:“順山倒啦——!”轟的一聲巨響,大樹就躺在了地上。砸斷的灌木、枯枝、枯草、枯葉四處噴濺。
接著,就開始打枝,造材了。鋸掉梢頭,鋸掉枝杈,鋸掉疤瘌癤子,就是通直可用的木材了。河岸上選平坦的場地,作為楞場,把造好的木材,集中到這里歸楞,準備流送。從各采伐鋪把木材運到河邊楞場,主要是靠馬爬犁?!@一工序也叫“倒套子”。
爬犁論張,不論輛。
每張爬犁由兩匹馬拉。林區(qū)冬季氣溫在零下四十幾攝氏度,趕爬犁的人身穿羊皮襖,頭戴狗皮帽,腳穿棉靰鞡,也叫氈疙瘩,渾身上下包裹得還算嚴實。長鞭一甩,嘎——!
“嘚駕!——!”馬爬犁載著滾圓的木材,在雪地里、在冰面上就歡快地跑起來了。
一張馬爬犁一般運三五根木材,來來回回地跑,馬跑得汗氣騰騰。馬鬃上、眉梢上掛滿了霜,鼻孔噴出一團一團的熱氣。爬犁是用柞木做成的。柞木結(jié)實,性子穩(wěn)定,不易劈裂。爬犁腳的底部鑲上鐵條,在雪里或者冰上跑起來就輕快無比了。
那時候,伐木人的生產(chǎn)作業(yè)還是有一些行話的。比如:“磨骨頭”就是用肩杠抬木頭裝車,“小套房”就是集材的意思,“大套房”就是運材的意思?!吧祥印笔侵笍姆ツ尽⒋蛑?、造材,到歸楞的多道工序的統(tǒng)稱。而“下楂子”則是指順著河道水運流送的過程。
楞場又分山楞、中楞、大楞。
山上伐倒的木頭,簡單集中到一起,叫山楞;把山楞的木材再集中運到路邊,歸成楞堆,叫中楞;把中楞的木材,用馬爬犁運到蘇呼河兩岸歸成楞垛,以備流送,稱為大楞。據(jù)說,蘇呼河大楞場,一個冬天要貯存的木材達到三萬立方米。
在阿爾山林區(qū),像蘇呼河那樣的飽滿豐盈的大楞場有若干個。楞場里木材堆積如山,一楞連著一楞,楞垛鋪到天邊。大楞場的木頭,最后又通過蘇呼河進入哈拉哈河流送到阿爾山林務分局伊爾施貯木場。再經(jīng)過檢尺、打碼、編號、造冊,這些木材就成了國家計劃供應的物資了。在伊爾施經(jīng)統(tǒng)一調(diào)配,裝上汽車和火車運往全國各地。
在那個年代,貯木場相當于林區(qū)的“金庫”。
林區(qū)人吃的喝的用的,全都來自貯木場里的木頭。故此,林區(qū)的經(jīng)濟又被稱為“大木頭”經(jīng)濟。
哈拉哈河的上游除了蘇呼河,還有大黑溝、小南溝、金江溝水系,在伊爾施都匯集到一起。河面寬闊,河水澎湃,流送的木排首尾相連,蜿蜒數(shù)里,蓋滿河面,甚是壯觀。
至今,哈拉哈河流經(jīng)伊爾施的南北兩岸,還有用水泥制作的大礅子遺跡立在那里,這就是木材流送的終點站了。上下兩根鋼絲繩橫穿河面,河中間用若干木頭三腳架固定,鋼絲繩的兩端分別系在水泥礅子上,用鎖頭鎖牢。再沿著兩根鋼絲繩排列木板,用鉚釘固定住,防止被河水沖掉。如此這般,就形成了一道攔截木材的屏障。
木材截住后,就出河,用絞盤機往上拉,每次拉一捆,一捆三五根。拉上岸后還要歸楞,抬木工就大顯身手了。一一,二二,三三,四四,六六,要根據(jù)木頭的大小及其長短,確定幾個人上手來抬。所用的工具有抬杠、扳鉤、肩杠、把門子、壓角子、小刨鉤、油絲繩等。
一一就是兩人一組,用一副掐鉤,一副肩杠;二二就是四人一組,用兩副掐鉤,兩副肩杠;三三就是六人一組,兩副掐鉤,一副把門子,三副肩杠;四四呢,就是太長太粗太重的木材要八個人一組,前面一副把門子,后面一副把門子,中間兩副掐鉤,四副肩杠。六六呢,就不說了吧。——反正那是更大更粗更長的木頭,要十二個人上肩了。
如果是直接裝火車的話,在地面與火車廂之間還要搭跳板,有兩節(jié)跳,有三節(jié)跳。抬木頭時,動作要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步調(diào)一致,否則就會出差錯,甚至發(fā)生危險。于是,喊號文化就在貯木場,就在抬木頭的行進中產(chǎn)生了。領(lǐng)頭人(杠子頭)喊號,其他人接號。以號為令,便于抬木頭行走時邁步整齊,使所抬的木頭悠起來,從而平分壓力,運走木頭。在號子的節(jié)奏中,同時彎腰,掛鉤,起肩,運行,上跳,置木。
每首號子的領(lǐng)號聲調(diào)特別重要。號聲的大小、高低、粗細、強弱都決定著其他抬木人的勁頭,步伐步態(tài),甚至運送距離和時間的掌握,都是靠號子控制。抬木是一種齊心協(xié)力的勞動形式,號子的作用就是用韻律來調(diào)節(jié)人的步伐,使大家“走在號子上”。
抬木號子是一種調(diào)律,多種內(nèi)容的藝術(shù)。也就是說韻律是固定不變的,至于內(nèi)容的變化,要看領(lǐng)號人觸景生情,臨場即時作詞的能力和水平。
領(lǐng)號:彎腰掛呀——!
接號:嘿吆——!嘿吆——!
領(lǐng)號:撐腰起呀——!
接號:嘿吆——!嘿吆——!
領(lǐng)號:齊步走啊——!
接號:嘿吆——!嘿吆——!
領(lǐng)號:腳下留神呀——!
接號:嘿吆——!嘿吆——!
領(lǐng)號:上大嶺呀——!
接號:嘿吆——!嘿吆——!
領(lǐng)號:加油上啊——!
接號:嘿吆——!嘿吆——!
人在重壓下發(fā)聲,這是一種生理需要,也是一種重體力勞動過程中尋求快樂的精神需要。
有數(shù)據(jù)記載,阿爾山林務分局建國初期流送木材產(chǎn)量是——一九五年,兩萬八千一百三十立方米;一九五一年,兩千九百立方米;一九五二年,三萬〇八百一十立方米;一九五三年,三千一百立方米。
一九五四年,林區(qū)頭一條森鐵修通了,森林小火車取代了水運流送。之后,哈拉哈河上的木材流送場面,便漸漸淡出林區(qū)人的視野。不過,那些老一輩伐木人,總要在傍晚黃昏時分,來河邊走走。他們望著空蕩蕩的哈拉哈河河口,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悵然的感覺。
喧囂遠去,哈拉哈河靜靜地流著,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然而,晚霞中,兩岸的水泥礅子遺跡,以及幾節(jié)銹跡斑斑的鋼絲繩,還是那么真實地倒映在水里,若隱若現(xiàn)。
倒影是圖景的回聲,回聲則是聲音的圖景。
“在森林里,最可靠的東西只有斧子和鋸?!薄@是早年間,阿爾山林區(qū)流傳的一句話。然而,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鋸也靠不住了。光榮消歇。哈拉哈河沉默不語。也許,沉默也是一種憂傷。
若干年前,阿爾山林區(qū)就告別了伐木時代,進入了全面禁伐時期。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物,斧子入庫了,鋸子入庫了。伐木人變成了種樹人和護林人。
哈拉哈河似乎有話要說,然而,它沒有說。
黎明睜開了眼睛,在無奈和困惑中,林區(qū)人開始認真而理智地審視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了。
森林是什么?——一個聲音說:“森林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概念,絕不僅僅是我們所看到的那些樹。”是的,在森林群落中包含著許多生物群體,它們各自占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格局,通過生存競爭,吸收陽光和水分,相生相克,捕食與被捕食,寄生與被寄生,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構(gòu)成了一個穩(wěn)定平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最早把森林視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是德國林學家穆勒。穆勒說:“森林是個有機體,其穩(wěn)定性與嚴格的連續(xù)性是森林的自然本質(zhì)?!辈粦焉挚闯赡静闹圃鞆S,而應視為土地、植物和動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體。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
人類在反思自身與森林的關(guān)系中,不斷調(diào)整著自身對森林的認識和行為。
穆勒還說:“如果說我們不再需要用干燥木材供人取暖,那么我們就更需要這些綠意盎然、青枝滴翠的森林來溫暖人的內(nèi)心?!?/p>
森林具有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森林包含了區(qū)域中生物種類的組合、生物與環(huán)境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經(jīng)受干擾后的演變過程最為完整的記錄。正如氣候頂極類型提供的當?shù)刂脖煌暾难葑儦v史那樣。這些生態(tài)過程,是從人為干預下生長時間較短的人工植被中無法獲得的?;蛟S,天然林和人工林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森林就是森林。森林里沒有多余的東西,更沒有廢物。即使森林中那些枯朽的老樹也不是廢物。只有父母兒孫的生存,而沒有爺爺奶奶的存在,并不能算一個完整的人類社會,而森林,同樣是一個老中青幼聯(lián)結(jié)著的群體,正因為有枯朽老樹的存在,才意味著一座森林的生長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才構(gòu)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
何況,在哈拉哈河兩岸的森林里,枯朽的空筒老樹,還是紫貂、青鼬、艾虎、花鼠、灰鼠、鼯鼠等獸類和原生蜜蜂棲居的巢穴。大空筒樹是黑熊蹲倉冬眠的極好場所。猞猁也常常借助于大樹窟窿棲身。
森林的奧秘,也許就藏在那些枯朽老樹的樹洞里。森林有自己的秩序和邏輯。當一種現(xiàn)象超過某種確定的界限,森林就會調(diào)整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重新確定秩序。——這就是森林法則。
阿爾山林區(qū)的朋友張曉超說:“天然林的自我恢復能力超出我們的想象?!彼f,“保護天然林最好的辦法就是封山育林。在天然林采伐跡地上,只要原生樹木的根系沒有被毀墾,只要封山育林的措施科學、得當,給它們充分的喘息時間,天然林就可以恢復創(chuàng)傷,郁閉成林,達到森林群落的完好狀態(tài)?!?/p>
春去春又來。
正是憑借美的力量,靈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
林區(qū)大禁伐后,寂靜取代了喧囂。而那些能量積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潤下睜開新綠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據(jù)著一方屬于自己的空間。
哈拉哈河上起霧了,漸漸地,霧吞噬了森林。
然而,終究還是森林吞噬了霧。
哈拉哈河向西奔流。向西向西向西。
據(jù)說,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率領(lǐng)四十萬蒙古鐵騎西征歐亞出發(fā)之前,就是在哈拉哈河下游一帶厲兵秣馬,蓄勢待發(fā)。至今,當年成吉思汗拴馬的柱石,在哈拉哈河畔還可以找到。高盈丈,合抱粗,風骨凜然。它孤傲的影子,每日與遙遠的蒼穹對望。雖然歷經(jīng)歲月的剝蝕,可是,它仍神一般地矗立在那里。其實,即便它倒下了,即便它風化成了一堆土,那也無關(guān)緊要,因為它早已經(jīng)矗立在人的心里。
“旌旗蔽空塵漲天,壯士如虹氣千丈”——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摧其堅,奪其魁,解其體,向西向西向西,直至歐洲多瑙河。成吉思汗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打通了東西方交流之路,縮短了地球的距離,對世界產(chǎn)生深遠影響。也許,正是哈拉哈河的火與水,哈拉哈河的堅韌、寡言與無畏,喚醒了成吉思汗的雄心和膽略。
可是,起初,成吉思汗西征的本意,并非為了占領(lǐng)和征服,而是簡單的兩個字——復仇。
此前,成吉思汗派往西域的一支四百八十人的商隊,全部被西域人處死,貨物被洗劫一空?!昂孤剤?,驚怒而泣。登一山巔,免冠,解帶置項后,跪地求天,助其復仇,斷食祈禱,三日夜始下山,親征之?!?/p>
呼麥嗚鳴,長調(diào)響起。蹄聲和鼓聲激蕩著草原,疾風掠過的地方,總有山丹丹花狂野地開放。然而,一切都化作了遠古的煙塵,隨風飄逝。
哈拉哈河依然在流,哈拉哈河依然是哈拉哈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比起自然來,人類的風風雨雨,功過是非,不過是哈拉哈河里的幾朵浪花而已。也許,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遠不可征服的。
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在阿爾山林區(qū)三角山北部流出國境,進入蒙古國,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貝爾湖,歇口氣,穩(wěn)穩(wěn)神,流出,繼續(xù)向北,最后經(jīng)烏爾遜河,匯入達賚湖。至此,才算劃上了句號。這是一條多么有歸屬意識的河呀——流出去,是為了流回來。是的,它居然義無反顧地流回來了。
有多少河,滾滾滔滔,一去不返啊!
哈拉哈河——這條從地球母腹中流出來的河,可能已經(jīng)奔涌了一百萬年。它,不同于別處的河流。別處的河流,無論怎樣蜿蜒曲折,無論怎樣澎湃洶涌,最終,都要流向大海。而哈拉哈河的終點——達賚湖并不通著大海。這一現(xiàn)象,不是一天兩天,不是數(shù)月數(shù)年,不是幾個世紀,也不是數(shù)千年數(shù)萬年。哈拉哈河,從來處來,到去處去。方向從來沒有改變,目標從來沒有改變。
它,節(jié)制而深沉,穩(wěn)健而自省,從不張揚,從不炫耀,從不喋喋不休地講述。長期以來,它的意義,它的功用,它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的角色被我們忽略了,以至于我們很少有人知曉它的名字。它,在動態(tài)中平衡著其流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平衡中控制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guān)系。
它是無可替代的。
從地球來看,哈拉哈河是一個單獨運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嗎?
不,地球是個整體,地球是個球。正如喜馬拉雅山上一顆雨滴,同印度洋上的一場風暴也有聯(lián)系一樣,其實,哈拉哈河與地球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存在微妙的關(guān)系。終點,并不意味著停滯和完結(jié),而是孕育著新生和開始。也許,空間是可以留置萬物的,而時間則是在舍棄萬物的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萬物。哈拉哈河并置了空間和時間。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歇。
萬物即自然。
哈拉哈河的自我凈化、自我修復能力是驚人的。它的創(chuàng)造力更是無須證明——它涵養(yǎng)著其流域的森林、草原、濕地、灘涂和荒野;它滋潤著其流域的時令、生命、情感、靈魂和精神。
哈拉哈河,承載著時間和傳奇,奔流不息。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日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