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惲壽平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尤善作沒骨花鳥畫。沒骨花鳥畫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徐崇嗣,歷經(jīng)宋、元、明三代的發(fā)展,到了清初,惲壽平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將寫意與寫生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淡雅妍麗、形態(tài)生動、畫格高逸的沒骨花鳥畫風。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在題材、用筆、設色等方面都有杰出貢獻,尤其在設色上,境界高逸。筆者主要從撞水撞粉法、點寫法、渲染法、勾勒法四個方面來分析其設色風格,文章通過解析作品中的設色技法來論述惲壽平“沒骨花”的設色風格特點。
【關鍵詞】惲壽平;沒骨花;設色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一、惲壽平生平及成就
惲壽平(公元1633—1690年),江蘇武進上店人,初名格,字壽平,后更字為正叔,號南田,別號稱甌香散人等,世人常稱惲南田。惲壽平是清初著名畫家,也是“常州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吳歷合稱“四王吳惲”,在中國繪畫史上被稱為“清初六大家”。他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早年跟從伯父惲本初專攻山水,為日后繪畫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年因“是道讓兄獨步矣,恪妄恥為天下第二手”,而轉(zhuǎn)向以花卉創(chuàng)作為主,創(chuàng)制“仿北宋徐崇嗣”的“沒骨花”畫法,對后世花卉創(chuàng)作影響甚廣,以“沒骨花”成就最顯著。同時他也善書法和詩文,詩詞格調(diào)高雅,被稱為“毗陵六逸之首”。著有《甌香館集》、《南田畫跋》,理論新穎深刻,耐人尋味。
惲壽平的詩、書、畫造詣極深,有“南田三絕”之稱。元代以來,花鳥畫以“不求形似”為歸,惲壽平在學習徐崇嗣“沒骨花”的基礎上,創(chuàng)“寫生正派”,開一代新風。他以宋法運元格,以極似求不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雅麗、淡怡秀美,于秀美中求平淡天真,表現(xiàn)了“清如水碧,潔如霜天”、“天仙化人” 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
同時他還講求師法造化,極力摹寫,得其活色天香而后已。他對沒骨技法進行了獨創(chuàng),將“沒骨花”藝術成就推向了高峰。
二、惲壽平設色風格特點
(一)以撞水撞粉法營造“清如水碧、潔如霜天”的意境
惲壽平在設色上,特別注重對水和色的巧妙“融合”。惲壽平“沒骨花”在繼承明代孫隆雅逸格調(diào)、純以色彩點寫的技法基礎上發(fā)展了撞水法?!白菜狈ň褪窃诋嬅嫖锤蓵r,用水沖開,或用飽含水分的其他顏色撞開,使水與色相融相撞,色隨水流動,從而出現(xiàn)生動豐富的色彩,人物“色外之色”。如同為常州籍畫家孫隆的《芙蓉游鵝圖》(圖1)中的石塊,就采用了撞水法和積墨法,水與墨互相沖撞融合使畫面生動潤澤。由此也能看出惲壽平撞水法的師承關系。惲壽平長于以水調(diào)色,使色彩層次豐富、物象靈動透明,但總體上清雅淡逸。清人顧文彬曾贊曰:“尋常顏色,經(jīng)用鮮明;使他人為之,必不及生香活色?!睈翂燮?jīng)]骨花鳥畫用濕筆著色或水,以水撞色、以色繪形,靈動自然、清新雅致。如《葡萄圖》(圖2)中葡萄的著色方法是未成熟的嫩葡萄在墨紫色未干之時,用飽含水分的筆撞之,使葡萄顆顆晶瑩剔透,有新鮮欲滴、水潤透亮的效果。
“撞粉”法,即在薄色之上,再以濃重的白粉注入,沖撞原先的色彩,使粉與色相融,粉浮于色上,形成鮮潤亮澤而又生動豐富的自然效果。如《荷花圖》(圖3)中的荷花,花瓣用淡赭和胭脂調(diào)和一筆寫出,在顏色未干之際,再用厚白粉撞之,白粉隨水自由流動出痕跡,正因這種白粉隨水“自由分布”而使荷花色彩顯得格外靈動、清新純潔。前面遮擋的荷葉的兩片荷葉,正葉著先以墨調(diào)花青寫出,再用點漬法,用調(diào)花青飽蘸濃墨點出荷葉中部最深處,殘葉用汁綠加赭石小筆觸點出,使荷葉生動自然,充滿趣味。整幅畫面水潤靈動,淡雅清新,體現(xiàn)了惲壽平善用水和色的設色風格特點。
惲壽平的撞水撞粉法,使水與色相融合,在保持物象造型準確的基礎上,不但表現(xiàn)出花卉的固有色,還表現(xiàn)出一種微妙的“色外之色”?!八c粉的恰當調(diào)和”使揮壽平“沒骨花”呈現(xiàn)出“清如水碧、潔如霜露”天仙化人般的高逸境界,從成就他成為清初一代“沒骨”新風大家。
(二)以點寫法營造“率性灑脫、輕盈靈動”的氣韻
其一,點寫法中的點垛法很常見。即先用筆調(diào)和水與粉,然后在筆尖沾少許胭脂色或其他重色,一筆繪于畫上,色彩變化豐富,即“粉筆帶脂”的點寫法。一般用于點寫花頭,一筆點出,紅白相間,自然生動?!胺酃P帶脂”的獨特畫法比平常略施淡粉要豐富,使畫面充滿生動潤澤的氣韻。惲壽平筆下的桃花和荷花等常以此法寫出。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提到:“惲氏點花,粉筆帶脂,點后復以染筆足之。點染同用,前人未傳此法,是其獨造。如菊花、鳳仙、山茶諸花,脂丹皆從瓣頭染入,亦與世人畫法異。其枝葉雖寫意,亦多以淺色作地,深色讓主筋?!贝水嫹ㄝ^宋院體花卉,大多用線勾勒再以粉與胭脂層層暈染,烘托數(shù)層。惲壽平在宋代院畫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粉筆帶脂”的新技法。在《花卉圖冊之十一》(圖5)中能看出惲壽平的“粉筆帶脂”畫法,畫中荷花用飽含白粉的筆,筆尖沾了曙紅和朱膘一筆點出,描繪出花瓣晶瑩剔透的感覺,體現(xiàn)了花瓣輕盈雅致、水嫩潤澤的質(zhì)感,而重色荷葉烘托出潔凈如新的花頭,真實靈動。邊緣枯殘葉運用漬點法,將枯敗表現(xiàn)的淋滴盡致。
其二,漬點法,即用筆飽沾顏色,再用不同顏色進行點垛,使畫面保留點垛的筆觸。從此法可以明顯看出淵源于“米氏云山”中“大、小混點”的筆墨技法。如《出水芙蓉》(圖6)中荷葉邊緣用淡墨和赭色多次點垛出枯殘的質(zhì)感,色彩變化多樣,層次豐富。
(三)以渲染法營造“精工細謹、格調(diào)典麗”的情調(diào)
渲染,是中國院體花鳥畫常用技法,尤以宋人花鳥最為突出,如《荷花圖》(圖7)中設色鮮艷,幾不見墨線勾勒,先將白粉染足再從瓣尖用曙紅胭脂層層分染,烘托數(shù)層。
惲壽平的 “沒骨花”博彩眾長,既有撞、積、寫之生動豐富,又有分染之精工細謹,他在繼承宋畫的基礎上師法自然,細心體會花卉色彩結(jié)構的形成,運用分染、接染、罩染法等方法創(chuàng)作“沒骨花”。
分染法,即以色、水二筆,用顏色或墨染出深淺層次。接染法,主要是以兩種不同顏色在同一花瓣或葉子上接染,使其色彩豐富。惲壽平的畫中花頭的分染較多,從花瓣靠近花心的位置細細染出, 或從淡色花瓣尖部用胭脂向下過渡層層分染,使花頭栩栩如生,其中葉子也常作深淺不同程度的分染。如《二色牡丹》(圖8)圖中牡丹就運用了分染、接染法。圖中曙紅牡丹從花瓣根部用重胭脂分染出,形態(tài)生動,質(zhì)感極強。白花用白粉從尖部染出,再用草綠從花心分染出層次,樸素雅潔。葉用草綠寫出,再用墨綠勾出葉脈,個別葉子用接染法寫出,葉尖胭脂和草綠接染,表現(xiàn)出葉子的新、老、前后、陰陽向背。整個畫面色彩豐富,氣韻生動。清代方薰在《山靜居論畫》中稱贊:“其枝葉雖寫意,亦多以淺色作地,深色讓主筋分染之?!贝送?,還有漬染、烘染、罩染、濕染等諸法,也是惲壽平常用之法。
(四)以勾勒法營造“秀雅清新、生趣盎然”的韻味
在晚明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派的影響下,惲壽平“沒骨花”中的勾勒法也是常用技法之一。勾勒法,指用線條勾描物象輪廓,勾勒后,大都在輪廓內(nèi)著色,通常用于工筆花鳥畫中。也有稱單筆為勾,復筆為勒。而惲壽平的作品中,常在畫好的花頭外復勾出花瓣的輪廓,使花頭更精細自然。如《牡丹冊》(圖9)中曙紅色花頭,花瓣以胭脂色復勾其輪廓,顯得松動自然、結(jié)構清晰。牡丹葉運用勾脈法,根據(jù)葉的正反、新老等分別以墨綠與草綠勾出葉脈的深淺變化,充分表現(xiàn)出葉片色彩的豐富變化。
總之,惲壽平以畢業(yè)精力研究、實踐“沒骨花”,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色風格,是當之無愧的沒骨大家。
三、惲壽平設色對后世的影響
眾所周知,惲壽平是“常州畫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沒骨花”在當時受到很多人的追隨和效仿,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惲派”。清代張庚的《國朝畫征錄》中書:“及武進惲壽平出,凡寫生家俱卻步矣。近世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南田而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庇涊d的就是“常州畫派”的鼎盛時期的盛況與影響。又言其“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
常州畫派蔣廷錫,力推惲壽平的淡逸風格,設色典雅,生動自然,如《海棠牽牛圖》即為沒骨佳作。宮廷畫家鄒一桂,也繼承惲壽平的“沒骨花”,如作品《桃花圖》淡粉點染,設色古雅,其花鳥畫為朝野所喜愛,并著有著名的花鳥畫論《小山畫譜》。揚州畫派華喦,推崇惲壽平濃淡適宜的設色風格,作品呈雅俗共賞。如《寒竹幽禽圖》等。海派趙之謙對惲壽平的“沒骨花”研究極深,在設色方面反復實踐,把惲氏沒骨畫法與揚州八怪的清新寫意風相雜糅,畫面古雅明麗。海派任伯年繼承了惲壽平“沒骨花”的淡雅風格,在惲壽平“沒骨花”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小寫意花鳥畫,他的花鳥畫用色用粉極其講究,可見他學習惲壽平的“沒骨花”的成就,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工寫結(jié)合、溫和清新的設色風格,成就了雅俗畫賞的海派花鳥。民國初年,廣東居廉、居巢等畫家也及其推崇他的“沒骨花”,更提倡他“師造化”的思想,堅持寫生,并發(fā)展了“撞水撞粉”技法,成就了“嶺南”畫派,對后世繪畫技巧頗有影響。
隨著當現(xiàn)代藝術多元化發(fā)展,中西繪畫不斷滲透融合,使得繪畫技法和觀點有所發(fā)展。沒骨法有了新發(fā)展,技巧豐富,也適當融入了現(xiàn)代藝術語言和審美。在1992年,郭怡孮、李魁正等八位藝術家提出“現(xiàn)代沒骨畫派”的口號??梢?,惲壽平獨一無二的設色風格對現(xiàn)代沒骨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總之,惲壽平以杰出的花鳥畫成就告訴我們,發(fā)展中國畫首先當尊重傳統(tǒng)。我們學習惲壽平的“沒骨花”,既能感受到宋代院體對造型嚴謹性的要求,也能感受到文人畫對筆墨設色的要求和個人感情的表達的訴求。惲壽平的“沒骨花”將工筆和寫意的長處融合成一個時代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清勁秀逸、淡雅醇厚、意境深遠的設色風格。
最重要的他對寫生的堅持,正因為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師法自然,將生動的花木形之于筆下,才將“沒骨花”提高到天仙化人的境界。我們作為中國畫專業(yè)的學生,更應學習他這種深入自然的精神,唯有在繼承中發(fā)展,師法自然,才能做出真正有力度的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張庚.中國藝術文獻從刊—《國朝畫征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方薰.山靜居論畫[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3]惲壽平,毛建波校注.南田畫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4]謝麗君.惲壽平設色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2.
[5]俞建華.宣和畫譜[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6]郭怡孮.花卉寫生教程[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7]張勤.逸格、高標,一代沒骨新風[D].中央美學院,2006.
[8]王朝聞.中國美術史[M].濟南: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0.
[9]承名世.惲壽平書畫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郝佳慧(1995-),女,山西,漢族,碩士,遼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