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評價是作家情感傾向、價值觀念的表達?!都t樓夢》中的情感評價較為曲折、隱晦,人物性格較為多元、矛盾,薛寶釵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紅樓夢》對薛寶釵的情感評價使用了多重敘述聲音以及“寓貶于褒”“欲抑先揚”的藝術手法。《紅樓夢》中情感評價的審美價值在于豐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中的情感意蘊,表現(xiàn)了作家對真摯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呼喚,具有積極的人文關懷價值。
關鍵詞:《紅樓夢》 情感評價 藝術特色 審美價值
《紅樓夢》就像一個總也猜不破的謎語,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目光。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部《紅樓夢》,不同讀者對作品中同一個人物的認識和評價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是因為《紅樓夢》中的情感評價較為復雜、隱晦,人物性格較為多元、矛盾的緣故。
一、《紅樓夢》中曲折隱晦的情感評價
作者對于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毫無疑問是有著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的,但是這種認識和評價不是赤裸裸地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形象的塑造、細節(jié)的描寫來呈現(xiàn),這就是作品中的情感評價。不同的是有些作品中的情感評價直接一些,有些含蓄一些,有些甚至十分隱晦以至于很難判定,《紅樓夢》中的情感評價就屬于后者。例如關于薛寶釵、林黛玉這兩個形象,喜歡寶釵的人認為作品是褒釵貶黛的,喜歡黛玉的人認為作品是褒黛貶釵的,也有人認為是釵、黛合一的,即認為釵、黛二人秉性各異但各美其美,合二為一就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是“讀者之心”,未嘗不可,但是一定要把這種觀點付諸作品或者作者,則有牽強附會之嫌。作品中的情感評價是作家情感傾向、價值觀念的表達,對于理解作品和把握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者對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是很明確的,只不過表現(xiàn)得較為隱晦,使用了曲折迂回的藝術方法,把情感態(tài)度隱含在豐富瑣碎的生活畫面和細節(jié)描寫之中。
薛寶釵形象的塑造極為典型地體現(xiàn)了《紅樓夢》中情感評價的特點。寶釵一出場,“品格端方,容貌豐美”,很快贏得了賈府很多人的喜愛。賈母作為賈府地位最高的長者多次夸獎她;史湘云見了她幾次就對她欽慕不已,認為她是挑不出錯的人,是黛玉比不上的人;不受人待見的趙姨娘對她夸獎不已;就連黛玉,開始時認為她心懷奸詐,后來也對她心悅誠服;更不用說以王夫人、襲人等為代表的“擁薛”一派了。但是薛寶釵真的就是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嗎?
在六十三回中,作者以賈寶玉過生日抽簽為由,讓薛寶釵抽到寫著“縱是無情也動人”的“艷冠群芳”的牡丹簽?!都t樓夢》慣用隱喻,“以花喻人”是其常用的藝術手法。以牡丹比喻寶釵,一方面說她富貴美麗讓人喜愛,一方面又強調(diào)她為人處事冷漠無情。怎么理解寶釵的“無情”呢?宋代以來,儒家文化占據(jù)了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推崇“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道德觀念。寶釵行事,能遵從封建禮節(jié),克制自己的情欲。關于自己的婚姻大事,她遵從母親之命嫁給寶玉,可謂“無情”。當然這種無情還不是缺點,恰恰是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認為的優(yōu)點。這里的“無情”還有其他意義,如作品中幾次寫寶釵對于人命之事表現(xiàn)得非常淡漠甚至無情。丫鬟金釧因為不堪忍受王夫人驅逐打罵之辱跳井死了,寶釵趕忙跑去安慰王夫人,并且說金釧可能是“失足”掉進井里,或者“自己犯糊涂”尋死,認為不過是給幾件衣服,打發(fā)幾兩銀子的事;薛蟠的結拜兄弟柳湘蓮,因為要退親導致未婚妻尤三姐自刎而出家,薛姨媽和薛蟠都很著急和難過,寶釵認為都是命里注定的事,冷靜地催促媽媽、哥哥辦自己的事情要緊。這樣看來,不光是把不相識的人(如因香菱而被打死的馮淵)的生死當回事,就連自己熟識的人,只要不關自己的切身利益,她也是不甚在意的。王熙鳳說她是“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這和她平時待人接物的熱情周到真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此之外,寶釵對待黛玉和寶玉,也可以說得上是“無情”的。她明明知道寶、黛之間的情感,卻還是以母親做主的理由介入寶玉的婚姻,并導致黛玉的死亡、寶玉的出家。
寶釵的好,大家都看到了,就連黛玉也對她心服口服;可是她的“無情”,卻少有人看得到。她的優(yōu)點是如此突出,可是在溫柔賢淑、克己守禮的完美表象之下,卻是圓滑世故、趨利避害、淡漠無情的本性。這樣的人物性格就顯得多元、矛盾,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顯得復雜、隱晦,讀者也因關注點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認識和評價。
二、《紅樓夢》中情感評價的藝術特色
作品以何種方式塑造人物,呈現(xiàn)作家的態(tài)度,既是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外化,又是作品藝術特色、藝術價值的外在標志,是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尺度?!都t樓夢》中情感評價的藝術特色使作品產(chǎn)生出“眾聲喧嘩”的藝術效果。
(一)多重敘述聲音
魯迅曾說:“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薄都t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評價往往是完全相反的,這是由于作品采用了多重敘述聲音使人物呈現(xiàn)不同側面的緣故。
《紅樓夢》對薛寶釵形象的塑造就是如此。第一重敘述聲音:敘述者聲音。作品總是由敘述者敘述出來的,敘述者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敘述者的立場和價值觀。敘述者說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 (第五回),“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第八回),非常符合封建倫理道德標準。第二重敘述聲音:作品中大多數(shù)人物的聲音,代表著時代主流價值觀。寶釵甫進賈府,大獲人心,“人多謂黛玉所不及”(第五回),這是對第一重聲音的補充和強化。第三重敘述聲音:人物自己的聲音,這重聲音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也就是通過與人物有關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來表現(xiàn)的。前兩重聲音是文本中先出現(xiàn)的、顯在的聲音,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很多讀者據(jù)此認定薛寶釵乃是一個完美的人。第三重敘述聲音伴隨著人物一直處于發(fā)展之中,這里面有些是和前兩重聲音一致的,有些則相反。比如,作品寫寶釵做事是周全體貼的,她替湘云請螃蟹宴,送黛玉燕窩,送大家禮物,為王夫人解急等。但作品又寫了一些事情,寶釵做得并不合乎身份和禮節(jié),比如她經(jīng)常不分時間地去寶玉那里,有一次寶玉睡午覺她還獨自在寶玉臥室里給寶玉繡肚兜,有時她晚上去寶玉那兒待到很晚;賈母的丫鬟和她開玩笑,她卻大怒呵斥;王夫人查抄大觀園之后,她把和她住在一起的史湘云留在賈府,自己卻匆匆一走了之,等等。這些細節(jié)都充分說明了她為人處世并非一直溫文有禮、善良可親,說明她表里并非完全一致。相較于寶玉、黛玉的塑造,作品對寶釵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較少,主要用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顯示其性格,而這些細節(jié)描寫又瑣碎散亂地存在于全文之中。這就使很多讀者容易忽略這一重敘述聲音,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不夠全面,導致讀者對人物的理解不一致。
作品前兩重敘述聲音是顯在的、一致的,代表俗世的價值觀,而第三重敘述聲音是潛在的,代表的是真實的人物性格及其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兩重聲音。三重敘述聲音共同塑造了一個復雜的、立體的甚至有些矛盾的人物形象,既體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也使得社會習俗、主流價值觀和作者的真實意圖得到比較和呈現(xiàn)。它還會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我們親眼所看到的,是人物最真實的一面嗎?大多數(shù)人都說好的人,就真的是好人嗎?好人就沒有缺點嗎?《紅樓夢》的復雜在于此,美也在于此,在世情和人性之間,在表象和真相之間,存在著并不完全一致的聯(lián)系,令人費解卻也產(chǎn)生一種復雜深刻的藝術魅力。
(二)寓貶于褒,先揚后抑
對于薛寶釵的情感評價,作品采取了“寓貶于褒”“先揚后抑”的手法,先以敘述者的口吻和普通人的眼光對她贊不絕口,再用細節(jié)來不停地完善寶釵的形象。寶釵的確是封建社會家長制下符合時代道德理想的女子,所以她能夠得到賈府多數(shù)人的稱贊??墒沁@完美人設的背后,作者又有意讓她以自己的行為來消解自身的完美形象:她也曾失態(tài)怒斥賈母的丫鬟,也曾急于討好王夫人卻漠視別人的生死,還曾介入寶玉、黛玉的愛情卻最終無法贏得寶玉的愛情。史湘云對寶釵的態(tài)度很值得玩味,開始時她愛慕寶釵至極,認為如果有這么個親姐姐就心滿意足了,最終卻領悟到寶姐姐“成天說姐妹情深”,可遇到事情就只顧著自己了。這個轉折來得突然但是真切,孔子說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考驗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時間和利益。更可悲的是,叛逆者的結局是毀滅,而薛寶釵,這個封建禮教的維護者、遵從者,結局也是悲劇性的。她既沒有挽狂瀾于既倒,挽救薛家、賈家的頹敗之勢,也沒有獲得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美好愛情,反而制造出寶、黛愛情的悲劇和自己獨守空房的遺憾。這不僅是對薛寶釵個人的批判,也是對以之為代表的封建禮教觀念和價值取向的批判。
《紅樓夢》選擇首先以普通人的視角和聲音來表現(xiàn)人物,使得人物的性格及其命運真實可信,而且可以從中發(fā)掘出更加復雜的人際關系及人情人性。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人看待事物、現(xiàn)象往往是表面的、功利的,而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又往往由時代所決定、由整體來體現(xiàn)。作者如果直接用穿透性的眼光寫人物的本質及結局,不僅會使人物形象單調(diào),更會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倫理風險,在“文字獄”盛行的清代是不可行的。因此,“寓貶于褒”“欲抑先揚”等曲折隱晦的情感評價是作家話語表達的敘述策略的明智之選。
三、《紅樓夢》中情感評價的審美價值
審美價值是文學作品的魅力之源,是文學作品能夠跨越時空的基本憑借?!都t樓夢》中情感評價的審美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使這部文學作品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一,豐富了人物形象。英國理論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指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之分。扁平人物指性格比較單一,缺乏變化和發(fā)展的人物形象;而圓形人物則指性格比較豐富、復雜,具有發(fā)展性、變化性、多樣性的人物形象?!都t樓夢》一書中的人物形象眾多,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立體豐富的,也就是所謂的“圓形人物”。這種形象使得人生得到豐富具體的體現(xiàn),也使得人性得到具體深入的發(fā)掘,使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薛寶釵”,為小說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貢獻了力量。讀者對于《紅樓夢》中人物的不同理解和評價與作品中圓形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評價方式是分不開的。
第二,深化了情感意蘊?!都t樓夢》在塑造人物、設置情節(jié)的過程中使人物關系及社會生活內(nèi)容得到了盡可能豐富的展現(xiàn),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展示、人物關系的矛盾沖突中展示了人情人性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性格命運的揭示,作者也巧妙地傳達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對于“無情”的封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揭露和批判,對于真摯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展示和歌頌,對于地位卑下的女性的尊重和關愛是作品深層結構中的情感意蘊。這種意蘊顯示出積極的人文價值,這種價值是封建社會所缺少的,是同時期其他文學作品所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1987.
[2]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馮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作 者: 孫瑜,文藝學碩士,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